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利娜 張瑞迪 徐雪慧 劉艷 張麗華 武漢大學中南醫(yī)院
近年來,國家頒布一系列政策推動公立醫(yī)院薪酬制度改革,旨在增強醫(yī)療機構的公益性,進一步激發(fā)醫(yī)務人員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提升醫(yī)務人員的滿意度。消毒供應中心作為醫(yī)院內的平臺科室,為各臨床科室提供消毒滅菌服務,發(fā)放消毒包和一次性物品,其工作影響著醫(yī)院的醫(yī)療效率和醫(yī)療質量,甚至影響患者的生命安全[1]。為了促進消毒供應中心工作效率和工作質量的提升,武漢市某醫(yī)院在供應室實施了基于工作量的新的績效考核方案。本文將介紹方案的設計及應用效果,為其他醫(yī)療機構提供參考。
消毒供應中心共有54名工作人員,其中護理人員24名,護工3名,勞務外包人員27名。護理人員中有主管護師18名,護師4名,護士2名。平均年齡43歲,平均工作年限18年。消毒供應中心的工作流程包括:①下收;②清洗消毒;③包裝核對;④滅菌;⑤發(fā)放;⑥下送[2]。
改革前消毒供應中心的績效分配方式是按照醫(yī)院臨床平均績效獎金,乘以發(fā)放系數和職稱系數得到科室的月度績效獎金,計算公式為:當月實發(fā)績效工資=臨床績效工資平均數×發(fā)放比例×系數。這種績效分配方式與工作量、工作質量無關,不能體現多勞多得、優(yōu)勞優(yōu)得的原則。在科室內部,員工傾向于選擇工作量小、責任輕的崗位,消極怠工、相互推諉的現象時有發(fā)生,極大影響了工作人員的工作熱情[3]。
消毒供應中心構建以工作量為導向的績效分配方案,基本思路是:應用估時作業(yè)成本法計算每種包盤的成本,作為內部轉移價格制定的依據,乘以工作量得到包盤工作量收入,綜合考慮可控成本系數以及護理崗位績效工資得到消毒供應中心的績效。計算公式為:工作量績效=(護理崗位績效工資+包盤成本單價×數量×績效費率)×目標考核系數。
估時作業(yè)成本法(Time—Driven Activity—Based Costing,TDABC)是一種創(chuàng)新成本核算方法,通過單位作業(yè)耗費的時間和單位時間耗費的資源成本來確定某一作業(yè)的總成本,繼而計算出產品的總成本[4]。TDABC能改善作業(yè)成本法的工作繁瑣、使用成本高昂、模型維護困難的缺陷,提供準確的成本信息,較適宜應用于醫(yī)療服務項目成本的測算[5]。利用TDABC核算成本的步驟是:①確定作業(yè)流程,歸集科室成本數據;②以時間作為成本動因,將成本明細分攤到每個作業(yè),計算作業(yè)成本;③根據作業(yè)動因將作業(yè)成本分攤至服務項目,計算項目的內部轉移價格[6]。
1.歸集科室的成本數據
消毒供應中心的成本主要包括人員經費、房屋折舊費、固定資產折舊費、能源費(水、電、氣消耗)和各類耗材。從醫(yī)院財務科、基建科、設備科和后勤保障部門獲取消毒供應中心改革前一年的相關數據,匯總如表1所示。
表1 消毒供應中心某年平均月成本明細
表1中的衛(wèi)生材料費中可直接計入消毒包成本的材料金額為8973元,不能直接計入的衛(wèi)生材料費金額為240405元,間接費用合計1040206元。
2.根據估時作業(yè)成本法確定作業(yè)成本
消毒供應中心工作人員有54名,按照月工作8小時/天,以理論作業(yè)的80%作為有效作業(yè)時間[7],則有效作業(yè)時間=54×8×22×60×80%=456192分鐘。單位時間產能=產能成本÷有效作業(yè)時間=1040206÷456192=2.28元/分鐘。
經過現場查看以及調查詢問,確定各流程的單位工作時間,這樣就能算出每個流程的成本,見表2。
