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涵
摘要:歷經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國古典舞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滋養(yǎng)中誕生,其特有的肢體語匯無處不傳達著詩意,而這樣寫意化和詩意化的表達,正是中國傳統(tǒng)藝術的精神所在。
關鍵詞:古典舞? 詩歌? 詩意審美
中圖分類號:J7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3359(2021)18-0056-03
中國古典舞是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滋養(yǎng)中誕生的,受傳統(tǒng)審美意蘊的影響,有著獨具特色的肢體語匯。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古典舞以戲曲舞蹈為基礎,并同時吸收和融匯了樂舞、武術、書法、美術等姊妹藝術,構建成一種獨特的舞蹈藝術形式,因此,中國古典舞的肢體語匯傾向于中國特有的詩意審美。
一、中國古典舞的定義及構建
所謂古典舞,其“古典”二字有著“古代”“典范”的含義,即指古代流傳而來的較為正宗、有典范意義的舞蹈。但是現(xiàn)實的問題是中國古代的經典舞蹈一般只在文獻記載、詩詞歌賦、壁畫彩塑中留有遺存,并沒有完整地流傳至今。歷經了漢代、唐代樂舞的發(fā)展和鼎盛,進入宋代后,樂舞藝術逐漸被更多的藝術形式替代,尤其到了明清時期,戲曲藝術隨著城市商業(yè)化的出現(xiàn),市民階級地位的提升,逐漸成為了社會主流藝術,舞蹈也被融入其中,古代樂舞不再是獨立的藝術形式,僅僅在宮廷儀式中存在,但是已無往日的輝煌。而中國古典舞的建構,自古典舞課程成立起,為規(guī)范中國古典舞,課堂教學中古典舞訓練便借鑒了戲曲的招式、武術的技巧,以及手位、腳位、舞姿,動作的一招一式都有嚴格規(guī)范。從漢代百戲到宋元明清的戲曲舞蹈,戲舞不分,有舞有戲,戲曲舞蹈代表了一個時代中國舞蹈的輝煌。
“古典舞本身是介于戲曲和舞蹈之間的混合物,也就是還未完全從戲曲中脫離出來,稱它為戲曲,它已去掉了戲曲中最重要的唱與念,說它是舞蹈,但還大量保存著戲曲的原態(tài)”。1954年北京舞蹈學校創(chuàng)建,為了培養(yǎng)教師隊伍開展了“文化部教員訓練班”,在中國古典舞的負責人葉寧帶領下,在學習傳統(tǒng)戲曲的基礎上,借鑒芭蕾的分類方法,對戲曲舞蹈進行整理、編創(chuàng),形成了最初的中國古典舞基本功訓練教材。1978年北京舞蹈學校升格為北京舞蹈學院,結合學院第一屆教育班,再次提出中國古典舞訓練需進一步科學化、系統(tǒng)化、民族化,要明確古典舞屬性,古典舞就是古典舞,是不會被其他舞種所替代的。同時,這一時期,更為重要的成績是提出了“身韻”課程建設,由此科學地、有效地解決了古典舞的肢體語言與情感傳達的融合發(fā)展,使學生的基本能力、舞姿、技巧統(tǒng)一在“身韻”所提煉出來的審美原則上,而這樣的審美原則也盡可能接近和還原了中國古人的審美情趣和基本原則。
二、“詩意審美” 在古典舞中的呈現(xiàn)
“詩意審美”,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藝術的核心美學思想和標準,也是中國古典美學思想的重要體現(xiàn)??v觀中國古代藝術形式,始終貫穿這樣的審美情節(jié)和態(tài)勢,并延續(xù)至今,為當下我們尋求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提供重要的參考?!霸娨鈱徝馈?,在中國古典舞中是最為重要的審美特質,其表達形式有如下幾點:
(一)作品創(chuàng)作上追求“詩化”
中國古代詩歌歷經幾千年傳遞至今,誕生了諸多經典作品。從《詩經》到《楚辭》,從漢樂府到唐詩,從宋詞到元曲,詩歌文化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學的瑰寶,以其雄壯恢弘的氣勢、追求風骨的氣韻不僅代表著古文化,也彰顯著古代人的生活方式、審美追求。
古典詩歌不僅僅存在于古代文人士大夫的生活中,也廣泛地以音樂、舞蹈為載體并滲透其中。“昔葛天氏之樂,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闕:一曰載民,二曰玄鳥,三曰遂草木,四曰奮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達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總萬物之極”。①這里進一步佐證了春秋戰(zhàn)國時期,詩歌、音樂、舞蹈本來是一個高度融合的綜合體。舞蹈與詩歌本就是共通的,只是詩歌以文字形式表達,舞蹈以動作的方式呈現(xiàn),其審美特征、風格性都相互聯(lián)系,存在著共鳴。中國古典舞作品更接近古人的審美,將詩文化作為舞蹈創(chuàng)作的依托,從古詩中找尋靈感,以詩為題,以詩為境,在詩歌中體會古代文人雅客的風骨和氣質,找尋古典舞的精神支柱、氣韻氣息、神采韻律,通過肢體語言展現(xiàn)詩人所描繪的情境?!