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娟,王潔,賈晉莉,楊帥超,奉光舉
1.華中科技大學協和深圳醫(yī)院手術室,廣東深圳518000;2.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協和醫(yī)院麻醉科,湖北武漢430022;3.華中科技大學協和深圳醫(yī)院麻醉與圍術期醫(yī)學科,廣東深圳518000
顱腦外傷是指頭顱部軟組織、顱骨、腦血管或腦膜損傷,是常見的外科損傷疾病,患者會出現意識障礙、顱內壓增高、神經受損等情況[1]。顱腦損傷常采用顱腦手術治療,但因術中需開顱,一定程度損害了患者血腦屏障以及腦組織,由因手術時間較長,患者術后的并發(fā)癥較多[2]。除了術前準備和術后的干預措施外,術中護理也是極為重要。該研究方便選取2018年1月—2020年2月該院收治的68例顱腦外傷患者為研究對象,對其中34例顱腦手術患者實行術中針對性護理,觀察其護理效果,為臨床提供參考,現報道如下。
方便選取該院接收的顱腦外傷患者68例,采用隨機數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有34例患者。觀察組:男21例,女13例;年齡22~60歲,平均(37.64±6.81)歲;開放性顱腦外傷患者15例,封閉性顱腦外傷患者19例。對照組:男19例,女15例;年齡22~58歲,平均(38.64±5.07)歲;開放性顱腦外傷患者17例,封閉性顱腦外傷患者17例。上述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顱腦外傷類型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該研究經倫理委員會允許。
納入標準:①經CT檢查患者屬于顱腦外傷,需進行顱腦手術;②患者無凝血、神經系統或免疫系統疾??;③患者及其家屬自愿參與該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①伴有重要器官衰竭者;②非首次進行顱腦外傷手術者;③重度顱腦損傷者;④妊娠期、哺乳期婦女。
兩組患者在術前,醫(yī)護人員均對其進行術前護理和心理干預,告知家屬和患者顱腦手術的流程、目的、可能出現的并發(fā)癥、術后不適的應對措施等,以避免患者因對具體情況的不了解而產生恐懼心理。術后,加強對患者的衛(wèi)生護理、防止腦脊液滲漏、血液污染,及時用生理水棉球清理、酒精消毒;同時在監(jiān)護期間、密切關注患者的生命體征,觀察是否出現顱內血腫(患者會出現頭疼、嘔吐、偏癱、意識障礙)等術后并發(fā)癥,以便及時搶救。并在手術完成后,將患者送至病房,并于護理人員完成交接,并告知注意事項。
對照組:術中采用常規(guī)手術護理方法。保證手術室內溫度和濕度適宜,術中密切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保證手術的順利進行。
觀察組:術中采用針對性護理。具體措施如下。
①患者進入手術室前,要對手術室進行完全消毒、通風,創(chuàng)造無菌良好的手術環(huán)境;提前對室內的溫度和濕度進行調整;在患者進入手術室后,為患者換上保暖衣物以及保溫套,必要時用電熱毯加溫,防止低體溫,同時保證手術室襯單整潔、平整,避免其對患者產生較大的摩擦或剪切力,用泡沫敷貼保護患者術中容易受壓的關節(jié)部位;在固定帶和患者皮膚之間用墊棉隔開,以減輕長時間的擠壓對機體的傷害;在患者完全進入麻醉前疏導安撫患者,減輕患者的恐懼和焦慮,讓患者悉知手術的過程以及患者自身病情的發(fā)展,使患者對顱腦手術手術治療保持積極態(tài)度。
②正式開始手術,全程密切關注患者的血壓、血氧、脈搏、心電圖等生命體征,麻醉師采用神經電生理監(jiān)護儀(Endeavor)監(jiān)護患者口輪匝肌、咀嚼肌等肌群的自發(fā)電機圖,觀察是否出現異常放電反應,實時觀察患者病情,協助術中用藥;器械護士需提前熟悉手術、解剖過程,高度配合醫(yī)生進行手術、縮短手術的時間。
③在麻醉誘導后每隔30 min進行1次體溫檢測,及時調整,使患者處于較為舒適的狀態(tài);每60分鐘采取按摩、懸空等方式促進血液循環(huán)、保證微循環(huán)的暢通;每隔120 min視手術情況松開固定綁帶,檢查體表突出部位是否有擦傷,及時采取措施。
①記錄兩組患者術后的蘇醒時間以及進行手術至出院的時間(后統一為住院時間)。②術后對患者皮膚壓力損傷的情況進行評分,主要從損傷程度以及損傷部位數量進行評價,滿分為5分,分值與受傷程度成正比,評分表格為研究者自制。③觀察記錄兩組患者術后的并發(fā)癥(感染、壓力性損傷、潰瘍)發(fā)生情況,記錄總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
