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明,朱鳳堂,盧會真
1.東昌府區(qū)中醫(yī)院骨二科,山東聊城252000;2.東昌府區(qū)中醫(yī)院骨一科,山東聊城252000;3.東昌府區(qū)中醫(yī)院手足外科,山東聊城252000
脛骨位于人體小腿處,需要通過影像學檢查確定脛骨骨折癥狀和位置,骨折后會有明顯疼痛癥狀,行走功能受阻,多需臥床休息,避免加重骨折嚴重程度,導致患者殘疾,該病不僅嚴重影響了患者的身心健康,同時也導致患者的生活質量下降[1-2]。目前臨床中針對該病的治療多選擇手術療法,通過切開復位鋼板加壓方法對其骨折部位進行固定,靜養(yǎng)一段時間促使骨折愈合,隨后在合適時機下將鋼板拆除,再開展肢體運功功能康復訓練[3-4]。該種方法在既往的臨床中應用較多,但是該術式需要長時間恢復,會導致患者經濟負擔大大增加。因此為脛骨骨折患者尋找更科學合理的手術療法十分重要,交鎖髓內釘內固定可以有效提升患者的治療效果和效率[5-6]。該研究選取2019年3月—2020年5月期間該院收治的94例胚骨骨折患者開展研究,現(xiàn)報道如下。
經過該院醫(yī)學倫理會批準,選取該院收治的94例脛骨骨折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抽簽法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7例。對照組中男26例,女21例;年齡20~72歲,平均年齡(46.8±3.2)歲;骨折原因:交通事故20例,重物砸傷15例,摔傷12例。觀察組中男29例,女18例;年齡22~70歲,平均年齡(46.2±3.4)歲;骨折原因:交通事故17例,重物砸傷16例,摔傷14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交通事故、重物砸傷、摔傷等外部條件造成的脛骨骨折患者;家屬或患者同意該研究者。
排除標準:不同意該研究者;語言表達障礙者。
對照組患者采用切開復位內固定術治療?;颊咝醒猜?lián)合麻醉,呈仰臥位,麻醉藥物起效后以骨折范圍和嚴重程度為依據在其骨折端處做長10~15 cm左右的切口,將骨折斷端充分顯露出來,后常規(guī)進行骨折端解剖復位,復位滿意后應用長度合適的3枚或以上接骨板螺釘對骨折端進行固定,然后縫合切口。常規(guī)給藥抗生素預防感染。
觀察組患者采用交鎖髓內釘內固定術治療?;颊哌M行硬膜外麻醉或腰麻,呈仰臥位,其膝、髖關節(jié)屈曲至少90°,在大腿部下端放置棉墊用以支撐,在髕腱正中處做縱向切口,于脛骨結節(jié)上緣與髕腱附著點靠近處通過尖椎鉆開患者髓腔,應保持開口器長軸和脛骨長軸一致,通過牽引方式保證骨折長度、軸線和對位。沿著髓腔置入導針,并在與骨折端接近時進行骨折復位,通過擴髓鉆按照從小到大的順序進行擴髓,擴張至超過髓內釘直徑1 mm后即可置入髓內釘。在定位瞄準儀輔助下,在骨折近端、遠端鎖孔內鎖入交鎖螺釘,最后將切口逐層縫合。術后給藥抗生素進行常規(guī)抗感染治療。
比較兩組患者手術指標、住院時間和骨折愈合時間,治療前后踝關節(jié)功能(Kofoed)評分以及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
踝關節(jié)功能(Kofoed)評分[4]包括疼痛、功能和活動度3部分,其中疼痛最高50分,最低0分,有自發(fā)性疼痛或檢查期間疼痛計0分,患者每次負重疼痛計15分,偶爾有負重疼痛計35分,行走疼痛計40分,無痛計50分;功能最高30分,最低0分,患者可足趾或足跟行走時可分別計3分,可正常上樓梯和下樓梯計6分,無需輔助行走計6分,無需骨科支撐工具計6分,可單腿站立計6分;活動度最高20分,最低0分,根據屈伸、前后旋和負重時內外翻分別計分,伸展>10°計5分,伸展5~9°和15~29°均計3分;屈曲>30°計5分,屈曲15~29°計3分,屈曲在15°以內計1分;旋前>20°計3分,介于10~19°計2分,不足10°計1分;旋后超過30°計3分,介于15~29°計2分,不足15°計1分;負重外翻>5°計2分,介于5°~10°計1分,>10°計0分;負重內翻不足3°計2分,介于4~7°計1分,>7°計0分。
采用SPSS 19.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手術用時、術中失血量少于對照組,切口長度短于對照組,住院時間和骨折愈合時間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指標、住院時間和骨折愈合時間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指標、住院時間和骨折愈合時間比較(±s)
