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桂玲
(河北省霸州市勝芳鎮(zhèn)東風小學,河北 廊坊 065701)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傳統(tǒng)小學數學課堂的教學素材已經不能滿足現代化的教學需求,導致教學質量持續(xù)下降。為了能使這種現狀得到改善,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能力對教學素材進行調整,將更加有趣的教學內容融入到小學數學課堂中,幫助學生提高自身的觀察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雖然在大部分小學數學課堂中,采用的數學教材已經做了修改,但是仍然和新課標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作為一名優(yōu)秀的小學數學教師,要不斷對小學數學教學素材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構建,才能為小學生以后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站在宏觀的角度來說,小學數學課程的教學素材就是教師用來協(xié)助教學的一種手段,為了能夠提高教學的效率,教師可以將文字材料、道具或者視頻等當做教學素材。小學數學課堂中涉及到的教學素材,是指教育部門給教師和學生配備的教科書、教學配套的練習冊、多媒體設備的課件以及音頻等教學資料,除此之外,還有教師從其他途徑選擇的教學資料等等,這些都屬于教學素材。[1]
小學數學教師在選擇教學素材是,首先要考慮的問題就是素材的內容是否符合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和生長王桂玲 規(guī)律。小學生作為課堂上的主體,所有的教學內容都要將小學生的實際需求當做基礎條件,充分尊重小學生在課堂上的地位,除了要保證教學素材的趣味性之外,還要確保教學素材對小學生的成長有實際意義,這樣才能激發(fā)小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小學生能夠進行自主學習。
數學課程作為小學階段非常重要的基礎課程,與我們的實際生活有很強的關聯性。由于數學知識的抽象性和邏輯性都很強,如果讓學生單純學習理論知識,會使小學數學課堂非??菰?,很難調動小學生的積極性。因此,教師要將數學教材與實際生活相結合,從生活中挖掘與教學內容相關的現象,同時還要在教學課堂中呈現與生活相關的問題,這樣才能引導小學生認識到數學知識的重要性。因此,教師在選擇小學數學的教學素材時,要特別注意將教學素材與生活相結合,為小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
由于受到傳統(tǒng)教學觀念的影響,很多教師認為,要想實現教學內容的創(chuàng)新性,就要對教學素材進行創(chuàng)新和改變。事實上,教育部門選取的教學素材很大程度上與學生的實際需求相符,為了能夠提高教學的質量,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反饋適當的截取部分教學素材,而不是過于追求創(chuàng)新的胡亂改編。另外,不同的教師在開展小學數學教學活動時,都會呈現出不同的教學風格,由于教師的教學方法之間也存在一定的差異,教師就要根據自身的綜合能力選擇更加適合自己的教學素材,這樣才能最大限度的體現出教學素材的意義。
小學階段的學生思維能力和認知能力還不夠完善,他們在觀察事物的過程中習慣用直觀的方式觀察,因此,教師在課堂上呈現教學素材除了要把握實際和順序之外,還要用直觀的方式呈現,通過教學素材引導學生自主觀察和研究,最終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例如:教師在開展人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上冊《用字母表示數》的教學活動時,教學素材中要求教師用小木棒擺出不同的圖形,然后通過數形結合的方式開展教學活動。然而在實際教學中,如果教師按照教學素材上的方法將結果直接呈現在課堂上,學生就會失去自主思考的時間和空間,還會影響學生思維能力的發(fā)展。因此,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設備制作教學動畫,按照次序呈現小木棍擺放圖形的過程,并且要根據動畫內容向小學生提出相應的問題:如果用小木棍擺放一個三角形需要3 根,那兩個三角形需要幾根小木棍呢?三個三角形需要幾根小木棍?四個三角形需要幾個小木棍?教師提出問題以后就可以引導小學生跟著視頻內容進行自主思考,鼓勵小學生嘗試自主觀察,隨著三角形數量的增長,小木棍的量發(fā)生了什么變化。小學生在觀察的過程中很容易就能發(fā)現其中的規(guī)律,這樣就能將教學素材中抽象的理論知識通過直觀的方式呈現。[2]
在小學數學課堂中,教學素材要符合小學生的實際需求,才能調動小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因此,教師要對教學方法進行調整,激發(fā)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培養(yǎng)小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
