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 趙平 李蕓潔
摘? ?要:文化是一座城市的靈魂,文化地標是這個靈魂的外化物和可視符號。成功的城市文化地標應該具備以下三大特性:有獨特的歷史文化內涵、有廣泛的影響與認可、有共同的文化記憶和豐富的時代記錄。針對目前樂山城市文化地標建設還存在的部分問題,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兼容并蓄東西方優(yōu)秀建筑理念;強化頂層設計,加強監(jiān)督管理;充分挖掘本地歷史文化資源,以文化地標彰顯城市文化自信;做好本真化文化遺址的地標式展示。
關鍵詞:文化地標;文化自信
地標是一個地方給人留下的第一視覺、第一印象和第一記憶。文化是一座城市的靈魂,文化地標則是這個靈魂的外化物和可視符號。樂山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被歷史打上了太多的文化烙印,擁有太多的文化積淀。只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和風沙的湮滅,那些承載著過往歷史文化積淀的物質文化遺產(chǎn)逐漸消逝,那些寶貴文化遺產(chǎn)的生命力正慢慢走向枯竭。如何銘記歷史,重建文化家園,重塑樂山文化精神,堅定樂山文化自信?這是一個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為了持續(xù)推進重大文化設施建設,展示歷史文化名城的形象,有效保障人民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我們有必要對樂山城市文化地標建設作一個較為深入全面的研究,以彰顯文化魅力,增強文化自信[1]。
一、城市文化地標的特性
文化地標是城市的回憶錄,是一座城市的文化象征,是歷史在城市留下的足跡。它見證了許多耐人尋味的燃情歲月,形成了豐富厚重的文化積淀,引導著城市文化不斷延續(xù)。成功的城市文化地標應該具備以下三大特性:
(一)有獨特的歷史文化內涵
有學者曾說過:“有區(qū)別才有存在,沒有區(qū)別將喪失存在?!敝麑W者劉易斯·芒福德也在《城市文化》一書中批評了現(xiàn)代社會技術使人失去個性的傾向。城市文化地標最重要的是什么?歷史是城市之根,文化是城市之魂。一座讓人魂牽夢縈的城市,其魅力絕不是千篇一律的燈紅酒綠或紙醉金迷,一定是其與眾不同的歷史文化底蘊。文化地標作為城市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傳承著歷史文化的薪火,沐浴著現(xiàn)代文明的新風,它對城市高質量發(fā)展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一些成功的城市文化地標哪怕早已失去了原來的實用功能,但其所積淀的歷史底蘊、形成的文化氣場、體現(xiàn)的城市氣質、彰顯的市民精神卻像磁石一樣具有難以抗拒的吸引力。
(二)有共同的文化記憶和豐富的時代記錄
文化地標的公共空間屬性決定了它要與人們產(chǎn)生緊密的情感連接、文化認同。首先,成功的文化地標一定會有共同的文化記憶。文化地標是一定時期的歷史、文化記憶以及大眾共同想象構成的且具備文化內涵的場地、空間或建筑。它作為一種文化記憶的符號化呈現(xiàn),要能生動地傳承歷史文脈,喚起情感共鳴。其次,成功的文化地標要有豐富的時代記錄。文化地標要順應科技發(fā)展和文化需求的變化,關照人們的精神情感、文化消費、文化風俗以及生活審美,并通過不斷更新與調整文化地標場域的活動內容和場景設計,做到承載歷史、展現(xiàn)當下、展望未來。
(三)有廣泛的認同度與影響力