颁黉匐S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lián)u情滿江樹”。②由著名舞蹈家陳愛蓮(1939年-2020年)表演的獨舞《春江花月夜》,更是以唐代詩人張若虛創(chuàng)作的詩歌《春江花月夜》為藍本創(chuàng)作而成。另外,出自舞劇《杜甫》中的舞蹈作品《麗人行》,其創(chuàng)作背景也完全來自于杜甫的詩歌《麗人行》。詩中寫道“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態(tài)濃意遠淑且真,肌理細膩骨肉勻,繡羅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銀麒麟”。而在舞蹈《麗人行》中,演員更是將長安仕女的氣質“態(tài)濃”“意遠”“淑”“真”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詩歌為古典舞的創(chuàng)作提供了借鑒和依托,詩詞元素的加入更使得舞蹈還原了歷史。從歷史中走來的詩詞歌賦為舞蹈創(chuàng)作提供著大量的題材,也使舞者如穿越時空置身于歷史長河中,帶給受眾更為逼真的審美體驗。
(二)情感表達上充滿 “詩意”
“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fā)言為詩。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③古人以詩傳情,詩是人情感的所在,心中有“志”,出口成“詩”。當情感激蕩,無以言表時則以“嗟嘆”,如果無法表達,則通過“歌唱”,當“歌唱”都不足以表達時,那么最為酣暢淋漓的就是肢體語言的“舞蹈”了。
詩歌、音樂、舞蹈都是表達思想、傳達情感最為有效的方式。古代詩人善于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通過描述客觀事物表達主觀情感和志趣,物是作者寄情托意的載體,詠物以言志,物在詩歌中起著關鍵作用,選好物寫好物是達到物與志的統(tǒng)一,精神和內核和諧的關鍵。中國古典舞同樣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通過表現(xiàn)物來傳遞情。例如著名古典舞《春江花月夜》,舞蹈表現(xiàn)了一位古代少女在春天的月夜,漫步于江邊花叢中,舞者身穿藍色衣裙,雙手持白色羽毛折扇,采用中國古典舞蹈語匯展現(xiàn)著少女著“聞花”“照影”“聽鳥鳴”“學鳥飛翔”的情景,女子將對春的眷戀、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大自然的熱愛寄托于“春江花月夜”中,托物言志,傳遞著女子對未來美好愛情生活的憧憬。
象征也是托物言志的一種手法,通過描述物象征人的節(jié)操和道德品質,例如,我們熟知的梅、蘭、竹、菊,這些都是文人筆下人格的象征或志趣的體現(xiàn)。古典舞作品《愛蓮說》以周敦頤的詩詞《愛蓮說》為題材:“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表演者邵俊婷在綠色的蓮葉上起舞,她用婀娜多姿的舞蹈形態(tài),用清雅脫俗的形體語言展現(xiàn)了一個羞澀、內斂、委婉含蓄的古典美女,將“蓮花”刻畫成超凡脫俗的女性形態(tài),展現(xiàn)出蓮花出淤泥而不染,高貴、堅韌的品質,同時傳達著編導對古代女性的贊揚。
再如詩人筆下的梅花。清代宋匡業(yè)《梅花》:“獨立風前唯素笑,能超世外自歸真”。此梅是超凡脫俗的,宋代陳亮《梅花》詩:“一朵忽先變,百花皆后香”。此梅又是獨領風騷的,對梅花的描繪實則是作者志趣的表達,宋匡業(yè)超凡脫俗的梅表達了他與世無爭、毫不世俗的性情;陳亮的梅獨領風騷,同時傳達著他不屈不撓的傲骨和情懷。詩與舞的結合,托物言志手法的運用使舞蹈更為生動,更耐人尋味、發(fā)人深思,這便是古詩的影響力,也是古典舞的藝術魅力。
(三)神形情態(tài)上富有“詩境”
唐詩宋詞因其講究節(jié)奏與韻律而獨具古典美學價值。無論《詩經》還是《楚辭》,無論從五言還是七言,不同時代都有屬于那個時代的詩歌語言特點,但是詩歌所呈現(xiàn)的美學追求總是趨于一致的。詩歌在具備一定格律形式的基礎上,還要考慮其語句能否生動、形象的表達,只有在外化的形式感和內在的思想性相統(tǒng)一的基礎上才能使詩歌達到盡善盡美、渾然于天成的韻味。
古典舞與詩歌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她們在對形式與內容的追求上是極為相似的,因而中國古典舞的審美特質也是與眾不同的。中國古典舞講究“神形兼?zhèn)洹保次璧缸髌分袃热菖c形式的高度統(tǒng)一,這樣近乎完美的追求便是一種詩的境界。“形神兼?zhèn)洹?,“形”指圓、曲、擰、傾,手、眼、身、法步以及跳、轉、翻等舞姿體態(tài)的外部呈現(xiàn)。古典舞的形式與歷史是互為選擇的,中國古代以傳統(tǒng)的儒、道思想為主,儒家思想講究“中庸之道”,要求古典舞動作內斂、含蓄,不能超越傳統(tǒng)思想的約束,而道家思想的核心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要求動作應順應身體的走向,有規(guī)律的順應自然,這就形成了古典舞講究順柔、順勢的流暢感。東方美學思想中偏好曲線的柔美,而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也講求“圓滿”,中國古典舞動作多擰身劃圓、“曲”“反”的圓動律也正是圓的內涵在人體動作上的反射,再加上古典舞對戲曲的借鑒吸收,從而形成審美性極強的外化形式。
