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成
摘要:本文通過對玉米螟的防治技術進行分析,并結(jié)合實際對防治方法提出個人觀點,希望為關注玉米螟防治的人群帶來參考。
關鍵詞:玉米螟;農(nóng)業(yè)種植;玉米螟防治
玉米螟是農(nóng)業(yè)種植中的常見害蟲之一,對玉米、高粱等農(nóng)作物具有非常大的危害,而且因為其擴散能力相對較強,所以能夠在短時間內(nèi)大幅擴散,進而影響到種植效果。因此,有必要對玉米螟的防治技術進行研究。
一、玉米螟習性分析
玉米螟會經(jīng)歷四個蟲態(tài),即卵、幼年、蛹、成蟲四類,玉米螟通常會選擇在玉米莖稈、穗軸等處進行越冬,并在春天化蛹、羽化成蟲、繁殖新一代玉米螟。通常成蟲將會在夜間進行羽化,以19~22時為高峰期,在羽化當天即會進行交尾,次日進行產(chǎn)卵。玉米螟在白天一般會選擇在較為茂密的農(nóng)作物、草叢中蟄伏,待到落日之后進行活動。因為玉米螟自身具有較強的趨濕性、趨密性,所以很多雌蟲會選擇在長勢良好且足夠茂密的植株中進行產(chǎn)卵。
玉米螟出現(xiàn)后,將會導致玉米花葉、雌穗難以正常發(fā)育,進而造成籽粒霉爛、降低儲量。幼蟲孵化之后,玉米螟會對玉米嫩葉進行破壞,當表皮、葉肉取食完成后便會進入心葉內(nèi)部繼續(xù)破壞心葉,經(jīng)過玉米螟破壞的花葉往往會呈現(xiàn)出半透明薄膜狀或產(chǎn)生小圓孔。在玉米打包期間,通常幼蟲會在苞葉、雄穗包內(nèi)集中吸食養(yǎng)分,當雄穗抽出后則會進入莖稈,此時風吹變得出現(xiàn)折雄的情況。待雌穗生長后,幼蟲便會集中蛀入雌穗并對籽粒造成傷害,進而導致減產(chǎn)問題的發(fā)生。
二、玉米螟的防治技術分析
1、赤眼蜂防治方法
由于玉米螟所帶來的危害非常大,所需在種植作物期間必須對其開展針對性防治,赤眼蜂作為玉米螟的天敵之一,合理利用赤眼蜂進行生物防治能夠有效降低玉米螟所帶來的危害,從而保證作物產(chǎn)量。赤眼蜂能夠?qū)⒎渎言谟衩酌阎挟a(chǎn)出,以此來破壞玉米螟的幼蟲孵化,進而在源頭上降低玉米螟帶來的危害。所以在防治過程中,需要掌握赤眼蜂的放蜂期,保證蜂、卵相遇將會成為玉米螟防治工作的關鍵所在。
利用赤眼蜂進行生物防治時,必須重點進行蟲情測報,以此來決定赤眼蜂的放蜂期。赤眼蜂的放蜂期與玉米螟產(chǎn)卵期足夠吻合時,才可以達到最佳防治效果。因此為了得到足夠精準的玉米螟防控依據(jù),就需要通過撥桿調(diào)查的方式來重點觀測玉米螟的化蛹進度,當玉米螟的化蛹率提升至15~30%后,再經(jīng)過9~11天便會達到成蟲的落卵時期,通過結(jié)合成蟲落卵量進行分析,當百株卵量達到1~1.5塊時,便可以進行初次放蜂作業(yè)。在防治初代玉米螟蟲時,每畝地的赤眼蜂放蜂總量應該控制在兩萬只,并按照兩個點位兩次投放來完成放蜂。在選擇放蜂點位是,可以在放蜂田角右數(shù)15壟,并往前走15步,此處便是第一處放蜂點,然后依次右數(shù)30壟設置為放蜂點,每個放蜂點位都需要向前走30步。在放蜂點位,需要選定一顆植株的中部葉片撕開并卷成筒狀,然后需要將蜂卡放在葉片圓筒內(nèi),而卵粒則需要朝外。在利用赤眼蜂進行玉米螟蟲防治時,必須保證蜂卡穩(wěn)定性,如果遇到降雨天氣,則需要將蜂卡暫時放在陰涼處,第二天重新進行放置。為了保證玉米螟的防治效果,必須進行大規(guī)模集中放蜂,如果放蜂時期錯過了玉米螟蟲的產(chǎn)卵時期,則會導致防控效果大幅降低。除此之外,在放蜂前10天直至防風后20天,應該避免使用化學農(nóng)藥,否則將會造成赤眼蜂的大量死亡,進而影響到玉米螟蟲的防治效果。