首先,文化地標是文化認同的載體,它必須獲得人們的廣泛認同。文化地標的公共性和開放性要求其建設要能廣泛吸納公眾與社會的參與,并確保公共空間最大限度地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文化需要。因此,文化地標的建設過程實質上就是一個建立文化認同感、形成文化共識的過程,文化地標就是文化認同的載體。其次,文化地標是審美表達的結果,它應該產(chǎn)生深遠的影響力。文化地標是城市的靈魂,是城市定義自我、解釋自我、傳承自我的具化形式。其所蘊涵的文化元素是城市居民共同歷史記憶、文化回憶、審美趣味的提煉、轉譯,所以文化地標作為這個靈魂的外化物和可視符號,是城市的文化名片,能展示城市的獨特魅力,并產(chǎn)生深遠的影響力。
二、當前樂山城市文化地標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社會各界對城市文化地標的科學認識不足,保護不力
世界各地名城發(fā)展史早已證明:沒有經(jīng)濟基礎的城市,勢必是虛弱的、貧窮的;而沒有文化支撐的城市,則是膚淺的、缺乏生命力的。在當今的城市,前者已經(jīng)得到有效解決,而后者卻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國內一些地方對城市文化地標重要性認識不足,抱著“不破不立”的城建觀,一味拆舊建新,破壞了許多難以復制的文化遺址。以樂山市市中區(qū)的嘉州古城墻及古城門為例,據(jù)《樂山縣志》記載:“嘉州故城,北周始創(chuàng),歷代治此?!睋?jù)考證,嘉州古城墻大約是北周宣帝大成元年時開始修筑的,歷經(jīng)唐、宋、元、明、清和民國時期,城池先后被洪水沖毀、營建數(shù)次。民國十七年(1928年),嘉州古城墻遭到了嚴重建設性破壞,成為延續(xù)古城文化的重大遺憾。民國至今,樂山古城墻被人為拆除數(shù)處后,現(xiàn)外城墻僅存約300米,內城墻尚存約3500米。其中,明代城墻保存約2600米,清代城墻保存約400米。通過這些遺跡,依稀可見古城墻紅砂石墻體,城堤合一、不規(guī)則楔形布局,磚石混砌的特點[2]。但已經(jīng)毀掉的古城墻永遠無法再重建,這是樂山人心里永遠的痛!
(二)地標載體文化內涵不足,文化品位不高
樂山雖然歷史文化資源極其豐富,但高品位文化地標卻寥寥可數(shù)?,F(xiàn)有地標文化內涵不深、品味不高,難以引起群眾共鳴。比如郭沫若是樂山籍重量文化名人,市中區(qū)曾經(jīng)特別據(jù)此打造了兩處文化地標作為宣傳。第一處是中心城區(qū)樂山廣場的郭沫若及其奮斗史的大型雕塑。該廣場的主體雕塑是郭沫若和鳳凰,兩邊還有丁佑君、曹葆華、海通法師、李白、薛濤、陸游、廖平、陳敬容、堯茂書等與樂山有關的文化名人塑像;鳳凰取材自郭沫若的名作《鳳凰涅槃》,但旁邊還有《嘉州山水甲天下》《海通創(chuàng)修大佛》《李冰鑿離堆》《蜀王開明故治》《古嘉州賦》等作品,以至于主體雕塑意象模糊,主題不鮮明。第二處是沫若廣場。該廣場雖然借用了郭沫若的名字,并在廣場中央塑了一根筆形的石柱,并取名為“巨匠之筆”,但雕塑藝術感不強、美感不足,難以讓受眾產(chǎn)生審美觸動。除此以外,長江市場的堯茂書雕塑、岷江一橋旁的鱷魚女神皆是如此??傮w來說,許多地標要么意象過于繁雜,要么呈現(xiàn)方式單一,以至于地標主題不鮮明、形象不突出、創(chuàng)新性不強、文化內涵不足、文化品位不高。
(三)現(xiàn)有地標設計上存在不少缺陷
