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燕麗
摘 要:隨著教學改革的深入,著力于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成為基礎教育未來的發(fā)展方向。因此,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需要跟隨教育發(fā)展新形勢,將核心素養(yǎng)作為組織課堂教學的重心?,F(xiàn)圍繞核心素養(yǎng)教育理念,探討提升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有效性的途徑,以期推動教學創(chuàng)新,促進核心素養(yǎng)教學目標的順利實現(xiàn)。
關鍵詞:小學;道德與法治;核心素養(yǎng)
一、 引言
陶行知先生指出教師的職務是“千教萬教,教人求真”,而學生的職務是“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在社會發(fā)展的新時期,對學生的教育不再單純地指向知識層面,而更加突出健全人格的塑造,兼具私德以立身之本,公德以服務社會國家之本。小學階段學生正處于人生觀、價值觀建立的關鍵時期,具有極強的可塑性,加強思想道德與法治觀念教育尤為重要。道德與法治作為小學德育的重要載體,教師理應承擔起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責任,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成長。
二、 小學道德與法治核心素養(yǎng)的內容及指導意義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核心素養(yǎng)作為三維教學目標的細化與延伸,逐漸成為教學改革的新思潮,進一步深化教育改革發(fā)展進程。概括而言,小學道德與法治核心素養(yǎng)涉及文化基礎、自主發(fā)展以及社會參與三個層面。其中文化基礎強調學生對道德與法治理論知識的理解與內化,自主發(fā)展著力于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與思想高度,而社會參與則是對學生實際行為的約束與指導。在核心素養(yǎng)教育理念的指導之下,形成由分散到整體、由淺及深的道德與法治教育體系,實現(xiàn)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教學目的。
核心素養(yǎng)對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具有深遠的指導意義。從學生層面而言,在核心素養(yǎng)視域之下,小學道德與法治不再單純地強調知識與技能,將教學重點放置于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形成代表自我意志的思想品質與行為習慣。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受到更多的關注與尊重,將教學主體歸還給學生,能夠推動學生由被動接受轉變?yōu)橹鲃訉W習。從教師層面而言,在核心素養(yǎng)教學理念的影響之下,能夠促使教師重新思考道德與法治學科教育定位,調整課堂教學目標維度,注重教學資源的挖掘與拓展,加快教學方式的優(yōu)化與創(chuàng)新,提升教學質量的同時讓課堂教學重煥生機。
三、 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現(xiàn)狀
(一)過于依附教材,教學資源片面化
小學《道德與法治》是由《品德與生活》以及《品德與社會》發(fā)展演變而來,教材經過改版,知識層面根據(jù)時代性,實例覆蓋更加廣泛,提升了教材的適用性、生動性與指向性,為課堂教學內容的組織構建提供了有力支持。但是教材的優(yōu)化改革并不意味教師可以機械地照本宣科,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一些教師對教材的使用欠缺創(chuàng)造性,仍然沿用以考為綱,依參而教的課堂組織形式,單純地將教材中的案例進行講解與復述,告知學生其中蘊含的道理。上述教學內容構建形式存在明顯的弊端。第一,脫離生活實際的加持,學生與教學內容產生距離感,難以產生情感的共鳴與心靈的觸動,導致小學生對道德與法治的認知存在片面性,單純以任務心態(tài)對待課堂教學,教學效果自然不盡如人意。第二,教學內容是落實教學目標的紐帶,單純地以教材為藍本組織課堂教學,極易造成教學資源的片面化,將課堂教學禁錮于特定的框架,難以適應瞬息萬變的社會發(fā)展形式,滯后于時代教學需求,小學道德與法治教育價值受到限制。由此可見,對小學生而言,道德思想與法治觀念的形成單純地依靠教材資源是遠遠不足的,注重教學資源拓展極為必要。
(二)以教師為主導,教學方式不夠靈活
當代小學生作為新一代數(shù)字人,視野與認知與以往大有不同,思維方式亦是悄然發(fā)生改變。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對小學生成長特性的把握不到位,導致課堂構建與學生的認知需求發(fā)展失衡。小學道德與法治所采用教學方式的局限性成為影響核心素養(yǎng)落實的重要因素之一。具體而言,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方面。第一,存在明顯的說教痕跡。小學道德與法治隸屬于德育范疇,是對學生思想品質的教育引導。受到學科特點以及應試教育觀念的影響,教師的課堂教學具有一定的說教意味。一些教師并沒有將道德與法治知識與生活實踐相結合,或是生活現(xiàn)象與理論知識的融合不夠緊密,脫離案例支持的苦口婆心、相機誘導并不能夠引發(fā)學生的認同感,甚至會引發(fā)學生的抵觸情緒,影響課堂教學效果。第二,主體關系不清晰。在素質教育要求之下,小學道德與法治應以學生為中心組織課堂教學。但是就目前而言,師生主次地位顛倒問題普遍存在,鑒于小學生認知能力以及學習能力的薄弱性,教師所采取的干預過多,儼然成為學生學習道路上的拐杖。此種教學方式使學生對教師產生較強的依賴心理,不僅對學生自主學習意識的建立,以及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產生不利影響,而且削弱了知識的轉化能力,難以實現(xiàn)學以致用。
(三)學生能力薄弱,自我發(fā)展意識不足
小學生階段學生猶如一張白紙,具有天真爛漫的天性以及較強的可塑造性。與此同時,自我約束能力以及自我發(fā)展意識較為薄弱,極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衍生成為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學習的阻礙。具體而言,第一,學習認知的局限性。小學生對學科的主次并沒有鮮明的界限,但是受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家長與教師對待各個學科的態(tài)度有所差異,向學生傳遞了錯誤的信息,導致學生對道德與法治教學價值的認知過于片面。相較之下,學生對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的投入度明顯不足,欠缺自主學習意識,學習效果自然難以保證。第二,學習方法的滯后性。小學生欠缺知識的遷移能力,以理論知識與生活現(xiàn)象的融合轉化能力最為薄弱。在學習過程中,通常采取死記硬背的方式掌握書本知識,對如何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則較為茫然,導致道德與法治的學習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面,并未對學生的日常生活思想與行為產生實質性的指導與約束作用。由此可見,學生作為小學道德與法治的教學主體,思想認知與學習能力的不足限制了學生思想品質的提升,影響核心素養(yǎng)的形成,需要教師給予更多的關注與引導。
四、 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