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君
【內容摘要】本文指出了打造教育領域的“今日頭條”媒體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且在認真思考的基礎上提出了具體的實施路徑和相關適配建議。
【關鍵詞】教育類媒體;今日頭條;實施路徑;相關適配
一、引言
由于社會的急劇變化,科學技術的飛速發(fā)展,各種各樣的新媒體的不斷蠶食,各級各類綜合類媒體的“自我強化”,包括教育類媒體在內的各級各類專業(yè)類媒體,無不面臨著生存的艱難和選擇的困惑。①為了更好地生存乃至可預期地可持續(xù)發(fā)展,包括教育類媒體在內的專業(yè)類媒體都進行了各種各樣的探索,在探索過程中都取得了不少的經驗,也有很多教訓。在探索的過程中,有人提出應該參照“今日頭條”這個新媒體平臺的成功經驗來打造教育領域內的“今日頭條”媒體。這個提法確實具有非常強的戰(zhàn)略引領意義。為了將這一創(chuàng)想落到實處,本文擬用一定的篇幅,對這一問題展開探討。
二、為什么:打造的動因
這里所說的“為什么”可以從各種不同的維度加以闡述。
(一)必要性
這里所說的“必要性”主要是從打造主體的維度加以考量的。從打造主體的角度加以考量,我們認為,之所以如此實際上是為了媒體求生存的需要。我們都知道,包括教育類媒體在內的各級各類專業(yè)媒體可能都面臨著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兩種外部環(huán)境:一是相關規(guī)制的不斷收緊,二是相關市場的不斷開放。②首先我們來看看“規(guī)制的不斷收緊”,這里所說的“規(guī)制的不斷收緊”,是指國家有關管理部門通過采取包括但不限于制定或者完善相關法律、法規(guī),制定并且不斷出臺相關規(guī)范性文件等方式,對于包括教育類專業(yè)媒體在內的所有專業(yè)媒體所進行的產品生產及產品銷售規(guī)制的不斷收緊。不妨先來看看對于產品規(guī)制的不斷收緊,這里所說的對于包括但不限于教育類媒體在內的專業(yè)媒體產品生產的相關規(guī)制的不斷收緊,主要是指有關方面通過前面所說的包括但不限于制定或者完善相關法律、法規(guī),不斷出臺相關規(guī)范性文件等方式,對于包括教育類媒體在內的專業(yè)媒體生產什么樣的產品,怎樣生產產品,由什么樣的人生產等加以不斷收緊的規(guī)則,使得以往隨便什么人都可以參與生產,什么樣的產品都可以生產這種情況一去不復返,這就在無形之中增加了包括教育類專業(yè)媒體在內的所有專業(yè)類媒體在產品生產方面的難度,使得他們的生存已經非常不易!這里所說的對于產品銷售方面規(guī)制的不斷收緊,主要是指對于產品的第二次銷售和產品的第三次銷售方面規(guī)制的不斷收緊。我們都知道任何一種媒體,它的產品通常有三種銷售方式,第一種銷售方式是直接售賣產品本身,第二種方式是通過售賣產品來吸引受眾的注意力,而將受眾的注意力整體打包銷售給廣告客戶,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刊播廣告,而產品的第三種銷售方式,指的是衍生產品的開發(fā)與銷售。在產品的第二次銷售方面,有關部門通過不斷修改相關法律、法規(guī),不斷制定出臺相關規(guī)范性文件等方式,不斷收緊包括教育類媒體在內的所有專業(yè)媒體的廣告刊播的空間,使得在硬板廣告領域本就無所斬獲或斬獲甚少的專業(yè)類媒體,在二類廣告刊播方面也不斷受到越來越多的限制,動輒得咎的處境,使得包括教育類媒體在內的所有專業(yè)媒體戰(zhàn)戰(zhàn)兢兢、如履薄冰,生存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所謂產品的第三次銷售方面的規(guī)制,則是指有關部門通過包括但不限于制定或者修改相關法律、法規(guī)或者出臺相關規(guī)范性文件等方式,對于專業(yè)類媒體所售賣產品的知識產權的規(guī)范力度越來越大,這樣就使得包括教育媒體在內的所有專業(yè)類媒體想要通過產品的衍生開發(fā)來獲得一定收益的希望越來越渺茫!說完了有關部門對于包括教育類媒體在內的所有專業(yè)媒體在產品生產與銷售方面規(guī)制的不斷收緊,我們不妨再來看看前面提到的“相關市場的不斷開放”。