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迪
統(tǒng)編本教材中選編了不少革命傳統(tǒng)教育類課文,這些課文具有鮮明的思想性與教育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內容,也是立德樹人的重要載體。在革命傳統(tǒng)教育類課文的教學方面,經常會出現一些把語文課上成思想教育課,或者上成普通閱讀課的現象,不能真正凸顯出革命傳統(tǒng)教育類課文的教學價值。那么,在教學中教師如何教學革命傳統(tǒng)教育類課文才更有效呢?
一、關注課文表達
在革命傳統(tǒng)教育類課文的教學方面,教師不僅要注重對學生思想情感教育的熏陶,還要從課文表達形式入手進行教學,以凸顯出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1.反復誦讀品味,積累語言范式
革命傳統(tǒng)教育類課文不僅僅內容上具有教育性,在表達形式上也有許多值得學生學習品味的地方。教師要抓住這些關鍵句段引導學生進行品讀,以使學生在誦讀中感受到課文語言的美,幫助學生積累語言,為今后的表達奠定基礎。如統(tǒng)編本五年級上冊《少年中國說(節(jié)選)》一文主要以整齊的句式描繪了少年中國的光輝前程,以激發(fā)中國少年奮發(fā)圖強,建設少年中國,表達了作者對祖國繁榮富強的熱切期盼。這篇課文不僅具有一定的思想教育性,在語言表達上也很有特點,尤其是文中的第2自然段,以四字詞語成段,句式整齊,激情滾滾,一氣呵成,讀起來朗朗上口。教師可引導學生反復誦讀來培養(yǎng)語感,幫助學生積累語言,為學生審美鑒賞能力與語言表達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礎。
2.關注表達形式,積累語言范式
在革命傳統(tǒng)教育類課文的教學方面,教師在引導學生體會文本思想情感的同時還要關注課文獨特的表達,以幫助學生積累語言范式。如統(tǒng)編本六年級上冊《狼牙山五壯士》作為一篇革命傳統(tǒng)教育類課文,主要通過對五位壯士的描寫來贊揚他們不畏犧牲的精神與革命英雄氣概。在這一篇課文的教學中,在理解課文內容感受到五位壯士的英勇事跡之后,教師還應從表達入手來引導學生感悟文本特色。結合本單元語文要素“了解文章是怎樣點面結合寫場面的”,教師可讓學生默讀課文第2自然段,想想作者在描寫五位壯士與敵人斗爭時是怎樣進行描寫的,這樣描寫有什么好處。經過對課文的細讀慢品,學生發(fā)現作者在描寫的時候先是從“面”上寫了五位壯士一邊痛擊敵人一邊誘敵人上山與敵人周旋的情形,又從“點”上分別描寫了班長馬寶玉、副班長葛振林,以及戰(zhàn)士宋學義、胡德林與胡福才與敵人斗爭的情形。這樣的描寫既有整體又有部分,使學生對斗爭場面有了一個全面的了解與認識。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讓學生仿照這種點面結合的手法描寫一次活動,幫助學生積累表達范式,促進學生讀寫能力的提升。
二、關注課文情感
革命傳統(tǒng)教育類課文蘊含著深切的情感,有的通過人物形象的塑造來達到一定的思想教育的目的。從文章的內容來看,這些人物精神形象之所以偉大,與他們異于常人的高尚道德情操和道德品質是密切相關的。教學時教師要通過閱讀引導學生感受人物形象之美,使學生在無形中受到教育與熏陶。有一些課文作者通過對某個歷史事件的描寫來表達情感,教師要依據不同課文的特點,引導學生深切體會文本所表達的情感。
1.從文本細節(jié)入手感悟課文情感
革命傳統(tǒng)教育類課文之所以感人,令人唯忘,與課文中對人物的細節(jié)描寫與刻畫是分不開的。教師要引導學生就細節(jié)之處品味挖掘,可以使人物形象特點更為鮮明,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如統(tǒng)編本四年級下冊《黃繼光》一文中有這樣的描寫:“黃繼光肩上腿上都負了傷。他用盡全身的力氣,更加頑強地向前爬,還有二十米,十米……近了,更近了。”教學這句話的時候,教師就要從細節(jié)入手引導學生感受人物形象和作者所蘊含的情感。在仔細品讀中學生會發(fā)現這句話充分表明了黃繼光在肩部和腿部都受傷的前提下每向前爬行一步是多么艱難,可就是這樣,“近了,更近了”,黃繼光仍然向著目標爬去。讀著這些句子讓人揪心,讓人痛心,可就是在這種情形下黃繼光仍然頑強地站起來了,這種精神令人敬佩。教師要通過有感情朗讀來引導學生體會這種情感。
