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心慧
(柳州市中醫(yī)醫(yī)院.柳州市壯醫(yī)醫(yī)院,廣西 柳州,545000)
在臨床中多應用影像學檢查輔助,其較好服務于臨床診斷,為患者臨床治療提供重要數據,從而提升治療效果[1]。CT是采用X 線射線束對人體某個部位進行掃描,經由探測器接受透過該層面的X 射線,將其轉化為可見光,并且由光電轉化為電信號,經由數字轉換為數字,將數字輸入計算機數據庫中進行處理。圖像處理完成后將數字傳入磁盤中,經由數值模擬轉化。其工作程序為根據人體不同組織,以及X 線吸收和透過率的不同,應用靈敏度高的儀器對人體進行測量,隨后將取得的數值輸入到電子計算機中,依靠電子計算機對相關數據進行系統的處理,從而獲取患者檢查部位的斷面或者立體圖像,發(fā)現患者人體中病變組織[2]。本研究通過對頭頸部多層螺旋CT 血管成像的不同劑量對比劑劑量對靜脈偽影的效果進行探究。見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甄選2020 年1 月~2021 年6 月在本院門診接受頭頸部多層螺旋CT 血管成像拍攝的患者45 例,根據門診就診的單雙號隨機分為兩組,分為常規(guī)組20 例和實驗組25 例。實驗組,男12 例,女13 例。年齡在50-80 歲,平均年齡(65.0±5.0)歲。常規(guī)組,男11 例,女9 例。年齡在51-78 歲,平均年齡(64.5±4.5)歲。兩組一般資料互比無明顯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由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納入標準:①患者滿足臨床中頭頸部多層螺旋CT 血管成像病癥。②患者無精神障礙和認知功能障礙。③患者通過對比劑過敏實驗。剔除標準:①患者患有其他器官功能障礙疾病。②患者合并為顱內腫瘤疾病。③患者臨床資料缺失。
1.2 方法兩組檢查機器為G1 公司128 排螺旋CT 檢查,選用高壓注射器、以及留置針。對患者進行頭頸部多層螺旋CT 血管成像檢查。檢查中應用對比劑為碘海醇(生產廠商:揚子江藥業(yè)集團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10970327)規(guī)格為50mL,17.5g,醫(yī)務人員應從患者肘靜脈處注射,并從患者的主動脈開始進行掃描,至患者椎體平面處,機器初始參數應設置在120千伏電壓,220 毫安電流,對患者的進行掃描,掃描層厚、距應控制在1mm,64×0.6mm 為準直器數值參數。常規(guī)組:患者應用70 毫升的對比劑量+氯化鈉(0.9%)。實驗組:患者應用45毫升的對比劑量+氯化鈉(0.9%)。對患者實施掃描,應選用主動脈作為檢查位置,在對患者圖像掃描完成后,對強度投影進行分析,容積再現后處理,應對圖像設置適宜的窗寬與窗位,經過微調得到最佳質量圖像。
1.3 觀察指標對兩組患者大腦動脈處等其他位置對顯影CT 值和圖像質量進行評選,圖像質量評分應以血管清晰顯影血管壁良好,未發(fā)現有骨殘留為5 分;血管清晰顯影顯影,但血管壁存在模糊,有少量骨殘留情況記3.5 分,患者血管顯影在50%以下,骨殘留情況較多,為2 分;患者血管存在骨殘留,血管觀察不能明確診斷。
1.4 統計學處理采用()表示對大腦中動脈M1 段、頸動脈分叉處以及上腔靜脈和頸內靜脈等數值變量展示,t 檢驗,使用%對圖像質量評分等計數資料展示,X2 檢驗;0.05 為中界點,P 在中界點之下,代表數據差異明顯,軟件工具:SPSS25.0。
2.1 兩組患者的動脈CT 值顯影對比在動脈CT 值中,大腦中動脈M1 段、頸動脈分叉處,以及頸總動脈和主動脈弓實驗組低于常規(guī)組,差異明顯,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動脈顯影中CT 值對比()
2.2 兩組患者靜脈殘留顯影CT 值對比在鎖骨下靜脈、頭臂靜脈以及頸內靜脈和上腔靜脈指標方面,實驗組低于常規(guī)組,差異明顯,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靜脈殘留顯影CT 值對比()
表2 兩組靜脈殘留顯影CT 值對比()