一是城市地標命名曾經(jīng)過于隨意,流于簡單粗暴。樂山中心城區(qū)最大的廣場叫新廣場,最老的公園就叫老公園;主城區(qū)連接東岸有三座橋,分別叫一號橋、二號橋、三號橋,或者叫舊大橋和新大橋。二是不善于挖掘本土歷史文化資源。比如,古嘉州盛產(chǎn)海棠,天下聞名。早在唐代,“海棠香國”就成為古嘉州的別稱。舊時古嘉州府衙內曾懸有兩道匾額:“漢嘉古治”和“海棠香國”。但海棠公園至今也沒有以海棠為主題的地標建筑或主題宣傳,這些好的歷史文化資源都沒有被充分利用起來。三是地標介紹與主題契合度不高。成功的文化地標需要搭配好的文藝作品相映成輝。久負盛名的地標文學作品有蘇東坡的《赤壁賦》、王勃的《滕王閣序》、范仲淹的《岳陽樓記》等。在樂山已有的文化地標介紹中,真正富有文采、可閱讀性強的作品寥寥可數(shù),大多只有簡單的文字說明,可閱讀性差、觀賞性不強。比如,介紹樂山歷史文化的文學作品有學者一壺山人的《古嘉州賦》、著名學者何開四的《樂山賦》、成都學者朱醴的《嘉州賦》等。他們用不同風格的文字娓娓道來樂山的前世今生,貫古通今、文采飛揚,音韻和諧、語言豐富,情感真摯充沛,熱愛之情溢于言表。但樂山廣場僅僅展示了一壺山人的作品,且因為年久失修,日曬雨淋,加上管理不善,字跡早已變得模糊不清,難以辨認,沒有充分發(fā)揮突出主題的作用。
三、樂山打造城市文化地標的對策建議
當前,我們應當充分利用地方文化資源,打造更多既“好看”又有內涵的文化地標。
(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兼容并蓄東西方優(yōu)秀建筑理念
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城市建設工作的重要論述,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聚焦人民群眾的實際需求,自覺把“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重要理念貫徹落實到城市發(fā)展全過程和城市工作各方面,努力建設人民滿意的高質量城市。高質量城市需要以高質量文化地標為載體和支撐。建設高質量文化地標要聚焦人民群眾的需求,合理安排生產(chǎn)、生活、生態(tài)空間,實現(xiàn)人與城市、人與建筑、人與空間的和諧相處。同時,城市文化地標不僅要重視建筑、雕塑、街區(qū)等實體硬件的建設,更要深刻挖掘文化內涵;既要面向未來,又要根植于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應認真梳理和積極挖掘擁有強大生命力和豐富文化內涵的中國傳統(tǒng)建筑元素和風格,既要研究傳統(tǒng)建筑的“形”,更要傳承傳統(tǒng)建筑的“神”,妥善處理城市建筑形與神、點與面、取與舍的關系。與此同時,不應盲目排外,應在繼承優(yōu)秀傳統(tǒng)建筑文化的過程中吸收西方優(yōu)秀建筑理念,并將東西方建筑文化融會貫通,努力建造能體現(xiàn)地域性、文化性和時代性的優(yōu)秀文化地標。
(二)強化頂層設計,加強監(jiān)督管理
一要落實地方政府責任,從源頭管住濫建行為。建設文化地標,地方政府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要著力從源頭管住濫建文化地標的行為,對重點投資項目要堅持民主決策,防止主要負責人“拍腦袋”決策。同時,有關部門要履行好職責,嚴格備案把關,對不符合規(guī)定程序的文化地標項目堅決制止,把“形象工程”堵在門外,不做勞民傷財?shù)氖耓3]。二要加強監(jiān)督管理。文化地標代表著整座城市的形象,屬于公共資源,理應科學論證、依法決策。應樹立正確的建筑理念,注重節(jié)能、節(jié)水、節(jié)地、節(jié)材和環(huán)保要求,防止片面追求建筑外觀形象的行為。還應健全地方法規(guī),完善設計方案比選論證和公開公示制度。對于一些不符合城市定位、規(guī)劃、設計要求,或專家意見分歧較大、公示爭議較大的項目,不能批準設計方案,不能核發(fā)建設工程規(guī)劃許可證[3]。
(三)充分挖掘本地歷史文化資源,以文化地標彰顯城市文化自信
