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 昱 ,楊艷飛 ,孫晶晶 ,張麗峰 ,許 榛 ,崔繼華
(1)昆明醫(yī)科大學附屬兒童醫(yī)院兒童保健科 云南 昆明 650228;2)昆明市官渡區(qū)關上街道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 云南 昆明 650200)
飲食行為受食物和健康觀念的支配,直接影響人們的膳食結構及營養(yǎng)狀況,不恰當?shù)娘嬍承袨閷W齡前期兒童的健康影響深遠,短期可影響兒童身心發(fā)展,遠期可能為成年后的各種慢性疾病埋下嚴重隱患,故健康的飲食行為應在開始進食時便逐漸建立[1-2]。有研究顯示[3],兒童的照料者對飲食行為、喂養(yǎng)知識的多少、家庭喂養(yǎng)行為、進食提醒等均可影響兒童的飲食行為。本研究主要探討昆明市1~6歲兒童飲食行為問題與養(yǎng)育人情況的相關性,旨在為兒童的健康飲食行為提供相關指導意見。
選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0月在昆明市兒童醫(yī)院兒??埔颉拔桂B(yǎng)問題”就診兒童700名作為調查對象,征得家長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后,向家長發(fā)放調查問卷700名,回收625份有效問卷,共625名兒童納入研究。625例兒童中,男童348例,女童277例,年齡1~6歲,平均(3.2±1.7)歲。
納入標準:(1)年齡1~6歲;(2)主要領養(yǎng)人為父母或者祖父母;(3)父母成員完整;(4)能夠配合發(fā)育篩查評估者。排除標準:(1)早產兒;(2)存在腦性癱瘓、先天性心臟病的兒童;(3)存在消化道畸形、腫瘤等。
1.3.1 一般資料收集一般資料采用自擬調查表,內容包括兒童姓名、性別、出生日期、是否為獨生子女,父母職業(yè)、文化程度、家庭平均月收入、主要養(yǎng)育人、家庭成員飲食行為問題、是否學過育兒知識等。
1.3.2 喂養(yǎng)行為調查[5]采用IMFeD3.0軟件對入選的兒童喂養(yǎng)行為進行調查,兒童喂養(yǎng)行為問題分為6 大類:胃口差、食物偏好、不良習慣、過度關心、害怕進食、潛在疾病。(1)胃口差包含:①吃幾口后便拒絕繼續(xù)進食;②對食物不感興趣,很少有饑餓感;③用餐時經(jīng)常想離開餐桌;④對其他事物包括游戲、與人交流等感興趣;(2)食物偏好包含:①只喜歡有限的幾種食物;②不愿意嘗試新食物;③常因外觀、氣味、口味及質地拒絕食物;(3)不良習慣包含:①進食時只顧看電子設備、玩玩具等,而盡可能避開進餐;②需追逐進食;③進食時間大于半小時;④嘴里含著食物而不下咽;(4)過度關心包含:①孩子饑餓感和進食均正常,但我覺得孩子吃的還不夠多;②不能吃完家長預先提供的食物;(5)害怕進食包含:①對任何固體食物很害怕并強烈拒絕;②害怕用餐,甚至看見餐具、食物便出現(xiàn)恐懼心理;(6)潛在疾病包括:①進食少,并伴有頻繁嘔吐、腹瀉等癥狀;②確診有其他疾病導致進食差。選擇頻次為‘經(jīng)?!啊偸恰拇鸢缸鳛榇嬖诒敬箢惖膯栴},頻次為‘從不’、‘很少’和‘有時’則認為不存在本大類的問題。
采用SPSS26.0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計量資料符合正態(tài)分布,用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比較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兒童進食影響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分析。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625名兒童中,男童348例,女童277例,年齡1~6歲,平均(3.2±1.7)歲。有137例(21.9%)存在1項飲食行為問題,284例(45.4%)存在2項飲食行為問題,145例(23.2%)存在3項飲食行為問題,59例(9.4%)存在4項及以上的飲食問題。兒童飲食行為問題發(fā)生率依次為胃口差(占52.0%),食物偏好(占46.7%),不良習慣(占37.3%),過度關心(占24.5%),潛在疾病(占6.1%),害怕進食(占5.0%)。