這里所說的市場的不斷開放,主要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幾個方面,一種情況是有關部門積極主動地開放相關市場,另一種情況是有關部門消極被動地開放市場。這里所說的積極主動地開放市場,指的是有關部門為了實現(xiàn)一種宏觀的、戰(zhàn)略的目的,主動引進戰(zhàn)略競爭者,以便形成人們通常所說的“鯰魚效應”,③主動開放一些相關的媒體市場,以便激活包括教育媒體在內的專業(yè)媒體的內在活力;另外一種情況則是由于包括但不限于技術和市場以及資本等方面的原因,有關方面不得不開放各種各樣的傳媒市場,對于那些剛剛進入相關市場的戰(zhàn)略競爭者或者戰(zhàn)術競爭者,特別是那些體制外的戰(zhàn)略競爭者或者戰(zhàn)術競爭者而言,他們是“傳播無禁區(qū)”的,而對于包括但不限于教育類媒體在內的所有專業(yè)媒體,他們卻是“宣傳有紀律”的!這樣就好比被束縛了一只手或者一只腳的人去與一個體量非常龐大而且“打斗”毫無禁忌的競爭者去競爭一樣,這對于本就已經先天不足的專業(yè)類媒體來說,的確是一個非常嚴峻的挑戰(zhàn)!無論是應對越來越趨于收緊的相關規(guī)制,還是應對越來越多的競爭者,教育領域都有很大的必要打造自己的“今日頭條”媒體。
(二)重要性
打造教育領域的“今日頭條”媒體對于做好三個“轉換”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這里所說的三個“轉換”第一個是指“陣地的轉換”。我們都知道,“文以載道”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個優(yōu)秀傳統(tǒng)。每一個從事新聞宣傳和意識形態(tài)工作的行為主體,都應該時刻牢記這一優(yōu)良傳統(tǒng)??梢哉f,不承載任何“道”的“文”和不借助一定的“文”而想要傳播的“道”在中國文化語境中都是不可想象的。這里所說的“文”,筆者認為,至少具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歷史性”,二是“順延性”,三是“自我強化性”。所謂“歷史性”是指不同的歷史時期有不同的“文”,僅以文學傳播為例,中國先秦時期主要是散文,兩漢是賦,魏晉南北朝時期是駢體文,隋唐時期特別是唐代是詩,宋代是詞,元代是曲,明清是小說,不同的歷史時期,有占主流色彩的“文”;所謂“順延性”是指此一時期的“文”會對此前一時期的“文”有一定的順延和繼承的關系,此時的“文”和彼時的“文”往往是并存的,但是以此時的“文”為主;所謂“自我強化性”,是指從心理學的角度而言,人們往往更喜歡停留在自己所熟悉的空間,也就是心理學上通常所說的“心理舒適區(qū)”內,這樣就會在不知不覺中對于“載道”的“文”形成某種意義上的“固化”或者“路徑依賴”,而為了證明自己所依賴的路徑和所固化之物的正確性,相關行為主體往往會采用各種各樣的方式來進行經濟學上所說的“自我強化”。這三個特點,從固守傳統(tǒng)陣地的角度來說,沒有任何問題。但是,由于時代的發(fā)展、社會的變遷,特別是由于技術的進步和資本的推動,在當下不斷有新的“文”出現(xiàn),面對這些新的“文”,相關行為主體無非有兩種選擇,一種是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另一種是想方設法去熟悉這些“文”,運用這些“文”來完成“載道”的工作和任務。非常遺憾的是,某些相關行為傳播主體在“載道”的過程中往往對這些新出現(xiàn)的“文”也就是陣地會采取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的漠然置之的態(tài)度。其結果就是常常被“有心人”加以利用,從而大大地錯失了占領新的“文”也就是新陣地的機會,使得相關行為主體的“載道”工作,因為難以擁有最大限度的受眾或者用戶而難以達成想要的傳播效果,這對于想要取得最大化、最優(yōu)化“載道”效果的相關訴求方來說,無疑是難以接受的。所以,順時應勢地打造教育領域的“今日頭條”媒體確實有助于幫助相關傳播主體熟悉把握新的“文”,占領新的陣地,完成從傳統(tǒng)的陣地向新興陣地的轉換;這里所說的第二個轉換是從傳統(tǒng)市場向新興市場的轉換。人們通常用“紅?!焙汀八{?!