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群芳
(一)
秋天的午后,天空干凈得像洗過一樣,風(fēng)吹過來,涼意十足。我張開手掌,風(fēng)從指尖掠過,流水一般。有時,掌心會留下一片落葉,那是遠(yuǎn)山的風(fēng)帶來的吧。
隨著遠(yuǎn)山的風(fēng),木作坊運(yùn)來了幾車大木頭,一根根整整齊齊地堆在院子里,樹木的清香彌漫在空氣中,讓我想起山林里的落葉、果子,還有枝頭漫步的小松鼠……
此刻,我也是小松鼠,在木頭上跳來跳去,從櫟樹跳到檫樹,又從楝樹跳到烏桕樹,單腳,雙腳,跳——跳——跳……咦,松樹長出了褐色的“耳朵”,我小心翼翼地挖下它,貼在耳邊聽……
木耳還未說話,天上卻傳來朗朗清聲,我抬起頭,有鳥排成“人”字,叫著飛著,飛著叫著,我知道,它們是大雁。
正當(dāng)我看得入神,木作坊的林元師傅和包師傅拿著墨斗、卷尺、矩尺走了過來。
“包師傅,我替你拿墨斗!”說完,我立刻從木頭上跳下來,一只鞋卡在了木頭縫里,我只好單腳站立,像一只好斗的小公雞。
包師傅替我取下那只不聽話的鞋子,順手在我腦門上輕輕彈了一下,“小丫頭,急什么呢!”
木作坊里的每個師傅都有一只墨斗,它是最基本的木匠工具之一,由墨倉、線輪、墨線、墨簽四部分構(gòu)成,只要在需要的位置拉出墨線牽直拉緊,再提起中段彈一下,就可以在木頭上留下筆直的線條。
每只墨斗的墨倉都有不同的形狀,有桃形、魚形、龍形……包師傅的墨斗最好看,是櫻桃木做的,紋理細(xì)膩,一圈一圈,像春天池塘里的漣漪,墨倉是一條鯉魚,魚嘴微微張開,尾巴向上翹起,我感覺總有一天,它會跳出墨斗,飛到云端去。
林元師傅手里除了墨斗還有一本筆記本,鉛筆夾在右耳朵后面,可從來不會掉下來,只有一次,我用力一跳,拉了拉他的耳朵,鉛筆才終于掉了下來。
他們開始工作了,一邊丈量木頭,一邊計算著有多少立方,然后記錄在本子上,還用墨簽和矩尺在木頭上做記號。
我跟在后面數(shù)木頭,一、三、五、七、九……數(shù)到第五層時,鐵匠鋪的永康師傅在鋪?zhàn)娱T口大聲問:“小丫頭,烤麥餅要不要吃???”
“我要吃甜麥餅?!蔽翌^也不回地答道。
糟糕,數(shù)到多少了?三十二還是三十六?我把墨斗往包師傅懷里一塞,算了,算了,吃麥餅去了。
(二)
第二天午休時,木作坊的師傅來看木頭了,鐵匠鋪的師傅、竹編社的師傅、裁縫店的藍(lán)姨也來看木頭了,廠子里喜氣洋洋的,簡直比過年還熱鬧。姐姐拉著我穿過人群,坐在高高的木頭堆上。
“啪”的一聲,一串楝樹籽落在我身旁,抬頭望去,有著扇子羽冠的戴勝鳥正穿過樹枝飛翔而去,是人們的吵鬧聲驚擾了它。
師傅們有的坐在高高的門檻上,有的捧著搪瓷杯斜靠在墻邊,食堂的何爺爺戴著老花鏡,披著黑色的薄棉襖蹲在柴垛上,活像一只大眼睛的貓頭鷹。我為自己的想象不由笑出聲來。
只有藍(lán)姨隨身帶了把小椅子,安安靜靜地坐在一旁為衣服縫扣子,那是一件粉色的外套,我一眼就認(rèn)出,這是姐姐的生日禮物,下個星期就是她的生日。
大家興高采烈地討論著,這回木作坊可以做多少新家具。大人們說著,我聽著,扳起手指數(shù)著:櫻桃木衣柜、樟木箱子、松木桌椅、栗木梳妝臺……
“這棵櫟樹有十五年了,那棵老杉木年輪通順,密度均勻,也有十年以上了,嗯,還經(jīng)歷了兩次霜打?!绷衷獛煾悼倫巯窨磿粯涌茨绢^,一圈圈地讀樹的年輪,最善于判斷木頭的年份。
包師傅不太愛說話,嘴里銜著煙斗,只默默地看,不時用手撫摸木頭的外皮。我也學(xué)他的樣子將手滑過樹皮,粗糙、堅硬,手心一陣刺痛,我趕緊放在嘴邊直呵氣。
寶謙師傅走到一根灰綠色的木頭跟前,瞇起眼睛看了看,然后曲起手指關(guān)節(jié)叩了幾下,對身旁的小徒弟說:“聲音松透,是不是聽起來很舒服?”