2.3 兩組患者頭頸部多層螺旋CT 血管成像質量對比在頭頸部多層螺旋CT 血管成像質量方面,實驗組高于常規(guī)組,差異明顯,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頭頸部多層螺旋CT 血管成像質量對比()
表3 兩組頭頸部多層螺旋CT 血管成像質量對比()
腦卒中又稱為中風,具體指的是一種急性的腦血管疾病,這種疾病是由于患者腦部血管突然發(fā)生破裂,或是由血管阻塞引發(fā)血液不能正常循環(huán),進而引發(fā)患者腦組織損傷。其包含兩種病癥,一種為缺血性腦卒中,另一種為出血性腦卒中,其中頸內動脈以及椎動脈發(fā)生閉塞和狹窄會引發(fā)缺血性卒中,并且這種病癥多在40 歲以上,男性多于女性,嚴重者可引發(fā)患者有死亡風險。由于此病癥死亡率較高,及時接受治療,也會對生活產生一定的影響[3]。因此,提升臨床診斷的準確性,對患者開展針對性治療,降低對患者治療后的影響有重要價值。在對患者檢查時,由于人體腦部結構較為復雜,影像學檢查應用較為廣泛,當圖像采集完成后,應用計算機處理,得到精確的患者血管圖像。在檢查時,通過對血管中發(fā)生病變的位置定位與觀察,進而探究血管圖像,以及對發(fā)生病變的范圍進行確定。應用頭頸部CT 檢查,可對患者腦動脈狹窄進行檢查,由于此種檢查方法為無創(chuàng)性,為及時發(fā)現患者血管中的病變,檢查其顱內情況有重要價值。并且此種檢查方式操作較為簡單,對患者的安全不會造成威脅,是臨床中常用的檢查方式,但由于人體頭頸部結構,較為復雜并且具有多樣性,所以應在檢查過程中,使用對比劑機量數,多與成像質量明顯存在較大的關聯性[4]。當對比劑用量較大時,會引發(fā)患者靜脈中殘留量較多,導致圖像質量有明顯得下降,影響醫(yī)生對患者的診斷。因此,在對患者檢查時,以及在保證診斷結果準確的前提下,應減少對比劑量。本研究結果顯示,在對患者進行頭頸部多層螺旋CT 血管成像檢查時,根據對比劑用量的不同,發(fā)現小劑量對比劑(45 ml)拍攝圖像的效果最好。本研究兩組患者均采用頭頸部多層螺旋CT 血管成像檢查。分為常規(guī)組和實驗組,其中對比劑使用量分別使用70 ml、45 ml,并均以30 ml 的0.9%氯化鈉進行沖刷,并且其推進肘關節(jié)靜脈處的速度為5ml,每秒。結果顯示:兩組患者的大腦中動脈M1 段、頸預動脈分叉處,以及頸總動脈和主動脈弓顯影中的CT 值,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的動脈CT 強化值主要與對比劑劑量、對比劑注射速度正相關。當醫(yī)務人員向患者體內注射速度加快時,其峰值也會隨之變化,并且患者動脈的強化值,其產生和周圍組織的對比越明顯。本研究發(fā)現各組使用對比劑的注射速度一致,但對比劑的毫升數不同時,結果無明顯差異。因此,當人體內注入小劑量對比劑時,可以有效避免患者由于增強掃描,在體內對比劑數量較多,造成偽影存在。
本研究結果發(fā)現:實驗組患者鎖骨下靜脈、頸內靜脈的殘留顯影CT 值分別為(698.17±72.33)、(73.03±10.55),低于常規(guī)組的(793.98±73.19)、(121.77±11.23),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常規(guī)組患者頭臂靜脈、上腔靜脈的殘留顯影CT 值,(103.22±8.29)、(117.36±7.68)高于實驗組(78.24±4.15)、(91.22±7.39),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圖像質量明顯高于常規(guī)組,數據有明顯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果說明在患者檢查時,使用小劑量對比劑,降低其在靜脈中的殘留量,同時降低檢查中出現偽影情況的發(fā)生,從而提升患者檢查圖像的質量,提升臨床診斷的準確性。因為本研究在使用45 ml 對比劑時。對比劑通過掃描層的時間在5s 以內.均能通過靜脈掃描層,而使用70 ml 對比劑時,其通過掃描層的時間明顯延長,故檢查中應用45ml 對比劑,可明顯減少鎖骨下靜脈、頭臂靜脈、頸內靜脈、上腔靜脈殘留的偽影,更高效的進行三維重建,提升圖像質量。
綜上所述,在對頭頸部多層螺旋CT 檢查時,劑量小的對比劑劑量可有效對靜脈中偽影進行控制,圖片質量較高,從而提升臨床診斷效果,值得在臨床中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