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瑞
無論是翻讀地方志,還是游歷山川古跡時,常有“八景”一說?!鞍司啊笔菍Φ胤斤L(fēng)物景觀的歸納、提煉,通常指某一地域范圍內(nèi)約定俗成的八處或八處以上景觀,常見于地方志。就太原地區(qū)而言,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陽曲縣志》卷二“古跡”載太原八景:“汾河晚渡、崛圍紅葉、土堂怪柏、烈石寒泉、天門積雪、古城夕照、蒙山曉月、晉祠源泉。”
古人“智者樂水,仁者樂山”的情結(jié),使其在置身山水風(fēng)光之余仍不忘加以吟詠,賦予這些景觀獨特的精神內(nèi)涵,由此衍生出八景詩這一獨特的文學(xué)形式。隨著創(chuàng)作形式日益靈活,八景不再拘泥于八首詩,而是選取其中幾個或一個加以吟詠?;诖耍P者以清康熙二十一年《陽曲縣志》所載太原八景為基礎(chǔ),借鑒近年來關(guān)于八景詩在詩歌內(nèi)容、藝術(shù)特色、文化價值等方面的研究思路,對“晉祠源泉”的八景詩作一初步分析,以期對豐富和保護晉祠歷史文化提供借鑒。
“晉祠源泉”作為太原八景之一,《陽曲縣志》載:“舊志曰:懸甕山在城西南,乃晉水發(fā)源處。叔虞始受封,剪桐為唐侯,至子燮因晉水更國號曰晉,而祠亦名之。昔智伯遏晉水以灌晉陽,后人鑿池沼建祠水側(cè),又名女郎祠,以禱雨有應(yīng)加封廣惠顯靈昭濟圣母。晉源之神祠,下有善利泉、難老泉,疏為二池,分為三河,灌溉田壤奚止千頃云。入祠內(nèi),石如疊如削,水如瀉如灑,水石相薄,濺玉跳珠,傍巖洞異卉蔓生,更有松柏森森。每風(fēng)自西山而來,搖動其巔,韻響巖谷,若登云天之渺茫也?!?/p>
后劉大鵬在《晉水志》中也指出:“晉祠在懸甕山麓,而晉水之源發(fā)于祠下,其泉不一。水最旺者曰難老泉,若善利泉之水微細無多,極旺不及難老泉三十分之一,至圣母殿前魚沼之水則又次之?!瓡x水始出之處,難老泉是也?!?/p>
因此,晉祠源泉實指難老、善利、魚沼三泉。
(一)自然景觀
“晉祠源泉”八景詩在內(nèi)容上,多有對其自然景觀的描繪和對晉水的歌頌。
李白有名句曰“晉祠流水如碧玉”,晉水素以清澈明凈聞名于世,因而歷代存在大量吟誦晉水晶瑩碧透的詩篇。
金代僧人小倉月作《晉溪》吟詠晉水:
削桐宮殿古溪泉,寰海聲高利濟全。
曉月僧鐘云外寺,晚山漁笛浪頭舷。
三秋白雁蘆花雪,二月金鶯楊柳煙。
野老石橋驢背上,人家村落錦屏前。
此詩不僅描述了晉祠的晨昏四季,而且稱頌了晉水給歷代生息在此的民眾帶來的富足生活。全詩的絕妙之處在于雖未點出“晉溪”之名,但句句都有“晉溪”的影子。
曾任太原左衛(wèi)千戶的李斌所作《晉溪流水》:
兩岸青山映碧流,依稀風(fēng)景似瀛洲。
光浮河漢渾無際,潤及田疇屢有秋。
地引泉源千里去,人攜肴核四時游。
豪吟我亦曾來此,弄月閑披紫綺裘。
首聯(lián)將晉祠的碧水青山喻作“瀛洲”,頷聯(lián)稱贊晉水帶給周邊民眾無限的惠澤,后兩聯(lián)寫出晉祠游人如織的繁盛之景。
明代陳棐《觀晉祠之靈池》寫道:
鑿開原是巨靈神,展禮常停過客輪。
渠堰蒙分疏鳳尾,溝塍斜界疊龍鱗。
晴雷磑下喧霜夜,蒸靄橋邊起雪晨。
欲問波濤歸宿處,更看滄海浩無津。
詩人以“巨靈神擘山”開頭,熱情贊美了晉水之美與利。正是有了晉水的滋養(yǎng),才會有那形似“蒙卦”、美勝“鳳尾”的良田。聽那深秋晴雷般的碾磨聲,看那冬日瑞雪般騰起的霧氣,當(dāng)?shù)貏趧尤嗣竦男燎趧谧饕驳玫搅烁桧灐?/p>
