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雪迪,高曉平,陳和木,趙凱,劉啟
(1.安徽醫(y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安徽合肥 230022;2.合肥職業(yè)技術學院,安徽 合肥 238058)
頸型頸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CS)又稱軟組織型CS,即椎間盤及椎體退行性改變、椎體間小關節(jié)錯位導致頸椎內外源穩(wěn)定性下降[1]。體外沖擊波(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 therapy, ESWT)是一種兼具聲、光、力學等特性的機械波,主要分為放散式波源和聚焦式波源[2]。本研究嘗試采用ESWT治療CS患者,重點對患者頸肩部的穴位、肌筋膜觸發(fā)點(Myofascial trigger points, MTP)和阿是穴進行點按和沖擊波治療,取得了較好的療效,現(xiàn)報告如下。
選擇2020年4月~2021年4月在安徽醫(y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康復科住院的頸型CS患者60例,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各30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均有可比性,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n=60)
納入標準:①頸型CS符合《第三屆全國頸椎病專題座談會紀要》中的診斷標準[3];②單純的頸型CS,一側頸、肩部受累,病變部位明確;③年齡20-60歲且無認知障礙;④配合治療并簽訂知情同意書;⑤治療前2周無其他藥物治療史。排除標準:①有頸椎手術史;②病情不穩(wěn),患有頸部、肩部其他疾患等;③心肺功能較差。
常規(guī)治療:包括頸部推拿、非手術脊柱減壓,1次/d,每周5次。紅外線、磁療、直流電離子導入等2次/d,每周6次。以上治療作用于頸肩病變部位,治療量因人而異,以無不適為準,除SDS每次45 min外,余均每次20 min。
對照組在常規(guī)治療的基礎上,通過頸肩部手法觸診,俯臥位,用記號筆標記出頸百勞、肩井、大椎、阿是穴及MTP處,進行點按治療,每個部位1~2 min,以患者感覺微痛且無不適為度。1次/d,每周5次。
實驗組在常規(guī)治療的基礎上進行ESWT治療。采用瑞士EMS公司生產(chǎn)的型號為SWISS DOLORCLAST發(fā)散式ESWT?;颊吒┡P位,提前用記號筆標記出上述治療部位,涂抹適量的耦合劑,選擇能量守恒10~15 mm的手柄,依據(jù)患者年齡、性別、部位、耐受情況等,治療壓力1.5~3.0 bar、頻率4~10 Hz,進行沖擊(每個部位500次,大椎穴300次)。治療中,密切關注患者的感受;連續(xù)治療4次,每次間隔3 d。
①疼痛采用VAS評分進行評價,評分范圍0~10分,分值越大則疼痛越強[4]。②采用表面肌電(surface electromyography, sEMG)評估頸部肌肉的電生理活動,采用上海諾誠電器生產(chǎn)的sEMG圖儀,型號為MyoMove-Eow。電極片沿肌纖維的方向貼于脊旁肌及斜方肌處,觀察到肌電基線平穩(wěn)后開始記錄,截取波形相對穩(wěn)定的3個周期分析。采集的數(shù)據(jù)均通過sEMG分析軟件進行處理,選擇平均肌電值(averaged electromyogram, AEMG)和中位頻率(median frequency, MF)進行分析。其中,AEMG值過高往往提示肌肉緊張,MF值越低則肌肉越疲勞[5]。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VAS、AEMG及MF值三項數(shù)據(jù)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2周后,兩組上述三項數(shù)據(jù)均有顯著改善(P<0.05)。其中,對照組首次治療后即刻的VAS評分和MF值無明顯改善(P>0.05),而實驗組在首次治療后即刻及2周后的三項指標均有顯著改善(P<0.05)。兩組間比較,實驗組治療2周后的VAS、AEMG及MF值較對照組改善程度更為顯著,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體數(shù)據(jù)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相關指標比較
在WHO公布的全球十大頑疾中,CS高居第二位[6],我國CS的發(fā)病率約為13.76%[7]。由于此型癥狀輕、不典型[8],缺乏特異性,往往不被重視,以致反復發(fā)作加重病情、延長病程。CS的治療方法多樣,但并無療效長久的特殊治療,其癥狀經(jīng)常反復發(fā)作,嚴重影響患者的工作生活,所以早期診斷和治療對CS的預后至關重要[9]。
MTP為肌纖維緊張帶上高度易激惹的點,常以痛點和條索狀結節(jié)、牽涉痛以及局部抽搐反應來定位[10]。阿是穴是以病變局部為主或與之有關的壓痛點或敏感點[11]。中醫(yī)理論體系認為,阿是穴與MTP都是由于經(jīng)絡、臟腑的氣血不通所致,二者病機相似,都屬于“不通則痛”的范疇[12]。有數(shù)據(jù)表明,在疼痛的治療中,MTP和穴位存在實質性的生理、解剖和臨床上的重疊[10],MTP常用于改善各種肌筋膜綜合征等肌肉筋膜疾病引起的疼痛或麻木[13]。ESWT通過機械性脈沖壓強波,使相鄰組織之間形成能量梯度差及扭拉力,產(chǎn)生生物學效應,有效地促進韌帶鈣化灶吸收、促進病變部位組織的修復與再生,微血管新生[14-15]。sEMG用于評估肌肉的募集程度和電生理活動,具有實時、準確、非入侵等特征,特異性和靈敏性較好,可定量反映肌肉放電和疲勞程度[16]。
鄭軍凡等[17]研究針刺療法聯(lián)合ESWT治療頸型CS的療效,認為其顯著優(yōu)于單純針刺,尤其在緩解疼痛和癥狀方面。有研究將ESWT作用于頸背部MTP患者,可較好地緩解疼痛、改善功能、減少頸部受力[18]。本研究中,對照組首次治療后即刻的VAS、MF值沒有明顯改善,可能是因為點按穴位、痛點時的手法較重,短時間內加重了疼痛且降低了肌纖維放電頻率值;而治療2周后有所改善,可能原因是長時間的點按治療,促進局部肌肉血液循環(huán),疏通經(jīng)絡,改善了“不通則痛”的情況,同時提高肌肉被激活的運動單位數(shù)量及肌纖維放電頻率的中間值,緩解患者的疼痛、疲勞等。實驗組治療后即刻的VAS、AEMG及MF值均有明顯改善,可能原因是ESWT治療較點按治療的刺激性更小,可以更快更好地促進受損組織修復、再生及消炎;同時可促進血液循環(huán),降低痛覺神經(jīng)感受器的敏感性,從而放松頸部肌肉,改善疲勞度;此外,ESWT屬于無創(chuàng)治療,操作簡單、省時,值得臨床推廣。但本研究仍有不足:ESWT的治療劑量如何因人量化尚無統(tǒng)一標準,且治療效果能否維持以及復發(fā)率如何尚不明確,因此,研究值得進一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