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倩
摘要:古籍產(chǎn)生及傳播的過程不同于現(xiàn)代書籍,在傳播過程中產(chǎn)生了以訛、脫、衍、倒四種類型為代表的錯誤?!恫烤幇媪x務(wù)教育教科書(語文)》對這些錯誤進行了校對修改,在課文中保留了些許痕跡。教師可借用??睂W相關(guān)知識提高自身的文言文教學水平,帶領(lǐng)學生走進豐富多彩的古代文化世界。
關(guān)鍵詞:??睂W;中學教學;文言文
中圖分類號:G633.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3315(2021)6-007-002
文言文學習一直是中學語文教學的重點,最新版的《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和語文等學科課程標準》(以下簡稱《標準》)要求學生廣泛閱讀從先秦到清末各個歷史時期優(yōu)秀古詩文,并背誦72篇(首)經(jīng)典作品。新版《標準》的施行,對教師的文言文教學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言文教學水平的提高,要求教師掌握一定的??睂W知識。
“??睂W是研究古籍校勘的過程和總結(jié)??惫偶慕?jīng)驗,進一步發(fā)掘其規(guī)律和法則,為具體的古籍??碧峁├碚撝笇?dǎo)的一門科學”[1]。掌握??睂W知識,能提升一線教師文言文篇章的講授能力,帶領(lǐng)學生走進豐富多彩的古代文化世界。
一、書籍流通史與校勘學
要想對入選教材的文言文篇章進行豐富而生動的闡釋,教師應(yīng)對古籍制作與傳播過程有充分的理解。以宋代雕版印刷技術(shù)的廣泛運用為時間節(jié)點,中國古籍的制作與傳播可劃分成兩個階段:1.宋之前以抄寫為唯一傳播手段的“寫本時代”;2.宋之后刻印與抄寫并存的“刻本時代”。以“刻本時代”為例,作者在完成作品創(chuàng)作后,其作品的傳播是通過抄寫或是刻印的方式傳播的,這個過程會有多個傳播者參與。雕版印刷所使用的刻工文化水平不高乃至目不識丁,只負責對照字的筆畫依樣雕刻,這期間難免產(chǎn)生舛誤;文人傳抄過程中無意的筆誤也是在所難免。所以,經(jīng)過一次次的刻印與抄寫,即使是同一部書籍也會產(chǎn)生數(shù)十甚至上百種文字內(nèi)容各異的版本?,F(xiàn)代教材編訂要求標準化,必然不會羅列所有的選文版本,教材編纂者先期已對各版本做了??钡墓ぷ?,選定了一個可能最接近原文的文字底本進入教材,并用課文小注的形式保留了其他版本的異文。教師如果不理解古籍的產(chǎn)生與傳播過程,??睂W的專業(yè)知識不足,就很難向?qū)W生解答文言文中的疑惑。
陳垣先生在《??睂W釋例》中將古代文獻傳抄、刻印中產(chǎn)生的錯誤分成了四種類型:訛、脫、衍、倒。陳垣先生的歸納長期以來受到??睂W專業(yè)領(lǐng)域的廣泛認可,今以訛、脫、衍、倒四種情況,來歸納《部編版義務(wù)教育教科書(語文)》(下簡稱《語文》)中相關(guān)文言文的知識。
二、運用校勘學知識讀《語文》1.《語文》文言文中的“訛”類錯誤
訛,即文字錯誤[2]。這是古籍在傳播過程最常見的錯誤類型?!墩Z文》中的文言文涉及“訛”類錯誤的有:
A.當查亂何以自起?起不相愛。(《兼愛》)《語文》中該條的注釋為:“‘當,同‘嘗,嘗試?!苯處熑绻麅H是對著注釋照本宣科,讓學生記住“當”同“嘗”的用法,意義不大,因為這兩個字的通假非常少見。解釋二字通假的理由應(yīng)作為教學重點,并以此為契機向?qū)W生普及漢字演化的相關(guān)知識:在繁體漢字的語境下,“當”字是一個傳抄過程中產(chǎn)生的訛字?!爱敗?,繁體字為“當”;“嘗”,繁體字為“嘗”。從繁體字來看,“當”“嘗”形近,因而會在傳抄中出現(xiàn)以“當”為“嘗”的錯誤。《語文》在此處注釋中簡單解釋為“當”“嘗”通假,需要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加以補充說明。