樂山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文化類型多樣,歷史底蘊深厚。這里有海通法師舍眼護佛財?shù)谋瘔压适拢欣畎住抖朊忌皆赂琛分小岸朊忌皆掳胼喦?,影入平羌江水流”的千古名句,有歷史悠久的峨眉武術,還有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等等。其中,適于重點打造城市文化地標的資源有以下幾項:
1.名人文化地標。與樂山有關的歷史文化名人很多,打造城市文化地標應該要以本土名人為主。郭沫若是樂山本土名氣最大的文化名人,是樂山絕無僅有的珍貴文化資源,應該也必須進行重點打造。在現(xiàn)有打造基礎上,應重點重新規(guī)劃沫若主題文化地標打造。比如沫若廣場郭沫若主題文化地標可以重新打造,代表文壇巨筆的柱子要么換掉;要么就按照原設計,將郭沫若的經(jīng)典作品《鳳凰涅槃》《女神》《屈原》《虎符》《棠棣之花》等在其周圍呈現(xiàn)。另外,像李白的《峨眉山月歌》和黃庭堅的《叮咚井》這種明確提到本地文化符號的作品,均可以重點打造。
2.書院文化地標。樂山的書院文化源遠流長,積淀深厚,特別在明清時期發(fā)展到極盛。據(jù)《四川書院史》記載,明代嘉定州有13所書院,其數(shù)量在四川各州府數(shù)量中僅次于成都府的17所,排名第二,占全省95所書院的13.7%;直到清代,樂山都還有11所書院[4]。2017年,為貫徹落實中央《關于實施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發(fā)展工程的意見》,樂山市在樂山文廟成立了樂山沫若書院。書院以“崇文弘德,成風化人;凝聚人才,厚植文脈;兼容并蓄,傳承創(chuàng)新”為宗旨,主要承擔國學文化傳承教育、學術研究以及培訓交流等任務,具有傳承、學術、講學、服務四大功能。這種風景與人文的有機互動是弘揚傳統(tǒng)文化的有效途徑。此外,樂山還成立了其他不同主題的書院,如夾江的五兀書院主要傳承千年古法造紙工藝,保護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下一步可以重點打造的是復性書院。它是由著名國學大師馬一浮創(chuàng)辦的近代樂山最有名的書院,當時很多社會賢達和知名人士,如陳布雷、梁漱溟、熊十力等都擔任過其籌委會委員和教師,群賢畢至,講學論道,學術氣氛異?;钴S[4]。復性書院真正值得打造成極富文化內涵的城市文化地標。
3.愛國主義主題文化地標。一是戰(zhàn)時故宮。1933—1936年,為了躲避戰(zhàn)亂,保護國寶,故宮、北平古物陳列所、頤和園和國子監(jiān)等地發(fā)起了南遷行動,先后將1.9萬多箱文物(其中故宮1.3萬余箱)分三路運往四川,其中巴縣(現(xiàn)重慶市巴南區(qū))存80箱,峨嵋縣存7287箱,樂山縣存9331箱[4]。這批國寶在樂山和峨眉山保存長達七八年之久,1946年起才陸續(xù)集中到重慶,直到1947年才遷回南京。南遷文物行程上萬里,穿越了大半個中國,百萬件文物中竟沒有一件丟失,甚至幾乎沒有什么毀壞,堪稱世界文化史上的奇跡。
在故宮文物保護史上,這場文物南遷承載了太多厚重的東西,而樂山為這段崢嶸歲月所作出的卓越貢獻也被歷史和眾多學者所銘記。據(jù)了解,1946年4月,故宮博物院曾以國民政府名義為原樂山縣安谷鄉(xiāng)7處文物庫各頒贈“功侔魯壁”金漆牌匾一塊,以示嘉獎[4]。目前,樂山市計劃在故宮博物院、中國旅游集團有限公司等支持下建設“戰(zhàn)時故宮”項目,名稱初定為“故宮南遷遺址公園”。其旨在以打造故宮南遷遺址公園為核心,實行現(xiàn)有遺址博物館改造和歷史文化旅游資源開發(fā),擬建設集文化體驗、休閑人居、旅游度假等產(chǎn)業(yè)為一體的生態(tài)園林式故宮文物南遷文化小鎮(zhèn),提升區(qū)域文化遺產(chǎn)保育活化工作水平,促進故宮文化、樂山文化繁榮發(fā)展。該項目目前正在運作當中。
