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曉春
摘要:童話是兒童文學的一種。童話具有幻想性和兒童性。小學童話教學在教學內容的處理方面,要從故事情節(jié)、人物個性、表現(xiàn)手法、思想情感等方面入手,發(fā)現(xiàn)童話的教學價值,挖掘教學內容。童話教學可以采用的教學策略有很多,比較常用的教學策略有聯(lián)結、提問、圖像化、推測、轉換等。
關鍵詞:童話教學 教學內容 教學策略
一個從小就得到童話滋養(yǎng)的兒童,長大后也能將他的閱讀體驗變成一種思想,變成眼界,變成一種精神力量,他們再去觀察他生活其中的國家的每條河,每座山,都會覺得親切,而且他們將生活也就在這樣的童話里。因為,童話讓兒童對世界溫柔以待。童話教學也會讓閱讀教學充滿真誠、美好和善良童話讓人相信美好,崇尚美好。
一、什么是童話?
《辭?!分杏涊d:“童話是兒童文學的一種。通過豐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張來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對兒童進行思想教育。一般故事情節(jié)神奇曲折,生動淺顯,對自然物往往作擬人化的描寫,能適應兒童的接受能力。”
從上面的對童話的經(jīng)典描述中我們能夠大致地了解童話的特色:首先,童話最具有幻想性。當然,任何一種幻想的基礎也是離不開現(xiàn)實生活的,它是現(xiàn)實生活的一種觀照,一種反映。其次,童話是寫給兒童看的,它當然要符合兒童心理年齡特征,好的童話標準之一是能夠被兒童理解和欣賞的。童話應該促進兒童對人生的深刻認識。
小學語文部編版教材中也選編了不少童話。根據(jù)童話主人公的特點,有超人體童話,如《海的女兒》,有擬人體童話《動物王國開大會》,有常人體童話《賣火柴的小女孩》,等等。有科學童話《小蝌蚪找媽媽》,也有文學童話《巨人的花園》。
童話閱讀教學需要思考三個層面的問題:事實層面的問題,就是教什么的問題;技術層面的問題,就是怎么教的問題;價值層面的問題,就是為什么這樣教的問題。那么小學生童話教學教什么呢?
二、小學生童話教學教什么?
(一)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jié)
《在牛肚子里旅行》,這是一篇極具想象力的童話。故事中兩只小蟋蟀青頭和紅頭是非常要好的朋友。紅頭不小心被牛吞進肚子里,青頭想盡各種辦法營救紅頭。在故事中,紅頭的旅行真是驚險萬分。教學這篇童話自然要把這樣驚險的情節(jié),通過朗讀,講述,畫旅行線路圖等方式來展現(xiàn)童話故事的情節(jié)。
(二)令人難忘的童話人物
《賣火柴的小女孩》,這是丹麥作家安徒生的著名童話作品,童話中小女孩在寒冷的圣誕夜赤著腳,沿著街賣火柴,又冷又餓,卻一根火柴都沒有賣掉,最終凍死在街頭。作家將小女孩的悲慘遭遇寫得特別令人感動。教學時,讓同學們將文章描述的悲慘生活和自己的美好生活進行比較,與自己過年時的快樂時光比較,體會小女孩這樣的人物形象。
(三)曲折神奇的表現(xiàn)手法
《那一定會很好》中寫一粒種子不滿足于自己的現(xiàn)狀,它想要變成大樹,那一定會更好;可當種子變成大樹的時候,它又覺得做一棵會跑的樹,那一定會更好;可是當農夫將大樹做成小推車的時候,它又覺得若是能停下來,那一定會更好;于是,農夫就把它做成了椅子,可是后來,它又覺得若能躺下來就一定會更好;于是,農夫把椅子拆了,做成木地板,它又覺得自己又變成了一棵樹。在這篇故事中,富有規(guī)律而又奇特的循環(huán)反復的結構,是值得學生去發(fā)現(xiàn),去學習的。掌握這個表現(xiàn)方法,就掌握了童話的特點。
(四)真誠善良的情感
《一塊奶酪》中螞蟻隊長讓大家一起搬運糧食,為了能夠干好活兒,螞蟻隊長立下規(guī)矩,搬運糧食時,不許偷嘴,否則就要受罰。這時,螞蟻隊長發(fā)現(xiàn)了一塊大奶酪,可是怎么也搬不動,于是,叫來了七八只螞蟻當助手。結果,在搬運過程中,他拽掉了一塊奶酪渣。怎么處理這塊奶酪渣呢?自己吃掉,那是有違禁令的;不吃掉,又浪費了,實在太可惜。最終,螞蟻隊長命令將這塊奶酪渣給最小的一只螞蟻。大家被螞蟻隊長的行為感動了,干勁更大了,一會兒就將奶酪搬到洞里去了。童話傳遞著遵守規(guī)則的力量,榜樣的力量,愛護幼小的力量。
總之,小學生童話教學,不僅承載語言文字的教學的功能,也要結合童話本身的特點,進行真善美的教育。
三、小學生童話教學怎么教?
