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核心素養(yǎng)為導向,以學生為主體,依據(jù)《課標》、教材和學情確定心臟一節(jié)的教學目標,圍繞教學目標設計學生的活動和評價,其中滲透生命觀念中心臟的結構功能觀,通過體驗、觀察、讀圖、分析、歸納、繪圖,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學科思維和科學探究等素養(yǎng)。
【關鍵詞】核心素養(yǎng)? 心臟? 血液循環(huán)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07-0150-02
1.教材及學情分析
人教版初中生物學教材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四章第三節(jié)“輸送血液的泵——心臟”一節(jié),在義務教育《生物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課標》,具體內(nèi)容要求為描述人體循環(huán)系統(tǒng)的組成,概述血液循環(huán)[1]?!墩n標》中知識性目標動詞水平的要求中行為動詞“描述”屬于了解水平、“概述”屬于理解水平。本節(jié)涉及到50個重要概念中的“血液循環(huán)系統(tǒng)包括心臟、動脈、靜脈、毛細血管和血液,其功能是運輸氧氣、二氧化碳、營養(yǎng)物質、廢物和激素等物質”。在此基礎上人體才能生活在生物圈中進行正常的生命活動。因此,本節(jié)內(nèi)容在第四單元生物圈中的人中占據(jù)核心位置。
本節(jié)教材顯示學生學習目標:心臟的結構和功能是怎樣的?血液是怎樣循環(huán)流動的[2]?“輸送血液的泵——心臟”是在學生學習第四單元第四章第一節(jié)流動的組織——血液、第二節(jié)血流的管道——血管的基礎之后學習。心臟是人體的重要器官之一,是循環(huán)系統(tǒng)的“泵”,沒有“泵”,就無法進行血液循環(huán),人體其他的生理活動就會停止。其特殊性是心臟能夠有節(jié)律地收縮舒張,推動血液按照一定的方向流動。教材中設有兩個問題:心臟的結構和功能、血液循環(huán)的途徑,分別對應設計兩個觀察與思考,六幅圖片,達到本節(jié)教學目的。有兩個邊框小問題,分別解決瓣膜、血管和血液成分關系兩個難點問題。一個技能訓練和本節(jié)教材開始的想一想,議一議呼應?!拜斔脱旱谋谩呐K”凸顯生物學學科核心素養(yǎng)生命觀念中的結構與功能觀。
筆者在依據(jù)《課標》處理教材時,沒有按照教材想一想,議一議安排設置情景引入,而是根據(jù)七年級學生對心臟有一定的生活經(jīng)驗和初步的感性認識,并且好奇心強的認知規(guī)律,采用猜謎語激發(fā)學生好奇心進行情景引入,把技能訓練中的把脈作為學生感知心臟“泵”的結果讓其體驗。把想一想,議一議和技能訓練中相關問題與教材課后習題3結合在一起,使運動和參加勞動對心臟的影響歸類在一起,這樣處理更能滲透社會責任感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在激趣后,通過聽、摸、看、觸,引發(fā)學生深度求知、思考和探究活動,達到深度體驗進而到深度學習。
結合《課標》要求、學生實際和平時教學經(jīng)驗確定本課題的重點:(1)描述心臟的結構和功能。(2)概述血液循環(huán)的途徑。難點:(1)描述心臟的結構。(2)概述心臟的工作過程。
2.教學目標
以核心素養(yǎng)為導向,依據(jù)《課標》要求結合學情,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1)通過學生摸、看、剖、畫、模仿,分析、推理、歸納、總結出心臟結構和功能即“泵”的功能。培養(yǎng)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合作交流,進行科學理性的思維,建立心臟的結構、功能觀。(2)通過學生猜想、推測、讀圖、思考、合作探究、文本對話、繪圖,體悟心臟“泵”出血液,收回血液的途徑,體會心臟與血液循環(huán)在人體生命中的意義,逐漸養(yǎng)成通過科學探究解決問題的必備品格。(3)通過自主學習,和同伴、老師的交流以及練習檢測評價,深層次理解高血壓、冠心病的病因,自覺養(yǎng)成正確的生活習慣,積極參加體育運動和勞動,也為以后從事相關職業(yè)奠定一定的基礎,形成相關的社會責任感。