眮硇稳輧煞N不同的市場,前者是指競爭非常激烈,達到白熱化狀態(tài)的市場,后者是指新開辟的市場。④從理論上說,每一個市場主體肯定都希望自己能夠脫離競爭白熱化的“紅?!保瑢ふ业叫屡d的“藍?!?。但是理論很豐滿,現(xiàn)實往往很骨感。由于包括但不限于體制、機制、政策、資本、技術、人才等方面的原因,包括教育類媒體在內的相關專業(yè)媒體卻往往深陷“紅?!倍蛔灾?,或者自知而難以自拔!而其他媒體,尤其是體制外的新興媒體,卻可以借助包括但不限于“資本逐利的本性”和“技術求新的本能”,去不斷地開辟和創(chuàng)造新的“藍?!?,從而占領并且贏得新興的市場,在用戶或者受眾都已經整體至少是大部分投入新興市場這個“藍?!钡那闆r下,打造教育領域的“今日頭條”媒體,可以更好地順應市場的這個變化,從而幫助深陷競爭白熱化“紅?!钡慕逃悓I(yè)媒體進入到競爭并不十分激烈的新興的“藍?!笔袌?這里所說的第三個轉變是指有助于幫助相關行為主體在進行媒體融合時完成從“物理融合”向“化學融合”的轉變。我們都知道,媒體融合已經從一個一開始時僅僅局限于媒體領域的專業(yè)話語擴展成了公眾話語乃至政治話語。由于主流話語層的大力提倡和強力推動,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媒體融合所發(fā)表的一系列重要講話,以及中央有關部門下發(fā)的相關文件,媒體融合在當下的中國已經成為一種潮流、一種時尚,幾乎每一個媒體從業(yè)者都在談論“媒體融合”。但是,談論是一碼事,如何能夠做到做好卻是另外一碼事!如果從融合各方的緊密結合程度來看,至少可以將媒體融合分成“物理融合”與“化學融合”兩種情況。前者是指在一個大的母系統(tǒng)下面的各個子系統(tǒng)之間,雖有融合之名,卻無融合之實,各個子系統(tǒng)之間在融合之后仍然是“你是我,我是我”,涇渭分明。而“化學融合”則是指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和手段打破原有的建制、原有的部門、原有的思維觀念、原有的運作方式、原有的產品供給方式,原有的市場運營模式,原有的人力資源配置方式等等所進行的一種融合,這種融合的結果就是在一個大的母系統(tǒng)下面的各個子系統(tǒng)之間都是“你不是原來意義上的你,我不是原來意義上的我”這樣的關系。由于種種原因,包括教育類媒體在內的相關專業(yè)媒體在以往的媒體融合過程中往往都是采用的“物理融合”的方式,而這種融合從某種意義來說,乃是一種“假融合”或者“偽融合”,既不能達到上級的要求,也不能適應市場的變化,更不能滿足受眾或者用戶的需求,在這種情況下,打造教育領域的“今日頭條”媒體就有助于幫助教育類媒體迅速實現(xiàn)從“物理融合”向“化學融合”的轉換或者轉變。
三、怎么辦:打造教育領域的“今日頭條”媒體的實施路徑
這里所說的“實施路徑”包括頂層設計、資源配置、相關適配等,下面分別展開略加闡述。
(一)頂層設計
所謂“頂層設計”可以用兩句話,八個字來加以概括,那就是“知彼知己,居高望遠”。明眼人一眼就能夠看出,“知彼知己”這四個字來源于兩千多年前的中國古代典籍《孫子兵法》中的“知己知彼”。之所以要進行詞序上的調換,將“知彼”放在“知己”的前面,是因為在筆者看來,“知彼”可能更具有戰(zhàn)略上的優(yōu)先性,換句話說,要打造好教育領域的“今日頭條”媒體,就有必要充分了解教育媒體以外的所有情況。這里所說的“教育媒體以外的所有情況”至少包括三類需要認真觀察和了解的對象。這三類需要認真觀察和了解的對象一是指競爭者,二是指服務對象,三是指規(guī)制者。這三類需要認真觀察和了解的對象每一類又可以做進一步的區(qū)分。我們不妨先來看一下“競爭者”。這里所說的“競爭者”既包括傳統(tǒng)意義上的傳統(tǒng)媒體,也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紙質傳播的報紙、雜志和借助電波介質傳播的廣播、電視這樣的傳統(tǒng)媒體,還包括曾經一度被視為新媒體,但現(xiàn)在被許多人認為已經“垂垂老矣”的相關門戶網(wǎng)站,這些相關門戶網(wǎng)站因為種種原因而逐漸被歸入到“老媒體”的行列,也包括新媒體,這里所說的新媒體指的是包括但不限于“今日頭條”在內的新興的社交媒體等。上述這些媒體又可以進一步從另外一個維度加以劃分,把它們分成“顯在的競爭者”和“潛在的競爭者”兩大類,“顯在的競爭者”非常好理解,就是一般人也一眼就能夠看出的那些對于打造教育領域的“今日頭條”媒體構成明顯競爭的競爭者。