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廣英
山東省臨沂市康復醫(yī)院康復科,山東臨沂 276023
近些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導致人們飲食結構發(fā)生變化,糖尿病疾病的發(fā)生率顯著上升,而下肢骨折在骨科中具有極高發(fā)病率,糖尿病伴下肢骨折患者普遍存在,此種合并癥患者病情較為復雜,對身體健康與生命安全造成極大威脅。因此,及時給予有效地干預措施具有必要性。常規(guī)護理干預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患者血糖水平,改善不良癥狀,但效果并不顯著,早期康復訓練主要于術前、術后及時對患者進行有效地康復指導,可有效避免患者出現(xiàn)軟組織痙攣、肌肉萎縮等不良事件,有助于促進患肢早期恢復;而飲食指導則通過飲食健康教育、制定飲食計劃等措施,使患者攝入合理食物的同時,保持營養(yǎng)均衡,可使患者養(yǎng)成健康的飲食習慣,降低血糖水平,控制病情,提高患者生活質(zhì)量[1]。但有關兩者聯(lián)合應用價值,臨床研究較少,不足以充分證實其可行性?;诖耍撐淖髡唠S機選擇該院2019 年2 月—2020 年8 月的98 例糖尿病伴下肢骨折患者為研究對象,現(xiàn)報道如下。
依據(jù)隨機數(shù)字表法選取該院收治的98 例糖尿病伴下肢骨折患者,按照患者先后入院時間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9 例。對照組男29 例,女20例;年齡38~80 歲,平均(59.00±3.12)歲;病程1~11 年,平均(6.00±2.12)年;骨折類型:股骨干骨折20 例,股骨頸骨折19 例,股骨踝上骨折19 例。觀察組男28 例,女21 例;年齡36~80 歲,平均(58.00±3.10)歲;病程2~10 年,平均(6.00±2.10)年;骨折類型:股骨干骨折19例,股骨頸骨折20 例,股骨踝上骨折10 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于該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下展開研究。
診斷標準:符合《臨床診療指南·骨科分冊》[2]《中國2 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 年版)》[3]。
納入標準:符合診斷標準;病程在1 年及以上;知情該研究且已簽署協(xié)議書。
排除標準:合并嚴重心腦血管疾病者;肝腎功能不全者;具有精神類疾病,無法進行正常溝通交流者。
對照組:常規(guī)干預。對患者血糖水平進行檢測,口服降糖藥物,行健康教育,使其樹立健康意識,叮囑患者保持健康的飲食習慣,進行適當?shù)倪\動,控制體質(zhì)量。根據(jù)具體情況展開對癥治療,并指導進行下肢康復訓練,出院后,叮囑定期到院進行復診。
觀察組:常規(guī)干預+早期康復訓練+飲食指導。(1)早期康復訓練:術前1~2 d:上肢上舉,行肘關節(jié)活動、手指屈伸、足部背伸、大腿股四頭肌收縮等活動,5~10 min/次,5~10 次/d。術后第1 天:麻醉清醒后6 h,行小腿三頭肌長收縮訓練、舒張訓練、腳趾背伸等,5 min/次,5~10 次/d。術后第2 天:足趾小關節(jié)進行被動、主動訓練,動作宜輕柔,5~10 min/次,2~3 次/d。術后第3~1 天:患肢踝關節(jié)行背伸、環(huán)轉(zhuǎn)訓練,5~10 min/次,2~3 次/d,于床上行膝關節(jié)、髖關節(jié)屈伸,20 min/次,1 次/d。術后2~3 周:取平臥,臀部為定點,膝關節(jié)于無痛范圍內(nèi)行屈伸、踝關節(jié)屈伸環(huán)轉(zhuǎn)運動,5~10 min/次,2~3 次/d。床邊保持站立,重心自健側轉(zhuǎn)移至患側,至完全呈直立狀。以拐杖協(xié)助行走、上下樓梯,30 min/次,2 次/d。術后4~12 周:行上肢舉重、下肢縛沙袋等負重訓練,起初負重25%,逐漸曾至100%,30 min/次,2 次/d。之后進行無沖擊、低沖擊的健身操,持續(xù)10 min;對其患肢肌肉、腰腹部肌肉進行練習,以訓練其肌力、肌耐力,持續(xù)10 min。以站立的方式進行平衡訓練,以深呼吸法、吐納法,行放松訓練,使其身心得到放松,消除疲勞,60 min/次,5 次/周。