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小軍
摘 ?要:在中學德育教育改革的過程中,許多學校重新探索新的教學思路。將儀式感教育的意向與工作相結合,豐富德育教育的形式,全面提升德育教育對學生的吸引力以及實踐價值。讓學生能夠在良好儀式感教育的指導下積極參與德育實踐活動,提升個人的綜合素養(yǎng),塑造完善的人格。本文則分析儀式感教育背景之下的德育實踐策略,以期為提升學生的儀式感,促進德育教育工作改革和創(chuàng)新提供參考。
關鍵詞:中學儀式感;教育策略;德育實踐
在新課改的大背景下,德育教育不能忽略。德育對學生成長發(fā)展以及素質教育的踐行有重要的影響,我國新課改也曾明確強調了德育教育的重要要求,學校開始不斷提升德育教育在整體教育體系中所占有的比重。但是傳統(tǒng)的德育教育模式比較單一和機械,學生提不起興趣。如果教師能夠以儀式感教育為切入點,積極落實德育實踐活動。那么對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人生三觀以及行為習慣將會有重要的影響,學生也可以變得更加自信、主動和積極。
一、儀式感教育
儀式感主要是指即使每天不斷的機械重復同一個事情,但是仍然能夠重視這件事情,并且要在不同的時間段內進行有效的拓展以及延伸。作為以表達個人內心情感的重要方式,儀式感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在人類文明進程不斷加快的今天,儀式感教育被重新提上日程。儀式感教育與時間和空間存在一定的聯(lián)系,主要是指不同常規(guī)事物,在不同時間段內的有效生長以及折疊。每天都會重復同樣的事情,但是能夠賦予其不同的意義。對于中學教育教學改革來說,儀式感教育非常有必要。這一點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生活行為習慣,始終保持對生活的積極態(tài)度,真正的充滿正能量。為了確保中學德育教育工作的全面改革,許多中學開始將儀式感教育與德育融為一體,進一步調整教育思路。夯實中學生的學習基礎,提升中學生的德育素養(yǎng)以及綜合能力,充分凸顯儀式感教育和德育教育的作用和價值。
二、中學儀式感教育的德育實踐價值
不管是儀式感教育還是德育,都是中學教育體系中不容或缺的板塊,對學生的成長有明顯的作用。傳統(tǒng)的教育教學模式不僅導致德育教育所占的比重偏低,直接被其他的專業(yè)課程所取代,還使得儀式感教育直接被無視,學校在這兩大教育板塊上投入的時間比較少。因此學生往往被繁重的學習壓力壓得喘不過氣,沒有主動參與儀式感教育以及德育引導。個人出現(xiàn)的思想和行為上的偏差,對生活以及學習提不起興趣,在日常生活中比較小雞和被動。如果教師能夠重新調整教育教學模式,逐步提升儀式感教育以及德育教育的比重和社會地位,并實現(xiàn)兩者之間的緊密融合,那么對學生的知識學社會實踐和技能提升都會有明顯的輔助作用。學生會逐步變得更加的自信和主動,學會合理安排好個人的學習生活和玩耍,在吸收專業(yè)知識的基礎上積極完成個人的社會化。
三、中學儀式感教育的德育實踐策略
(一)構建三位一體的管理格局
中學教育教學改革過程中的儀式感教育工作不容忽略,為了實現(xiàn)歷史感教育與德育之間的完美融合。學校需要以構建三位一體的管理格局為依據(jù),將儀式感融入其中。學生、家長教師都需要主動參與其中,關注學生的個性化成長發(fā)展要求,構建完善的協(xié)同工作機制。學校需要了解不同主體之間的微妙關系,分析學生的心理波動情況,減輕社會承擔的各種壓力。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往往會產(chǎn)生消極應對的情緒氛圍,課堂知識枯燥乏味,學生在教室、宿舍和食堂三點一線中徘徊。教師也比較嘮叨,這一點使得學生喪失了自主學習的激情。教師則可以不斷地激勵學生,讓學生釋放個人的熱情。
(二)構建儀式感德育模式
儀式感德育模式的構建非常有必要,這一工作的難度系數(shù)相對偏高,班主任非常關鍵。班主任需要構建常規(guī)德育考核基本體系,關注對儀式感班級常規(guī)管理模式的分析及研究。比如在講解人教版思想品德七年級下冊第一課《珍惜無價的自尊》時,教師需要加強對學生學習能力的衡量及綜合評價,了解學生的儀容儀表以及學習成績、參與衛(wèi)生的積極性以及為社團活動班級活動所作出的重要貢獻。在匯總考核的過程之中,作為考核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重要依據(jù)。這一點有助于凸顯儀式感教育和德育教育工作的針對性和全面性,學生也能夠逐步變得更加自信和樂觀。其中學生活動平臺的搭建非常有必要,這一點有助于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學生可以在參與學院文藝會、主題班會、學校運動會、廣播操比賽的過程之中,不斷增強個人的身體素質。產(chǎn)生更多發(fā)自心底的學習意愿和動機,學習能力提升速度較快。作為儀式感教育和德育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良好習慣以及品德的養(yǎng)成非常關鍵。
(三)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校園環(huán)境對學生的影響顯而易見,教師需要積極優(yōu)化校園環(huán)境,豐富學生的校園生活。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基礎,著眼于積分管理體系的構建要求,加強對學生言行舉止的規(guī)范。比如在講解人教版七年級上冊思想品德《世界因生命而精彩》時,教師可以以簡單的獎懲制度來鼓勵學生,讓優(yōu)秀學生上臺發(fā)言,分享自己的新的體會。然后在課下通過開小灶的形式來給予差等生更多的幫助和支持,采取這種形式來鼓勵學生實現(xiàn)互幫互助。
四、結語
中學儀式感教育非常復雜,教師需要著眼于德育教育工作的開展現(xiàn)狀,實現(xiàn)兩者之間的完美融合。凸顯學生主體價值,給予學生更多自主學習和參與實踐的機會。調動學生的學習能動性,保障學生有所收獲和成長。
參考文獻:
[1]王菊梅. 山區(qū)中小學愛國主義儀式感教育的研究[J]. 新一代:理論版(15):1.
[2]李根. 基于“三禮”儀式感教育的德育實踐與思考[J]. 遼寧教育, 2018, 581(20):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