3.教學過程
3.1謎語激趣,設疑深思
引導學生一起回憶血液各成分和血管的功能,巧妙點出血液和血管離不開人體的一個器官。媒體顯示謎語:胸中有個大桃子,拳頭大小差不離;勞逸結合巧安排,任勞任怨干到底。(打一人體器官)學生即刻情緒高漲,對自己的身體器官極感興趣,爭先恐后舉手搶答。當自己的答案被老師肯定后,情緒更加愉悅,教師適時拋出問題:(1)用手按住胸部左側,用心體會自己心臟的存在感;(2)同性別同學兩人一組,把耳朵貼在同學胸部左側聽心臟的存在;(3)回憶自己緊張時心跳的感覺。學生全員參與,情緒激動,都想表達自己的所感所悟……教師讓學生自己體會1分鐘,再一起觀看“不同角度真實心臟跳動”視頻,感受心臟的奇妙,加深感受、體悟心臟的存在。再引導學生為自己把脈,進一步感受心臟導致脈搏的存在及意義。自然想到輸送血液的泵——心臟,引出課題。結合人體心臟橡膠模型和學生自己身體,啟發(fā)描述心臟的大小和位置。教師引導:心臟怎么會與脈搏聯(lián)系呢?這與心臟的結構和功能有關,想不想知道自己身體中小心臟的秘密呢?過渡到心臟結構和功能。
設計意圖:結合七年級學生活潑好動、好奇的認知特點,設置情境,以謎語、自己切實體驗和影像資料為契機,激發(fā)興趣,啟迪思維,讓其產(chǎn)生了解自己身體器官的強烈欲望。
3.1.1釋疑一:建構心臟結構功能觀
利用豬的心臟和人的心臟模型,通過摸、剖、看、畫等活動,達成教學目標1,突破重點1和難點1。
強調實驗用具的正確使用方法和安全性,解釋新鮮豬心臟的人文價值觀,然后分組探究討論。引導學生戴上一次性醫(yī)用手套,觀察帶有部分血管的新鮮豬心臟,分清心臟在活體和解剖學上的左右,間接了解人心臟的位置、左右和結構。先觀察外形,再用戴手套的手捏2心房2心室壁,感受、比較其厚薄,分析、思考原因。老師引導學生在恰當位置解剖心臟,按照媒體給出的問題,仔細觀察,區(qū)分心臟四腔的位置、關系、構成壁的厚薄及產(chǎn)生此結構的原因,四腔連接血管名稱、粗細等,在組內(nèi)探討、交流,再和教材對比,各小組內(nèi)分享、統(tǒng)一觀點。各組間選代表分享各自組的觀點,其他組或個人評價,教師據(jù)實際情況就焦點問題釋疑,特別關注瓣膜的結構和功能。再引到“泵”,思考心臟的“泵”之作用。師生思考達成共識后,共同觀看心臟工作動畫視頻。再結合課本圖4-39,思考如何用自己的手模仿心臟跳動過程。師生用自己兩只手模仿心臟一次心跳過程,閱讀教材62頁第二段文本,“悟”心臟工作過程,并在教材文本關鍵詞句下做出重點標記以便于以后復習。啟發(fā)學生用鉛筆畫出心臟結構簡圖,并標出心臟四腔連接的血管名稱,畫出心臟內(nèi)血液的流向及思考產(chǎn)生原理,體會如果心臟中有血液,血液出心臟的流向和作用,引入血液循環(huán)的途徑。
設計意圖:培養(yǎng)學生自己動手操作的能力,發(fā)展學生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盡可能通過親身體驗獲得感性認識,體會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觀點,并通過畫心臟簡圖達到自我評價和鞏固心臟結構的作用,使學生通過科學思維獲得生命觀念。
3.1.2釋疑二:體悟生命真諦
聯(lián)系自己身體,通過猜想、讀圖、思考、繪圖等活動,達成目標2,能準確概述重點2和難點2。
媒體展示思考問題:(1)血液離開心臟后經(jīng)過哪些路線?發(fā)生了什么變化?有何意義?(2)血液如何流回心臟?有何意義?要求結合自己身體,如果自己是血液中的血漿,會走過哪些路線,去干什么?給學生思考、討論的足夠時間。教師根據(jù)學生討論的情況,等大多數(shù)學生討論結束后,一起觀看血液循環(huán)途徑模型動畫,要求學生和自己思考、討論的結果對照,二次思考、分析、討論,保證達到正確地理解血液循環(huán)的路徑和意義。自主閱讀教材63頁血液循環(huán)途徑的示意圖和64頁文本,第三次討論、分析、思考,解決疑惑,力求達到能概述一個完整的血液循環(huán)途徑。最后教師根據(jù)學生共同存在的問題情況,靈活把控解決學生實際困惑。啟發(fā)學生用不同色彩的鉛筆在之前畫出的心臟簡圖基礎上,畫出體循環(huán)和肺循環(huán)的路徑,再嘗試在畫出的圖中用另外的色彩標出動脈血和靜脈血,能明白各個血管中血液的成分。理解血液循環(huán)的根本目的是提供給細胞所需要的營養(yǎng)物質和氧氣,運走細胞排出的廢物,保證細胞具有生命活動所需要的能量,進而保證人體各項生命活動的正常進行,比如我們此時此刻進行的學習活動。同時使學生構建起心臟、血管是完整封閉的系統(tǒng),其內(nèi)部血液由于心臟的不斷收縮和舒張即“泵”的作用,使得血液永不停止地循環(huán)流動,保證細胞源源不斷地得到能量,使得人體這個統(tǒng)一的整體能夠完成日常生活中的各種活動。