閱讀既是閱讀文字,也是閱讀文字背后的含義;教閱讀既要教文字,也要教給學生如何從文字中獲得知識。前者更多要關注教學內容,后者更多指向教學策略。閱讀教學的教學策略有很多,其中,比較常用的有聯(lián)結、提問、圖像化、推測、轉換等。
(一)聯(lián)結策略
《棗核》是一篇民間故事,講述了一對沒有孩子的老夫妻,特別希望自己有個孩子,他們常常嘆氣說,哪怕有一個棗核那么大的孩子也好。后來他們就真的有了像棗核那么大的孩子,并給他取名叫棗核,棗核不僅勤快,也很聰明。有一年大旱,莊稼人沒有辦法繳納糧食,牛驢都被衙役牽走了,于是,棗核想辦法幫大家把牛驢牽了回來,并且戲弄了縣官和衙役。教學時,讓學生聯(lián)系實際,體會棗核是怎樣的孩子。希望通過這樣的聯(lián)結,培養(yǎng)孩子養(yǎng)成的良好品德。
(二)提問策略
《方帽子店》這個故事講述了一家帽子店老板,他們只做方帽子,從來沒有做過別的帽子。有一天,人們覺得,方形的帽子戴起來又奇怪又不舒服。于是,大家就嘗試著做圓形的帽子,像碗一樣扣在頭上,戴起來很舒服。后來,有人在方帽子店的對面開了一家有各式各樣形狀的帽子店,卻沒有方的。大家漸漸都去新帽子店買帽子,方帽子店的方帽子慢慢地成了古董。這篇童話,特別適合培養(yǎng)孩子的提問能力。為什么圓圓的頭卻戴上方帽子?為什么戴方帽子的人不愿意改變?為什么方帽子店老板不給孩子戴圓帽子?帶著這些問題去探索答案,可以和同學討論,可以將討論的結果復述出來。
(三)圖像化策略
《慢性子裁縫和急性子顧客》講述的是急性子顧客想讓慢性子裁縫給他做一件衣服,結果到最后,慢性子裁縫還沒有裁料。故事告訴我們,做事情應該講究效率,趕緊做完自己應該做的事情。只有這樣,才能有更多時間去做其他的事情。教學時,筆者運用了圖像化策略讓學生充分發(fā)揮想象,想象發(fā)生的情形。圖像化策略是將文章中描述的情形在頭腦中構建畫面,讓故事活起來,如果再請幾個同學來表演一下慢性子裁縫和急性子顧客的不同表現(xiàn)就更有趣了。
(四)推測和轉換策略
《漏》是一篇根據(jù)民間故事編寫的童話。講述一個“漏”竟然把一個兇猛的吃人不眨眼的老虎嚇得凄慘不已。誤會法在這篇故事中顯得特別有意思。教學時,讓同學們漸漸推測故事情節(jié)會如何發(fā)展,試著用這樣的方法,編寫新的童話。
兒童天生熱愛故事。童話故事符合兒童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征,滿足兒童精神需要。童話反映兒童的現(xiàn)實生活,童話是兒童了解自然和社會的窗口。兒童從童話中獲得關于周圍世界的認知。童話中的幻想,是滿足孩子的內心需求,緩解他們精神壓力的一種途徑。
童話是真實的,它帶給人們美妙的感情是真實的,無論童話想象多么離奇,多么不可思議。真正的童話一定能帶給人感動,而這種感動是真實的,是美好的,是富有詩意的。詩意和情感會在我們靈魂的深處產(chǎn)生共鳴。
小學生正處在一個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快速成長的階段,童話恰好能夠在這個階段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它滋養(yǎng)著兒童,促進兒童的心靈成長。我們相信童話,找到童話中的各種養(yǎng)分,用適當?shù)慕虒W策略,發(fā)揮童話的力量,滋養(yǎng)兒童的生命。
參考文獻:
[1]王泉根.兒童文學名著導讀[M].吉林: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辭海編輯委員會.辭海[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0.
[3]湯銳.童話應該這樣讀[M].南寧:接力出版社,2012.
[4]梅子涵.相信童話[M].上海:少年兒童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