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亞芳,江昌,桑建中
(1.上蔡縣人民醫(yī)院 耳鼻喉科,河南 駐馬店 463800;2.河南省人民醫(yī)院 耳鼻喉科,河南鄭州 450000;3.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 耳鼻喉科,河南 鄭州 450000)
分泌性中耳炎(secretory otitis media,SOM)為臨床常見疾病,表現為中耳積液,聽力下降,病情遷延難愈,且易反復發(fā)作,嚴重影響患者身心健康[1-3]。SOM的發(fā)病機制尚未明確,多認為與咽鼓感染、咽鼓障礙、食管反流等有關。臨床多采用耳內鏡下鼓膜穿刺術治療SOM,通過改善通氣引流,清除中耳積液達到治療目的,效果明顯,但會對機體造成創(chuàng)傷,易致使術后出現鼓室硬化、中耳感染等并發(fā)癥,影響預后[4-5]。故臨床應積極尋找新的治療術式,改善預后。本研究選取64例SOM患者,旨在從咽鼓管功能、聽力水平等方面分析耳內鏡下鼓膜置管術(tympanic tube insertion,TTI)的治療效果。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6年1月至2020年5月上蔡縣人民醫(yī)院收治的64例SOM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表法分為研究組和常規(guī)組,各32例。研究組男18例,女14例;年齡19~58歲,平均(38.51±8.84)歲;病程1~13個月,平均(7.01±2.18)個月;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BMI)18.2~27.41 kg·m-2,平均(22.65±1.33)kg·m-2。常規(guī)組男20例,女12例;年齡20~59歲,平均(40.22±8.65)歲;病程1~15個月,平均(7.75±2.23)個月;BMI 18.9~27.0 kg·m-2,平均(22.93±1.27)kg·m-2。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上蔡縣人民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2 選取標準(1)納入標準:①經鼓氣耳鏡、顳骨高分辨率薄層CT、鼓室導抗圖、聲反射等檢查確診為SOM;②符合手術及麻醉指征;③單耳炎癥;④無鼓膜穿孔;⑤既往無過敏性鼻炎;⑥近14 d內未出現呼吸道感染;⑦對本研究內容知情,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2)排除標準:①合并內分泌系統疾?。虎诤喜乐馗腥?;③凝血功能障礙;④扁桃體肥大;⑤顱面部損傷;⑥肝、腎功能不全;⑦無法接受隨訪;⑧有精神疾病;⑨感官缺陷;⑩過敏體質。
1.3 手術方法
1.3.1常規(guī)組 接受耳內鏡下鼓膜穿刺術治療。局麻,以0度耳內鏡(監(jiān)視器輔助)觀察中耳腔積液和鼓膜內情況;鼓膜表層麻醉15 min,以1~2 mL注射器和7號穿刺針連接,于鼓膜后下象限穿刺鼓膜,吸取中耳和鼓室積液(微型吸引器),若積液呈黏稠狀或膠狀,則于原穿刺孔后上方處做穿刺孔(1個),沖洗中耳與鼓室,封堵外耳道(消毒棉球)。
1.3.2研究組 接受耳內鏡下TTI治療。局麻,以10號耳內鏡(監(jiān)視器輔助)于鼓膜后下象限做1~3 mm切口(弧形),吸取中耳和鼓室積液,沖洗中耳與鼓室,并于鼓膜切口邊緣將鼓膜通氣管置入,外耳道以消毒棉球封堵。隨訪6個月,若癥狀明顯改善,取出通氣管(耳內鏡輔助)。
1.4 觀察指標(1)療效。顯效:耳痛、耳鳴、耳內閉、中耳積液等完全消失,純音聽力測試結果顯示聽閾提升>20 dB,聲導抗檢查結果呈現鼓室壓圖為A型。有效:上述癥狀明顯改善,純音聽力測試結果顯示聽閾提升10~20 dB,聲導抗檢查結果顯示鼓室壓圖屬As型或C型。無效:未及上述標準。將有效、顯效計入總有效并計算總有效率。(2)聽力變化。包括骨導聽力和氣導聽力,以丹麥國際聽力AC240高端高頻聽力計測評。(3)咽鼓管功能。以七項咽鼓管功能障礙癥狀評分量表(the seven-item eustachian tube dysfunction questionnaire, ETDQ-7)、Valsalva測試(捏鼻鼓氣法)評分評估。ETDQ-7共49分,分值越高,咽鼓管功能越差;Valsalva共7分,分值越高,患者捏鼻鼓氣難度越大。(4)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鼓室硬化、中耳感染、鼓膜穿孔。
2.1 療效研究組總有效率高于常規(guī)組(P<0.05),見表1。
2.2 聽力變化術前兩組骨導聽力、氣導聽力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6個月兩組骨導聽力、氣導聽力較術前改善,研究組聽力優(yōu)于常規(guī)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術前、術后6個月聽力比較
2.3 咽鼓管功能術前兩組Valsalva、ETDQ-7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6個月兩組Valsalva、ETDQ-7評分降低,研究組評分低于常規(guī)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術前、術后6個月Valsalva、ETDQ-7評分 比較分)
2.4 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研究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常規(guī)組(P<0.05)。見表4。
表4 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n(%)]
SOM屬常見非化膿性中耳疾病,臨床多表現為鼓室積液、聽力下降、傳導性耳聾等,若病情未獲得有效控制,可導致語言發(fā)育障礙、不可逆性聾等,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6-9]。
耳內鏡下鼓膜穿刺術為臨床治療SOM的常用術式,通過于鼓室插入穿刺針,將鼓室積液徹底抽出,操作簡便。此術式雖能于一定程度緩解病情,但由于鼓室有前庭窗、聽骨鏈等重要結構,解剖結構相對復雜,穿刺針移動易對周圍組織產生不必要損傷,尤其外耳道相對狹窄者,對手術操作要求更高,稍有不適,易引起鼓膜穿刺、鼓膜硬化等并發(fā)癥發(fā)生,增加患者痛苦。耳內鏡下TTI可彌補上述術式不足。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總有效率高于常規(guī)組,術后6個月骨導聽力、氣導聽力優(yōu)于常規(guī)組,Valsalva、ETDQ-7評分低于常規(guī)組,說明耳內鏡下TTI治療SOM效果確切,能有效提高患者聽力水平,改善咽鼓管功能。耳內鏡下TTI通過導管留置,將鼓室積液吸出,鼓膜置管可長期維持外耳、中耳連通,持續(xù)發(fā)揮改善中耳壓力及引流效果,拮抗鼓室液體產生。此外,耳內鏡下TTI還可促進纖毛恢復運動,利于咽鼓管功能恢復[10-12]。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常規(guī)組,說明耳內鏡下TTI術式安全性好。但本研究仍有不足之處,隨訪時間較短,選取樣本較少,后期需擴大樣本量,延長隨訪時間,進一步探究耳內鏡下TTI治療SOM的遠期效果。
綜上所述,耳內鏡下TTI治療SOM效果確切,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聽力水平及咽鼓管功能,且安全性好,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