625例存在飲食行為問題的兒童中,男童多于女童,但不同性別的兒童發(fā)生飲食行為問題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隨著年齡的增長,兒童飲食行為問題的發(fā)生率呈下降趨勢,其中胃口差和食物偏好高齡段的兒童明顯低于低齡兒童,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1);母親文化程度影響兒童的食物偏好、不良進食習慣和過度關心,母親文化程度越高,這3項的發(fā)生率越低,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1)。父親文化程度影響兒童的胃口差、食物偏好和不良進食習慣,父親文化程度越高,這3項的發(fā)生率越低,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1);父親職業(yè)為服務人員的兒童,胃口差和不良習慣的發(fā)生率低于其他職業(yè),父親職業(yè)為技術人員的兒童,食物偏好的發(fā)生率低于其他職業(yè),父親職業(yè)為辦公人員的兒童,過度關心的發(fā)生率低于其他職業(yè),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1);隨著家庭收入的增高,兒童發(fā)生胃口差、食物偏好和不良習慣的概率逐漸降低,但過度關心的概率逐漸上升,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1);主要養(yǎng)育人為(外)祖父母的兒童更容易出現(xiàn)胃口差、食物偏好、不良習慣和過度關心,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1);家庭成員有飲食行為問題的兒童,更容易出現(xiàn)胃口差、食物偏好、過度關心、害怕進食和潛在疾??;隨著一起進食的人數(shù)增加,兒童發(fā)生胃口差、食物偏好、不良習慣、過度關心、害怕進食和潛在疾病的概率均逐漸下降,其中前5項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1);獨生子女家庭中,兒童更容易出現(xiàn)胃口差、食物偏好、不良習慣,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1);學過育兒知識的家庭,兒童食物偏好和不良習慣的發(fā)生率較未學過的家庭低,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1),具體見表1。
表1 兒童飲食行為問題單因素分析[n(%)]Tab.1 Single-factor analysis of children’s eating behavior [n(%)]
續(xù)表 1 兒童飲食行為問題單因素分析[n(%)]Continued Table 1 Single-factor analysis of children’s eating behavior [n(%)]
將表1中單因素分析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的因素作為自變量,以兒童飲食行為問題作為因變量,納入模型標準為P< 0.05,進行二元Logistic分析。
2.3.1 影響胃口差的因素分析賦值方式:父親文化程度中,高中及以下=1,大專=2,大學及以上=3;父親職業(yè)中,家務及其他=1,服務人員=2,辦公人員=3,技術人員=4;家庭收入中,< 5 000=1,5 000~10 000=2;> 10 000=3;主要養(yǎng)育人中,母親=1,父親=2,(外)祖父母=3;家庭成員飲食行為問題中,無=0,有=1;共同進餐人數(shù)中,少于3人=1,4~5人=2,多于6人=3;獨生子女中,否=0,是=1;將所有分類協(xié)變量中參考類別設置為最后一個。結果提示,低齡、家庭收入偏低、主要養(yǎng)育人為(外)祖父母、共同進餐人數(shù)少和獨生子女是引起患兒胃口差的獨立危險因素,見表2。
表2 影響胃口差的因素分析二元Logistic分析Tab.2 Binary logistic analysis of poor appetite
2.3.2 影響食物偏好的因素分析賦值方式,同2.3.1,其中母親文化程度中,高中及以下=1,大專=2,大學及以上=3;學過育兒知識中,否=0,是=1。結果提示,低齡、母親和父親學歷偏低、家庭收入偏低、共同進餐人數(shù)增加、獨生子女以及未學過育兒知識是引起患兒食物偏好的獨立危險因素,見表3。
表3 影響食物偏好的二元Logistic分析Tab.3 Binary logistic analysis of food preference
2.3.3 影響不良習慣的因素分析賦值方式同2.3.1和2.3.2,結果提示,母親和父親文化程度偏低、共同進餐人數(shù)增多和未學過育兒知識是引起患兒不良習慣的獨立危險因素,見表4。
表4 影響不良習慣的二元Logistic分析Tab.4 The binary logistic analysis of bad habits
2.3.4 影響過度關心的因素分析賦值方式同2.3.1和2.3.2,結果提示,母親文化程度偏低,父親職業(yè)為非技術人員、主要養(yǎng)育人為(外)祖父母、家庭收入偏低和共同進餐人數(shù)增加是硬性過度關心的獨立危險因素,具體見表5。
表5 影響過度關心的二元Logistic分析Tab.5 Binary logistic analysis of over-concern
2.3.5 影響害怕進食的因素分析賦值方式同2.3.1和2.3.2,結果提示,主要養(yǎng)育人和共同進餐人數(shù)均不是引起害怕進食的獨立危險因素,見表6。
表6 影響害怕進食的二元Logistic分析Tab.6 Binary logistic analysis of fearring to eat