二是國立武漢大學西遷遺址。1938年4月,日寇全面侵華,華中淪陷。為躲避戰(zhàn)亂,經(jīng)多方考察,國立武漢大學決定西遷至樂山。經(jīng)過幾個月的顛沛流離,師生們陸續(xù)抵達樂山。據(jù)說樂山市民用全城大掃除的方式熱烈歡迎國立武漢大學師生的到來,部分市民還免費為國立武漢大學學生提供住宿,一些工廠的經(jīng)營者甚至將廠房無償捐獻給國立武漢大學作為教學設施。在當時物價飛漲的情況下,正是樂山人民的無私幫助為國立武漢大學師生長期駐扎樂山提供了強大的支撐。
“國立武漢大學嘉定分部”從1938年4月底開課一直至1946年10月31日,表明國立武漢大學在樂山辦學時間長達8年。在這8年里,國立武漢大學的學生人數(shù)由600人增至1700人,其中,樂山籍學生有幾十人。這一時期被稱為武漢大學辦學史上的“樂山時期”。樂山時期的武漢大學與西南聯(lián)大、中央大學、浙江大學一起,并稱為民國“四大名?!?,匯聚了周鯁生、王星拱、劉永濟、朱光潛、蘇雪林等一批大師級人物。國立武漢大學樂山時期的艱苦奮斗與輝煌業(yè)績在武大校史和中國歷史上都是濃墨重彩的一筆。因為遺址幾乎已不存在,該文化地標的打造頗具難度??膳c陜西街為核心,極力挖掘有關歷史文化資源,以蘇雪林等“珞珈三女杰”的故居“讓廬”作為遺址重建與打造的主題線索,重現(xiàn)當年那段舉步維艱、可歌可泣的歷史。
(四)做好本真化文化遺址的地標式展示
本真化的文化遺址指的是真實的、原原本本的,忠于歷史的、神圣的,而非虛偽、復制、被褻瀆的文化遺址。強調文化遺址的本真化,簡單地說就是要保護原生的、本來的、真實的歷史原物原貌,保護它所遺存的全部歷史信息。
以樂山老城區(qū)上中順特色文化街區(qū)為例,樂山上中順特色文化情境體驗街區(qū),緊靠樂山港,與樂山大佛景區(qū)隔江相望。上中順特色文化街區(qū)由上河街、中河街和順城街組成。三條街都與城墻、河流毗鄰相伴,市場因城而開,房屋臨河而建。上中順的歷史久遠,可以追溯到明朝。在明代,老城東有一條約六米寬的護城河,百姓稱之為“濠溝”。清代后期,隨著城市經(jīng)濟發(fā)展和人口增長,在濠溝外逐漸興起了三條街道,分別為上河街、中河街和后河街,街道因建于護城河邊,故有此名。這三條街道既是樂山城普通百姓的雜居之所,也是商貿往來各類貨物的堆放地,歷史上這里曾盛況空前。
其中,順城老街是與上河街平行并立的順城街,因順著明代城墻修建而得名,抗日戰(zhàn)爭時期被日軍飛機炸毀,當?shù)匕傩論p失慘重,許多人無家可歸??谷諔?zhàn)爭勝利后,街道逐漸恢復重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曾為環(huán)城路,后改為解放西路,1981年地名普查時復名為順城街。順城街是一條飽含樂山城市記憶和市井文化的老街,不僅有著千年古跡龍神祠、明朝文物拱辰門,還誕生了樂山第一家電影院、攝影相館。前期街區(qū)文化打造,在最大程度保護歷史古跡的基礎上,還原了舊時生活情景,豐富了街區(qū)文化內涵。下一步應在此基礎上,通過特色街區(qū)城市風貌提升、特色產(chǎn)業(yè)植入和生活場景打造,將老街塑造成具有厚重文化底蘊,集吃、住、行、游于一體的商貿古街,實現(xiàn)歷史文化街區(qū)改造與居民生活改善的有機結合。
總之,在當前城市文化地標建設中,我們要積極地繼承和維護優(yōu)良傳統(tǒng)文化,精心滋養(yǎng)和豐富文化內涵,讓魅力獨特的城市文化地標在歷史長河中閃耀人文之光。
參考文獻:
[1]李明,陳永毅.堅定文化自信促進文化繁榮:以樂山市為例[J].巴蜀史志,2019(01):94.
[2]曾文.嘉州古城墻的前世今生[N].樂山日報,2017-08-17(01).
[3]黃超,楊文明,竇瀚洋.城市“文化地標”該如何建[N].人民日報,2020-12-07(07).
[4]李明.旅游興市需堅定文化自信[N].樂山日報,2019-03-2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