設計意圖:這部分內(nèi)容是這節(jié)課的重點和難點。采用引導學生遇到問題深度思考,并具有和同伴合作探究解決的意識和能力,培養(yǎng)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能力。通過自己邊繪圖邊思考,突破重點和難點,養(yǎng)成圖文、文圖信息轉換的能力和素養(yǎng)。利用人體大腦生理結構和心理認知特點,手、眼、腦和耳并用,增加器官的參與度,提升素養(yǎng)獲得的深度。同時悟透謎語中的“勞逸結合巧安排,任勞任怨干到底”。
3.1.3釋疑三:培養(yǎng)一定的社會責任感
理解相關疾病,養(yǎng)成科學的生活習慣,達成目標3。
自主學習教材最后兩段文本,了解高血壓、冠心病等與心臟和血管有關的疾病,并和同學交流周圍人相關疾病的情況,確定科學、正確的生活方式、生活習慣,明確加強勞動和體育鍛煉的目的。
設計意圖:這部分內(nèi)容相對簡單,通過對心臟的工作原理的理解,能夠正確看待高血壓、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從內(nèi)心深處理解這些疾病對身體的傷害,自覺注意生活細節(jié),培養(yǎng)健康的生活方式。
3.2檢驗、收獲、分享
當堂完成教材66頁1、2題,請學生回答,其他同學評價、糾正。教師提示3題結合教材60頁想一想,議一議和教材65頁技能訓練,要求課后完成,體會勞動和體育鍛煉對心臟的影響,最后將結果匯報給各小組長,小組長將結果整理給老師。
這節(jié)課學到了什么?還有哪些疑問?請學生在黑板前,將自己的收獲分享給大家,其他學生補充、糾正。也可提出疑問,同學幫助解答,如有解答不清的教師釋疑。
設計意圖:檢驗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引導學生分享收獲和提出自己的疑問求助同伴的學習習慣,培養(yǎng)終生學習的能力和必備品格。
3.3拓展延伸
課余自主設計“心臟灌流實驗”,看哪組同學做得好。
提示有興趣的小組課后自主設計并實施實驗。
設計意圖:使學有余力的學生進一步探究房室瓣和動脈瓣的作用,培養(yǎng)學生持續(xù)的學科學習興趣、分析解決問題能力和科學探究素養(yǎng)。
4.教學反思
本節(jié)課按照學科核心素養(yǎng)和《課標》的要求設計,力圖通過激發(fā)學生強烈的學習欲望,自主產(chǎn)生探究的內(nèi)驅力。盡可能通過身體多個器官參與,親歷過程、調動大腦皮層多個神經(jīng)中樞參與,使腦細胞高度活躍,啟迪思維,力求達到學生深度參與、深度思考,使學科核心素養(yǎng)滲透到每一學生學習環(huán)節(jié)。每一項活動都按照學習目標進行,達到教、學、評一體。經(jīng)過一定的訓練,讓學生逐步養(yǎng)成學科思維的素養(yǎng),掌握科學探究和科學思維的方法,建立正確的生命觀念,養(yǎng)成自主學習和小組合作探究的習慣,幫助學生形成一定的社會責任感,達到立德樹人之根本。
本節(jié)課課堂組織要求較高,教師要具備相當?shù)乃仞B(yǎng)和智慧,才能體現(xiàn)以學生為本,培養(yǎng)學生應有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達到教學目標的要求。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生物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18.
[2]朱正威,趙占良.義務教育教科書生物學《七年級下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60-68.
作者簡介:
許慧敏(1968年9月-),女,漢族,甘肅省蘭州市人,大學本科,中學高級教師,甘肅省骨干教師,生物學教研員。研究方向:生物學課堂教學和命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