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留成,蔡軍委
(駐馬店市第六人民醫(yī)院 骨科,河南 駐馬店463000)
脛腓骨骨折是臨床常見的骨科疾病之一,手術是目前治療該骨折的主要方法,但因手術存在一定創(chuàng)傷,患者術后疼痛感往往較強烈,肢體活動量減少,易導致血液在靜脈管腔內凝結,靜脈血液回流受阻,最終形成下肢深靜脈血栓(DVT),進而影響患者預后[1-2]。因此,及早明確脛腓骨骨折手術患者下肢DVT發(fā)生的危險因素并進行針對性預防尤為重要。鑒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討脛腓骨骨折手術患者下肢DVT的發(fā)生情況及其影響因素,以便為后續(xù)降低下肢DVT的發(fā)生率提供更多參考依據(jù),現(xiàn)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回顧性分析2018年5月至2020年5月于我院行手術治療的60例脛腓骨骨折患者的臨床資料,其中男37例,女23例;年齡38~82歲,平均 (64.48±3.21)歲;受傷至入院時間4~10 h,平均(7.28±1.10)h。本研究經(jīng)我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通過,患者及家屬均知情并簽署同意書。
1.2 入選標準納入標準:①經(jīng)臨床癥狀、體格檢查、X線檢查確診為脛腓骨骨折;②行手術治療;③患者依從性較好。排除標準:①合并凝血功能障礙者;②合并病理性骨折者;③受傷時接受抗凝治療者。
1.3 研究方法統(tǒng)計入選患者的基線資料,包括性別 (男、女)、年齡、身體質量指數(shù)(BMI)、骨折側別 (左下肢、右下肢)、受傷至入院時間、骨折至手術時間、住院時間、手術時長、失血量、輸液量、引流量、臥床時間以及合并癥[3-5](糖尿病、腦梗死及原發(fā)性高血壓)。
1.4 統(tǒng)計學處理采用SPSS 22.0統(tǒng)計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對所有計量資料作Shapiro-Wilk正態(tài)性檢驗,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數(shù)據(jù)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危險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下肢DVT發(fā)生情況60例脛腓骨骨折手術患者中,16例發(fā)生下肢DVT,發(fā)生率為26.67%。
2.2 脛腓骨骨折手術患者發(fā)生下肢DVT的單因素分析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脛腓骨骨折手術患者下肢DVT的發(fā)生不受性別、骨折側別、BMI、受傷至入院時間、骨折至手術時間、住院時間、手術時長、失血量、輸液量、引流量、合并腦梗死、合并原發(fā)性高血壓的影響(P>0.05),但可能受年齡、臥床時間、合并糖尿病的影響(P<0.05)。見表1。
表1 脛腓骨骨折手術患者發(fā)生下肢DVT的單因素分析[n(%),±s]
表1 脛腓骨骨折手術患者發(fā)生下肢DVT的單因素分析[n(%),±s]
因素 發(fā)生DVT(n=16)未發(fā)生DVT(n=44) χ2/t P性別 男 9(56.25) 28(63.64) 0.271 0.603女 7(43.75) 16(36.36)年齡(歲) 70.49±2.55 62.32±2.06 12.737 0.000骨折側別 左下肢 5(31.25) 23(52.27) 2.084 0.149右下肢 11(68.75) 21(47.73)BMI(kg/m2) 24.13±0.59 24.34±0.55 1.283 0.205受傷至入院時間(h) 7.46±1.06 7.21±1.15 0.760 0.451骨折至手術時間(h) 2.34±0.41 2.51±0.40 1.446 0.154住院時間(d) 12.61±2.48 12.87±2.52 0.355 0.724手術時長(h) 1.84±0.37 1.92±0.35 0.694 0.491失血量(mL) 122.61±33.49 123.22±34.09 0.062 0.951輸液量(mL) 1754.64±348.24 1746.38±349.61 0.081 0.936引流量(mL) 174.67±42.34 175.94±41.68 0.104 0.918臥床時間(h) 86.49±10.23 59.37±8.57 10.289 0.000合并糖尿病 是 10(62.50) 8(18.18) 8.965 0.000否 6(37.50) 36(81.82)合并腦梗死 是 7(43.75) 14(31.82) 0.734 0.392否 9(56.25) 30(68.18)是 8(50.00) 18(40.91) 1.469 0.226否 8(50.00) 26(59.09)合并原發(fā)性高血壓
2.3 脛腓骨骨折手術患者發(fā)生下肢DVT的多因素分析以下肢DVT發(fā)生情況為因變量(發(fā)生=1,未發(fā)生=0),年齡、臥床時間以及是否合并糖尿?。?=合并,0=未合并)為自變量,經(jīng)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高齡、臥床時間長、合并糖尿病是導致脛腓骨骨折手術患者發(fā)生下肢DVT的危險因素(OR>1,P<0.05)。見表2。
表2 脛腓骨骨折手術患者發(fā)生下肢DVT的多因素分析
脛腓骨骨折手術后,患者的下肢靜脈血流速度下降,血小板釋放明顯,血液多處于高凝狀態(tài),容易引發(fā)DVT的形成。DVT通常累及下肢,若不及時進行治療,會導致患肢腫脹、繼發(fā)性靜脈曲張,嚴重時血栓向近心端擴展,導致肺栓塞,危害極大[6]。因此,對于脛腓骨骨折手術患者發(fā)生下肢DVT的影響因素進行探討,并予以相應的干預措施臨床意義重大。
本研究結果顯示,60例脛腓骨骨折手術患者中16例發(fā)生下肢DVT,發(fā)生率為26.67%,可見下肢DVT的發(fā)生率偏高,是不容忽視的術后并發(fā)癥。單因素分析與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高齡、臥床時間長、合并糖尿病是脛腓骨骨折手術患者發(fā)生下肢DVT的危險因素(OR>1,P<0.05)。分析原因如下:①隨著年齡的增長,機體的凝血因子不斷增多,機體血管易發(fā)生硬化或曲張情況,且血管壁的彈性明顯降低,導致血流緩慢,從而增加血栓的形成概率[7]。因此,應加強對高齡患者的監(jiān)護,對比雙下肢膚色、溫度、腫脹程度及感覺,必要時測量雙下肢同一平面的周徑,提高對下肢DVT的早期診斷率;同時注重對患者家屬和陪護人員進行下肢DVT相關預防知識的宣教,以便配合預防和治療。②患者在發(fā)生骨折后,因自身血管內膜受損,導致炎性介質過度釋放,使血小板聚集形成凝血激活酶;同時骨折患者需長期臥床休息,活動受到極大的限制,導致下肢靜脈血液的流速減慢,血液淤積,最終導致下肢DVT的發(fā)生[8-9]。因此,在圍術期應鼓勵患者進行小腿肌肉、股四頭肌以及足趾各個關節(jié)的運動,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指導患者盡早進行下床活動,以促進血液流動,降低下肢DVT發(fā)生率。③糖尿病患者有潛在性血管病變,導致血管退行性變,血液黏稠,血流緩慢,易形成栓塞[10]。因此對脛腓骨骨折患者入院時需常規(guī)行血糖測定,注重對糖尿病患者的飲食調理,并密切觀察此類患者并發(fā)下肢DVT的跡象。
綜上所述,高齡、臥床時間長、合并糖尿病是脛腓骨骨折手術患者發(fā)生下肢DVT的危險因素,臨床需重點關注上述危險因素并實施針對性干預措施,以減少下肢DVT的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