(2)飲食指導:①組建飲食指導小組:選拔表現(xiàn)優(yōu)異、經(jīng)驗豐富、資歷較深的護士長、護理人員組建飲食指導小組,定期對護理小組成員進行培訓工作,增強其對糖尿病伴下肢骨折疾病的認知程度、護理方法的掌握程度,提高對早期康復訓練操作的熟練程度,并進行心理學相關培訓工作,使其可對患者心理狀態(tài)進行正確評估,從而采取針對性心理疏導措施,以緩解患者不良情緒,還可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提高患者依從性。小組護理工作開展之前,由護理小組成員對患者相關性別、年齡、性格特點、文化程度等資料進行收集,詳細了解日常飲食習慣、身體營養(yǎng)狀況,根據(jù)患者個性化特點,制定針對性飲食計劃。叮囑患者飲食應注意事項:堅持每日進食三餐,定時定量的原則;對于易出現(xiàn)低血糖的患者可增加2~3 次餐,每日食鹽攝入量應嚴格控制在5~6 g 及以下。少食煎炸食品、花生、瓜子等脂肪含量較高食品,若出現(xiàn)饑餓感,以粗糧代替,此外,還可在正餐之間加水果,但應以低糖類水果為主,叮囑患者家屬嚴格監(jiān)督患者日常飲食,改善不良的飲食習慣。②飲食健康教育。根據(jù)患者文化水平、性格特點,選擇最適宜宣教方式,如視頻播放法、病友分享法、PPT 講解、開展講座、發(fā)放宣傳冊等,對其進行有關飲食與糖尿病之間的相關性,并告知糖尿病發(fā)病原因、癥狀,干預措施,使其增加對糖尿病并下肢骨折知識認知程度,保持積極地心態(tài),樹立信心,積極配合小組干預工作。③實施餐盤固定法。以餐盤固定法控制患者攝入熱量。選擇嬰幼兒可用的環(huán)保材質(zhì)的餐盤,規(guī)格為:18 cm×18 cm×4 cm,共4 格,每格為拳掌大小。教會患者區(qū)分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質(zhì)營養(yǎng)素食物種類,根據(jù)體質(zhì)量、活動度,每日所需熱量進行計算,向患者發(fā)放“一日飲食搭配表”,指導進行合理搭配,根據(jù)食物交換原則,可將同種類、同熱量的不同食物進行互相交換,滿足患者個人飲食喜好。
對比兩組血糖水平、下肢運動功能、生活質(zhì)量。
①血糖水平測量方法:使用動態(tài)血糖檢測儀對患者空腹血糖值(FPG)、餐后2 h 血糖值(2 hPG)、糖化血紅蛋白(HbA1c)進行檢測。
②下肢運動共評分標準:參照文獻根據(jù)下肢運動功能量表(FMA)對患者下肢運動功能進行評分,共50個項目[4]。采取3 級評分法,0 分:無法完成某一項工作;1 分:可完成部分動作;2 分:動作可充分完成??偡?00 分,0~50 分:嚴重肢體功能障礙;51~84 分:中度肢體功能障礙;85~95 分:輕度肢體功能障礙;96~100 分:肢體功能正常。
③生活質(zhì)量評分標準:采用世界衛(wèi)生組織生存質(zhì)量測定量表(WHOQOL-100),共包括生存質(zhì)量、心理、社會關系等6 個維度,每個維度0~100 分,分值高低與患者生活質(zhì)量高低之間呈正相關[5]。
采用SPSS 21.0 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用()表示,比較采用t 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干預前,兩組血糖水平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較治療前、兩組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血糖水平對比()
表1 兩組患者血糖水平對比()
干預前,兩組FMA、WHOQOL-100 評分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較治療前、組間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FMA、WHOQOL-100 評分對比[(),分]
表2 兩組患者FMA、WHOQOL-100 評分對比[(),分]
