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芊
拍照神器
幾年前,歐洲美食界發(fā)生了一件大事:意大利披薩申遺成功,正式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為“世界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
聽到這個消息,法國人坐不住了,意大利一張餅都申遺成功了,為什么我們的“神棍”還沒有個名分?就連法國總統(tǒng)馬克龍也立馬出場為法棍站臺。
法國人會以“漫長得就像沒有面包的一天”來形容度日如年。面包是他們?nèi)粘I钪胁豢苫蛉钡闹魇?。這其中,以法棍最甚。據(jù)統(tǒng)計,法國人平均每秒消耗320根法棍,一年可以吃超過60億根,能繞地球很多圈。
法棍全稱法國長棍面包。在法國人心里,法棍的重要程度不亞于埃菲爾鐵塔。法棍之所以被稱為“神棍”,除了消耗量特別大,還因為它能夠出現(xiàn)在許多場面里。在“最能代表法國人扮相”的民調(diào)里,前兩項是戴貝雷帽和夾著“法棍”滿大街溜。紙袋裝著,單手拎著,法式風(fēng)情,輕松可得。凹造型、野餐,商業(yè)拍攝,不是重要場合,法棍都不會輕易出場。
在中國,對于法棍有著同樣執(zhí)著的,非精致的都市麗人莫屬。但都市麗人和法棍同框,也是相當(dāng)講究的。首先,數(shù)量要有保證,一兩根太單調(diào),三根以上才飽滿。走在城市街頭,腳步要稍顯急促。隨意感是很重要的,絕不能透露出你家附近根本沒有店,買法棍要跋山涉水的事實。
地點呢,梧桐樹下的街道最佳。陽光灑下來,巴黎味就出來了。汽車尾氣和揚塵不必介意,法棍不暴露在空氣中,怎么叫正宗。
所以,當(dāng)法棍以完整的長條形式出現(xiàn)的時候,人們通常不是為了滿足口腹之欲。成為出色的拍照道具,才是它真正的使命。
實際上,為了凹造型晾半天的法棍,法國人根本不吃。在法國,人們通常早上買半根法棍,回家的路上就已經(jīng)把香噴噴的尖頭部分吃掉了。然后下午再去買半根,趁著新鮮吃完。
所有抱著一品法式原生態(tài)的型男靚女,最后大多都以咀嚼肌得到大鍛煉收場。為啥,因為晾久了的法棍就像個現(xiàn)代兵器。用它來拉大提琴的,當(dāng)自拍桿的,當(dāng)雨傘把的……關(guān)于法棍的惡搞表情包,素材不是一般的豐富。
其實,法棍外脆內(nèi)韌,并非生來就是“硬核兵器”。從烤箱里被取出來的那一刻起,法棍的老化就開始了。時間越長,老化越嚴重。法棍本身的含水量很低,稍不留神,就會變得硬邦邦。
無處不在
關(guān)于法棍的誕生,有很多種說法。有人認為是法國大革命之后,作為一種窮人富人皆可得的“平等面包”而被發(fā)明,也有說法認為,法棍誕生于地鐵工人之中,說它是故事最多的面包一點兒也不為過。
唯一可考證的是,自18世紀以來,法國的長棍面包代替了原本的大圓形面包,這樣一來,不僅發(fā)酵和烤制的時間都比原來縮短了,而且便于攜帶,用胳膊—夾就可以帶走了。
實際上,法棍是個舶來品,由19世紀中期的奧地利、維也納傳來,后來在大巴黎發(fā)揚光大,風(fēng)行法國。法棍的制作工藝比較特殊。根據(jù)標準,一根典型的法式長棍面包重量為250克。法國甚至將法棍的制作標準寫入法令。據(jù)1993年頒布的法令,法棍“只能用小麥粉、水、一般酵母或天然酵母、食鹽制作,添加劑(蠶豆粉或大豆粉)只能以極為有限的量加入。
在法國人的餐桌上,法棍是例牌主角。只要你愿意,它可以出現(xiàn)在每一餐里。
早餐,它可以是甜口的。對半切開,拿餐刀抹上一點兒傳統(tǒng)黃油,就成了酒店最常提供的面包片,直接吃即可。還可以用牛奶加巧克力沖一杯法式高樂高,黃油面包片往里一泡,那就是法國人童年的味道。它也可以是咸口的。水煮一個全溏心雞蛋,切開上面部分。然后把已經(jīng)“石化”的隔夜法棍切成面包條,蘸著吃一吃,這種吃法在法國人看來,幸福得要死了。