小徒弟點(diǎn)點(diǎn)頭,寶謙師傅又說:“世有嘉木,心自通靈……這是梧桐樹?!?/p>
梧桐樹?。∧鞘区P凰喜歡的樹!我和姐姐驚訝地瞪大了眼睛。
“可是,你們把梧桐樹砍了,我到哪里去找鳳凰呢?”我很不高興地問。
寶謙師傅指著院子里的苦楝樹告訴我:“楝樹的果實(shí)叫楝實(shí),傳說是鳳凰的食物,你可以在樹下等鳳凰?!?/p>
“那要等到什么時候呢?我怎么從來沒見過?”
“你們姐妹倆好好讀書,金鳳凰就會飛來了。”
“好!我現(xiàn)在就回家寫作業(yè)?!?/p>
跑到半路,我又折回來對寶謙師傅說:“寶謙師傅,你要記得用梧桐木為我做一張小桌子,一定不要忘記哦!”
“記得,記得,做張小書桌,你好好寫作業(yè),長大變只金鳳凰?!睂氈t師傅笑瞇瞇地答應(yīng)著。
(三)
轉(zhuǎn)眼就是冬天,夜里會落霜,早晨起來,看到木頭上薄薄的一層霜。跟著姐姐去菜園里,挖起一棵青菜,輕輕抖凈葉片上的霜粉,放進(jìn)身邊的小籃子。這時,才感覺手指間寒氣逼人,呀,真冷。
母親在宿舍里生火盆,她用舊報紙引燃薄木片,火一下子躥起來,燃著了上面的細(xì)樹枝,再往上面輕輕放木塊,一個結(jié)實(shí)的樹樁可以慢慢燃燒兩三個小時。
前幾天撿回的白果,正好可以埋進(jìn)炭火里,片刻后聽見啪啪的聲音,白果殼炸開了口子,果肉軟糯噴香。才吃了三兩口,就聽見院子里傳來整齊有力的號子聲。
母親告訴我,今天是木作坊開料的日子。開料,就是將木頭按照用途鋸成幾段,然后去掉樹皮,去掉質(zhì)地疏松等不好的部分,為以后的工序打好基礎(chǔ)。
這樣的粗活,往往是由年輕木匠做的。他們先將木頭抬到木架上,然后兩人一組,分別拿著大鋸的一端,一上一下,配合默契。他們的血?dú)怆S著手上的青筋一路奔騰,貫通到木頭的每一個疙瘩、每一條紋理之中,細(xì)細(xì)碎碎的木屑紛紛而下,很快就堆滿了地面,踩在上面軟綿綿的。
大家一邊鋸木頭,一邊根據(jù)木料的大小、長短、厚薄,估算著師傅們會制成什么家具:單人凳、兩斗桌、三門櫥、八仙桌……
木匠們手腳快,還未到下班時間,一天的木料都鋸好了。他們輕輕松松坐下來,喝杯茶,抽根煙,準(zhǔn)備收工把家回。
這時,竹編社的小青姑娘與同伴拖來一根長毛竹,要麻煩木匠們鋸開來。
小青姑娘長得好看,我一直很喜歡她,喜歡她水汪汪的大眼睛,喜歡她秀氣的臉龐,喜歡她身上穿的那件淺綠色的燈芯絨翻領(lǐng)外衣,更喜歡她長及腰間的麻花辮。
小青姑娘不僅長得好看,越劇也唱得好,據(jù)說,原來是南山越劇團(tuán)的,越劇團(tuán)解散后,才來到竹編社學(xué)編織。
木匠師傅們就說,你唱一段越劇,我們就替你鋸毛竹。小青姑娘和同伴商量了一下,倆人大大方方唱起了越劇《九斤姑娘》里的《對桶名》—
張木匠:要箍有蓋無底桶,要箍有底無蓋桶。
九斤姑娘:有蓋無底是鍋蓋,有底無蓋是豆腐桶。
張木匠:還要箍只直籠桶,兩只耳朵翹聳聳。
九斤姑娘:過年過節(jié)都要用,無蓋無底叫蒸桶。
張木匠:還要箍一對恩恩愛愛夫妻桶,問儂阿囡懂勿懂?
