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靜誼, 王大千, 王檳鑫, 寧 攀, 劉保英
(河南大學 化學化工學院, 河南 開封 475004)
聚甲醛(POM)是一種分子主鏈由-CH2-O-構成的線型高分子材料,具有彈性模量高、硬度和剛性大、耐磨、耐疲勞、耐化學藥品和抗蠕變性能優(yōu)異等特點,在工程材料中占有重要位置,廣泛應用于電子電氣、機械、儀表、汽車、建材等領域。剛性和韌性是聚合物作為結構材料最重要的性能。雖然聚甲醛因其優(yōu)異的綜合性能,被稱為第三大工程塑料,但其存在沖擊韌性低、缺口敏感性大、增韌之后力學強度下降明顯等問題,極大地限制了其使用范圍[1]。因此,增強增韌改性是實現(xiàn)聚甲醛高性能化的必要途徑。
目前聚甲醛的增強研究主要是通過纖維增強和無機納米粒子增強。纖維增強主要是利用具有一定長徑比的填料如玻璃纖維(玻纖,GF)[2]、碳纖維(CF)[3]、纖維素纖維[4]、硅灰石纖維[5]等對聚甲醛進行填充。當復合材料受到外力作用時,外力通過樹脂傳遞到纖維,通過纖維的斷裂實現(xiàn)增強的效果[6]。這種增強方式效果明顯,也是目前最常用的增強手段。無機納米粒子的增強機理主要是通過納米粒子的加入,誘導樹脂基體成核,細化球晶顆粒,亦或者材料受力時,通過納米粒子與基體界面脫粘產生空化區(qū),誘導基體塑性變形,進而提高復合體系的拉伸強度和模量,改善體系沖擊性能。但納米粒子的增強增韌效果與添加的填料含量有關。只有納米粒子添加量一定時,才能起到增強增韌效果,太高或者太低都無法實現(xiàn)力學改性效果,且體系力學性能提升有限。因此,纖維增強依然是目前復合體系增強改性的首要選擇。目前關于GF增強POM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纖維對POM力學性能、結晶性能的影響,以及長纖維增強復合材料的制備等方面[7],對于退火對POM/GF復合體系力學性能的影響,暫未見報道。而實際上,纖維填充后,一方面會影響大分子鏈的活動能力,使分子受限結晶;另一方面會通過異相成核的方式,誘導結晶。而兩方面共同作用,均會對POM的結晶產生一定的影響。退火處理能有效消除加工熱歷史并完善結晶過程,對產品的性能產生一定的影響。此外,高含量剛性填料的添加,在低頻區(qū)會產生搭橋形成網絡結構,根據(jù)低頻區(qū)儲能模量和損耗模量的變化,進一步考察填料與基體的界面行為,對于研究復合材料界面性能有一定的指導意義。本論文采用玻纖填充改性POM,考察了玻纖含量及退火對POM力學性能、熱性能及流變行為的影響。
聚甲醛(POM,MC90)購自開封龍宇化工有限公司,玻璃纖維(GF)購自Owens Corning公司,三聚氰胺(ME)和偶聯(lián)劑(A1100)均購自深圳晶材化工有限公司。
同向雙螺桿擠出機:AK22,南京科亞化工成套裝備公司;注塑成型機:UN90A2,廣東伊之密精密機械股份有限公司。電子萬能試驗機:TCS-2000,臺灣高鐵股份有限公司;簡懸組合擺錘沖擊試驗機:XJJ-11,濟南翰森精密儀器有限公司;動態(tài)熱機械分析:DMA861e,瑞士Mettler Toledo公司;維卡軟化點測定儀:濟南儀器公司;場發(fā)射掃描電子顯微鏡:JSM-7610F,日本電子株式會社;差示掃描量熱儀:DSC822e,瑞士Mettler Toledo公司;旋轉流變儀:DHR2,美國TA Instruments公司。
原料在鼓風干燥箱中80 ℃干燥4 h后,將聚甲醛、三聚氰胺、偶聯(lián)劑及加工助劑按96.9 wt%、1.5 wt%、0.5 wt%和1.1 wt%的配比在攪拌機中混合均勻,之后通過雙螺桿擠出機進行擠出共混,GF 采用側喂料的方式加入,最終得到不同GF含量(0 wt%、5 wt%、10 wt%、15 wt%、20 wt%、25 wt%、30 wt%、35 wt%、40 wt%)的POM復合材料。擠出工藝溫度為165~175 ℃,螺桿轉速80~200 rpm,喂料頻率2~9 rpm。擠出后的物料置于鼓風烘箱中80 ℃干燥備用。