而“潛在的競爭者”則是指人們一眼難以看出,但卻有可能在不遠的將來,乃至在現(xiàn)在以人們意想不到的方式與教育領域的“今日頭條”媒體進行競爭的媒體;說完了“競爭者”,我們不妨再來看看“服務對象”。這里所說的“服務對象”也可以進一步分成“顯在的服務對象”和“潛在的服務對象”兩大類?!帮@在的服務對象”也是非常好理解的,就是大家公認的教育類媒體的目標受眾或者叫作服務對象,而“潛在的服務對象”則是指現(xiàn)在雖然還不一定是教育類媒體的讀者、觀眾或用戶,但是,將來有可能在一定的情況下轉變成教育類媒體的用戶的這樣一部分人。對于“潛在的服務對象”要像對待“顯在的服務對象”一樣去加以認真的重視,因為這些“潛在的服務對象”有可能代表著未來;最后,我們再來看一看“規(guī)制者”。這里所說的“規(guī)制者”又可以進一步區(qū)分成“顯在的”和“潛在的”兩部分。“顯在的”就是包括教育類媒體在內的專業(yè)媒體的上級管理部門,這些上級管理部門又可以進一步分成管人、管物、管財?shù)闹苯庸芾聿块T和管政策、管導向的間接管理部門。這些部門是“顯在的”管理者,他們對于包括教育媒體在內的專業(yè)媒體具有重要的影響力。還有一類主體,雖然他們不是相關的管理部門,甚至不是管理部門,但是在借助包括但不限于新興的媒體技術等在內的相關外力的支持下他們的話語往往也會對打造教育領域的“今日頭條”媒體具有相當大的影響力,所以,對于這一部分行為主體,他們的一舉一動也都必須引起高度的關注。所謂“知己”,用比較學術的話語加以表述,那就是要做好SWOT分析,也就是要分析自己面臨什么樣的挑戰(zhàn),有哪些機遇,優(yōu)勢和劣勢都有哪些。這四個方面其實又都各有“顯在的”和“潛在的”之別。我們既要了解“顯在的”也就是一眼就能夠看得見的挑戰(zhàn)、機遇、優(yōu)勢和劣勢,更應關注一些常人往往習焉不察、司空見慣的“潛在的”挑戰(zhàn)和機遇,以及“潛在的”優(yōu)勢和劣勢,這些“潛在的”東西往往會對于打造教育領域的“今日頭條”媒體具有相當大的影響。
說完了“知彼知己”,我們接著再來說說“居高望遠”。很明顯,“居高望遠”是一個成語,構成這個成語的兩個短語“居高”和“望遠”之間是“手段”與“目的”的關系?!熬痈摺辈⒉皇悄康?,只是“望遠”的手段,“居高”的目的是為了“望”得更遠。這里所說的“居高”的“高”,可以進一步分解成以下四個語義指向:一個是指“信息的高”。我們現(xiàn)在正處于而且還將長期處于一個信息時代。信息時代的最大特點就是信息已經從以往的相對短缺貧乏變成了現(xiàn)在的海量豐富,多得令人眼花繚亂,感到無所適從,甚至痛苦!毛澤東同志當年曾經在一首詞中寫到的“一篇讀罷頭飛雪”的藝術夸張,現(xiàn)在已經變成了某種意義上的現(xiàn)實!在這種情況下,可以說每一個人每天都要面對大量的各種各樣的信息,這些信息有的是我們所熟悉的,有的是我們所不熟悉的,有的是與打造教育領域的“今日頭條”媒體有關的信息,有的是看起來無關的信息。從信息論的角度來說,這些信息中有相當一部分是所謂的羨余信息?!傲w余”在中國古代原本只是一個普通名詞,“意思是封建時代地方官吏向人民勒索來定期送給皇帝的各種附加稅”,⑤引進西方的信息論之后,“羨余”(redundancy)成了信息編碼術語,指多余的信息成分。這些信息看起來似乎有意義,但實際上往往沒有任何價值。在進行相關頂層設計的時候,如何妥善地處理好這些信息,這就需要相關行為主體能夠站在應有的高度,具備一雙慧眼,能夠辨識出那些對于開展頂層設計有用的相關信息;這里所說的“高”的第二個語義指向是指“知識的高”。所謂“知識的高”是指在為打造教育領域的“今日頭條”媒體開展頂層設計的時候,不可避免地要運用到各種各樣的知識,這些知識可以進一步分成很多種類型,從傳統(tǒng)的學科體系劃分,有文科知識、理科知識、農科知識、醫(yī)科知識等等,從知識的歷時性角度來劃分,又有所謂的傳統(tǒng)知識和新知識,等等,面對包括但不限于上述這些知識的時候,相關行為主體就應該而且必須站在一定的高度對這些知識加以駕馭和把握,這樣才能夠將這些知識為我所用,變成頂層設計的利器;這里所說的“高”的第三個語義指向是指“智慧的高”。前面我們提到的“信息的高度”和“知識的高度”,其實都離不開“智慧的高度”。如何從浩如煙海的信息中辨識到有用的信息,如何從汗牛充棟的知識中尋找到可用的知識,這都需要一種東西,這種東西就叫作智慧。