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斌,焦秀秀,沈波,李艷*(.上海交通大學醫(y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yī)院藥劑科,上海 000;.上海交通大學醫(y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yī)院腎內科,上海 000)
腫瘤治療進入了免疫治療新時代,目前已有多種程序性細胞死亡受體-1(PD-1)免疫檢查點抑制劑被批準用于惡性腫瘤的治療。接受免疫療法的患者中超過60%最終會產生免疫相關不良事件(irAEs)[1-2],最常見的是皮膚和胃腸道,其次是肺、內分泌系統(tǒng)、肌肉骨骼、腎、神經、血液和心血管。既往認為腎臟不良反應雖相對罕見,但仍可能存在嚴重的傷害[3]。本文通過1 例PD-1抗體所致的急性間質性腎炎的案例進行分析,以期為臨床安全合理用藥提供參考。
患者,男,62 歲,體質量80 kg,2019年12月25日全麻下行右頸部淋巴結活檢術,診斷為上皮性惡性腫瘤,2020年3月起行放化療治療,化療藥物為注射用卡瑞利珠單抗(艾瑞卡)200 mg/次,靜脈輸注,每2 周1 次,已行8 次化療。患者化療前及化療后肌酐均在65~78 μmol·L-1;但在化療8 次后隨訪發(fā)現(xiàn),肌酐升高至187 μmol·L-1↑;eGFR(EPI)32 mL/(min·1.73 m2)↓;同時查尿常規(guī)示:尿蛋白(++);尿紅細胞(+++)。患者病程中無明顯泡沫尿,無明顯雙下肢、眼瞼浮腫,無明顯尿量減少,無畏寒乏力,無咳嗽咳痰,無惡心嘔吐,無尿路刺激征,無發(fā)熱、光過敏、口腔潰瘍、關節(jié)酸痛等不適,為進一步治療,于2020年7月8日收入本院腎內科。入院當日查血清肌酐274 μmol·L-1↑,eGFR(EPI)26 mL/(min·1.73 m2)↓;尿微量白蛋白與肌酐比值(UACR)316.8 μg·mg-1↑,抗核抗體(ANA)+,臨床診斷為急性間質性腎炎,考慮為PD-1 單抗所致的急性腎損傷。給予甲基強的松龍40 mg·d-1,連續(xù)3 d;后減量至甲強龍20 mg·d-1,連續(xù)3 d。7月22日,復查腎功能恢復正常,血清肌酐60 μmol·L-1,eGFR(EPI)102 mL/(min·1.73 m2);UACR 58.6 μg·mg-1。住院期間7月9日查尿微量蛋白,結果顯示尿微量白蛋白186 mg·L-1,尿β2微球蛋白0.274 mg·L-1,尿轉鐵蛋白8.99 mg·L-1,均高于正常值,其他的主要檢查指標見表1。之后改為口服醋酸潑尼松片(強的松)25 mg·d-1維持治療,出院后逐漸減量至停藥。2 個月后復查腎功能正常,血清肌酐61 μmol·L-1。
表1 主要檢查指標
免疫檢查點抑制劑(ICIs)所致免疫相關性腎損傷的治療較為特殊,不同于常規(guī)的藥物性腎損傷,所以確診時需謹慎,應排除其他可能造成腎損傷的原因。當監(jiān)測出現(xiàn)血肌酐異常時,應開始腎功能異常的鑒別診斷,以區(qū)分腎前性、腎性及腎后性因素。詳細詢問病史,包括液體出入量、有無腹瀉及感染、其他藥物使用史如非甾體抗炎藥(NSAIDs)、質子泵抑制劑(PPIs)及氨基糖苷類抗菌藥物等。完善尿常規(guī)及沉渣、腎功能及尿蛋白定量、尿相差顯微鏡、影像學等輔助檢查。篩查尿常規(guī)如提示白細胞或紅細胞升高,伴蛋白尿,且尿培養(yǎng)陰性,患者亦無尿頻尿急尿痛等尿路刺激征的表現(xiàn),提示為急性間質性腎炎(AIN)所致的急性腎損傷。確診AIN 需行腎活檢,但在明確患者是在使用某種致病藥物后出現(xiàn)的急性腎損傷(AKI)時,一般認為沒有必要行腎活檢。
根據(jù)國家藥品不良反應評價中心制訂的不良反應關聯(lián)性評價標準,該患者符合:
① 化療8 次后出現(xiàn)腎功能不全癥狀,免疫性腎損傷與卡瑞利珠單抗的使用存在合理的時間關系。② 說明書中有介紹該藥致免疫性腎損傷的不良反應,中重度腎功能不全患者不推薦使用;輕度腎功能不全患者應在醫(yī)師指導下慎用,如確需使用,無需調整劑量。③ 化療8 次后出現(xiàn)肌酐升高等腎功能不全癥狀,給予激素治療后,腎功能恢復正常,病情穩(wěn)定。④ 未再次使用卡瑞利珠單抗。⑤ 完善各項檢查后,臨床診斷為AIN,考慮是藥物引起的AKI,無其他藥物用藥史。因此,判斷患者免疫相關性腎損傷的原因很可能是卡瑞利珠單抗所致。