1.4.1 差示掃描量熱分析(DSC)
DSC測試過程均處于氮氣(N2)保護狀態(tài)進行,測試程序:從室溫快速升溫至180 ℃,恒溫2 min,后以10 ℃/min降溫至 25 ℃,恒溫 3 min,隨后二次升溫到 180 ℃,記錄樣品結晶曲線和熔融曲線。并根據(jù)公式(1)計算試樣的相對結晶度(Xc)[7]:
(1)
式中,ΔHm為DSC測試所得樹脂熔融熱焓;ΔH0為POM樹脂100%結晶時的熔融熱焓,ω為POM的質量分數(shù)。對POM來說,ΔH0為248 J/g[8]。
1.4.2 力學性能測試
將干燥后的共混料通過注塑成型機成型為 4 mm 厚的矩形和啞鈴形力學性能測試樣條。注塑后的部分樣條在80 ℃鼓風烘箱退火4 h備用。拉伸性能測試按GB/T 1040-2006標準進行。試樣為標準啞鈴型樣條,試樣斷面尺寸為 10 mm × 4 mm,標距為 100 mm;拉伸速度為 50 mm/min,測試過程在常溫下進行。彎曲性能測試按國標GB/T9341-2008對試樣的彎曲性能進行測試,樣條規(guī)格為80 mm × 10 mm × 4 mm,測試速率為2 mm/min;沖擊性能測試按GB/T 1043-2008測試樣品沖擊強度,進行簡支梁缺口沖擊試驗測定,試樣尺寸為80 mm × 10 mm × 4 mm,V 形缺口尺寸為 2 mm。以上每組試樣至少重復 5 次,結果取平均值。
1.4.3 動態(tài)熱機械性能分析(DMA)
動態(tài)機械性能測試采用雙懸臂梁模式,在氮氣氛圍下,以 3 ℃/min 的升溫速率從 -100 ℃ 升至 150 ℃,多頻模式,選用頻率為 0.5 Hz、1 Hz、10 Hz、50 Hz、100 Hz,試樣尺寸為 80 mm ×10 mm × 4 mm。
1.4.4 維卡軟化點測定
維卡軟化點測定按國家標準GBT1634-1979進行。將樣片置于高溫硅油傳熱介質中,采用120 ℃/h的升溫速率升溫,放置10 N的砝碼,測試試樣被1 mm2針頭壓入1 mm時的溫度即為維卡軟化點。樣片尺寸為4 mm × 10 mm × 10mm。
1.4.5 動態(tài)流變測試
將經擠出共混后的物料放入模具中,在180 ℃下,平板硫化機熱壓成型為厚度1.5 mm、直徑 25 mm 的圓片,選用TA公司DHR2型平行板流變儀測試POM阻燃試樣的流變行為,實驗在空氣氛圍中進行,平行板間距為1 mm。動態(tài)應變掃描: 測試溫度為170 ℃。頻率ω=1 Hz,測試應變范圍為0.01%~100%;動態(tài)頻率掃描: 實驗采用小振幅振蕩剪切模式,頻率范圍ω=100~0.1 rad/s,測試溫度為170 ℃,應變選取γ= 0.1%。
1.4.6 試樣形貌分析
將POM/GF沖擊試樣斷面處理噴金處理后,通過JSM-7610F型場發(fā)射掃描電鏡觀察沖擊后試樣斷面形貌和纖維拔出情況。加速電壓為20 kV。
不同纖維含量的POM/GF復合體系儲能模量(G′)、損耗模量(G″)及復數(shù)粘度(η*)與角頻率(ω)的關系如圖1所示。 從圖中可以看出:GF的加入,使POM/GF復合體系的G′ 和G″ 均比純POM高。在低ω(<0.3 rad/s)區(qū)域,G′對纖維含量的依賴性更為顯著。隨著纖維含量的增加,G′-ω曲線在低頻區(qū)域開始出現(xiàn)平臺。高GF含量時,復合體系對ω的敏感性較弱,出現(xiàn)類固體行為。G″ 也隨纖維含量的增加而增加,同時,高GF含量(>20%)時,G″-ω曲線出現(xiàn)類固體平臺。從η*-ω曲線可以看出,隨著纖維含量的增加,體系的η*逐漸增大,尤其是在低頻區(qū)更明顯,且復合材料的η*表現(xiàn)出明顯的剪切變稀行為。
