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媛
明宣鎮(zhèn)宣府守道下轄南路所屬的順圣川東城、順圣川西城遺址,在今河北省張家口市陽原縣的東城鎮(zhèn)、西城鎮(zhèn),兩城僅相距60里,均位于桑干河北岸,當(dāng)初修建時的城廓規(guī)格相似,模樣猶如一對孿生兄弟,靠山環(huán)河,形勢險要。
從字面上看,“順圣川”被看作是這一帶河流的名字,“順圣舊以川名,兩山夾峙,林麓一片,視他邑形勢為殊”,但究竟指具體的哪條河,有不同的看法。一說是指貫穿陽原境內(nèi)的桑干河,一說指陽原縣境東北桑干河的支流水溝口河。
水溝口河為南北向,《懷安縣志》記載,水溝口山在懷安城南十五里,兩山巍峙百丈有奇。水溝口河自山西天鎮(zhèn)縣南高崖村以東流入,經(jīng)縣西南三十里折北,至縣西北,合柳河水,又東北經(jīng)城北,至萬全左衛(wèi)界入洋河,即《水經(jīng)注》中的托臺谷水。南高崖村東還有河水向南流出,經(jīng)馮乃莊村繼續(xù)向南,流入今陽原縣。這兩道河流流經(jīng)的地方曾是一條重要的南北通道,沿途有懷安城(今河北省懷安縣懷安城鎮(zhèn))、南高崖堡(今山西省天鎮(zhèn)縣南高崖村)、順圣川東城等城堡,溝口與山巔筑有烽火臺,一路上山高、溝深、坡陡,兩岸并無太多開闊地方。今公路通達多年,這條古道已經(jīng)年久失修幾近廢棄,沿路村莊多搬遷凋零。河道出山的溝口有水峪口村,附近有竹林寺,曾是著名古剎,幾百年來殿宇巍峨,至今為天鎮(zhèn)、懷安、陽原三縣百姓津津樂道,幾十年前被拆毀。從水峪口村繼續(xù)往南5公里,就到了今陽原縣東城村、三馬坊村。自此向東,可以一馬平川進入到宣化地區(qū)。
桑干河發(fā)源于山西省西部的管涔山北麓,東北流經(jīng)大同盆地,納黃水河、渾河、御河及二道河,向東北流入河北省境內(nèi),于陽原縣化稍營鎮(zhèn)錢家沙洼接納壺流河,繼續(xù)向東北流經(jīng)宣化縣、涿鹿縣,至涿鹿縣、懷來縣交界處與洋河匯合入官廳水庫,后由永定河入海。今陽原縣城所在的位置古稱西寧縣,今縣城內(nèi)有西寧街?!段鲗幙h志》記載,桑干河隸縣境凡百里,東北至宣化出界,當(dāng)?shù)亓?xí)慣稱為順圣川。
桑干河陽原段是東西流向的,河的南北兩岸均有大片的開闊平原?!绊樖ゴā睉?yīng)該是一片較大范圍地域的統(tǒng)稱,而絕不僅僅只是懷安水溝口河一線。陽原一帶的桑干河位于太行山余脈和陰山余脈的谷地中,有大小支流百余條,山間泉水流淌,谷內(nèi)土地肥沃,水草茂盛,溫度適宜,守住山口要道,就是天然牧場,《大清一統(tǒng)志》載,順圣川“延袤二百里,地多美芻,明時牧馬于此”。由此可見,順圣川的范圍約等于西城以西至東城以東的桑干河兩岸地帶,不但包括了今陽原縣的西城、東城,還延伸至宣化、涿鹿部分桑干河流域,但主體在陽原。
明代專門用以養(yǎng)馬的地方,集中在順圣川東城。這里“南臨大川,北枕崇崗,原壤遼闊,元時牧場也”(《讀史方輿紀要》)。東城的新建與牧馬場的興衰相關(guān),明代有專門的馬政,在大面積水草豐美之地,專門為國家養(yǎng)馬。永樂十七年(1419年)三月,朝廷下旨在廣袤的順圣川牧馬萬匹,設(shè)置馬坊。正統(tǒng)十四年(1449年)“土木之變”發(fā)生后,順圣川牧場廢。天順三年(1459年)九月,英宗下旨恢復(fù)馬場,后在遼順圣縣城址西南十余里的川中重新修筑大的城堡,即為順圣川東城。明朝后期馬場逐漸凋零,只在東城附近留下了一個個名字:頭馬坊、二馬坊、三馬坊、五馬坊、東六馬坊、七馬坊、八馬坊、九馬坊、西六馬坊,今陽原有同名村莊,還曾有“下白馬營、上白馬營、南馬圈、北馬圈、西馬圈、東馬圈、馬圈堡”等村名。當(dāng)?shù)厝税逊榛鹋_也稱作“瞭馬臺”,也許和當(dāng)年馬坊牧馬有關(guān)。
關(guān)于順圣川東城,《宣大山西三鎮(zhèn)圖說》有如下記載:“本城故勝國牧場,順圣縣舊址可尋,其規(guī)格與西城等。創(chuàng)建于天順四年,嘉靖四十三年重修,萬歷四年始磚包之。周四里一十三步,高三丈五尺。河水經(jīng)其南,崇岡鎮(zhèn)其北,川壤遼闊,厥土紅潤,故勝國為牧場,今以馬房名堡者十余,因號為順圣馬房川云?!苯駯|城尚殘存有一段東墻和南墻,城內(nèi)玉皇閣尚存。閣下曾有南北向通道,今已封。閣上有2層木質(zhì)樓閣,供奉玉皇大帝和三官。1993年這座玉皇閣被確定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4年進行了大規(guī)模修繕。