表2 消毒供應中心月流程成本
3.計算消毒包成本
根據時間成本動因將各作業(yè)流程成本分配到消毒供應包成本,消毒供應包成本=Σ單位作業(yè)成本×作業(yè)量+消毒包內直接衛(wèi)生材料成本。器械按照使用次數分攤后的成本計入,一次性衛(wèi)生材料按照成本價計入。部分消毒包的成本見表3。
表3 消毒供應中心部分消毒包成本
消毒供應中心績效具體計算公式為:應發(fā)績效=(護理崗位績效工資×科室人數+包盤成本單價×數量×績效費率)×目標考核系數+應發(fā)項目-代扣項目。
(1)護理崗位績效工資 護理崗位績效工資根據改革前一年全院護理人員的績效工資的平均值,乘以一定的權重比例確定。權重由護理部根據消毒供應中心的工作強度、工作難度和風險系數綜合確定[8]。
(2)績效費率 根據預先設定的績效工資預算總額,扣除護理崗位部分績效,以測算的包盤成本為依據,計算出績效費率。
(3)目標考核系數 目標考核系數=考核得分/100.考核項目見表4。
表4 消毒供應中心目標考核表
2021年3月消毒供應中心績效計算如下:①正式職工27人,全院護理績效工資平均值9344元,權重為0.7,護理崗位績效工資=9344×0.7×27=176602;②消毒包數量為16080個,總成本為433230元,績效比例為0.32;③目標考核系數為0.95;④應發(fā)項目包括夜班費1550元;⑤應減項目為勞務外包人員工資83700元;⑥ 8月份消毒供應中心應發(fā)績效=(176602+433230×0.32) ×(0.7+0.3×0.95)+1550-83700=228357元。
對于消毒供應中心來說,作為服務臨床的平臺科室,一直以來都是被動為臨床科室服務,工作量的大小和好壞與自身的績效無關,這也造成了科室內部隊伍松散、工作效率低下、專業(yè)水平落后的局面[9]。新的績效方案開展后,績效工資與工作數量、工作質量有關,體現了多勞多得、優(yōu)勞優(yōu)得,增強了科內工作人員的積極性,強化了崗位意識,變被動工作為主動服務,有效地調動了工作人員的積極性,有利于護士長對科室內部的管理,也增強了臨床科室對消毒供應中心的滿意度。
運用TDABC對消毒供應中心的消毒包進行核算,能將復雜的成本按照流程時間清晰分攤到各個作業(yè)中,有利于醫(yī)院管理層和供應室人員直觀了解各項作業(yè)流程的成本消耗情況,明確科室成本管控的重點,提高醫(yī)院管理精細化水平。消毒供應中心工作人員也能明確自身在作業(yè)流程中的角色和職責,有利于工作人員提升自身素質,提高崗位技能和有效工作時間,減少人員閑置,提高工作質量。
消毒供應中心改革前實行的是行政獎,工作人員薪酬僅與職稱系數相關,且不同職稱的績效工資差別較小。另外消毒供應中心人員老化,平均年齡較大,工作積極性不高,對績效工資數額不敏感,績效方案的改革勢必受到阻力。
為了減少部分員工的心理落差,順利推動消毒供應中心績效改革方案的實施,減少改革阻力,實現方案的平穩(wěn)過渡,筆者所在的醫(yī)院做了如下處理:①績效工資總額預算做增量處理。在確定消毒供應中心的績效工資總額時,依據改革前一年的績效工資數據,設置了一定比例的增幅。②工作量績效中設置了護理崗位績效工資,參照全院的護理人員績效工資平均值,且護理崗位績效在工作量績效中的權重較大,消毒包產生的工作量績效權重設置較低[10]。
消毒供應中心作為醫(yī)院的重要平臺科室,績效改革改變了干好干壞一個樣的局面,一方面可以刺激員工的工作積極性,減少人員閑置,增加有效工作時間,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工作質量。隨著消毒供應中心工作人員對改革方案的逐漸認可,可逐步降低護理崗位績效權重,增加工作量績效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