觀察組的術后蘇醒時間、住院時間、皮膚損傷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兩組患者預后情況的對比(±s)
表1兩組患者預后情況的對比(±s)
組別 術后蘇醒時間(min)住院時間(d)皮膚損傷評分(分)觀察組(n=34)對照組(n=34)t值P值124.00±12.67 140.71±20.66 4.020<0.001 11.26±4.22 14.35±6.00 2.456 0.017 2.97±0.21 3.58±1.00 3.481<0.001
觀察組術后的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為5.88%,低于對照組的23.5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兩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情況比較[n(%)]
顱腦損傷屬于嚴重緊急醫(yī)療事故,進行開顱手術需要進行全身麻醉,因腦部組織、血管錯綜復雜,手術時間較長,且術中體位轉換較為頻繁[3-4],所以容易造成患者急性壓力性皮膚損傷。皮膚損傷是指術中壓力或剪切力造成的患者體表突出部位皮膚或皮下軟組織損傷,是常見的外科手術并發(fā)癥[5-6]。
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皮膚損傷評分小于對照組,這是因為術中針對性護理方法加強了對患者皮膚的護理,通過泡沫敷貼、墊棉來降低皮膚所受壓力,同時增加術中檢查皮膚的頻率,降低急性壓力性皮膚損傷的程度或發(fā)生率?;颊呷矶继幱趹顟B(tài),容易造成患者皮膚潰瘍、紅腫,增加患者感染的風險,甚至會導致器官衰竭或死亡;此外還會增加患者疼痛以及心理負擔,不利于患者術后的修復;因術后需進行進一步的皮膚修復治療,延長患者住院的時間,同時住院時間的延長在一定程度上也會增加患者經濟負擔,患者的不良情緒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術后的恢復。該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以及術后的疼痛也輕于后者(P<0.05),可驗證以上觀點。
黃云茹[7]的研究中指出,術中維持患者體表溫度,可有效降低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以及縮短患者術后蘇醒的時間。該研究中除了常規(guī)的控制室內溫度和濕度外,還提高體表溫度的檢查頻率,以便及時做出調整,按摩和懸空的方式不僅可以促進微循環(huán),提高體表溫度,同時也能降低皮膚損傷的風險。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的患者術后蘇醒的時間顯著短于對照組,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也低于對照組(P<0.05),除了與術中溫度護理措施有關,可能還因為術中生命體征監(jiān)護的加強以及器械護士專業(yè)水平的提高。開顱手術本就破壞了患者腦血屏障,使得患者處于應激狀態(tài)下免疫功能下降,顱內感染風險進一步增大。術中使患者處于舒適的環(huán)境下,可避免低體溫情況的出現,可有效降低機體的應激反應;麻醉全程密切監(jiān)護可及時應對緊急情況[8-9];器械護士的高水平可提高其與醫(yī)生的配合度,提高手術效率,降低感染風險,醫(yī)生和護士的高度默契在一定程度上可提高手術效果。觀察組術后的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5.88%)低于對照組(23.53%)(P<0.05),這與宋晶晶學者[10]在相關研究中得出,患者術中給予針對性的護理干預后,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6.12%)要明顯低于常規(guī)護理干預后的(20.41%),與該文所得結果相近,具有臨床意義。
綜上所述,顱腦手術中的針對性護理可縮短患者術后蘇醒和住院時間,降低對皮膚的損害、緩解疼痛,降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護理效果顯著,值得在臨床中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