免疫相關性腎損傷的發(fā)生機制還未明確,主要為免疫系統(tǒng)非特異性激活(TCR-MHC 作用),非特異性刺激T 細胞持續(xù)活化,活化的T 細胞不能區(qū)分腫瘤組織與正常組織,導致對自身組織包括腎臟的損傷;T 細胞多樣化(PD-1 被ICIs 阻斷的T 細胞)。免疫治療相關的AIN 可能是由于PD-1 信號通路的阻斷改變了T 細胞對腎臟固有抗原(自身免疫相關)或伴隨藥物(藥物誘導的)的免疫耐受[4]。PD-1 信號在維持外周T 細胞免疫耐受中起重要作用。在腎小管細胞上表達L1 保護這些細胞免受T 細胞介導的自身免疫。也有研究表明,體內存在一些自身反應性T 細胞,它們通常通過幾種機制保持休眠,以防止自身免疫[5]。
腎臟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與免疫系統(tǒng)關系密切,PD-1 抗體亦有導致腎臟損傷發(fā)生的風險。免疫相關性腎損害的發(fā)生率約為2.2%[6]。AKI 是ICIs 免疫治療的罕見并發(fā)癥。有病例系列研究顯示,最常見的是AIN,但也有免疫復合物性腎小球腎炎和血栓性微血管病。但目前尚無卡瑞利珠單抗致免疫相關性腎損傷的個案報道。隨著腫瘤免疫治療的不斷推廣,PD-1 抗體導致的腎損傷將不斷攀升,成為藥物性腎損傷的重要組成部分。
PD-1 抗體致免疫相關性腎損傷一般在開始治療后3~10 個月出現(xiàn)[7],中位時間大約4.5 個月[8],在停止免疫治療后仍有可能發(fā)生。該患者不良反應出現(xiàn)在用藥后4 個月,與既往研究數(shù)據(jù)相符。最新的統(tǒng)計研究顯示,PD-1 抗體致免疫相關性腎損傷的中位發(fā)生時間為48 d,個別發(fā)生在首次給藥后[9]。因此,應嚴密監(jiān)測腎功能,尤其是在ICIs 給藥后的前幾個月內。
免疫相關性腎損傷的危險因素包括基線eGFR、聯(lián)用PPIs、聯(lián)合免疫治療(PD-1 抑制劑/PD-L1 抑制劑與CTLA-4 抑制劑聯(lián)用)[5,10]。再次接受免疫治療是否會激發(fā)免疫相關性腎毒性仍存在爭議。出現(xiàn)免疫相關性腎損傷的患者在病情緩解后,建議繼續(xù)每周監(jiān)測血清肌酐水平至少1~3 個月。
目前血清肌酐雖不夠敏感,但仍是最為經濟有效的篩查方式。如出現(xiàn)病情明顯變化或影響重要藥物使用的決策,腎活檢是確診腎臟損傷的金標準。建議在使用ICIs 之前進行基線尿液分析,并定量蛋白尿或微量白蛋白尿,從而更好地了解患者的基線腎臟特征,便于醫(yī)師在治療過程中進行數(shù)據(jù)比較。此外,可以關注C 反應蛋白(CRP)。最新研究發(fā)現(xiàn),在irAEs 的發(fā)展過程中,CRP 通常會在臨床癥狀出現(xiàn)之前升高。因此,CRP 可能是使用ICIs 患者發(fā)生irAEs 的預測指標,可作為腎臟irAEs 的診斷和后續(xù)免疫應答治療反應的輔助生物標志物[11]。irAEs 管理主要參考美國食品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中國臨床腫瘤學會、美國臨床腫瘤學會、歐洲腫瘤內科學會等管理指南,匯總如下(見表2)[10]。該患者Scr >3 ULN,根據(jù)腎損傷分級標準為3 級,停用卡瑞利珠單抗,給予激素治療后腎功能恢復正常。
表2 免疫相關性腎損傷的管理
糖皮質激素對于ICIs 所致AIN 有較好的效果。大多數(shù)診斷明確的患者如及時干預,腎功能多數(shù)可部分甚至完全恢復,同時病情復發(fā)的情況少見[3]。如腎臟病理提示明確的肉芽腫病變形成,可能提示對激素的反應及腎功能恢復均不佳。此外,其他特殊類型的腎小球疾病十分罕見,預后方面仍需進一步統(tǒng)計。該患者經過激素積極治療后,腎功能逐漸恢復正常,病情穩(wěn)定未再復發(fā)。該患者在最后一次化療方案后發(fā)生的AIN,故不存在再次接受同一治療方案再次發(fā)生AKI 的風險。若還要繼續(xù)化療,應警惕PD-l 抗體導致AKI的不良預后和復發(fā)風險,重在預防。在ICIs 治療前,評估腎功能,停用其他腎毒性藥物;治療中,減少PPIs、NSAIDs 等聯(lián)合用藥,降低藥物腎損傷的疊加風險;對于已經發(fā)生的AKI,可暫停相關藥物,待腎功能恢復后,在條件允許下可更換抗體種類,并嚴格監(jiān)測尿量與腎功能,警惕AKI復發(fā)[12]。
免疫相關性腎損傷等irAEs 可對全身各器官和組織造成損害,并具有獨特的作用機制,隨著ICIs 在腫瘤治療的應用愈來愈廣泛,T 細胞過度活化帶來的免疫不良事件須引起警惕。應根據(jù)irAEs 發(fā)生的器官系統(tǒng)和組織部位的不同特點進行針對性的處理,治療藥物以糖皮質激素和免疫抑制劑為基礎;應對irAEs 進行全程化管理,包括預防、評估、檢查、治療、監(jiān)測等閉環(huán)式管理,根據(jù)具體情況制訂個體化診療方案,往往需要腫瘤、腎臟內科甚至泌尿外科等多學科合作,以有效保障患者的用藥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