三、中國古典舞詩意審美所折射的哲學思想
(一)天人合一的世界觀
“天人合一”是古詩和古典舞所能達到的最高境界,“天人合一”來自于中國道家思想,更是中國傳統(tǒng)的哲學思想。中國傳統(tǒng)思想中講求“和諧”“和美”,更追求宇宙萬物的和諧共融,倡導人為本,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美美與共,天下大同”更是中國古典美學精神的特質。因此,中國古典舞常以自然萬物為題材,用舞蹈動作達到人與自然渾然一體的意境,如誕生于20世紀50年代的《荷花舞》,舞者身穿粉色長裙,腳踩“荷花蓮”道具,美麗的舞者以細碎的圓場步漸漸從幕后淡出,如一朵朵荷花競相開放,她們舞動曼妙的身姿,翩翩起舞。這里編導通過選用特殊道具,營造氛圍,把舞者比擬為荷花,通過舞蹈動作展現(xiàn)荷花爭奇斗艷、競相開放的場景,傳達著人們對自然的熱愛和贊美、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狀態(tài)。荷花在詩人筆下是頑強的、堅韌的,荷花舞的展出同樣象征祖國的繁榮昌盛,民族的振興富強。作品所傳達的情感,營造的畫面,達到了“天人合一”獨特的意境美。
藝術來源于生活,舞蹈要想達到“天人合一”的意境美,藝術家需要對生活對自然萬物具有敏銳的洞察力和感知力。動植物與人長期和諧相處,必然存在很大的相通之處,只有熱愛自然,感受自然,才能品味萬物的靈性,深切感知動植物獨特的品質,才能借助準確的自然物傳遞情感,表現(xiàn)人獨特的氣節(jié)。“天人合一”是中國傳統(tǒng)的審美特征,是中國文化對人類極大的貢獻,這種美學觀不僅對中國古典舞意境的創(chuàng)造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與繪畫、書法也是一脈相承的。
(二)情景交融的意象觀
中國古代詩歌常借助自然景物來抒發(fā)情感,產生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意象美,想要理解意象美,首先應該將物象與意象區(qū)分開來,“物象指具體客觀的事物或情景,它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而意象形成的關鍵是人腦意識的作用,融入美學理念和主觀情感”。物象是意象的基礎,物象重寫實而意象重達情,只有深入理解物象才能感知意象。情景交融意象美的形成一定是在“景”這一物象的基礎上形成的。
詩舞一體,中國古典舞為接近古代人的審美方式,常常借助景物營造詩情畫意、情景交融的美感?!短じ琛穼儆诜聺h的中國古典女子群舞,舞蹈以詩為詞,借用古典音樂將人拉回中國的漢唐時代,陽春三月,一行身穿碧綠服飾的女子,迎著春風,踏著綠蔭,邊歌編舞,她們婀娜多姿,舞動著修長的水袖,既典雅又不失俏皮。音樂、舞蹈、詩歌相互契合,達到了詩、樂、舞三位一體的效果。從主觀上看,《踏歌》表現(xiàn)的是女子們踏青的場面,但細細品味、深入理解,一種詩情畫意、情景交融的意象衍生出來,此時的女子不僅代表歡歌熱舞的青年,還代表著綠樹成蔭、春意盎然、花團錦繡的美景,這是借助舞蹈給人“物象”的傳達,通過舞者細膩的表演,形、神、氣、韻的結合對物象的深描,傳達給觀眾對生活的熱愛,對美好事物追求的意象,進而營造出虛實相生、情景交融的意中之象。
四、結語
新中國成立之初,中國古典舞以北京舞蹈學院為教學基點正式創(chuàng)建,但其美學本質與中國古典詩歌是相互借鑒、相互融合的,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傳統(tǒng)美學表現(xiàn),給人以詩情畫意、含蓄浪漫的情感體驗。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于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國古典舞是幾代舞蹈家參與并不斷完善的體系,是中國傳統(tǒng)舞蹈的復興,代表著屬于東方文化藝術的核心典范。舞蹈需要發(fā)展,中國古典舞也一樣需要不斷發(fā)展完善,但無論如何發(fā)展,古典舞的精髓始終不能丟,詩意文化不能棄,古代美學原則不能變。
參考文獻:
[1]隆蔭培,徐爾充著.舞蹈藝術概論[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1997年.
[2]楊恩寰著.美學引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3]楊喆.解讀中國古典舞作品詩詞意境的文化內涵[J].舞蹈,2012(09):36-37.
[4]華彧鶴.中國古典舞作品與詩詞意境的文化交流[J].音樂生活,2017(01).
[5]田湉.中國古典舞形式研究發(fā)軔[J].民族藝術研究,20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