圖1 玻纖含量對聚甲醛復合材料儲能模量(a)、耗能模量(b)以及復數(shù)粘度的影響(c)Fig.1 Storage modulus (a) , loss modulus (b) and complex viscosity (c) of POM/GF composites with different contents of GF
為考察不同含量的玻纖對POM結晶性能的影響,分別研究了復合材料的非等溫結晶曲線(圖2)和熔融曲線(圖3),并統(tǒng)計熔融過程熱焓的變化情況(表1)。從實驗結果可以看出:隨著玻纖的加入及含量的增加,樹脂基體的最大結晶溫度呈向高溫偏移的趨勢。 這主要是由于玻纖的加入,可以作為異相成核點,誘導POM基體的結晶。同時,較高的結晶溫度也促進了POM分子鏈段的運動重排,使晶體結構更加完善。纖維含量越多,成核點越多,結晶過程越快,相應的結晶度也越高。
圖2 POM/GF復合材料非等溫結晶曲線圖Fig.2 Non-isothermal crystallization curves of POM/GF composites
圖3 POM/GF二次升溫熔融曲線Fig.3 Secondary heating melting curves of POM/GF composites
表1 POM/GF復合材料DSC參數(shù)Table 1 DSC parameters of POM/GF composites
從圖3可以看出:復合體系的熔融峰寬相近,熔體熔融溫度在168 ℃左右,與基體相近,說明GF的加入對樹脂基體的熔融峰值溫度影響不大。這說明不論是均相成核還是異相成核所生成的POM球晶均較為完善,也側面說明POM的結晶能力非常強,晶體結構較為完善。
為考察纖維含量以及退火處理對POM/GF復合材料力學性能的影響,將部分注塑后的試樣放置在90 ℃,處理4 h,對比了退火前后復合材料力學性能的變化,結果如圖4所示。
從圖4(a)可知:退火之后,復合材料的拉伸強度較未退火試樣均有明顯提升。而對于不同GF添加量的復合材料,退火后的拉伸強度較未退火試樣也有5% 左右的增幅。隨著玻纖含量的增加,復合材料的拉伸強度呈現(xiàn)先增后減的趨勢。這說明:退火處理,能夠進一步完善樹脂基體的晶體結構。對于未退火體系:當玻纖添加量為10 wt% 時,兩個復合材料的拉伸強度達到最大值,為65.6 MPa,較未添加玻纖的基體增強8.4%。而當纖維含量大于25 wt% 以后,復合材料的強度反而低于未添加玻纖的基體樹脂。這主要是纖維添加量較大時,引入的缺陷較多,同時由于纖維與基體界面較弱,致使外力不能有效地傳遞到纖維,導致材料在外力作用下提前失效。當纖維添加量為30 wt% 以后,復合材料的拉伸強度保持不變,但數(shù)據(jù)的波動性增大,也側面證實了上述解釋。而對于退火后的材料:當纖維添加量5 wt% 時,材料的強度并沒有明顯變化;當添加量為10 wt% 時,材料的拉伸強度達最大值,為68.3 MPa,較未添加玻纖的體系增加約0.8%;隨后材料的拉伸強度便隨玻纖含量的增加呈下降的趨勢。當纖維含量高于20 wt% 時,材料的拉伸強度低于未添加纖維的水平。這可能是由于退火之后,體系的結晶較為完善,晶界缺陷增多,導致材料在外力作用下提前發(fā)生力學失效。
從圖4(b)中可以看出:玻纖含量的增加對復合材料缺口沖擊強度的影響規(guī)律性不明顯。當玻纖添加量低于20 wt% 時,復合材料的缺口沖擊強度較POM基體有明顯下降。當GF添加量為5 wt% 時,體系的缺口沖擊強度僅為5.1 kJ/m2(未退火和退火),較基體樹脂下降約27%。對添加GF的復合材料,當纖維添加量為25 wt% 時,退火前后復合材料的缺口沖擊性能較高。
從圖4(c)和(d)可以看出:隨著GF含量的增加,復合材料的彎曲強度也呈現(xiàn)先增加后下降的變化趨勢,且添加纖維后,材料的彎曲強度較未添加纖維的基體均有明顯提升。對于未退火復合材料,當纖維添加量為30 wt% 時,材料的彎曲強度最高,為83.7 MPa,較未添加纖維的基體提高24.5%。而退火后的試樣此時彎曲強度為89.4 MPa,較未添加纖維的基體提高29.5%。添加玻纖之后,復合材料的彎曲模量提升明顯,且隨著玻纖含量的增加呈增加的趨勢。當纖維含量為40 wt% 時,退火和未退火復合材料的彎曲模量相應的基體提升325% 和291%。這主要與玻纖自身模量較基體高有關。由此可見:玻纖的加入對復合材料彎曲強度的改善比較明顯,尤其是對材料彎曲模量的影響較大,改性效果較好。
