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翁虹
摘要:新課標表明小學語文的教學已經(jīng)開始并進入到了一個新的階段,語文的教學對于小學生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并且新課標也曾指出德育教育是小學教育當中較為重要的組成部分,所以在語文教學的過程當中去注重對于小學生的德育教育也是非常必要的。因為德育教育不但可以去補充學生的智力教育,同時也可以發(fā)展學生的品格德行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本文就基于語文教學分析小學德育教育的新思路而展開論述。
關(guān)鍵詞:語文教學;小學德育教育;新思路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1)-31-212
為了能夠讓小學生接受到更完善的德育教育,從而可以更好地提升學生的思想品德和道德修養(yǎng)。教師需要充分的挖掘到語文知識當中的本質(zhì)和內(nèi)涵,能夠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進行思想教育和德育教育雙方面的完善。而德育教育與語文教學是分不開的,德育教育就是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讓學生在思想上產(chǎn)生變化,從而能夠有正確的是非觀念。
一、德育教育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
新課標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也是人類文化當中較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因為語文的課程設(shè)置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結(jié)合統(tǒng)一。所以在語文課程的進行當中,應主要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教師應豐富語文課程,并對學生的精神領(lǐng)域進行深遠影響。如此,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對語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更多元化,同時也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當中的獨特體驗?;谡Z文教學分析小學德育教育的新思路
2.1適度滲透德育教育在語文教學中
教師在進行語文教學過程當中滲透德育教育,要學會適度結(jié)合。教師不能夠一味地重視與語文教育,從而忽視了德育教育的培養(yǎng),如此很容易讓學生和教師雙方面都認為德育教育是語文課堂的附屬品。同時在教學的過程當中,教師也應該把握教學的程度和策略,也不能夠讓語文教學,因為德育教學的產(chǎn)生而變得內(nèi)容枯燥無味。
例如:在教師帶領(lǐng)學生學習小學語文部編版三年級上冊第八單元《司馬光》的時候,教師就可以把司馬光的故事和德育教育進行結(jié)合。從而可以更好地在教授語文知識的過程當中進行德育教育的滲透。教師首先可以先讓學生對文章進行一個大概的了解,比如:這篇文章是一篇古文,在大家閱讀完文章之后,哪位同學可以來回答一下文章主要講的是一個什么樣的故事呢?在教師提問完之后可以去讓舉手的同學進行問題的回答。在問題回答完之后,教師可以同樣拋出問題,讓學生跟學生之間進行溝通討論之后再回答。比如:那么大家了解到了文章所講的內(nèi)容之后,誰能總結(jié)出文章當中有哪些地方是需要我們?nèi)W習的呢?等等,之后教師可以為學生開始德育教育的進行。并且告訴學生讓學生了解到幫助別人是中華文化的傳統(tǒng)美德。教師也可以通過中華文化的傳統(tǒng)美德這一項知識來幫助學生進行一些課外知識的擴展,比如: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諸子百家、四大名著、以及中國傳統(tǒng)文化當中的剪紙等等。如此的教學方式,不但讓學生能夠深入地了解到司馬光這篇文章所講的內(nèi)容,同時教師通過德育教育也可以為學生補充課外知識,讓學生對語文產(chǎn)生更加濃厚的興趣。
2.2與時俱進,將生活與課本相結(jié)合
在教學的過程當中,教師應該與時俱進,將社會生活當中的一些信息進行精細的挑選,并把好的一部分內(nèi)容參與到語文教學課堂當中,從而也可以激發(fā)教師的創(chuàng)新意識,最終可以達到促進學生創(chuàng)造力和思維模式能力的培養(yǎng)。當然在語文教學和德育教學的過程當中,教師應當和學生家長進行積極配合,只有彼此之間溝通,才能夠讓語文教學中德育滲透達到良好的效果。
例如:在教師帶領(lǐng)學生學習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部編版第三單元《清明》的時候,教師可以由清明節(jié)為中國二十四節(jié)氣之一來進行題目的引入。同時,教師在進行文章講解的時候可以為學生擴展一些有關(guān)于二十四節(jié)氣的相關(guān)知識和習俗。比如:清明節(jié)的習俗有掃墓祭祖,主要的目的是為了思念先人,并且人們要在掃墓祭祖的時候攜帶酒食水果、紙錢等物品,將紙錢焚化為墳墓上新土、折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叩頭行禮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清明節(jié)也有踏春春游的風俗習慣,而古時候叫探春、尋春等,因為清明在四月春回大地,自然處于一種生機勃勃的景象,所以清明節(jié)踏青也是清明的習俗;還有蕩秋千,秋千也是為了避忌諱,古時候的秋千多由樹枝為架,目的就是為了蕩去邪氣,增強人們的身體等等。在授課的過程當中,教師要鼓勵學生去進行文章的朗讀,并為學生講解詩詞的意思。那么在學生理解完文章之后,教師可以將德育教育融入到本篇詩詞當中,比如:教師可以通過本篇詩詞發(fā)揮中華傳統(tǒng)節(jié)日的德育功能,以清明時節(jié)作為一個切入點,讓學生去緬懷并祭奠名人或先輩等等,讓學生可以以楷模人物為榜樣,去學習楷模人物的優(yōu)秀品德和行為作風。如此不但可以達到語文教學的目的,同時也可以通過德育教學的方式培養(yǎng)學生尊師重教、感恩父母的思想。
結(jié)束語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的教學過程當中,滲透德育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并且可以在語文教學與德育教學雙面結(jié)合的過程當中,讓學生去擴寬知識面。最終不但讓學生充分地認識并深入理解到了語文知識,同時也可以讓學生真正的感受到德育教學的益處
參考文獻
[1]蔣慧麗.新課程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學滲透德育的措施研究[J].新課程,2021(30):229.
[2]葛紅霞.論小學語文德育的開展[J].小學生(中旬刊),2021(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