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貴娟
(黔南民族醫(yī)學高等??茖W校,貴州 都勻 558013)
在課程實踐的過程中,可以發(fā)現思政教育工作對學生發(fā)展起到的積極作用。但是當前部分高職院校在實際思政教育工作中雖然取得一定的成果,但是也存在部分問題制約課程的發(fā)展,特別是在醫(yī)學類的高職院校中,教師更應該從傳統(tǒng)的教育模式和教育理念中解脫出來,重視對學生醫(yī)德醫(yī)風的教育,著力培養(yǎng)學生醫(yī)者精神,為學生的綜合性發(fā)展奠定基礎。大學語文作為高職院校課程的組成,屬于人文類學科,且具有工具性特點,所以在思政教育中也被廣泛應用,是實施課程思政的重要途徑。
大學語文教材包含著豐富的思政教育資源,許多文本都能夠體現出作家的人格魅力、思想內涵以及語言藝術,因此通過大學語文課程進行課程思政,相比于其他學科來說更加具有優(yōu)勢。教師如果可以深入挖掘大學語文文本中的思政元素,對啟發(fā)學生思想,提高學生文化素養(yǎng)可以起到積極的推進作用。
當前處于多元化的時代背景下,學生的思想也不斷受到多種文化思潮的影響,也就是說,學生既能夠接觸到主流思想,同時也會受到多種非主流思想的熏陶,因此大學語文在此需要發(fā)揮價值觀引領的作用,保障立德樹人的育人目標能夠順利實現[1]。大學語文教材中的內容,特別是經典文學作品中包含著對真善美優(yōu)良品質的教育,學生可以透過作者的語言和表達方式,切實感受到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這些文本不要枯燥地進行理論論述,而是應該用可以直擊心靈的語言來觸動人心,從而讓學生在閱讀中逐漸形成強烈的文化認同感,樹立文化的自信心,并且對于消極的文化和思想就會自覺進行剔除,促進正確價值觀念的形成。
健全的人格對一個人的發(fā)展有直接關系,高職學生作為國家發(fā)展的力量儲備,其自身人格是否建在一定程度上也是關系到國家的未來[2]。伴隨經濟全球化的趨勢持續(xù)性推進,社會的各個領域中都會存有部分不良信息和外來文化,所以要應用有效措施將傳統(tǒng)文化、積極思想的影響力擴散到最大,特別是大學語文課程,需要通過其中的內容優(yōu)勢開展思政教育,進一步熏陶學生的思想。讓學生可以在學習過程中逐漸建立起健全的人格,形成自己的認知體系,使學生始終以積極樂觀的態(tài)度面對學習和生活。
理想和信念可以將人的潛在能力最大程度激發(fā)出來,使人擁有堅韌的精神品質和敢于解決一切困難的勇氣,形成樂觀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促進自我價值的實現。因此開展思政教育必然不能夠脫離對學生的理想教育,大學語文課程中要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其中,讓學生可以潛移默化的接受到理想教育[3]。從語文教材的內容中進行分析,其中包含許多名人的勵志故事,教師應用這部分內容開展思政教育,很容易就可以讓學生產生共鳴,并且尋找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目標,并持續(xù)向這個方向而努力。尤其是針對醫(yī)學專業(yè)的學生,可以讓其樹立其堅定的醫(yī)學理想信念,使學生的醫(yī)學職業(yè)道德和社會責任感得到強化。
教書育人,說明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起到關鍵性作用,醫(yī)學類高職高專院校以醫(yī)學類專業(yè)作為教學重點,而立德樹人更是教學的首要任務[3]。因為醫(yī)學生工作日后主要的服務對象是人,以德為先是需要具備的基本素質,因此醫(yī)學類院校的教師都要具備較強的德育意識,不斷強化自身的立德樹人教育意識,以課程育人為教學工作的理念。大學語文教師應該將育人意識與大學語文的學科課程相結合,讓思政與課堂充分融合。因此教師需要在加強自身的教學技能的同時,也要不斷強化內容拓展、教學互動等多項課程思政能力,同時要堅持適度原則,控制好思政元素在大學語文課程中“量”,突出課程育人的效果。
教師在開展大學語文課程教育時,首先需要確立明確的教育目標,將課程本身的人文性和基礎性特點充分體現出來,讓學生可以通過有效的學習對中國文化的發(fā)展歷程有清晰的了解,這樣也能夠讓閱讀與寫作能力提升,有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人文素養(yǎng)和文化修養(yǎng)[5]。在此基礎上,將思政的教育目標與課程教育相融合,在講解語文知識時將學生的價值觀念向積極方向引導,在理論知識教育中滲透主流思想,實現課程思政隱形育人的作用,從而讓教師在傳統(tǒng)的知識教育中解脫出來,對學生實行全方位的教育。在大學語文中實施課程思政,既有利于學生樹立自身的理想信念,還能有效踐行社會核心價值觀。在教學開始之前,教師要圍繞實際教學內容和課程特點,將思政內容導入到教學中,并深入挖掘語文教材中所存有的適合實施課程思政的教育資源,讓學生可以邊學習邊思考,深切感悟文本內涵,從而將文中的積極思想觀念全部傳遞給學生。