2.從文中人物形象入手體會課文情感
革命傳統(tǒng)教育類課文的語言具有強烈的感情色彩,蘊含著深切的情感,從情感入手引導學生品析人物形象,可以起到四兩撥千斤的教學效果。如統(tǒng)編本六年級下冊《金色的魚鉤》一文主要講了紅軍長征途中一位老班長盡心盡力照顧幾位傷員,帶領他們走出草地的故事,贊頌了老班長忠于革命、忠于黨、舍己為人的崇高品質。文章寫得非常感人。教學這篇課文的時候,教師就可以讓學生找出文中最能打動自己的地方進行品讀,說說這些地方為什么感人。在教師的引導下,有學生說最打動自己的地方是老班長做了魚自己卻舍不得吃的情景,有學生說最打動自己的是老班長背著“我們”吃“我們”啃下的魚骨頭的情景,有學生說最打動自己的是老班長的臨終囑托,老班長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仍然不忘自己肩上擔負的責任,這種精神令自己感動。就這樣,從文本情感入手,不但促進了學生對老班長這個人物形象的理解感悟,而且課文所蘊含的情感也沁入每一位學生心中。
三、關注課文內涵
革命傳統(tǒng)教育類課文中所記錄的人物事件大都是真實的,體現著一定的革命精神,這種精神對今天的學生來說仍具有深遠的意義與積極的影響。教師要通過革命傳統(tǒng)類課文的教學來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使學生在閱讀中感受到文化內涵之美,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
1.挖掘文本價值,實現“文道統(tǒng)一”
革命傳統(tǒng)教育類課文中包含的文化是我國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教師要挖掘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內涵,讓學生牢記歷史,振興中華,使學生真正受到革命教育。統(tǒng)編本五年級上冊《圓明園的毀滅》主要講了圓明園的宏偉壯觀,以及它收藏的大量無價之寶都是我國最為珍貴的寶藏,可是卻被英法聯軍燒殺搶奪。在這一課的閱讀中,教師通過閱讀指導一方面要讓學生認識到圓明園中園林藝術的精華,是建筑藝術的瑰寶,還要讓學生明白侵略者之所以在我們國家如此囂張,為所欲為,是因為清政府的腐敗無能導致的,從而教育學生牢記歷史,不忘國恥,樹立起強我中華、振興中華的使命感與責任感,從而凸顯文本內涵,實現“文道統(tǒng)一”。
2.聯系學生實際,落實立德樹人
在革命傳統(tǒng)教育類課文的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對學生進行立德樹人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情懷,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統(tǒng)編本六年級下冊《為人民服務》一文是毛澤東同志于1944年9月8日在張思德同志追悼會上所做的演講。教學這篇課文的時候教師就應從文本的三個論點出發(fā),讓學生明白為人民服務的意義,正確對待批評與自我批評,并讀懂毛澤東同志搞好團結、克服困難、互相愛護等這些語言背后所包含的真正內涵。對于現在的學生來說,教師可以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出發(fā),讓學生談談自己對批評與自我批評的認識,以及自己在面對困難時的態(tài)度,讀了這篇課文之后對自己的學習與生活有著怎樣的啟發(fā)意義。這樣教學,可以充分凸顯出文本所要表達的內涵,幫助學生懂得做人的道理,為學生一生的學習與發(fā)展奠定基礎。
在統(tǒng)編本革命傳統(tǒng)教育類課文的教學中,教師要從學生立場出發(fā),關注學生的語言積累以及思維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以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
(作者單位:江蘇常州武進清英外國語學校)
責任編輯 宋園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