2、化學藥劑防治
在對玉米螟蟲進行防治時,還可以通過大規(guī)模殺滅越冬蟲源的方式來降低玉米螟蟲的整體基數(shù),而且在選擇作物種植品種時,同樣可以選擇抗螟能力更強的品種。通過加強對于玉米、高粱等農(nóng)作物的莖稈處理,能夠達到殺滅玉米螟蟲的效果。在開展化學防治時,可以利用藥液灌注雄穗的方式來達到防治的目的。常見藥劑有25%殺蟲雙水劑500倍液等,根據(jù)實際需求選擇合適的藥液進行配比后進行雄穗灌注,能夠有效減少玉米螟的危害問題。另外還可以通過藥液點花絲的方式進行防治,當藥液灌入小口瓶之后,需要在瓶塞加入塑料管,當玉米撒粉完成之后,應該在雌穗花絲基部滴入藥液,這樣能夠消滅雌穗頂部的玉米螟。
3、白僵菌封垛防治
在越冬玉米螟化蛹之前,可以通過測報來掌握封垛時間,即通過每天檢查來觀察是否具有玉米螟幼蟲爬出洞口進行活動。在封垛時,可以利用噴霧的方式噴灑白僵菌粉稀釋液。通常情況下,配置完成的稀釋液其存放時間應該控制在兩小時以內(nèi)。噴霧期間需要在垛的周圍按照每平米一個點位的距離,把噴霧管放入垛中進行藥物噴灑,垛頂則要保證噴霧期間的均勻性。為了保證玉米螟的防治質(zhì)量噴霧時必須保證茬垛被噴透,以此來避免出現(xiàn)漏垛的問題。因為白僵菌將會對家蠶的成長帶來破壞,所以這種防治方式禁止在蠶區(qū)中使用,而且人體與白僵菌粉的接觸,將有可能出現(xiàn)過敏問題,所以在使用期間必須重點注意對于皮膚的保護,在口罩、手套等防護用品穿戴完成之后才能進行防治工作??偠灾?,玉米螟蟲作為農(nóng)業(yè)種植期間需要面對的主要危害之一,只有找到適合的方式才能達到應有的防治效果。
4、性誘捕器玉米螟防治
玉米螟在防治過程中,通過性誘捕器能夠?qū)崿F(xiàn)綠色防治,一般情況下,當玉米螟雌蟲成熟后,便會自行釋放性信息素,性信息素將會有效引發(fā)雄性玉米螟出現(xiàn)性沖動,并雄蟲定向飛往性信息素的釋放源頭,當雄蟲、雌蟲交配完成后便可以順利進行繁衍。以該特性為核心所制成的性誘劑屬于仿生學產(chǎn)物,能夠通過釋放合成出的性信息素來達到誘捕雄蟲的目的,通過誘捕法將雄蟲殺死之后,便可以有效破壞玉米螟的正常繁衍,進而達到防治玉米螟的最終目的。在使用性誘捕器時,應該將誘捕設備放置于距離地面1~1.5米處,每個誘捕器在使用中都應該定期對誘芯進行更換,以此來保證誘捕效果。誘捕時要保證每畝一套性誘捕器,只有防治面積達到30畝,才能夠有效發(fā)揮出防治效果。需要注意的是,誘捕器的高度、氣流等情況都將會對誘捕質(zhì)量帶來影響,所以應該結(jié)合實際來合理選擇誘捕方式。
5、投射式殺蟲燈防治
殺蟲燈放置時要保證位置足夠平整且能夠順利固定,燈間距要盡量控制在200~240m,收集桶中則要加入適量洗衣粉水,洗衣粉與水量分別為1∶1,當洗衣粉水量達到溢水孔即可停止注水。以此來保證玉米螟的防治效果。由于誘蟲燈管屬于特殊設備,因此禁止與家庭照明燈進行替換使用。除此之外,誘蟲燈裝有雨控電極以及光敏探頭,所以要對其進行定期清理,雨后更是要及時進行擦拭,誘蟲燈可以與其他防治方法相組合,這樣能夠提高防治效果。
參考文獻
[1]孫慧珠.常見的玉米病蟲害及其防治技術分析[J].新農(nóng)業(yè),2021,{4}(13):4.
[2]徐麗英,費鳳艷,陳重義.玉米高產(chǎn)栽培技術及主要病蟲害防治措施[J].農(nóng)家參謀,2021,{4}(10):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