大學語文課程具有思政教育的作用,主要原因是因為教材中的文學作品,其中都包含與思政教育有關聯的內容,因此為突出大學語文的思政教育功能,高職院校要改革現有教材中的內容,在其中適當增加適合開展思政教育的文學作品,這樣學生就能夠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逐漸獲得成長[6]。首先要將教學資料進行重新歸納和整合,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采用目標統(tǒng)領教學內容,優(yōu)化教材內容的呈現方式,這些都可以成為當前辦好思政教育的有利條件,為學生后續(xù)成長和發(fā)展道路奠定堅實基礎。教材內容需要與高中語文具有較強的銜接性,通過對高中語文教學內容的把控,合理化的選擇教材內容,讓其既能夠滿足高職學生的思政成長需求,也能與學生的認知水平高度一致。另外教材內容中還要存有傳統(tǒng)文化元素,主要選擇藝術特征明顯,體現人文精神和家國情懷的經典作品,這樣才能讓學生在掌握文化知識的同時陶冶情操,凈化心靈,全面提升學生的政治核心素養(yǎng)。最后教材內容中還需要具有當代經典文學作品,例如防洪、脫貧的英雄楷模的故事等,這類作品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效提升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從而發(fā)揮出語文教學中的思政教育功能。
高職院校在開展大學語文教育的過程中,對于教學的要求也是越來越高,但是思政教育這項要求卻始終沒有改變。由于語文學科具有意識形態(tài)特點,且屬于人文性學科,因此教師在實際教學工作中為有效提高思政教育的質量,需要深入挖掘語文教材中所包含的思政教育資源。結合語文教學內容的特點,將特點鮮明和主題相同的文學作品融入到教學中,進行主題模塊形式的教育[7]。例如在講解“孔孟語錄”時,教師可以引入杜甫的詩歌,將兩者的內容結合在一起,形成完整的教學模塊,貫徹落實相應的以人為本的思想。在“孔孟語錄”中提倡民本思想和社會思想,而杜甫的詩詞匯中也主要描述底層百姓的生活為主,兩項內容在本質層面是高度一致的,將兩者結合起來進行講解,可以讓學生站在歷史的角度,辯證客觀的體會文本中蘊含的情感,強化對文本思想的理解。并且能夠通過身邊真實的人與事去感受和體會民本思想。通過這樣模塊化的教學,就能夠將健康的價值觀念深深根植于學生心中,充分體現出大學語文課程所具有育人功能。
高職學生在進行語文學習時,通過文本人物精神的感召和情感的熏陶,很容易就會對文本中的任務形成強烈的認同感和崇拜感,并將這種情感有效遷移至日常生活中,進而起到激勵學生的作用[8]。高職學生普遍具有較強的學習能力和認知經驗,在進行語文學習時對于教師講解的知識內容可以快速理解,但同時教師也要采取合理化的策略對學生加以引導。因此教師要立足于學生的實際生活開展德育教育,將生活化的教學素材引入到教學中,帶領學生結合自身的實踐經驗和情感體驗來感受德育教育,使學生的德育素養(yǎng)獲得進一步提升。依舊以上述的“孔孟語錄”舉例,教師為讓學生深刻理解民本思想的深層含義,可以引導學生從實際生活出發(fā),結合我國當前的實際情況,談一談我國現行的惠民政策對社會和家庭所帶來的積極影響,從而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家國情懷和愛國精神。
綜上所述,將思政教育融入于各個學科中,是當前實現素質化教育目標的重要途徑,因此教師需要高度重視。醫(yī)學類高職高專院校開展大學語文教學活動,可以起到文化傳承的作用,從而有效強化學生的精神文明建設,提高思想道德修養(yǎng),做又紅又專、德才兼?zhèn)?、全面發(fā)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诖烁呗氃盒5恼Z文教師需要充分了解教材內容,并深入挖掘大學語文中包含思政教育資源,進而采用合理化的教學手段,將思政教育理念與實際教學內容相融合,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教師該可以積極開展實踐性的教學活動,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強化自身的理論知識和職業(yè)素養(yǎng),讓大學語文的最終教育目標得以實現,為社會培養(yǎng)出更多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