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丹丹,姜蕊,盧姍姍
(信陽市中心醫(yī)院 麻醉科,河南 信陽464000)
老年肺癌多為原發(fā)性支氣管肺癌,主要臨床表現為咳嗽、咯血、發(fā)熱以及胸痛、胸悶氣短等。老年肺癌是目前對人類生命安全威脅最大的惡性腫瘤之一,患病后如果不能及時進行干預治療,甚至會導致患者死亡[1]。目前臨床中治療老年肺癌,以手術治療與放射治療為主,在身體狀況允許的情況下,多數患者會選擇手術治療。老年肺癌患者的手術方式為肺葉病灶切除術,手術中對患者的肺臟生理解剖完整性會造成較大影響,因此老年肺癌患者在手術治療前均需進行麻醉,而選擇合理有效的麻醉方式對手術成功率有著重要影響[2]。本研究觀察七氟烷、丙泊酚應用于老年肺癌患者的麻醉效果及不良反應,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2018年12月至2020年12月信陽市中心醫(yī)院收治的老年肺癌患者80例,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40例。納入標準:①年齡≥60歲;②經檢查后均確診為肺癌且符合肺癌手術治療指征[3];③無凝血功能障礙及藥物過敏史。排除標準:①患有哮喘類疾病或其他肺病者;②患有肝腎功能障礙等慢性疾病或消化道大出血者[4];③意識不清或相關研究所需資料不全者。對照組中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齡60~75歲,平均年齡 (68.2±0.5)歲;觀察組中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齡61~73歲,平均年齡(65.2±0.4)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信陽市中心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家屬均知情同意。
1.2 麻醉方法兩組患者均經橈動脈穿刺建立靜脈注射通路,抽取患者5 mL靜脈血,放置于抗凝管中保存待測。隨后檢測患者生命體征,并給予常規(guī)麻醉藥物:咪達唑侖0.08 mg/kg,枸櫞酸芬太尼注射液3 μg/kg,羅庫溴銨3 mg/kg。在進行麻醉前,給予患者面罩吸氧90秒,麻醉工具均為普通的喉鏡、雙腔支氣管導管,在有效定位后與麻醉劑連接。對照組應用七氟烷(廠家:淄博臨安制藥有限公司;批準文號:H20102315;劑量:10 mg×5支)進行麻醉,氧流量均保持在2 L/min左右,并選擇半緊閉式的麻醉吸入方式,使麻醉深度保持在40~60之間,同時對患者的生命體征進行監(jiān)測。觀察組應用丙泊酚(廠家:齊魯制藥廠;批準文號:H20013402;劑量:5 g×10支)進行麻醉,在手術中持續(xù)泵注丙泊酚,劑量為100~150 kg/min。
1.3觀察指標①記錄并比較兩組患者的相關麻醉指標:藥物用量,復蘇時間(復蘇時間是指患者停用麻醉藥物后到意識清醒所需要的時間),拔管時間 (時間越短,表明麻醉效果越好)。②比較兩組患者的術后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不良反應包括嘔吐、躁動不安、支氣管痙攣。不良反應發(fā)生率越低,表明患者的麻醉效果越好。
1.4 統(tǒng)計學方法應用SPSS 18.0統(tǒng)計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以n(%)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的麻醉效果比較觀察組患者的麻醉藥物用量顯著少于對照組,復蘇時間和拔管時間均顯著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麻醉效果比較(±s,min)
表1 兩組患者的麻醉效果比較(±s,min)
拔管時間(min)觀察組 40 187.40±7.7 27.3±2.5 6.5±2.5對照組 40 221.25±9.2 35.5±3.1 11.3±3.3 t 17.8449 13.0224 7.3327 P 0.0000 0.0000 0.0000組別 n 麻醉藥物用量(mg)復蘇時間(min)
2.2 兩組患者的術后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觀察組患者的術后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17.5%,顯著低于對照組的55.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術后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n(%)]
老年肺癌是目前全球發(fā)病率以及死亡率均較高的惡性腫瘤,肺癌患者目前呈現逐年增加的趨勢[5]。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人類壽命明顯延長,老年群體隨著年齡的增加,身體器官功能逐漸變差,加上男性長期吸煙等原因,導致肺癌患者逐漸增加,且男性患者居多。另外,城市工業(yè)化不斷發(fā)展,導致空氣污染嚴重,進一步提高了肺癌的發(fā)病率。老年肺癌的主要臨床癥狀為發(fā)熱、胸痛、胸悶、呼吸急促等,目前臨床上治療老年肺癌,在患者身體允許的情況下,主要采用手術治療。老年肺癌患者手術治療前需要進行充分的麻醉,手術麻醉的方式與患者的手術舒適性、術后并發(fā)癥等具有直接的關系,選擇不合適的麻醉方式可能會影響患者術后認知功能。老年肺癌手術治療中對于麻醉藥物的恰當選擇與使用,不僅可以緩解患者手術過程中的疼痛感,而且可以抑制患者肺葉切除部位細胞的炎性反應,起到保護患者肺臟細胞正常功能的效果[6]。七氟烷和丙泊酚均屬于臨床上常用的麻醉藥物。七氟烷是一種新型吸入型的麻醉藥物,具有穩(wěn)定的理化性質,對患者的刺激性較小,代謝率比較低,并且沒有組織毒性。該藥物在臨床使用中采用吸入方式,可對患者進行快速平穩(wěn)的誘導,使患者術中血流動力學保持穩(wěn)定;對于全身麻醉的患者而言,因沒有刺激性氣味,患者更容易接受;在使用過程中,不容易被組織吸收,麻醉程度更深[7]。丙泊酚屬于臨床上常用的傳統(tǒng)麻醉藥物之一,脂溶性較強,在使用過程中容易被組織自然吸收,具有見效時間短、穩(wěn)定性高等優(yōu)勢,且在使用過程中對患者的腦神經細胞可以起到良好的保護作用,安全性較高。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麻醉藥物用量少于對照組,復蘇時間和拔管時間均短于對照組,術后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分析原因為:丙泊酚屬于脂溶性藥物,在靜脈給藥過程中,可以通過稀釋藥物、鎮(zhèn)痛藥物以及緩慢注射緩解患者的手術疼痛感。有研究[8]認為,在老年肺癌患者手術治療中應用全身麻醉,會嚴重影響患者的神經元形態(tài)與功能,導致患者手術結束后容易發(fā)生認知功能障礙。七氟烷為臨床上新興的一種吸入型麻醉劑,麻醉穩(wěn)定性較高,在麻醉過程中,患者體內組織細胞以及血液中的溶解度、吸收度比較低,可以通過術中控制七氟烷的濃度來控制患者的麻醉深度,如果對麻醉濃度控制不好,會因用藥劑量不同導致呼吸抑制存在差異,嚴重者甚至引起死亡。丙泊酚作為傳統(tǒng)麻醉藥物,具有見效時間短與穩(wěn)定性高的優(yōu)勢,用藥后鎮(zhèn)靜催眠效果顯著。與七氟烷吸入麻醉相比,丙泊酚通過靜脈給藥可以顯著提高在麻醉過程中的給藥控制能力,患者麻醉后蘇醒時間較短,且嘔吐、躁動不安、支氣管痙攣等不良反應的發(fā)生率較低。
綜上所述,相對于七氟烷,丙泊酚應用于老年肺癌患者手術中的麻醉效果較好,不良反應較少,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