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賽賽,楊 慧,賈向波,魏 立,陳瑞云,陳靜儒,何 爽
河南省人民醫(yī)院,河南鄭州 450003
肺移植是目前臨床治療終末期肺部疾病較理想的方法之一。隨著肺移植技術的不斷完善,肺移植雖挽救許多患者的生命,但移植后患者常出現(xiàn)譫妄、心理困擾及疾病不確定感等心理問題,不僅延緩術后康復進程,還對患者心身及生活質量造成不同程度的負面影響[1-3]。本研究通過Meta整合方法歸納國內外肺移植術后患者心理體驗的質性研究,對其心理活動進行詮釋,為指導患者術后肺康復提供依據(jù)。
納入標準:研究類型為質性研究,包括扎根理論、現(xiàn)象學研究、民族志等質性研究;研究對象為肺移植術后患者;感興趣的現(xiàn)象為進行肺移植術后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及心理感受;情境為肺移植術后病房或肺移植中心門診或患者家中等。排除標準:文獻內容不完整、獲取全文困難或重復發(fā)表;文獻非中英文。
計算機檢索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Web of Science、PsycINFO、CINAHL、中國知網(wǎng)、維普資訊中文期刊服務平臺、中國生物醫(yī)學文獻數(shù)據(jù)庫(CBM)和萬方數(shù)據(jù)庫,收集關于肺移植術后患者心理體驗的質性研究,時限為建庫至2020年2月。以lung transplant*/psycholog*/experience/qualitative research為英文檢索詞;以肺移植/心理/體驗/質性研究/定性研究為中文檢索詞。
由2名接受過循證護理系統(tǒng)培訓的研究者對文獻進行檢索、篩選和提取,并對文獻質量進行獨立評價,意見不同或結果難以確定時,與第3名研究者商議,決定是否納入。提取的文獻結論有沖突時,以高質量文獻或最新發(fā)表的權威文獻優(yōu)先[4]。提取內容:作者、發(fā)表年份、研究方法、研究對象、感興趣的現(xiàn)象、情境因素及主要結果。
采用澳大利亞JBI循證衛(wèi)生保健中心質性研究質量評價標準[5],對納入文獻進行獨立評價。該標準共有10項評價內容,每項均以“是”“否”“不清楚”來評價。A級:完全滿足上述標準,出現(xiàn)偏倚的可能性最??;B級:不完全滿足上述標準,出現(xiàn)偏倚可能性為中等;C級:完全不滿足上述標準,出現(xiàn)偏倚可能性較高。最終納入的文獻質量等級為A或B級,排除C級文獻。
采用匯集性整合法進行文獻整合[5]。研究者將納入文獻進行理解、分析,結果相似進行重組歸納,形成新類屬,最終歸納整合結果。
初檢出文獻1 398篇,最終納入研究文獻8篇[6-13],包括解釋現(xiàn)象學3篇、扎根理論2篇及其他研究3篇,文獻篩選流程及結果見圖1。
圖1 文獻篩選流程及結果
納入文獻的基本特征見表1,方法學質量評價結果見表2。
表1 納入文獻的基本特征
表1(續(xù))
表2 納入文獻的方法學質量評價
納入8篇文獻,提煉30個研究結果,歸納形成5個類別,進一步整合得到3個整合結果:肺移植術后早期患者的消極心理,肺移植術后患者對未來的心理感受,肺移植術后患者重構生命意義。
2.3.1肺移植術后早期患者的消極心理
2.3.1.1 類別1:生理因素引起的消極心理
肺移植術后早期極易產生消極心理,究其原因多為生理因素造成患者情緒煩躁、焦慮不安、悲傷及恐懼感。肺移植手術后在ICU的診療經歷讓患者恐慌焦躁(“ICU的環(huán)境、治療及藥物應用,讓我感覺每天都很亢奮,擔心疾病復發(fā),一直失眠……手術后我一直食欲不振、口渴,前8周一直感覺惡心,這種痛苦經歷讓我感到疲倦和悲傷”[9])。肺移植術后早期患者時刻關注自己的健康狀況,情緒易受健康狀況的影響;再者,需要終身服用免疫抑制藥物,服藥過程中可能引起精神癥狀,如焦慮、精神錯亂、情緒敏感等,容易造成社會孤立感及失落感(“因為免疫抑制藥物的作用……我手術后效果不佳,沒達到期望的效果”[11]“因為害怕感染,所以我不敢隨意出門……”[8])。很多患者反饋雖在藥物排斥作用下沒有出現(xiàn)嚴重并發(fā)癥,但仍有很多問題(“日常生活中很小的事情,如洗澡或上廁所,也可能會造成沉重的負擔”[8])。這些生理問題或多或少影響術后早期生活質量,對患者心理造成嚴重負擔。
2.3.1.2 類別2:對肺移植手術效果的不確定感
肺移植手術復雜,患者術后面臨高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及低生存率的風險;患者等待期多存在慢性低氧狀況,長期飽受呼吸困難的折磨,手術后一旦再次出現(xiàn)呼吸困難,則加重患者對手術效果的不確定感(“當我的‘新肺’植入我的身體后……我該怎么辦,給了我一個肺,我不知道要干什么”[9])。國外研究已證實,肺移植術后患者應盡早開展肺康復訓練[14]。但因患者無相關專業(yè)知識,無法掌握排痰、康復技巧,加之肺康復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早期康復尚難在短時間內產生顯著效果,從而加重患者對手術效果的不確定感(“我需要康復治療師更多的支持與幫助,他們只是詢問我是否做過運動……但是做到什么程度我就不知道了”[11])。