九斤姑娘:這對就是挑水桶。
……
小青姑娘唱完這一長段越劇,又碎步走了個圓場,才斜靠在門框邊微微地喘氣,細(xì)細(xì)的腰肢呈一道優(yōu)美的弧線,看得我都舍不得移開視線。
那邊,十幾個毛竹筒已經(jīng)均勻平整地鋸好,下班時間也到了。
(四)
天氣越來越冷,小溪變瘦了,變清了,附近村子里的人就抓了溪魚來賣。母親買了一些,然后將洗凈的小溪魚放在鐵絲架上,用鋸木屑的微火慢慢地熏,一直熏到小魚兩面金黃,魚香裊裊。
一日清晨,母親讓我去木作坊再拿一筐鋸木屑。走進(jìn)去一看,木作坊已經(jīng)很忙碌了。
每個木匠師傅的工具箱都已打開,鋸子、斧子、鑿子……最多的是刨子,粗刨、細(xì)刨、光刨、線刨、槽刨,一溜兒排開,足有十多個,墨斗放在案板的醒目位置,像是領(lǐng)頭的大雁。
林元師傅戴上老花眼鏡,審視著一塊塊木板,仔細(xì)地讀著每一片木板的紋理、質(zhì)地,一絲一毫都不漏過,讀熟了,讀透了,他就知道這些木板最適宜變成什么,是衣櫥、大床、桌椅還是梳妝臺,余下的邊角材料,可以做幾塊砧板、幾塊洗衣板、幾個木勺,甚至是幾根筷子。
包師傅站在無邊的刨花堆中,拉開弓步,一刨子推過去,頭、背、腿拉成一條堅韌而剛勁的直線,隨著均勻的“咝咝”聲,一條條淡黃色的刨花帶著清醇的木香味翻卷上來……它們像一朵朵長在木頭里的花,神秘而自在地開放著。
寶謙師傅已經(jīng)打磨好木板,正用截鋸鋸榫頭,又用鑿子鑿出卯眼,木作坊的老師傅們組合木板從來不用打釘子,榫頭、卯眼就能使木頭聚攏成形,嚴(yán)密扣合,達(dá)到“天衣無縫”的程度。
我常常聽到師傅們教導(dǎo)徒弟:做活兒,要刀到手到,心到眼到。此刻,師傅們埋著頭,眼里沒別的,只有手上的那份活計,也沒人跟我說話,但我能真切地聽到木頭說話的聲音,每一聲都真實(shí)而純正,我不自覺地張開手,想把這些聲音都收攏在心底。
在我眼里,木作坊成了一個神奇的地方,師傅們在里面變魔術(shù),把一根根木頭,變成一截截,又變成方塊、長條、橢圓,讓椅子長腿,讓桌子鑲上抽屜,讓衣柜可以直立……就連那些落在地上的刨花也有著奇妙的花紋,感覺拿在手中的就是牡丹巨大的花瓣。
日子一天天過去,院子里的木頭堆漸漸變矮,木作坊里的家具越來越多,簡直成了木頭的宮殿。有時,我會帶上自己喜歡的童話書,躲進(jìn)大衣櫥里,櫥里散發(fā)著非常好聞的木頭的清香。我蜷縮著坐在里面,打開手電筒就可以安安靜靜地看書了:
“有一個拍球的女孩,球兒拍啊拍,拍一下,長一歲。”
讀著,讀著,北風(fēng)吹過,雪花飄落。
寒假第一天,我擁有了屬于自己的梧桐木小書桌,精致光滑,桌面漆成淡綠色,漂亮的木紋像春日里綻放的花朵。坐在書桌前看書寫字,更是覺得幸福與溫暖。
窗外是十萬雪花,但掌心化雪,心已在春天了。
發(fā)稿/趙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