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選取法國兩大報刊《世界報》與《費加羅報》作為語料源,分析兩報于2015-2018年間對中國青年的報道,解讀中國青年在法國媒體中的形象,對法國媒體所關注的的焦點進行探討,進而為提升中國青年在法國媒體中的形象提出改善策略。
◆關鍵詞:法國媒體;青年形象;策略
中法兩國分別位于亞歐大陸兩端,一個代表東方文明,另一個作為歐洲政治、經濟及文化強國,亦是西方文明的象征。自1964年中法建交,兩國交往頻繁;近年來,隨著中國國際地位提升,法國媒體對中國的關注度也逐步提高,對中國各領域、各人群的報道與日俱增,日益豐富。那么作為國家發(fā)展生力軍和未來的中國青年,在法國媒體筆下呈現(xiàn)的又是怎樣的形象呢?其形象與預期或事實是否存有偏差呢?本文選取了法國最有影響力的兩份主流報刊《世界報》與《費加羅報》2015-2018年間關于中國青年的127篇報道,并從中整理出了197個中國青年形象進行分析。通過對語料庫中的青年形象進行梳理,我們發(fā)現(xiàn)有些形象反復出現(xiàn),令人印象深刻。
一、法國媒體中的中國青年形象解析
1.數字化的中國青年
伴隨中國經濟飛速發(fā)展,互聯(lián)網在中國迅速普及,以70后、80后以及90后為代表的中國青年,作為在互聯(lián)網下成長的一代,網絡已成為他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們以數字化的方式生活、工作和娛樂。
法國媒體一方面通過數據和對比宏觀地向讀者展現(xiàn)了中國青年接觸網絡時間較早、歷史長,網民基數大的特征,例如:“2005年,在美國70%的互聯(lián)網用戶年齡超過30歲。在中國,情況則恰恰相反:70%的人不到30歲...... QQ網站的高峰期擁有8億用戶”;另一方面也通過具體描述呈現(xiàn)了中國青年網絡生活豐富、成熟的特質:“在商店付款或支付賬單,預定電影院座位,使用共享自行車,看電影和聊天,中國人不會放開他的智能手機”“(中國青年)在社交網絡上非?;钴S:對他們而言,在機場和公共場所擁有免費Wi-Fi是很自然的事情”并指出法國政府若想進一步發(fā)展旅游,吸引中國年輕游客,其中一個“必要條件”就是“需要更好地管理法國在互聯(lián)網上的形象”。這些略帶夸張的形容都塑造出了中國青年與網絡聯(lián)系緊密的形象。
2.具有開放心態(tài)、冒險精神的中國青年
《世界報》和《費加羅報》多篇報道從各角度刻畫出了當代中國青年自信開放,勇于嘗試新鮮事物的姿態(tài)。經濟方面,法媒常選取勇于創(chuàng)新、努力打破壁壘的中國年輕企業(yè)家或初創(chuàng)者形象進行報道,例如在介紹劉強東、劉德建等人時,均強調了他們竭力革新原有技術,積極布局國際市場,最終實現(xiàn)雙贏、多贏的創(chuàng)舉。兩報也報道了越來越多的中國普通年輕人,面對互聯(lián)網公司的成功以及互聯(lián)網經濟在中國的迅速崛起,放棄傳統(tǒng)職業(yè),選擇在數字經濟中施展拳腳、實現(xiàn)夢想。社會生活方面,中國年輕人展現(xiàn)出的亦是一種敢于嘗試、引領潮流的形象,例如:越來越多的年輕中國女生愿意嘗試或已接受整容手術,整容在中國年輕人,尤其是年輕女性中的接受度越來越高,并逐漸成為一種新的社會趨勢。
諸多此類報道將當今中國青年敢于突破傳統(tǒng)觀念,樂于接受新事物,勇往直前開拓新趨勢的活力形象躍然紙上。
3.有強勁購買力的中國年輕消費者形象
隨著經濟水平提高以及受西方消費主義影響,中國青年的消費觀念發(fā)生變化,展現(xiàn)出強大的購買力,讓人不容小覷。因此,法媒從消費者這個角度對中國青年的報道也逐漸增多。報道中的中國青年具有強勁購買實力和增長后勁,并且年齡非常年輕,呈日益低齡化趨勢,例如《世界報》在報道中明確指出:“(在中國)如今20-34歲年齡段是消費最多的年齡段”“保時捷購買者的平均年齡約為35歲,比全球平均年齡年輕10歲,其中三分之一不到30歲”等。此外,中國年輕人近年來對奢侈品的涉獵范圍也逐步擴大,從傳統(tǒng)包飾、衣飾、珠寶逐步擴展到了紅酒、香水、豪車、家俱,尤其是藝術品領域。