2.3.2肺移植術后患者對未來的心理感受
肺移植術后因身體不適感、排斥反應持續(xù)存在,對未來充滿恐慌、不確定感(“我進行肺移植后必須規(guī)律服藥……這對我來說太難了;可是如果不按時服用,移植效果大不如前……真的是擔憂又矛盾”[9])。但另一方面,患者處理痛苦經歷的一種方式就是關注未來、充滿希望(“我很感謝器官捐贈者,給了我第二次生命”[7]“我現(xiàn)在靠著借來的時間生活,但這并沒有讓我失去生活的勇氣……”[8])。患者長時間等待肺移植手術,對自己的身體狀況較為了解,對移植結局已有預期值,手術后基本緩解患者呼吸困難癥狀,提高患者對未來的期許,正視肺移植手術對身體的限制,積極投入新生活(“我現(xiàn)在仍能想象在移植前無法呼吸的情形……但現(xiàn)在的我可以自由呼吸”[6])。
2.3.3肺移植術后患者重構生命意義
2.3.3.1 類別1:改變生活習慣
康復是改善心身健康的主要措施之一。生活中,患者通過自我暗示的方式積極進行術后康復訓練(“生活正在改變……運動能夠增強生命,我們應該積極鍛”[12])。在重獲生命、感受自由呼吸的快樂后,患者更懂得自我管理,從宿命論轉向積極應對生活(“我認為這項運動訓練對我非常重要,我一直有動力繼續(xù)堅持”[6])。除了身體恢復之外,有些患者非常關注自己生活習慣的轉變(“我慢慢恢復正常飲食、飲水……但是還需要關注藥物……”[13])。
2.3.3.2 類別2:心理調適
擺脫“肺移植”帶來的恐懼,克服負性情緒(“我現(xiàn)在沒有呼吸急促……我發(fā)現(xiàn)自己可以做很多以前做不到的事情”[9])。自我接納是促進患者適應和健康的重要階段,正視移植后的身體狀態(tài),促進其心身健康(“我真正接納了上天送給我的這份禮物……”[11])。學會感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減輕軀體不適癥狀(“我很感謝捐獻器官的人,能夠做到這一點真是太了不起了”[11])。醫(yī)護人員、病友及家屬是主要的社會支持來源,一些患者表示,社會支持是幫助他們恢復健康的中堅力量(“醫(yī)護人員讓我感到非常溫暖……”[7]“我很高興病友能夠理解我……”[13]“我的妻子一直陪伴著我……”[11])。
本研究中肺移植術后患者身體一旦發(fā)生感染、排斥反應等并發(fā)癥時,患者內心焦躁,過度關注自身身體狀況,缺乏安全感,處于消極期,與Chernyak等[15]的研究結果相似。可能原因為術前等待期較長,患者長期飽受慢性低氧癥狀的折磨,對手術期望值較高,術后一旦出現(xiàn)與預期不符的情況,極易出現(xiàn)緊張、焦躁的情緒。消極期過后患者對未來充滿不確定感,處于不穩(wěn)定期。此時期患者雖明確手術給身體帶來的益處,但歷程卻非順利,無法達到預期目標,極易產生不確定心理體驗??赡茉驗椴糠只颊邔ψ陨砩眢w狀況關注度高,渴望得到專業(yè)醫(yī)護團隊的具體指導及建議,當未滿足情況下,康復效果一般,出現(xiàn)了對未來不確定感;部分患者支持系統(tǒng)欠缺,心理體驗差,導致其對未來不確定。肺移植患者安全度過不穩(wěn)定期后處于積極期。整合研究結果顯示,處理復雜心理感受的另一種方式就是關注未來、充滿希望,表現(xiàn)為部分患者對移植后的生活充滿希望,積極改變不良生活習慣;同時流露出對醫(yī)護人員、家庭成員的感恩,對目前生活狀態(tài)的滿意及對未來生活的期許。可能原因為在積極期患者自身恢復良好,家庭及社會支持系統(tǒng)利用度較高,自我管理及心理適應能力強,珍視重新獲得的健康。這提示肺移植術后患者的心路歷程復雜且多變,需要醫(yī)護人員根據(jù)患者心路歷程不同階段給予相應措施,以促進肺康復。
3.2.1構建肺移植術后早期心理干預模式
肺移植患者對疾病的錯誤認知使其產生恐懼心理,影響疾病治療及預后。筆者呼吁政府普及器官移植相關知識的范圍,提高公眾知曉率;建議醫(yī)護人員早期開展規(guī)范化心理疏導及干預措施,關注肺移植等待期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進一步明確術后早期的心理問題,進行針對性的心理干預。
3.2.2構建個體化術后隨訪系統(tǒng)
本研究結果顯示,居家康復仍面臨各種各樣的問題。因此,筆者建議醫(yī)院相關部門建立完善的器官移植隨訪系統(tǒng),搭建肺移植患者居家康復溝通平臺,組織開展術后早期健康宣教,同時在出院前需評估患者出院準備情況;肺移植專科護士全程負責出院后的隨訪工作,指導患者日常生活及康復。另外,隨訪管理應發(fā)揮患者主觀能動性,鼓勵患者參與疾病管理中去,采取相關措施。
本研究僅納入8篇有關肺移植術后患者心理體驗的文獻,未納入非正式發(fā)表的“灰色文獻”,且納入文獻均為英文文獻,因國內文獻關于肺移植術后患者的質性研究較少且質量一般,導致文獻篩選過程中存在選擇性偏倚,尚不足以詮釋肺移植術后患者心理體驗的全貌;文獻質量評價標準均為B級,可能對研究結果造成一定的影響。筆者建議今后研究者應重視肺移植術后患者的心理需求,從患者心理體驗等出發(fā),探討肺移植術后患者的內心真實感受,以期為肺移植患者提供適用性強、規(guī)范化、標準化的心理康復干預方案提供理論依據(j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