杜紹山
(天津市津南醫(yī)院,天津300350)
潰瘍性結腸炎(UC),是一種非特異性腸道炎癥病變。據統(tǒng)計全球UC發(fā)病率在10~20/10萬之間[1],我國發(fā)病率為1.16/10萬,青年為主要患病人群。目前,臨床還沒有根治UC的方法[2]。常用藥物包括糖皮質激素、氨基水楊酸制劑、免疫制劑、微生物制劑等,其中氨基水楊酸制劑為治療該病的主要藥物,美沙拉嗪為此類藥物的主要代表?!堆装Y性腸病診斷與治療的共識意見(2018年·北京)》[3](以下簡稱“共識”)推薦輕中度UC患者使用美沙拉嗪治療。但是,近年來臨床研究發(fā)現(xiàn)單用美沙拉嗪效果仍不理想。有研究指出,將益生菌與美沙拉嗪聯(lián)合應用,能夠進一步提升治療效果[4]。本文從近期療效、遠期療效、應用安全性等角度出發(fā),綜合評價益生菌聯(lián)合美沙拉嗪治療UC的應用價值,現(xiàn)報道如下。
選擇2018年1月至2019年9月本院收治活動期UC患者88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各44例。對照組,男24例,女20例;年齡21~49歲,平均(35.77±4.96)歲;病情程度(參考共識中分級標準,應用改良 Truelove及 Witts 疾病嚴重程度分型對UC進行分級):輕度25例,中度19例;病程1~6年,平均(3.05±0.74)年。研究組,男23例,女21例;年齡22~45歲,平均(34.98±5.12)歲;病情程度:輕度26例,中度18例;病程1~7年,平均(3.02±0.75)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診斷標準[3]:①有腹痛、腹瀉等典型癥狀表現(xiàn);②經內窺鏡檢查發(fā)現(xiàn)潰瘍病灶,或組織學、放射學檢查發(fā)現(xiàn)炎性細胞浸潤、黏膜糜爛。
(2)納入標準:①符合UC診斷標準,輕度或中度;②3個月內未接受過治療;③對本研究了解,自愿參與;④獲得倫理審批。
(3)排除標準:①重度UC;②有心、肝、腎等臟器功能障礙,腫瘤或全身感染;③對涉及藥物過敏;④妊娠或處于哺乳期;⑤不接受隨訪。
對照組:口服美沙拉嗪(葵花藥業(yè)集團佳木斯鹿靈制藥有限公司,H19980148,0.25g/片),1g/次,3次/d,連續(xù)用藥兩個月。
研究組:益生菌聯(lián)合美沙拉嗪,美沙拉嗪所用藥物及用藥方法與對照組相同,在此基礎上口服益生菌(雙歧桿菌四聯(lián)活菌片,杭州遠大生物制藥有限公司,S20060010,0.5g/片),1.5g/次,3次/d,連續(xù)用藥兩個月。
(1)臨床治療效果:于治療兩個月后,參照“共識”中相關規(guī)定,根據患者臨床癥狀、內鏡檢查表現(xiàn),判定療效。①緩解:各項癥狀消失,結腸鏡檢查結果基本正常,炎性因子恢復正常水平,未見活動性炎癥病灶;②有效:癥狀基本消失,結腸鏡檢查有輕度炎癥表現(xiàn),炎性因子水平明顯降低;③無效:癥狀觀察、內鏡、炎性因子檢查均未見改善表現(xiàn)??傆行?(緩解例數(shù)+有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2)疾病活動性的改良Mayo評分:于治療前、治療兩個月后,以Mayo評分量表為工具,對患者疾病活動指數(shù)做出評價,該量表包括排便次數(shù)、便血、內鏡檢查情況、醫(yī)師評價,每項0~3分,統(tǒng)計總評分,評分越高活動度越高,評分≤2分提示進入緩解期[3]。
(3)炎性因子:于治療前、治療兩個月后,采集患者空腹靜脈血3mL,分離血清,檢測C-反應蛋白(CRP)、白介素-6(IL-6)、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均采用ELISA法檢測。
(4)復發(fā)率:治療后,隨訪1年,統(tǒng)計近期復發(fā)率(半年)、遠期復發(fā)率(1年)。復發(fā)定義參照“共識”,即進入緩解期后,再次出現(xiàn)UC癥狀。
治療兩個月后,研究組總有效率為97.73%,對照組為81.82%,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治療效果比較[n(%)]
治療前,兩組Mayo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兩個月后Mayo評分均降低,研究組Mayo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Mayo評分比較分)