糖尿病在臨床上非常常見,此種疾病病程較長,患者多需終身治療以控制血糖水平,但大多數(shù)患者同時會伴有其他癥狀,如有下肢骨折患者行走能力下降、出現(xiàn)肢體功能障礙,對其正常生活造成極大困擾,降低患者生活質(zhì)量,癥狀嚴重者會對身體健康造成威脅[6-7]。因此,及時進行干預措施具有必要性。早期康復訓練是指從患者手術前進行一定的康復訓練方法,并在術后及時采取對應訓練措施,使患者盡快恢復肢體功能,還可有效避免出現(xiàn)肌肉萎縮、軟組織痙攣等不良癥狀,影響預后恢復效果[8-9]。而糖尿病患者疾病的發(fā)生與飲食習慣具有直接關系,正確的飲食指導有助于患者養(yǎng)成健康的飲食習慣,合理進食,改善血糖水平,緩解病情癥狀[10-11]。
鮑金雷等[12]研究提出,大部分患者未接受過飲食干預措施,具有較差的自我管理能力,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飲食過度的情況。通過對患者進行一定的飲食指導,可有效干預患者的自我管理行為,增強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可改善不良飲食習慣。李燕姿等[13]報道顯示,對糖尿病患者主要進行飲食控制、運動療法等干預措施,對患者進行糖尿病健康教育,可提高飲食知識水平,避免出現(xiàn)飲食誤區(qū),可有效控制患者血糖。而胡慧英等[14]研究指出,指導患者進行運動有助于促進血管生成、增加血液灌注量,改善其內(nèi)皮功能。戈武楊等[15]研究指出,進行早期康復訓練,由最輕微的訓練、被動訓練逐漸向行走、負重等訓練過渡,可有效降低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促進肢體功能改善,治療后,與對照組的(68.62±8.77)分比較,研究組的WHOQOL 評分(72.69±8.21)分更高。該文觀察組WHOQOL 評分(74.69±2.13)分明顯高于對照組的(68.21±1.46)分,這與戈武楊學者研究一致。
該文研究顯示,觀察組的FMA 為(92.13±3.01)分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6.95±2.31)分。主要是由于在患者進行早期康復功能訓練工作中,于術前行肘關節(jié)活動、手指屈伸、足部背伸、大腿股四頭肌收縮等活動,可為手術做好充分的準備;術后患者麻醉清醒后,及時進行小腿三頭肌長收縮訓練、舒張訓練、腳趾背伸等最輕微的訓練操作,可有效避免因手術導致機體運行不暢,堅持循序漸進的運動原則,避免出現(xiàn)肌肉萎縮情況;足趾的小關節(jié)進行主動、被動的訓練操作,可有效改善足趾的運動功能;進而行踝關節(jié)、膝關節(jié)、髖關節(jié)等部位的運動;由護士協(xié)助進行被動訓練,并逐漸更換位主動訓練,并加強訓練強度,可有效避免患者手術后出現(xiàn)肌肉萎縮的情況,術后1 周,指導患者進行站立、負重等運動方式,可有效避免出現(xiàn)關節(jié)僵硬的癥狀,從而可有效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并發(fā)癥的發(fā)生,使患者肢體功能得到早期康腹,改善下肢運動功能,提高生活質(zhì)量。該文研究得出,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的血糖水平明顯較低。通過組建飲食指導小組,根據(jù)患者具體病情狀況、身體營養(yǎng)指標,從而制定針對性的飲食計劃,可使護理工作更加規(guī)范化、有序性、科學性,保證患者攝入飲食合理、營養(yǎng),從而逐漸形成健康的飲食習慣。叮囑患者應注意事項,掌握有關糖尿病飲食知識,自覺堅持合理的飲食習慣[16]。根據(jù)患者文化水平、性格特征的不同,采用視頻播放法、病友分享法、PPT 講解、開展講座等多種形式,進行健康教育的宣降,可投其所好,更易使患者接受宣教工作,并采取新穎、有趣的宣教形式,可改善宣教效果,提高患者健康意識,使積極配合醫(yī)護人員工作。以餐盤固定法進行飲食指導,可促使患者養(yǎng)成健康的飲食習慣,對攝入的熱量與脂肪進行合理控制,避免過多攝入脂肪、糖分等物質(zhì),對病情的控制帶來不利影響;在進行餐盤固定法過程中,指導患者進行同性質(zhì)食物的交換,可使患者掌握更多的飲食知識,且通過同性質(zhì)食物的交換,可滿足患者不同的飲食愛好,改善飲食狀況,增加依從性,改變不良飲食習慣。
綜上所述,對糖尿病合并下肢骨折患者進行常規(guī)干預基礎上,應用早期康復訓練+飲食指導,可降低患者血糖水平,改善下肢運動工作,提高生活質(zhì)量,應用價值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