午餐,也要給法棍留個位置。天氣熱,法國人要吃得清爽。一盤沙拉,再切一片山羊奶酪放在法棍片上,淋點兒蜂蜜,撒點兒普羅旺斯香草調(diào)味料,烤箱里轉(zhuǎn)一圈,又是精致的一餐。
點心時間,也不能少了法棍。下午4點鐘學(xué)生放學(xué),法國母親隨手扔一條法棍。從橫截面切一半,打開,抹上黃油,放幾塊巧克力,再合上,一個簡易的三明治就搞定了。
如果想感受一下異域風(fēng)情,也可以換西班牙吃法。法棍對半切開,取一片到烤箱里回爐10分鐘,等它重新變得酥脆,抓一顆生蒜,往法棍片瘋狂摩擦,然后再抓一個煮熟切好的番茄塊繼續(xù)摩擦。這時,法棍片會被染成紅色,然后再撒點兒鹽,倒點兒橄欖油,最后放上幾片熏火腿。一口咬下去,法國人覺得“要升天了”。這道名為“番茄配面包”的黑暗料理,能賣上個8歐。
總之,從配餐到主食,法棍無處不在。為了把法棍送進嘴里,法國人真的很努力。
岌岌可危
像極了相處多年的戀人感情走到分岔路口,近10年來,法國人對于法棍的愛似乎不再濃烈。
60億根的年消耗量看似很多,但其實相比以前早已大大縮水。1900年,法國人平均每天要吃掉3個以上的法棍,1970年是每天一個。2013年,這個數(shù)字是每天半個。而今天的法國人,每三天才吃掉一根法棍。
對于法棍的地位,法國法式面包店全國聯(lián)合會主席安納科特稱“法棍的重要程度不亞于埃菲爾鐵塔”。但對于法蘭西的榮耀,年輕人或許沒那么在意。對他們來說,美式飲食文化似乎更有吸引力。
兩塊面餅夾著一層發(fā)焦肉泥一片奶酪,放在以前,有人敢端上來這么一個食物,法國美食捍衛(wèi)者可是要掀桌的。漢堡包算什么東西,簡直是對美食二字的褻瀆。
落座巴黎餐館,美食專欄作家拿起餐單卻點不出菜,因為目之所及都是漢堡。之前,坐在巴黎的餐廳里吃漢堡還是奇景。如今,顧客早已習(xí)慣手捧漢堡大快朵頤。
在法國,幾乎每個月都有新的漢堡店開業(yè),“尋找最佳漢堡店”成了法國媒體的固定欄目。即便是在老牌的餐館,你也可以在餐單上找到漢堡包,它就排在鵝肝和牛排后面。
其實,20世紀70年代,巴黎就有麥當(dāng)勞。80年代,比利時連鎖品牌Quick也在法國開了張。但法國人從來都不正眼瞧這些“難登大雅之堂”的垃圾食品,快餐店通常只有在學(xué)校放學(xué)后,才會被味蕾不成熟的小青年擠滿。
而到了2015年,法國共計賣出11.9億份漢堡,法國3/4的餐廳餐單上有漢堡選項,80%的餐廳表示漢堡包是最熱銷的菜品。那一年,法國“國民三明治”(法棍夾火腿黃油)的銷量為12.3億個。
當(dāng)人們還在思考未來兩者是否會平起平坐的時候,漢堡狂熱又將數(shù)字推到了新的高度。2017年,漢堡在法國的銷量第一次超越了法棍。
其實,不僅僅是法棍,近年來法國人連面包都少吃了。2013年6月,法國組織“面包觀察”曾發(fā)起一項全國宣傳活動,企圖挽救法國人和面包之間岌岌可危的關(guān)系。他們把“嘿,你買面包了嗎”標語貼在全國130個城市的廣告牌里、印在面包袋上,希望年輕人看到后就會條件反射地想到要買面包。
他們還在活動網(wǎng)站里對描寫健康的部分增加篇幅,希望減肥人士在設(shè)置餐單時能多看面包兩眼:“面包有益健康,能增進交流,促進法國文明”“在回家路上買上幾個新鮮的面包,是向你所愛之人表達你在白天一直想著他們、想給他們帶來快樂的一種簡單方法”……
上至大國榮譽,下至小家幸福。為了復(fù)興面包,“面包觀察”組織可謂無所不用其極,操碎了心。
雖然談不上“滅絕”,但在全球化、標準化大流行的今天,法棍地位的變化在所難免?!熬埔m量,面包多多益善”,那些滿載豪情的法語順口溜,怕是也要改寫一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