治療前,兩組CRP、IL-6、TNF-α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兩個月后CRP、IL-6、TNF-α均降低,研究組各炎性因子水平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1、3-2、3-3。
表3-1 兩組CRP水平比較
表3-2 兩組IL-6水平比較
表3-3 兩組TNF-α水平比較
所有患者均成功隨訪1年,研究組近期復發(fā)率、遠期復發(fā)率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兩組復發(fā)率對比[n(%)]
UC是一種較為多發(fā)的腸道炎性病變,主要表現(xiàn)為腹瀉、腹痛、便血等,不積極治療,可發(fā)展為結腸癌,嚴重損害患者的生命健康[5]。目前還沒有根治方法,改善患者臨床癥狀、降低遠期復發(fā)率,為該病治療的主要目標。
美沙拉嗪為5-氨基水楊酸制劑(5-ASA),是氨基水楊酸類藥物的典型代表,能夠通過抑制炎性介質(白三烯)、引發(fā)炎癥的前列腺素,控制炎癥發(fā)展,促進病情轉歸。美沙拉嗪的主要藥理機制為:通過調節(jié)一氧化氮抑制氧化陰離子產生,降低氧自由基的產生、促進免疫調節(jié),從而限制炎癥介質的趨化作用,抑制白三烯、前列腺素合成[6],降低CRP、IL-6、TNF-α等炎性因子的表達水平。美沙拉嗪用于UC可以迅速抑制炎癥反應,改善臨床癥狀,降低疾病活動度,從而達到治療目的;而且美沙拉嗪具有較高的安全性,只有少量患者會出現(xiàn)輕度胃部不適、惡心、嘔吐等癥狀[7]。但是,單用美沙拉嗪,作用機制單一,無法有效調節(jié)腸道菌群,部分患者腸道菌群失衡嚴重,無法從該藥治療當中獲益,導致治療失敗。本文對照組患者應用美沙拉嗪治療兩個月,各項觀察指標均有改善,但CRP、IL-6、TNF-α降低程度仍不理想,總治療有效率僅為81.82%,仍有一些患者未進入緩解期,需要繼續(xù)治療,隨訪1年,近期、遠期復發(fā)率分別為18.18%、25.00%。
益生菌是定植在人體中、對宿主有益的活性微生物[8]。近年來微生物學研究迅速發(fā)展,諸多研究證實UC與細菌關系密切,腸道菌群失衡在UC發(fā)生及發(fā)展中發(fā)揮重要作用。因此,微生物治療對于改善UC病情有積極作用。UC發(fā)病過程中,腸道中雙歧桿菌缺失,變形桿菌及大腸桿菌增多,需要補充益生菌。對UC患者應用雙歧桿菌四聯(lián)活菌片,可以進一步提升臨床治療效果,其藥理機制為:(1)補充益生菌后,雙歧桿菌、乳酸菌等優(yōu)勢菌會與病原菌競爭腸黏膜上的結合位點,經直接途徑或間接途徑抑制病原菌;(2)補充的益生菌在腸黏膜上定植后,會形成一道保護屏障,發(fā)揮保護作用,阻斷病原菌入侵;(3)益生菌具有免疫調節(jié)功能,能夠提升腸道局部免疫功能,增強腸黏膜對于病原菌的吞噬能力;(4)補充益生菌后,會產生一系列有益代謝產物,下調腸道pH值,優(yōu)化腸道內環(huán)境,抑制病原菌繁殖[9]。
研究組予以益生菌聯(lián)合美沙拉嗪治療兩個月,獲得良好治療效果,Mayo評分及各炎性因子水平下降更明顯,治療總有效率97.73%,近期、遠期復發(fā)率低,各項指標均優(yōu)于對照組,充分證實聯(lián)合治療方案更具有應用價值。其主要原因為,美沙拉嗪聯(lián)合益生菌應用于UC治療當中,能夠發(fā)揮以下優(yōu)勢:(1)兩種藥物聯(lián)合應用能夠提升炎癥抑制效果,美沙拉嗪可以抑制炎癥介質趨化,并減少炎性因子合成,快速改善UC患者的炎癥反應,減少急性炎性反應因子CRP的合成,并抑制IL-6、TNF-α表達;益生菌能夠通過抑制病原菌減輕病原菌感染所致炎癥反應,并通過促進優(yōu)勢菌繁殖抑制炎性因子活性,進一步增強美沙拉嗪的作用效果。(2)兩藥聯(lián)合能夠增強患者免疫力,美沙拉嗪能夠促進免疫調節(jié),而益生菌能夠直接提升腸道局部免疫功能,兩種藥物共同作用可以顯著提升患者的免疫力,增強抗病能力,促進炎癥改善,降低疾病活動度,加快病情康復。(3)兩藥聯(lián)合可以發(fā)揮協(xié)同作用,益生菌能夠在改善UC患者臨床癥狀的同時,預防美沙拉嗪的胃腸道反應,保證臨床治療效果,提升治療安全性[10]。
綜上,益生菌聯(lián)合美沙拉嗪治療UC,能夠提升近期治療效果,改善患者的炎癥反應,降低疾病活動度,減少復發(fā)風險,具有推廣使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