人們通常認為智慧只與“智商”有關,實則不然。在我看來,智慧不僅包括智商,更應包括情商,換言之,在綜合調動運用相關的信息與知識的過程中,相關行為主體不僅智商上要高人一籌,而且在情商上也應該能夠出乎其類、拔乎其萃,用古人的話說就是對于所有可用之對象,要能夠做到“運用之妙,存乎一心”,這樣才能夠妥善地處理好方方面面的關系。因為打造教育領域的“今日頭條”媒體涉及方方面面,開展相關頂層設計的時候,應該而且必須充分考慮到方方面面的訴求和利益,在盡可能的情況下找出它們中間的最大公約數(shù),畫出最大同心圓,這樣才有可能將有可能的阻力變成想要的動力,而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有對智慧的把握和高超的運用;這里所說的“高”的第四個語義指向是指“思想的高”。“思想”本義是“客觀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識中經過思維活動而產生的結果或形成的觀點及觀念體系”。⑥法國著名文學家巴爾扎克曾經說過“一個能思想的人,才真是一個力量無邊的人”。前面我們提到的知識也好,信息也好,包括智慧,與“思想”相比,都是下一個層次的東西。離開了“思想”,那些東西都有可能“跑偏”,所以,有人將“思想”視為一個行為主體的方向盤,而“信息”“知識”和“智慧”等充其量也只能是“加油器”或者“加速器”。如果不占據(jù)思想的高度,沒有正確的思想作指引的話,那么極有可能會出現(xiàn)“事倍功半”甚至“南轅北轍”的情況,而要把握思想的高度就應該而且必須深刻領會主流話語層的有關精神,把這些精神學會、弄懂、吃透,在學會、弄懂、吃透的基礎上,然后作為自己行動的指南,來指導相關的頂層設計,這樣才有可能使得這種頂層設計既仰望星空,又腳踏實地。
(二)資源配置
這里所說的“資源配置”又可以進一步分成“內容資源配置”“技術資源配置”和“人力資源配置”三種情況。下面分別展開加以闡述。
1.內容資源配置
教育領域的“今日頭條”媒體,它本身就是一個媒體平臺,其核心競爭力之一就是其所提供的內容產品或服務。任何一個媒體平臺都是應該而且必須以向受眾或者用戶提供自己有特色的內容產品或服務為己任的。在進行內容資源配置的時候,筆者認為以下這三點特別應當加以重視。這三點分別是“多”“特”“用”。下面分別展開略加闡述。
所謂“多”至少有兩個語義指向,其一是指內容的來源“多”或者說內容的生產主體“多”;其二是指內容的品類“多”或者種類“多”。所謂內容的來源“多”是指從理論上說,媒體平臺上內容生產的相關行為主體應該是多樣化的,不僅僅只是由傳媒平臺本身的從業(yè)人員作為制作主體來生產內容,而且還應該有海納百川、虛懷若谷,“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的情懷,去包容那些來自傳媒平臺以外的社會各個方面的相關行為主體,對他們提供的內容以開放的態(tài)度接納之,只要他們所生產的內容不違背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不違背社會的公序良俗,不顛覆人們的傳統(tǒng)認知,不違背主流話語層倡導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就都可以把他們統(tǒng)統(tǒng)納入到教育類媒體的“今日頭條”平臺上;所謂“特”是指特色。從理論上說,教育類媒體的“今日頭條”它所傳播的內容可以說是包羅萬象的,除了教育以外,還包括天文、地理、歷史、文化、科技、醫(yī)藥、衛(wèi)生、體育、經濟、軍事、民俗等等各個方面,但是傳播雖然沒有禁區(qū),但是媒體還是有規(guī)律的。這個規(guī)律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人無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特”。為了避免陷入白熱化競爭的“紅?!?,就有必要揚長避短,從發(fā)揮特色入手來展開相關競爭。所謂揚長避短,那就是要深耕教育,要把教育作為一個“富礦”。教育是一個大的母系統(tǒng),可以做進一步的垂直細分,比如說可以將教育分成學前教育、基礎教育、高等教育、職業(yè)教育、繼續(xù)教育、社會教育、家庭教育、民族教育、特殊教育、國防教育等等,每一種教育下面又可以做進一步的垂直細分,用中國先秦時代著名思想家莊子的話說就是“一尺之錘,日取其半,萬世不竭”。