順圣川也是一個古縣名,遼、金時期,在東城附近置順圣縣。今遼順圣縣縣城殘垣仍存,堡外羅漢墩的土臺、月城被莊稼包圍,整體輪廓尚可辨認。到了明代,“順圣川”為東西兩座城的名字。明代楊巍有《經(jīng)順圣川》詩:“野曠行人斷,風(fēng)高戍鼓鳴。青山鄰巨敵,白日閉孤城。戎馬千年地,江湖萬里情。不堪征戰(zhàn)后,極目一沾纓。”宣大高速公路在這兩座城池邊皆有出口,路上車輛川流不息。
順圣川西城所在地歷史悠久。早在漢時即為代郡陽原縣地,北魏在此置長寧縣,北齊時置齊德、長寧二郡,唐代開元中置橫野軍,遼統(tǒng)和年間置西京道大同府弘州,所以陽原也稱弘州(清改稱宏州)。金代屬西京路,仍置弘州。元時屬中書省大同路弘州襄陰縣。順圣川西城為明天順四年(1460年)土筑,成化二十年(1484年)置分守參將于西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重修,萬歷二年(1574年)磚包。周長五里一百三十五步,高三丈五尺。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順圣川西城改置西寧縣,以東城并入,治今西城,屬宣化府。民國時西寧縣屬直隸口北道(治今宣化),民國二年(1913年)為避免與甘肅的西寧府重名而改為陽原縣,治今西城。陽原西城形狀像一頭臥牛,因此被稱為弘州臥牛城,“北枕高原,東阻沙溝,西環(huán)滸水,南限泥河灣,既踞形勝之區(qū),復(fù)羅重關(guān)之險,名為臥牛,殆非虛傳”(《陽原縣志》)。
《宣大山西三鎮(zhèn)圖說》記載:“本城自坐平川,阻山帶河,名曰順圣川,即古洪州也。本城駐扎參將,原設(shè)守備一員。除援兵外,所領(lǐng)見在官軍七百七十四員、名,馬一百五十九匹,管火路墩三十七座。本城為南路極西,與大同鎮(zhèn)之天城、陽和接壤,虜逾西鎮(zhèn)犯該路,此其要害也。況一吐泉等處無險可恃,故參將所以駐扎此中者,原為預(yù)應(yīng)援而便拒堵也?!苯耥樖ゴㄎ鞒堑某菈鞠ТM,西城鎮(zhèn)為陽原縣政府所在地,道路寬闊,建筑齊整,以皮草、驢肉出名??h城修有泥河灣博物館,泥河灣遺址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陽原縣泥河灣盆地的中、東部,是舊石器時代遺址,距今100萬年左右。
陽原縣境內(nèi)的長城遺址并無大段長墻,但遍布城堡。各城堡之間由烽火臺連接,這些烽火臺多體型高大,修在平緩地帶的為四方體,四周有較大面積的高厚圍墻;山尖上的烽火臺多為圓錐體,無圍墻。順圣川西城以西5公里處有西溝堰烽火臺,位于西溝堰村邊,四面圍墻,中間有高聳的四方體烽火臺。順圣川西城以北10公里外有灰泉子烽火臺,修筑在村邊高處。烽火臺本身體型高大,四周的圍墻還有高大角墩,其中南墻還向左右兩邊各延展出一段幾十米的高墻。根據(jù)長城普查資料,陽原境內(nèi)的烽火臺有36座。
從歷史地圖看,順圣川西城一帶村落,清代之前一直屬今山西省大同市天鎮(zhèn)縣所轄。西城南25公里處有澎鷲寺塔,寺名鷲峰寺,當(dāng)?shù)厝朔Q塔兒寺。據(jù)光緒十六年(1890年)《天鎮(zhèn)縣志》記載,“鷲峰寺,在青云山,唐時建,有古碑四存。明弘治十五年重修”。20世紀60年代寺廟被拆毀,唯古塔尚存,今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傳說有一位道遠和尚在此修行,“吃石頭、燒大腿”,虔誠苦修終于成佛,并帶著雞、狗一起升天。其師傅化緣為道遠建塔,所以塔也叫道遠塔。這座塔位于半山坡高臺之上,向北是桑干河谷地,南面背靠著一組高聳奇峻的山尖組成的“屏風(fēng)”,老遠就能看到。
從鷲峰寺下山,順著平川往東走,每隔幾公里就有一座城堡,如今有同名村莊,村莊內(nèi)皆有磚雕木雕繁復(fù)的老舊宅院。獨山堡唯北墻尚存,曲長城堡殘損嚴重,雙樹堡相對保存較好。這里有的村堡不但保留了明清時期的城堡和民居建筑,有的還是更早的古城遺址。整個陽原縣境,包括長城文化在內(nèi)的歷史文化資源極為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