(二)禱雨與祭祀
“水資源匱乏是山西鄉(xiāng)村社會明中葉以來就一直面臨的嚴峻問題”,傳統(tǒng)社會解決干旱的主要方式之一就是祭祀祈雨,晉祠源泉在流域內(nèi)民眾心目中地位神圣,因而祭祀水神也成為當(dāng)?shù)匾豁椫匾牧?xí)俗。地方官員作了很多禱雨詩,以體現(xiàn)同情百姓、仁民愛物之心。
元代孛術(shù)魯翀《圣母祠前禱雨》詩云:
天泓雪霤蔭寒松,圣母祠前可鑒容。
水利萬家豐稻畝,山靈千古壯桐封。
司炎政虐連云稼,使憲情深望雨濃。
一灑甘霖遍寰宇,泉關(guān)呼起抱珠龍。
詩的首聯(lián)寫了晉祠冬日的美景,晉祠泉水常年不斷、雪柱掛在寒松之梢,圣母殿前的魚沼清如明鏡。頷聯(lián)指出晉祠豐厚的水利為流域內(nèi)民眾帶來了豐收,山神也使桐封之地壯觀于千古。頸聯(lián)寫道司炎久旱不雨,對莊稼施行了暴虐統(tǒng)治,監(jiān)察官們對盼望下雨的農(nóng)民滿是同情。尾聯(lián)把全詩推向了高潮,虔誠的禱雨之后,甘霖普降,仿佛泉底的抱珠之龍也吟嘯而出。詩人的喜悅之情溢于言表。
明代三重臣之一的于謙在追憶晉祠之時作《憶晉祠風(fēng)景且以致望雨之意》,詩云:
懸甕山前景趣幽,邑人云是小瀛洲。
群峰環(huán)聳青螺髻,合澗中分碧玉流。
出洞神龍和霧起,凌波仙女弄珠游。
愿將一掬靈祠水,散作甘霖遍九州。
詩的前三聯(lián)贊頌了晉祠的山容水貌,那“青螺髻”般的山,“碧玉”般的水,那流動的晉水時而如“神龍和霧”,時而如“仙子弄珠”,詩人運用豐富的想象力,把晉祠的美景描繪得形象生動。尾聯(lián)詩人引申出“愿用雙手捧起靈祠清泉之水遍撒大江南北,讓甘霖雨露滋潤九州禾苗,確保天下農(nóng)業(yè)豐收、百姓安居樂業(yè)”的美好愿望。
明代山西人、理學(xué)大師薛瑄作詩《晉祠禱雨》云:
滌滌山川困靡寧,望年空自吁天庭。
不辭重繭趨沈壁,遂有群龍吐建瓶。
叔虞祠開千畝綠,湘妃竹散九原青。
即看農(nóng)圃商霖后,蓑笠如云帶曉星。
作者仕宦多年,深知民間疾苦,適逢旱年,遂赴晉祠禱雨,禱雨有應(yīng),引得清泉汩汩,沛雨甘霖,雨水滋養(yǎng)了農(nóng)田,披著雨具的農(nóng)人甚是珍惜這般好光景,頂著星辰日夜勞作。
(三)情感表達
晉祠山青水碧,風(fēng)光秀麗,文物薈萃,歷來都是文人墨客鐘情向往的游覽勝地,他們來這里消夏避暑、尋找寧靜,在抒懷覽勝之際寫下了很多膾炙人口的詩篇,這些詩篇成為晉祠寶貴的文化遺產(chǎn)。作者通過對景物的感知產(chǎn)生創(chuàng)作靈感,而成文的詩歌又反映出作者創(chuàng)作時的情感?!皶x祠源泉”的八景詩就體現(xiàn)了作者的懷古情懷和詩意情懷。
1.懷古情懷
來到晉祠,多有詩人賞古跡而抒發(fā)個人的感想與情懷,思古人而感發(fā)自己對于當(dāng)下的感慨。來到晉祠賞古跡、思古人就必然會想到“剪桐封弟”的典故?!妒酚洝x世家》載:“晉唐叔虞者,周武王子而成王弟……武王崩,成王立,唐有亂,周公誅滅唐。成王與叔虞戲,削桐葉為珪以與叔虞,曰:‘以此封若。史佚因請擇日立叔虞。成王曰:‘吾與之戲耳。史佚曰:‘天子無戲言。言則史書之,禮成之,樂歌之。于是遂封叔虞于唐。唐在河、汾之東,方百里,故曰唐叔虞。姓姬氏,字子于?!焙笕烁卸髌涠鳚桑跁x水之源為其立廟,因而得名晉祠?!皶x祠源泉”八景詩中就有一些作品提到了這個典故,進而抒發(fā)了詩人的懷古情感。
晉王朱求桂作詩《晉祠流水》:
潺湲清帶叔虞祠,浩浩源通太液池。桐葉驚風(fēng)溪畔落,猶是戲剪玉階時。