在垂直細分的基礎上,對每一個垂直細分的教育種類都精耕細作,做深、做透、做活,以“一招鮮,吃遍天”的比較優(yōu)勢,開展相關的市場競爭,提供相關的產品與服務,這樣才可以立于不敗之地;而所謂“用”則至少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含義:一是“好用性”或者“易用性”。所謂“好用性”或者“易用性”用互聯(lián)網(wǎng)的術語來加以表述,就是“界面友好性”“結果的易得性”以及“觀感的舒適性”等等,這些對于從第一眼吸引用戶,一直到最終留住用戶都具有一定的作用;第二個“用”就是“實用性”或者“有用性”,在一個媒體多得令人痛苦的時代,如果不綁定受眾或者用戶的功利性需求,那么很可能不會受到受眾或者用戶的高度關注。所以,在打造教育領域的“今日頭條”媒體,開展相關的內容配置時,一定要特別注重內容的“實用性”或者“有用性”;第三個“用”是指“耐用性”。所謂“耐用性”,是建立在“好用性”和“實用性”基礎之上的,也就是人們通常說的既有意思又有意義,這樣才能夠引發(fā)人們的思考,能夠持續(xù)性地幫助人們解決他們的功利性需求,從而逐漸養(yǎng)成受眾或者用戶對媒體的“約會意識”。“用”的第四個含義是“必用性”。通過包括但不限于上述幾方面的努力,最后使得教育類媒體的“今日頭條”的受眾或者用戶對于這個傳媒平臺上所提供的內容產品或者服務,產生了一定的路徑依賴性,或者叫內容依賴性,或者叫作“上癮”性,使得他們欲罷不能!每天甚至每時每刻都須臾不可或離;“用”還有一個語義指向,那就是“不求所有,但求所用”。這一點對于類似于“今日頭條”這樣的媒體平臺尤其重要,由于包括但不限于技術發(fā)展的一日千里等原因,使得以往需要很高門檻才能進入的傳媒內容生產已經變得低門檻甚至零門檻了。在這種情況下,幾乎每一個人都有可能成為傳媒產品或服務的提供者,在浩浩蕩蕩而來的內容生產制作大軍面前,包括但不限于供職于教育類媒體的“今日頭條”這樣的傳媒平臺的職業(yè)的傳媒工作者,他們所生產的產品或者所提供的服務,只是滄海之一粟!如何妥善地處理好專業(yè)的內容生產者與其他內容生產者之間的關系,這確實考驗著相關媒體平臺管理者的胸懷與智慧。從比較切實可行的角度而言,有必要引入一個概念,那就是“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管是誰生產的,只要符合要求,就都可以張開自己的雙臂,將其納入自己的平臺,變成自己平臺引流和吸睛的利器,這樣才能夠確保作為后來者的教育類媒體的“今日頭條”在內容上的吸引力和可持續(xù)發(fā)展力。
2.技術資源配置
作為一個后起的媒體,字節(jié)公司旗下的“今日頭條”平臺之所以能夠做到像古人所說的那樣,“譬如積薪,后來者居上”,原因當然有很多,但其中很重要的一點也是大家都公認的一點,那就是該平臺在技術資源配置方面的科學性和超前性。筆者認為,在打造教育領域的“今日頭條”媒體時,在開展相關技術資源配置的時候,至少應當做好以下這四種技術資源的科學配置:一是對目標用戶相關信息進行收集和保存的技術資源的科學配置,二是對目標用戶的相關信息進行分析和研判的技術資源的科學配置,三是對目標用戶進行精準描摹“畫像”的技術資源的科學配置,四是對目標用戶的相關信息進行精準推送的技術資源的科學配置。這四種技術之中的第四種技術一般并不需要教育類領域的“今日頭條”媒體這樣的傳媒機構自身具備,因為得益于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的飛速發(fā)展,特別是基于5G的信息高速公路的構建,將準備推送的信息推送到目標用戶手中,這并不是一個需要有獨家秘訣的技術,所以在開展相關資源配置時對于第四種技術可以暫時忽略不計。下面我們分別說一下前三種技術資源的配置。第一種技術就是對目標用戶相關信息進行收集和保存的技術。由于互聯(lián)網(wǎng)是會留下用戶上網(wǎng)痕跡的,我們這里所說的第一種技術其功能就是要想方設法將每一位用戶所留下的上網(wǎng)痕跡收集保存下來,以便為后兩種技術的使用做必要的準備,在收集和保存用戶相關信息的過程中,要特別注意規(guī)避幾種風險。