B.千古憑高對比,謾?quán)禈s辱。(《桂枝香·金陵懷古》)《語文》中該條的注釋為:“謾,同‘漫,徒然?!比绻處煕]有充分的??睂W知識,可能會讓學生把“謾”與“漫”當成通假字記住,學生不理解為什么“謾”會與“漫”通假,機械性記憶導(dǎo)致學習的效率大打折扣。一旦運用??睂W的知識,很容易就能講清楚“謾”為什么會與“漫”通假:這是由于不同的書法風格導(dǎo)致的。在追求書寫速度的行書和草書中,“氵”與“讠”的寫法非常相似?!般摺笨肯碌膬牲c略一連筆,就變成“讠”了。抄寫是古籍傳播的重要途徑,而抄寫者多是窮苦的讀書人,他們以抄寫量計算工錢,因此往往會出現(xiàn)連筆的情況,“謾”與“漫”的通假,應(yīng)就是這種情況的產(chǎn)物。學生通過對“謾”與“漫”通假的原因的學習,不僅可以類推其他帶有“氵”“讠”的通假字,還可以提高書法欣賞素養(yǎng)。
C.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荀子·勸學》)《語文》中該條的注釋為:“六跪,蟹的六條腿?!鶓?yīng)是‘八?!斌π窊碛邪藯l腿是生活常識,此處作“六跪”,不合情理。注釋中指出了“六”應(yīng)是“八”之誤,卻沒有進一步解釋原因。其實,“六”字是訛字,屬于古籍傳播過程中一種極為常見的錯誤類型:承上而誤。古籍的書寫方式是豎排從上到下依次書寫,“蟹六跪而二螯”中“蟹”字的下半部分與“八”字重新組合,形成了誤字“六”。教師將此句轉(zhuǎn)為豎排書寫,即可清晰地向?qū)W生展示“六”應(yīng)是“八”的原因,并可借此機會提供學生對于古今書寫方向不同的感性認識。
2.《語文》文言文中的“脫”“衍”“倒”類錯誤
脫,即漏掉文字[3]。這種錯誤在古籍傳播過程中也非常普遍。這種錯誤產(chǎn)生的原因很多時候是由于刻工失誤,對照底本刊刻時不小心漏掉了幾個字或幾行。《史記》是《語文》選擇文言文的重要來源,《屈原列傳》《鴻門宴》都是來自《史記》的經(jīng)典篇章。然而《史記》在傳播過程中就有嚴重的脫文現(xiàn)象,如現(xiàn)存最古老的《史記》版本——南宋黃善夫本,在《史記·吳太伯世家》“周太王”之后脫去19字,幸民國時期張元濟整理《百衲本二十四史》時參考其他版本修正了這個錯誤。流傳范圍如此之廣的《史記》尚會存在脫文的情況,其他比較小眾的書籍更是可想而知。教師通過對《史記》脫文情況的介紹,可幫助學生形成愛護、傳承中華典籍的理性認識。
衍,就是多余的字,是“由后人傳寫傳刻中不小心混入或者重復(fù)造成的,也有無知者擅自補入造成的”[4]?!墩Z文》中的文言文涉及“衍”類錯誤的有: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為“非我莫能為”也。(《屈原列傳》)《語文》中該條的注釋為:“一說,‘曰為衍文?!薄墩Z文》在此處明確提出了“衍文”的概念,卻不加以解釋,不得不說是一個缺陷。教師在教學當中應(yīng)對衍文的概念和成因加以解釋,才能幫助學生透徹理解這條注釋。
倒,即文字顛倒[5]。這類錯誤在古籍中為數(shù)不少,清代阮元就在校勘“十三經(jīng)”之一的《儀禮》時糾正了古本的近百處倒文。倒文不僅是古籍中常見的錯誤,也常常形諸現(xiàn)代人的筆端:《語文》收有《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一詞。2008年《湖南教育》第11期載有《深情冷眼話衷腸——〈江城子·乙卯正月十二日夜記夢〉賞析》,該文題目中將“二十日”寫作了“十二日”,這就是一處典型的倒文。教師可借助倒文來提醒學生在背誦與默寫文言文時提升準確率。
三、結(jié)語
新版《標準》的施行,對教師的文言文教學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如果僅僅滿足于對照教材下方的注釋照本宣科,勢必難以滿足學生的求知欲望,也難以激發(fā)學生對于傳統(tǒng)文化的興趣。古籍的產(chǎn)生及傳播過程不同于現(xiàn)代書籍,在傳播過程中產(chǎn)生了許許多多的失誤?!墩Z文》教材雖對這些失誤進行了校對修改,但仍在入選課本的文言文中保留了些許痕跡。教師掌握??睂W相關(guān)知識有利于提高自身的文言文教學水平,帶領(lǐng)學生走進豐富多彩的古代文化世界。
參考文獻:
[1]楊翔宇.民國??睂W理論與方法的嬗變[J]史學史研究.2015(1)
[2]杜澤遜.文獻學概要[M]北京:中華書局,2001:167
[3]杜澤遜.文獻學概要[M]北京:中華書局,2001:168
[4]杜澤遜.文獻學概要[M]北京:中華書局,2001:168
[5]杜澤遜.文獻學概要[M]北京:中華書局,2001: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