2.3.6 影響害怕進食的因素分析賦值方式同2.3.1和2.3.2,結果提示,成員飲食行為問題不是引起害怕進食的獨立危險因素,見表7。
表7 影響害怕進食的二元Logistic分析Tab.7 Binary logistic analysis of potential diseases
飲食行為問題在兒科門診診療工作中很常見,有數(shù)據(jù)顯示,80%發(fā)育遲緩的兒童及25%以上發(fā)育正常的兒童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飲食行為問題[6],兒童不良的飲食行為將導致兒童營養(yǎng)不良、發(fā)育遲緩、免疫力下降等問題,從而給家庭帶來嚴重困擾及經(jīng)濟負擔。
本研究共納入625名1~6歲兒童,78.1%的兒童存在2項及以上的飲食問題,說明兒童在出現(xiàn)飲食行為問題時,往往不是出現(xiàn)在一個方面,而是多個方面。兒童最易出現(xiàn)的飲食行為問題是胃口差,概率為52.0%。史春梅等[7]在對南京1~7歲兒童飲食行為問題調查研究發(fā)現(xiàn),兒童飲食行為問題中吃飯時注意力不集中的概率最大,即不良進食習慣的概率為64.7%,而本研究中該項的概率排在第三,為37.3%,提示不同地區(qū)兒童飲食行為問題存在差異,故針對不同地區(qū)兒童進行飲食指導時,應因地制宜。
從單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性別并不是兒童飲食行為問題的影響因素,這與郭思玉等[8]的結果相悖,考慮該研究主要納入肥胖兒童,而本研究納入的為所有有飲食行為問題的兒童。本研究提示,年齡越小,越容易出現(xiàn)飲食行為問題,可能與兒童生長發(fā)育特點有關[9],小年齡段的兒童不能獨立進行膳食,家長對其的關心程度增加,而隨著年齡增長,兒童進入幼兒園后,可定時進食,且共同用餐人數(shù)增加,促進了兒童食欲。本研究中,撫養(yǎng)人對兒童飲食行為問題影響較明顯。母親的文化程度主要影響兒童食物偏好、不良習慣和過度關心,父親的文化程度主要影響兒童胃口差、食物偏好和不良習慣,當父母的文化程度越高,出現(xiàn)以上問題的兒童越少,考慮父母的文化程度高,接收信息的渠道更多、更快,可以掌握更多的育兒知識,可以科學地教育兒童飲食,從而降低兒童挑食、不良習慣等問題[10],同時,本研究也顯示,學過育兒知識的家庭,兒童發(fā)生食物偏好和不良習慣的概率更低,與戴楊等[11]的研究結果相同,也間接證實父母文化程度對兒童飲食習慣的影響。韓慧等[10]的研究提示,母親的文化程度越高,可指導兒童飲食,從而減少在偏食和挑食的風險,與本研究結果類似。父親的職業(yè)直接影響兒童胃口差、食物偏好、不良習慣、過度關心的發(fā)生,本結果在國內外相似的文獻中鮮有類似報道,但從本結果來看,父親的職業(yè)對兒童的飲食行為影響較大,可能與父親不同職業(yè)對兒童的關注和陪伴時間有關。家庭的月收入情況也直接影響兒童胃口差、食物偏好、不良習慣和過度關心,家庭月收入越高,兒童發(fā)生以上情況的概率下降,考慮家庭月收入較高的家庭,可以提供更好的用餐環(huán)境,良好的用餐環(huán)境可減少兒童不良飲食行為問題[12],而高收入家庭可購買更多種類的食物,促進兒童食欲[13]。主要養(yǎng)育人為父母的兒童出現(xiàn)胃口差、食物偏好、過度關心的概率明顯減少,考慮撫養(yǎng)人為(外)祖父母時,其兒童營養(yǎng)知識相對落后[14],祖輩對兒童溺愛及嬌慣,對兒童進食過度關注,當兒童提出零食或自己喜好的食物等要求時,更傾向于滿足兒童,引起兒童對正餐不感興趣及偏食。在單因素分析中,獨生子及共同進餐人數(shù)少的兒童發(fā)生飲食行為問題的概率更大,通過多因素分析,發(fā)現(xiàn)共同進餐人數(shù)少主要影響兒童胃口、進食習慣、過度關心和害怕進食,而獨生子并不是危險因素,考慮當共同進餐人數(shù)增加時,餐桌上可選擇的食物增加,且家庭中進餐的氣氛更加活躍,對兒童進食的關注度下降所致。另外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時,家庭成員存在飲食行為問題時,兒童容易發(fā)生多種問題,兒童在6歲之前,善于模仿,家庭成員的所有行為均可直接影響兒童,當成人出現(xiàn)挑食、愛吃零食、進食時看手機等情況時,兒童均可能模仿,此外,成人作為挑選食物的主體,若對食物有偏好,長期購買自己喜好的食物,也將影響兒童的飲食習慣。
昆明1~6歲兒童容易出現(xiàn)多種飲食行為問題,主要與父母文化程度、父母職業(yè)、家庭月收入情況、主要領養(yǎng)人、共同進餐人數(shù)、家庭成員是否存在飲食行為問題等因素相關,鑒于此,兒童保健工作應加大正確飲食行為知識的宣教力度,在選購食物時,保證多樣化,以增加兒童選擇性,建議父親增加兒童飲食行為的參與,主要領養(yǎng)人、尤其低文化程度的領養(yǎng)人[15]應增加育兒知識的積累,在教育兒童飲食習慣時,家庭成員應以身作則,保證自身良好飲食習慣,積極引導兒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