這幾種風險分別是政治風險、法律風險、政策風險、道德風險、倫理風險、隱私風險、民族政策風險、宗教政策風險等等,這些風險是必須加以認真重視和嚴格規(guī)避的!否則的話,收集者或者保存者很有可能會被告上法庭!這里所說的第二種技術就是對于目標用戶的相關信息進行分析、研判的技術,這種分析和研判是建立在對目標用戶相關信息科學收集和保存的基礎之上的,在分析和研判的過程中要特別注意目標用戶的各種“偏好”,這些“偏好”包括但不限于審美偏好、道德偏好、倫理偏好、價值偏好等等,對于目標用戶的這些“偏好”必須加以認真地分析和研判,這樣才能夠為下一種技術也就是“畫像”技術的隆重登場打下堅實的基礎,做好充分的準備;這里所說的第三種技術就是“畫像”技術,也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算法”技術,“畫像”只不過是一種通俗的形象說法。這種技術是在對目標用戶浩如煙海的相關信息進行精心收集、保存和科學分析、研判的基礎上,對于每一個目標用戶都做一番仔細的勾勒和描摹,在勾勒和描摹的過程中可能會涉及到目標用戶的方方面面,在這種情況下,要避免顧此失彼,就不能因小失大,必須抓主要矛盾、抓精髓。這里所說的抓主要矛盾、抓精髓,是指要抓住目標用戶的最核心的關注點和最核心的訴求,用古人的藝術話語加以表述,那就是“畫龍點睛”。在給目標用戶“畫像”的時候,要努力避免對于用戶相關信息的片面性、孤立性、短時性的把握,必須對目標用戶的相關信息做全面性、辯證性、連續(xù)性的把握。在這樣的基礎上,才能夠抓住用戶最核心的那一點,把它勾勒描摹出來,然后在此基礎上確定相關的信息推送內容,向目標用戶精準推送他最關注的那些相關信息,這樣才能夠使得教育領域的“今日頭條”媒體,具有像真正的“今日頭條”那樣具有用戶黏性,才能夠使用戶欲罷而不能,養(yǎng)成與教育類媒體的“今日頭條”的“約會意識”。
3.人力資源配置
這里所說的“人力資源配置”從理論上說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四種情況:一是與內容有關人員的人力資源配置,二是與技術有關人員的人力資源配置,三是與市場營銷有關人員的人力資源配置,四是與相關措施保障有關人員的人力資源配置。限于篇幅,我們這里主要談一談與內容有關人員的人力資源配置。
這里所說的與內容有關人員的人力資源配置又可以進一步分成四類人員,一是內容的組織者,二是內容的生產者,三是內容的審查者,四是內容的營銷者。傳統(tǒng)的媒體平臺在進行相關人力資源配置時,一般都會將主要的力量放到第二類也就是內容生產者上。在傳統(tǒng)媒體語境中這是無可厚非的。但是,考慮到打造教育領域的“今日頭條”媒體這一特殊要求,尤其是教育領域的“今日頭條”媒體的特殊屬性,所以,我們不能也不應忽視其他三類與內容有關人員的人力資源配置,甚至在很多時候要將其他三類人力資源配置的重要性提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之所以如此,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我們都知道,教育領域的“今日頭條”媒體應該而且必須是一個“開放性的平臺”,“開放性平臺”的屬性就要求這個平臺的內容應該是“得天下好的內容而用之”!平臺本身應該張開雙臂做好準備,積極擁抱一切可以拿來放在本平臺上面向廣大受眾進行傳播的相關內容,所以內容的組織者這類人力資源顯得尤為重要。其次,我們再來看一下內容的審查者,我們認為教育領域的“今日頭條”媒體還應該是一個“負責任的媒體平臺”。既然是負責任,那就要對自己平臺上所傳播的內容進行嚴格的審核把關,所以,就有必要積極培養(yǎng)或引進內容審查、監(jiān)管方面的相關人員,這些審查、監(jiān)管人員的主要工作就是借助各種手段,動用各種工具,采用各種方式,對本平臺上所傳播的內容進行全天候、無死角的審核和監(jiān)管,在審核的過程中,主要應該審核、考察相關內容是不是遵守了“立德樹人”的總要求,是不是遵守了國家的法律、法規(guī)以及相關政策文件,是不是遵守了社會的公序良俗,是不是牢牢守住了政治底線、政策底線、道德底線、價值底線、審美底線、倫理底線等等;教育類媒體的“今日頭條”還應該是一個“追求自身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媒體平臺”,既然要追求自身的可持續(xù)發(fā)展,那就應當充分重視廣大受眾或用戶對于平臺所傳播內容的相關意見和建議,并且不斷對這些意見和建議進行認真科學的分析,對于那些確實有利于平臺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意見和建議,要認真地加以吸納和借鑒,在此基礎上不斷對本平臺所傳播的內容進行相應的改進,這樣才能夠確保本平臺也就是教育領域的“今日頭條”媒體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三)相關適配