觀察組(n=47)對照組(n=47)t值P值組別70.42±3.65 85.34±4.12 18.583<0.05手術用時(min)168.85±12.13 215.64±15.74 16.142<0.05術中失血量(mL)8.85±2.36 15.42±3.27 11.169<0.05切口長度(cm)11.25±1.62 15.36±1.58 12.452<0.05 16.74±2.36 21.65±2.44 9.916<0.05住院時間(d) 骨折愈合時間(周)
治療前兩組患者Kofoed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Kofoed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踝關節(jié)功能Kofoed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踝關節(jié)功能Kofoed評分比較[(±s),分]
觀察組(n=47)對照組(n=47)t值P值組別32.12±2.36 32.18±2.42 0.122>0.05 46.55±2.42 40.25±2.31 12.910<0.05 18.45±2.25 18.52±2.35 0.148>0.05 26.42±1.23 22.58±1.36 14.357<0.05 10.52±1.32 10.56±1.38 0.144>0.05 16.44±1.53 13.76±1.24 9.329<0.05疼痛治療前 治療后功能治療前 治療后活動度治療前 治療后
觀察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n(%)]
在該次研究中對照組患者采用切開復位內固定治療,該種術式是既往臨床中常用的脛骨骨折治療方法,可在一定程度上促進患者骨折康復,但是該術式治療過程中需要對骨膜和軟組織進行廣泛剝離,嚴重破壞了患者骨折端血供,導致其骨折愈合時間大大延長,還可能誘發(fā)皮膚壞死或鋼板外露等多種術后并發(fā)癥,影響患者手術效果和預后[7-9]。隨著醫(yī)學技術的不斷發(fā)展,骨折疾病內固定手術模式和觀念逐漸出現(xiàn)了較大的轉變,微創(chuàng)手術在臨床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10-11]。
該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手術用時(70.42±3.65)min、術中失血量(168.85±12.13)mL、切口長度(8.85±2.36)cm、住院時間(11.25±1.62)d、骨折愈合時間(16.74±2.36)周優(yōu)于對照組(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Kofoed評分中的疼痛、功能、活動度評分(46.55±2.42)分、(26.42±1.23)分、(16.44±1.53)分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6.38%低于對照組23.40%(P<0.05)。提示交鎖髓內釘內固定對脛骨骨折療效確切。這與王秋平[12]的研究結果:觀察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6.90%低于對照組13.79%(P<0.05),基本一致。
交鎖髓內釘內固定治療相比切開復位內固定療法,具有更小的機體創(chuàng)傷性,可減少患者術中失血量[13-14],該術式更符合生物力學原則,屬于軸向彈性固定法,其操作具有特殊性,需要固定骨折近端和遠端,不僅可以提升固定穩(wěn)定性,還可避免骨折處旋轉,有利于促進骨折愈合,降低骨折畸形愈合或縮短等并發(fā)癥[15-16]。同時該療法術中無需剝離患者骨膜,不會對軟組織造成嚴重損傷,術后可盡快開展功能康復鍛煉,對患者術后康復有積極作用。
綜上所述,交鎖髓內釘內固定治療脛骨骨折效果優(yōu)于切開復位內固定,同時其治療安全性更高,對患者踝關節(jié)功能恢復的促進作用更明顯,故可在臨床中進行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