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吉
摘要:中央電視臺的《今日說法》、《焦點訪談》、《新聞調查》等欄目收視率較高,節(jié)目深受大眾歡迎,其成功的主要原因不外乎這么三個因素:一是內容有“賣點”,緊貼生活實際;二是形式新穎,適合成人“口味”;三是方法高明,主持人不知不覺牽著觀眾“鼻子”走,讓觀眾在談笑中獲益。歷史課雖不同于“對話”,教師也不同于節(jié)目主持人,但有一條是相通的,這就是引導人、教育人、感染人、熏陶人。如果教師有節(jié)目主持人的眼光和手法,不留教育痕跡傳道授業(yè),教書育人,不是“捏住鼻子硬灌”,那就要改革現(xiàn)行教育方法和手段。近幾年的教學改革實踐證明,互動式教學不失為一種好方法。
關鍵詞:歷史教學;互動;類型
一、互動式教學法及優(yōu)點
所謂互動式教學,是在教學中教與學雙方交流、溝通、協(xié)商、探討,在彼此平等、彼此傾聽、彼此接納、彼此坦誠的基礎上,通過理性說服甚至辯論,達到不同觀點碰撞交融,激發(fā)教學雙方的主動性,拓展創(chuàng)造性思維,以達到提高教學效果的一種教學方式?;邮浇虒W與傳統(tǒng)教學相比,最大差異在一個字:“動”。傳統(tǒng)教學是教師主動,腦動、嘴動、手動,結果學生被動,神靜、嘴靜、行靜,從而演化為灌輸式,一言堂。而互動式教學根本上改變了這種狀況,真正做到“互動”,“教師主動”和“學生主動”,彼此交替,雙向輸入,多言堂。從教育學、心理學角度,互動式教學有三大優(yōu)點:
1、體現(xiàn)雙主導效應。傳統(tǒng)教學是教師為主導、學生為接受主體的教育過程?;邮浇虒W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教師的權威性、思維方式、聯(lián)系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教學的深度、廣度、高度“三維空間”受到挑戰(zhàn),教師的因勢利導,傳道授業(yè),謀篇布局等“先導”往往會被學生的“超前認知”打破,主導地位在課堂中不時被切換。一個學生的主導問題可能成為課堂教學的主基調。
2、提高雙創(chuàng)新能力。傳統(tǒng)的教學僅對書本上的理論知識進行“分組編碼”,讓學生認知。這雖是教師一種創(chuàng)造性勞動,但其教學效果有局限性。高中生有一定的獨立思考能力,掌握的知識和信息在某些方面與教師同步甚至超過教師,如何提升所教內容的深度、廣度及解決問題的能力,發(fā)揮學生高于教師的創(chuàng)新水平、彌補書本知識不足,這是大有可為的。學生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創(chuàng)造性,可促使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斷改進,不斷創(chuàng)新。
3、促進雙影響水平。傳統(tǒng)教學只講教師影響學生,而忽視學生的作用?;邮浇虒W是教學雙方進行民主平等協(xié)調探討,教師眼中有學生,在與學生交流中形成心靈的撞擊與融合,觀念的趨同。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心理需要,傾聽學生對問題的想法,發(fā)現(xiàn)其閃光點,形成共同參與,共同思考,共同協(xié)作,共同解決問題,真正產生心理共鳴,觀點共振,思維共享,影響共有。
二、 互動式教學法類型及機制
互動式教學作為一種嶄新的適應學生心理特點、符合時代潮流的方法,其基本類型在實踐中不斷發(fā)展,嚴格地說,“教學有法,卻無定法”,在新課改理念下歷史教學中可廣泛采用。就目前而言,較成功的有三種方式可借鑒。
1、問題歸納法。將教學內容在實際生活的表現(xiàn)以及存在問題先請學生提出,然后教師運用書本知識來解決上述問題,最后歸納總結所學基本原理及知識。其策略一般程序為提出問題——掌握知識——解決問題,在解決問題中學習新知識,在學習新知識中解決問題。這種方法目的性強,理論聯(lián)系實際好,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快,缺點是問題較單一,知識面較窄,解決問題容易形成思維定勢。又如學習《洋務運動》這一節(jié)時,我設計了如下討論題:(1)你認為洋務運動為什么會破產?(2)在引進西方生產技術方面,你認為洋務運動有哪些經驗教訓值得我們今天借鑒?學生帶著問題思考、自學教材,教師補充有關材料幫助學生理解教材,引導學生分析探究。課堂氣氛熱烈,學生思維活躍,在學生討論過程中,教師適當點撥,引發(fā)爭論,使課堂教學達到高潮。在學生討論問題的過程中,教師也可了解需要精講的學習難點。學生也可以對內容進行歸納總結,建構知識網絡,能力和認識得到提高和升華。
2、典型案例法。運用多媒體等手法將精選個案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請學生利用已有知識嘗試提出解決方案,肯定正誤方案,設置懸念,然后抓住重點、熱點作深入分析,最后上升為理論知識。其策略一般程序為案例解說——嘗試解決——設置懸念——理論學習——剖析方案。這種方法直觀具體,生動形象,環(huán)環(huán)入扣,對錯分明,印象深刻,氣氛活躍,缺點是理論性學習不系統(tǒng)不深刻,典型個案選擇難度較大,課堂知識容量較小。很明顯,歷史課中材料紛繁復雜,需要讓學生再現(xiàn)歷史情景,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概括能力,這種方法恰到好處。
3、多維思辨法。把現(xiàn)有定論、解決問題的經驗方法提供給學生,讓學生挑刺,提出優(yōu)劣加以完善,還可以有意設置正反兩方,掀起激情風暴,在爭論中明辨是非,在明辨中尋找最優(yōu)答案。其策略程序為解說原理——分析優(yōu)劣——發(fā)展理論。這種方法課堂氣氛熱烈,分析問題深刻,自由度較大,答案往往沒有定論,缺點是要求充分掌握學生基礎知識和理論水平,教師收放把握得當,對新情況、新問題、新思路具有極高的分析探索能力。如我在教《科學技術》時就設置這樣一個問題:科技是一柄雙刃劍。由學生進行辯論,對學生對三次科技革命的影響提高一個層次,鍛煉了能力,又使課堂得到升華。
互動式教學法是一種民主、自由、平等、開放式教學。耗散結構理論認為,任何一個事物只有不斷從外界獲得能量方能激活機體?!半p向互動”關鍵要有教師和學生的能動機制、學生的求知內在機制和師生的搭配機制。這種機制從根本上取決于教師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創(chuàng)造性以及教師教學觀念的轉變。
互動式教學既不是課堂簡單設問、提問、答辯,更不是課堂教學之余留下十分鐘等待學生提問題、教師釋疑解難,而是從根本上確立改革開放、教學相長、激活思路、講究藝術、提高效果的教學新觀念,對教師的教育觀念、教學水平、教師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此,教師要適應信息化、知識化時代的需求,不斷學習,不斷探索。
參考文獻:
[1]陳芃芃.用“雙主互動課堂”撐起歷史教學之帆[J].學苑教育,2021(12):17-18.
[2]陳啟. 中學歷史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的顯性與隱性探究[D].云南師范大學,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