作者在晉祠賞晉水的同時,由隨風(fēng)飄落的桐葉想起了“剪桐封弟”之典。
明代曾在山西為官的魏允真有詩《晉祠流水》云:
驄馬荒城聊暫住,風(fēng)塵何意有滄洲。但無明月松間照,直有清泉石上流。周葉唐碑成夢幻,白云紅樹助深幽。欲知功德通天處,早歲三農(nóng)盡解愁。
詩人用“滄洲”和王維名句“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表達對歸隱田園生活的向往之情。周代的剪桐分封和唐代的義師之起都已成為過往,要說晉水的通天功德,還是其灌溉了萬畝良田,惠澤一方百姓。
來到晉祠,許多文人都會生出一個同樣的疑問,以紀念唐叔虞而興建的晉祠,為何演變?yōu)橐允ツ傅顬橹?,唐叔祠反而置之偏隅?/p>
如明代山西提學(xué)僉事王守誠《觀懸甕山泉》一詩中有:“地昔剪桐開社稷,神今坐甕主山川。”
明太原人張頤在《題晉溪流水》中也為唐叔祠鳴不平:
“剪桐遺事今猶昨,血食如何配女郎。”
事實上,唐叔虞和圣母的二元格局約形成于宋熙寧、元豐時期,這是因為宋代以來太原成為邊塞重鎮(zhèn),其水利和“神道設(shè)教”的功能愈發(fā)受到重視,晉水的重要性愈發(fā)凸顯,“昭濟圣母”應(yīng)運而生。
2.詩意情懷
宋代范仲淹在任陜西宣撫使時曾來晉祠游覽,借《詠晉祠水》表達自己的人生抱負:
神哉叔虞廟,地勝出嘉泉。一源甚澄澈,數(shù)步忽潺湲。此意誰可窮,觀者增恭虔。錦鱗無敢吊,長生同水仙。千家溉禾苗,滿目江鄉(xiāng)田。我來動所思,致主愧前賢。大道果能行,時雨宜不愆。皆如晉祠下,生民無旱年。
詩人筆下的晉水源泉不僅景致秀美,而且恩澤一方、造福百姓。第六、七聯(lián)詩人感慨“慶歷新政”的失敗,既不能完成為主效命的夙愿,也有愧于先賢。尾聯(lián)“皆如晉祠下,生民無旱年”的美好圖景,傳遞出范仲淹濟世憂民的情懷。
金元之際詩人元好問攜家人避亂南逃,路過太原時登臨懸甕山,俯瞰晉水,觀瞻晉祠作《晉溪》:
石磴云松著色屏,岸花汀草展江亭。
青瑤疊甃通懸甕,白玉雙龍掣迅霆。
地脈何嘗間今昔,尾閭真解泄滄溟。
乾坤一雨兵塵了,好就川妃問乞靈。
首聯(lián)從淺淡著筆,將山光水色、青磴細路、濃松云嵐、繁花綠草、幽幽憩亭烘托而出。頷聯(lián)的視角由整體到局部,引導(dǎo)人們順著長滿青草的石砌小徑延上懸甕山,聚焦于晉溪源頭。頸聯(lián)中詩人由噴涌的泉水匯作奔溪而直向尾閭泄去的自然規(guī)律,發(fā)出國脈如何才能長流不息的感嘆。尾聯(lián)乞求晉水女神速降大雨,滌盡世間一切埃塵。字里行間,詩人借助浪漫的想象,將自己那一腔憂國憂民之情表達得淋漓盡致,使全詩頓時明亮起來。
明代曾任山西參政的周滿作《晉祠觀難老泉》,詩云:
曲閣臨池起,長橋跨水行。紫苔新淥湛,綠蓧細漪明。寒逐山云暝,春隨殿影生。蒔苗滋潤遠,集鷺漾波清。迥碧搖芝蓋,流光濯使旌。桃花迷舊隱,桐葉侈新楹。莫辯瑤琴曲,難逢玉佩迎。纓青緣潦潔,襪凈為波澄。耿耿流長脈,盈盈擘巨鯨。寧懷投局志,空有羨魚情。濯足滄浪晚,高歌煙霧橫。
此詩以晉祠難老泉的景觀為視野方向,詩人不僅看到了清澈、碧綠、潺湲的難老泉,而且將祠內(nèi)樓閣、橋榭、草木、花鳥等收入眼中。后兩句“寧懷投局志,空有羨魚情。濯足滄浪晚,高歌煙霧橫。”表達了自己抱負得不到施展的失落情感。
(一)歷史文化價值