要打造教育領域的“今日頭條”媒體,除了傳媒供給側一方的內在努力之外,還需要來自外部,特別是來自規(guī)制側也就是管理層的相關適配。這里所說的“來自規(guī)制側或者管理層的相關適配”,包括但不限于“資金適配”和“政策適配”等。下面分別展開略加闡述。
1.資金適配
參照包括但不限于真正的“今日頭條”在內的其他社交類媒體的相關經驗,打造類似于“今日頭條”這樣的媒體平臺是需要有大量的人力資源和強大的技術資源做支撐的,而強大的技術資源與人力資源的背后是強大的資金資源。從理論上說,這些資金資源的籌措是應當由想要打造教育領域“今日頭條”媒體的教育類媒體自身籌集的。但是,鑒于想要打造“今日頭條”媒體的教育類媒體以往為了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而往往錯失掉了很多可以獲取更多貨幣資源的機會,鑒于打造教育領域“今日頭條”媒體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所以,想要打造教育領域的“今日頭條”媒體的上級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就有責任也有義務,對想要打造“今日頭條”性質的媒體平臺的教育類媒體給予貨幣資源的支持。這種支持既可以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從相關的教育經費中直接撥付,也可以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出面向同級財政部門積極申請協(xié)調,甚至為想要打造教育領域“今日頭條”媒體的教育類媒體在財政部門單獨開列戶頭,申請專門經費,以使得想要打造教育領域“今日頭條”媒體的教育類媒體至少在最初幾年能有一個穩(wěn)定的可預期的貨幣資本的獲得來源。
2.政策支持
除了貨幣資源支持之外,還需要相關的政策適配。打造教育領域的“今日頭條”媒體,是一個充滿挑戰(zhàn)和創(chuàng)新的工作,沒有成型的經驗可供遵循,所以,必須要勇于創(chuàng)新,在創(chuàng)新的過程中,難免有可能會碰觸到相關的政策“底線”乃至“紅線”,在這種情況下,能不能做到“鼓勵創(chuàng)新,寬容失敗”,這確實考驗著包括但不限于想要打造教育領域“今日頭條”媒體的教育類媒體的上級教育行政主管部門的勇氣和智慧!所以,為了更好地積極推進打造教育領域的“今日頭條”媒體的工作,就有必要由上級教育行政主管部門直接出面制定出臺相關的政策,或者由上級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出面會同同級宣傳主管部門、同級廣播電視、新聞出版管理部門等一起在認真調研的基礎上制定出臺相關政策,為教育類媒體打造自己的“今日頭條”保駕護航。
注釋:
①李青:《教育媒體面臨的挑戰(zhàn)和對策》,《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2020年7月1日。
②柳小娟:《教育專業(yè)頻道的生存“瓶頸”與對策》,《聲屏世界》 2009年第5期。
③周波:《“鯰魚效應”在人力資源管理中的應用》,《決策探索》2020年第1期。
④錢紅艷:《論企業(yè)轉型中藍海戰(zhàn)略的應用》,《中國集體經濟》2018年第5期。
⑤詳細請參見《百度百科》“羨余”詞條,https://baike.baidu.com/item/%E7%BE%A1%E4%BD%99/5848053?fr=aladdin.
⑥詳細請參見《百度百科》“思想”詞條,https://baike.baidu.com/item/%E6%80%9D%E6%83%B3/33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