但《世界報》和《費加羅報》兩報對中國消費者的報道語調充滿矛盾。一方面法媒筆下身著奢侈品的中國青年具有“土豪”“富二代”氣息,他們滿身堆砌奢侈品,為奢侈品牌瘋狂,而其購買奢侈品的理由僅僅是“因為它們很貴”,奢侈品只是中國富裕青年對抗無聊生活的調味品和炫耀財富的工具;另一方面法媒的報道也“肯定”了中國青年鑒賞力的提高,認為中國青年正以驚人的速度學習奢侈品知識,提高藝術涵養(yǎng),除對品牌標志的追求外,也逐漸開始懂得欣賞奢侈品和藝術品。
法媒對作為消費者的中國青年的報道,語氣時而諷刺,帶有優(yōu)越感;時而又肯定,呈現(xiàn)出一種刮目相看的贊賞。法國媒體對作為消費者的中國青年的關注,體現(xiàn)出的更多是法國企業(yè)在面對歐洲甚至全球經濟市場不景氣的局面下,對中國青年的覬覦、重視和期待,法方希望進一步開發(fā)中國市場,討好年輕的中國客戶。
4.家庭壓力巨大和個人主義萌發(fā)的中國青年
中國的獨生子女政策一直被法國媒體津津樂道,圍繞放開二胎政策,法媒逐漸將社會報道方面的重點放在了中國青年的家庭、感情生活上。在家庭方面,法媒筆下的中國青年呈現(xiàn)出更多的是一個在巨大經濟壓力、傳統(tǒng)家庭觀念和個人主義中相互撕拉、妥協(xié)的形象。教育、醫(yī)療、住房的重擔令年輕人筋疲力竭,同時伴隨著個人主義的興起,不少年輕人更加獨立也更加注重自我,因為擔心生育子女會影響自身生活水平或破壞自身職業(yè)生涯,不少年輕夫妻在家庭規(guī)劃方面并不急于生孩子,尤其是二胎。
在感情方面,法國媒體的報道指出,雖然自80年代以來,包辦婚姻的傳統(tǒng)在中國逐漸減弱,長者干涉下一代愛情生活的事例有所減少,但家庭對于當代中國青年的感情生活影響依然巨大,以致一些適齡卻無伴侶的中國單身青年會報名愛情培訓班學習如何尋找男、女朋友或“雇傭”男、女朋友陪同其參加家庭聚會,以應對來自家庭的壓力。
法媒對中國青年家庭、感情生活的報道緊跟中國時事,比較確切地展現(xiàn)出了中國當代青年的個人生活現(xiàn)狀和時代現(xiàn)象,但也存在部分例子過于片面或極端的情況,易造成法國民眾對中國青年的誤解。
5.自信開放的中國留學生形象:
根據法國高等教育署的報告顯示,2019-2020年間有29741[5]名中國學生選擇到法國留學,這一數字在2014-2019六年間并無巨大變化。中國留學生數量在法國海外留學生中排名第二,僅次于北非大國摩洛哥。與法國相隔萬里的中國在法國的留學生比例和數量不僅遠超其他亞洲國家,甚至遠超作為法國近鄰的歐洲國家和原法屬國家,因此在法中國留學生作為中國青年中的一個特殊群體也得到了法國媒體的廣泛關注。
法國媒體筆下的中國青年留學生普遍重視學習,渴望對外交流,因而展現(xiàn)出的是一個接受了國際化教育,具有全球視野和全面知識的良好形象。由于海外學習經歷,他們會說雙語或多語,了解西方思想,同時又深諳東方文化,因此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常常受跨國公司追捧。
但法媒在部分報道中也會刻意地突出中國留學生的一些異樣和差別:例如:中國學生一味追求(學校)排名,與歐洲學生不同;中國學生過于重視文憑學歷,因而會時有文憑作假事件發(fā)生;法國學生在課堂上大膽表達個人觀點,而中國學生卻集體緘默不語。法媒這種對立性的對比凸顯了中法兩國間的文化差異和思想隔閡;法媒在進行這類報道時,甚至隱晦地負面描寫中國學生的進步和發(fā)展,將中國學生的刻苦視為中國青年野心的表現(xiàn),視其為對手,營造競爭感。
二、形象改善策略
對于法國媒體來說,中國是一個異國形象,兩者間存在一種自我與他者,本土與異域的關系。因而,法國媒體眼中的中國青年形象不僅是對中國青年現(xiàn)狀的單純描述,也是一種自我與他者的互動關系。因此,對中國青年的形象探究放在中法互動的框架下才能更加全面清晰。通過對法國媒體中中國青年形象的解析和提取,我們發(fā)現(xiàn)法國媒體對中國青年的報道大部分內容基本展現(xiàn)出了中國青年當前的一些狀態(tài)和心理,但其中也確實存在一些不實、夸張和帶有感情色彩的報道,尤其是涉及到思想政治、邊疆地區(qū)等的報道。此外,法媒在報道中常常體現(xiàn)出矛盾態(tài)度,即既有對中國青年正面發(fā)展的肯定和羨慕,又有對其的敵視和刻意抹黑。對此,我們認為除意識形態(tài)、報社立場、利益沖突等原因外,固有偏見、渠道受限、溝通不暢也是造成法國媒體對中國青年的報道存有偏差的原因。在中法兩國戰(zhàn)略合作伙伴關系日益緊密的今天,改善中國青年在法國媒體中的形象因而顯得刻不容緩。