例如:我們還將人教版小學五年級上冊《用字母表示數》當做教學案例,教師讓小學生利用小木棍擺放成一個三角形,然后漸漸從一個演變成四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讓學生自主思考小木棍數量的變化與三角形數量變化之間的關系,然后向小學生提出相應的問題。除了之前提到過的教學方法之外,教師還可以用另外一種教學方法。教師可以向小學生提出這樣的問題:如果一個三角形需要四根小木棍,如果我現在要利用小木棍擺放四個三角形,總共需要多少根小木棍?如果現在需要擺放16 個三角形,又需要多少根小木棍呢?如果三角形的數量現在變成了40,需要多少根小木棍呢?如果三角形的數量變成了120 個,需要多少小木棍呢?其實這兩種教學方法都是針對同一個問題,但是如果教師換了一種提問方式,很快就能拓展小學生的思維能力,在教師的引導下,小學生很容易想到利用字母來表示三角形的數量,這樣就可以讓小學生自主將抽象的知識朝著具體化的方向轉換,從而提升了小學生的思維能力。
我國著名的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曾經說過“教材只是個例子”,雖然他是針對語文學科提出,但是這句話卻適用于各個學科。因此,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不能只局限于教學素材,而是要最大限度的對教學內容進行拓展,為學生提供更加寬廣的學習空間,才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數學課堂中,教材上的例題是非常豐富的教學資源,同時也是非常典型的教學總結,所以教師要充分利用例題的作用,從而拓展小學生的思維能力。
教師在講述教學例題時,除了讓學生掌握基礎內容之外,還要對教學例題進行優(yōu)化,改變教學例題的體現形式,使教學例題更加開放,才能激發(fā)小學生的思維潛能,讓小學生掌握到多種解題方法,從而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隨著社會的持續(xù)發(fā)展,對人才的需求已經不拘泥于較強的專業(yè)能力,而是更加需要具備創(chuàng)新能力的專業(yè)人才。因此,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要著重培養(yǎng)小學生的探索能力,促使小學生在探索的過程中自主尋找問題的答案,才能掌握多種解題方法。所以教師要從探索的角度出發(fā),對傳統(tǒng)的教學內容進行調整,這樣才能為小學生以后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3]
例如:教師在開展人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因數和倍數》的教學活動時,其中一個章節(jié)的內容是能被整除的數有什么特征,為了構建更加具有探索意義的教學素材,教師可以先向小學生提出這樣的問題:你們知道哪些數字可以被2 整除嗎?雖然小學生的理論知識還沒有學到倍數,但是由于之前已經有了很好的數學基礎,很快他們就能寫出多個數字,教師可以引導小學生和同桌之間相互檢查,確保數字的正確性。然后教師再讓小學生觀察這些能夠被整除的數字之間存在哪些共同特征,讓小學生將自己的發(fā)現和其他同學之間進行分享。學生對被整除的數字特征有了初步的了解之后,教師就可以在黑板上任意寫出一個數字,引導小學生觀察是否與被2整除的數字特征相符,小學生在比較的過程中就可以對特征進行仔細觀察。最后,教師要將學生的歸納出的特征進行總結,加深小學生對教學內容的深入理解。自主探究并不是成人才能完成,小學生也具備自主探究的能力。小學生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教師要關心的并不是小學生探究的結果是否正確,他們探究的方法是否合理,而是要將重點放在小學生是否參與了自主探究的全過程,在探究過程中小學生有哪些收獲。
數學教材中有很多內容都是從生活中提煉出來的,因此,小學生在掌握基礎知識后,還要應用到生活中。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從我們的實際生活中尋找與數學相關的內容,數學教材上的知識也要和實際生活相結合,這樣才能讓數學和生活融合在一起。所以,教師在構建小學數學教學素材時,要從生活的角度出發(fā),才能為小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
例如:教師在開展人教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下冊《利率》的教學活動時,教師可以向小學生提出這樣的問題:亮亮準備去銀行將自己的一萬元存起來,這時銀行的工作人員告訴他如果存定期利息是4.12%,如果存活期利息是3.98%,如果亮亮將這些錢存入銀行一年,一年之后定期和活期的利息分別是多少錢?要想解決這個問題,學生首先要明白,亮亮存入銀行的這一萬元是他的本金,如果在銀行存一年,銀行除了本金之外,還會付給他一些利息,而利息與本金之間的百分比就叫做利率。雖然這個問題在表面上看起來非常深奧,但是如果小學生能夠搞清楚之間的關系,很快就能找到解決的方法。
總而言之,創(chuàng)造性的構建小學數學教學素材是一個循序漸漸的過程,為了能夠利用教材提高教學的質量,教師要從多個角度對教學素材進行調整,同時還要對數學教學素材中的內容進行深入挖掘,才能制定出更加適合小學生發(fā)展的教學計劃,促使小學生實現全面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