“晉祠源泉”八景詩的作者或生于本省、或任職于當(dāng)?shù)?、或長時間居住于此,他們不僅是“晉祠源泉”的觀賞者,而且是當(dāng)?shù)厣鐣顒拥挠H歷者。因而,我們在八景詩中不僅能夠欣賞到“晉祠源泉”的晶豐碧透,經(jīng)歷晉祠的晨昏四季,瞻仰晉水帶來的無限惠澤,而且能夠體會當(dāng)?shù)貏趧尤嗣竦男羷?。與史料記載相比,八景詩更加生動、直觀地展現(xiàn)出了當(dāng)?shù)氐纳鐣?,為歷史研究提供了珍貴史料。
如與“晉祠源泉”密切相關(guān)的晉祠,就是進行一系列禱雨與祭祀的重要場所。元代詩人孛術(shù)魯翀、明代陽曲人楊憲、三重臣之一于謙、理學(xué)大師薛瑄、在山西為官的祝顥等人均以“禱雨”為題作詩,以體現(xiàn)同情百姓、仁民愛物之心。
晉水之源在晉祠,因而晉祠是當(dāng)?shù)孛癖娦闹蟹浅J嵉牡胤?。水母即晉源水神,而當(dāng)?shù)厝硕嘁允ツ笧樗福艽笠徊糠衷蚴敲骷尉杆氖辏?563年)才始建水母樓、塑水母像,自此以后才有了水母、圣母的分別。又因為晉水發(fā)源于唐叔虞所封之地,民眾多受其惠澤,所以當(dāng)?shù)卦诩漓胨钢畷r也必然祭祀圣母。晉祠祭祀水神的傳統(tǒng)由來已久,《晉祠志》就有著詳細的記載:每年六月初一至七月初五,晉祠總渠甲和四河各村渠甲致祭敷化水母于晉水之源。祭之日,水鏡臺必演劇籌神。在這一個多月中,各河各個村莊均有相應(yīng)的祭期。如六月初一是索村渠甲致祭水母于晉水之源,祭祀完畢,要在三官廟設(shè)宴;七月初一北大寺村渠甲致祭水母于晉水之源,祭祀完畢要在本村公所設(shè)宴……對于祭祀的儀禮,凡總河祭期,四河各渠長肅衣冠,具賀儀,詣同樂亭慶賀,而總河渠甲待以賓禮。凡四河祭期,總河渠長肅衣冠,具賀儀,為之慶賀,以盡地主之禮。此外,闔河渠甲尊敬水神甚虔,除六、七月致祭外,每逢驚蟄、清明、三月初一、三月十八均要行祭禮、舉祀事。
(二)旅游文化價值
首先,八景詩可以為游客提供包括旅游景點、游覽時間等旅游線索。如金代僧人小倉月所作《晉溪》,不僅寫出了晉溪在海內(nèi)外享有盛譽,而且描繪了“曉月”“晚山”“三秋”“二月”下的晉祠。晨昏四季,無論何時前來游覽都呈現(xiàn)出不一樣的意境。
其次,可以通過生動傳神的描寫讓那些無暇親自游覽的游客感受到“晉祠源泉”的美。詩人元好問觀晉祠作《晉溪》中,層層石階路和煙嵐縈繞的松林好像美妙的畫屏一樣,兩岸的花草烘托出玲瓏的亭子來。疏密相間,層次錯落,從整體上勾勒出一幅淡雅明凈的山水風(fēng)光圖。青石砌成的小徑一直通到懸甕山巔,兩道玉龍般的泉水風(fēng)掣雷行般地一泄而下。但見兩股清泉從巖間噴射而出,玉龍翻滾、疾飛如電地來到人們眼前,使畫面突而由靜轉(zhuǎn)動,煥出激蕩人心的動態(tài)之美,顯現(xiàn)出充滿活潑而旺盛的生命力。
最后,八景詩的作者有許多歷史文化名人,其在為景區(qū)帶來名人效應(yīng)的同時,也豐富了景區(qū)的文化內(nèi)涵。
李白詩《憶舊游寄譙郡元參軍》中有名句:
時時出城向西曲,晉祠流水如碧玉。
浮舟弄水鼓簫鳴,微波龍鱗莎草綠。
李白的經(jīng)典名句吸引著眾多游客“按詩索驥”,感受自然山水和人文歷史交相輝映的美麗畫卷,使得晉祠“水流清如碧玉,微波狀似龍鱗,莎草青青……”的美景重新煥發(fā)神韻。
“晉祠源泉”承載著厚重的歷史淵源,而八景詩使其獨特的審美意向煥發(fā)出更加異彩紛呈的美感。本文對于“晉祠源泉”及八景詩中的自然景觀、禱雨與祭祀、作者情感表達、八景詩的文化價值的討論應(yīng)該僅僅只是開端,至于更加深入廣泛的探討與研究,比如對八景詩中的歷史考證、傳統(tǒng)文化、社會生活等,還有待更深入系統(tǒng)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