1.充分挖掘法國媒體資源
“北京共識”首倡者喬舒亞·庫伯·雷默曾指出:“其他國家的民眾對中國的認知,第一個信息來源的渠道即是其所在國的國內媒體,這些媒體用他們的眼光來審視中國、報道中國,營造和構建了他們眼中的中國?!币虼?,改善法國國內媒體對中國青年的刻板印象,對于改善中國青年的媒體形象顯得尤為重要。我們可與法國媒體開展合作,雙方進行版面互換或邀請法國記者到中國來實地采訪,使其真實了解中國現(xiàn)狀。通過知曉法國民眾心理的法國媒體及法國記者,采用貼近法國人認知方式和思維習慣的報道框架,進行中國青年形象地有效介紹,避免棱鏡效應。
2.改良宣傳途徑和內容
21世紀是一個信息發(fā)達的時代,網絡的普及使得法國民眾較以往任何時代都有更多途徑了解中國現(xiàn)狀。因此,國內媒體也可通過多種媒介,多方面、多角度地向法國民眾傳達新時代中國青年的形象。除傳統(tǒng)報刊、書籍外,中國媒體也可通過官方紀錄片、社交網絡(Facebook、YouTube...)、電視電影以及法國人所熟知的中國名人等,全面地向法國民眾展現(xiàn)當代中國青年的形象, 提升宣傳時效性、說服力和親和力。同時,對于一些法國民眾關注或有爭議的話題,也可主動回應闡明,不回避不逃避,掌握宣傳主動權。
3.建立兩國互信共贏機制
由于政治體制、“中國威脅論”等的影響,不少法國民眾對中國不了解、不信任,甚至存有敵意。在這樣的情況下,法國媒體出于自身利益,會故意扭曲事實或有選擇性地報道中國新聞,以迎合讀者;而讀者在“有色眼鏡”的固有成見下,對中國青年的相關報道也易產生曲解。鑒于此,加強中法兩國間的合作溝通,增進彼此了解,介紹中國和平共處原則和雙贏共贏理念,求同存異,建立相互信任,才能改善中國青年形象,亦能促進兩國互利友好的長期合作關系。
4.青年自身素質提高
根據唯物辯證法,事物的發(fā)展是內、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內因是事物發(fā)展的根據。因此,我們一方面要改進宣傳方式,改善輿論環(huán)境,另一方面中國青年也應進一步提升自我素質和形象,尤其是身處法國的中國青年,作為國外民眾對中國的直接感知群體,應積極展現(xiàn)其正面形象,對于確實存在的不足進行改正,對文化差異主動溝通,逐漸消除偏見。內外兼施,共同實現(xiàn)中國青年海外形象的提升。
參考文獻
[1]Simon Lepl?tre, ?Le grand bond des" licornes " chinoises?, Le Monde, 2017.09.19.
[2]Visseyrias, Mathilde, ? Branle-bas de combat pour reconquérir les touristes chinois ?, Le Figaro, 2017.02.21.
[3]Simon Lepl?tre, ?La Chine redevient l'eldorado du luxe ?, Le Monde, 2018.09.01.
[4]Byline: J.-M.N, ? Porsche veut parler sport avec les trentenaires de l'empire du Milieu?, Le Monde, 2016.05.03.
[5]Https://ressources.campusfrance.org/publications/chiffres_cles/fr/chiffres_cles_2021_fr.pdf.
[6]程平.法國電視中的中國青年形象[J],法國研究,2006(04):75-79.
[7](美)喬舒亞·庫伯·雷默,中國形象——外國學者眼里的中國[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
作者簡介
付詩(1989—),女,漢族,重慶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外語教學,跨文化研究。
本文系重慶外語外事學院2018年科研項目《法國主流媒體中的中國青年形象研究》課題論文(項目編號:KY2018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