圖4 不同含量GF對POM/GF復合材料力學性能的影響(a)拉伸強度;(b)缺口沖擊強度;(c)彎曲強度和(d)彎曲模量Fig.4 Effect of content of GF on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POM/GF composites Tensile strenth (a), Notched charpy impact strength (b), Flexural strength(c) and Flexural modulus (d)
為了解纖維在基體中的分散形態(tài),退火后試樣斷面形態(tài)以及纖維/基體界面情況如圖5和圖6所示。從圖5可以看出:共混物中GF相以島狀形式分散在 POM樹脂基體中,且所考察的GF添加范圍0~40%內,纖維均能夠均勻的分散在POM樹脂基體中。同時,可觀察到體系在受到外力作用失效后,纖維拔出現(xiàn)象明顯,表現(xiàn)為斷面處有許多纖維拔出留下的孔洞和部分拔出的纖維。從圖6可以清楚的看到,拔出后的纖維表面較為光滑,僅有少量掛膠。說明玻纖與POM基體之間的相容性較差,界面結合較弱,導致增強相的增強效果一般。
圖5 不同GF含量的POM/GF復合材料沖擊斷面電鏡照片(×100)Fig.5 SEM photos of POM/GF composites with different GF contents (×100)
圖6 不同GF含量的POM/GF復合材料沖擊斷面電鏡照片(×2000)Fig.6 SEM photos of POM/GF composites with different GF contents (×2000)
為考察玻纖含量對POM復合材料模量以及玻璃化轉變溫度的影響,抽取部分具有代表性的配方進行了動態(tài)熱機械性能分析,結果如圖7和圖8所示。從圖7可以看出:當玻纖含量較低時(5 wt% 和10 wt%),復合材料低溫儲能模量低于未添加纖維的樹脂基體。 當纖維含量較高時(大于25 wt%),復合體系低溫儲能模量高于樹脂基體。當溫度高于基體玻璃化轉變溫度之后,從30 wt% 和35 wt% 纖維含量的復合體系數(shù)據(jù)來看,復合材料儲能模量隨纖維含量的變化趨勢并不明顯。這一趨勢與復合材料拉伸和沖擊性能結果一致。
圖7 不同GF含量POM/GF復合材料儲能模量隨溫度變化曲線Fig.7 Storage modulus of POM/GF composites with different GF contents
從圖8可以看出:玻纖的加入,使復合材料的次級轉變溫度峰向高溫偏移,且材料的次級轉變溫度峰合為一個寬峰,峰強下降。表明在此溫度區(qū)間可運動的鏈段單元減少,說明玻纖作為物理交聯(lián)點,限制了樹脂基體分子鏈的運動。 此外,隨著纖維含量的增加,復合材料結晶度增大,對應tanδ強度降低,也證實了非晶相的減少,此結果與DSC結果一致。
圖8 不同GF含量下POM/GF復合材料損耗角正切(tan δ)隨溫度變化曲線Fig.8 Curve of tan δ vs temperature of POM/GF composites with different contents of GF
為了考察玻纖的引入對復合材料耐熱性的影響情況,圖9給出了玻纖加入后對復合材料維卡軟化點溫度的影響。無機填料的加入通常能夠改善樹脂基體的熱穩(wěn)定,改善材料的成型收縮率。從研究結果可以看出:隨著玻纖含量的增加,復合材料的維卡軟化點略有提高,但提升幅度不大。當玻纖含量為35 wt% 時,材料的維卡軟化點最高,為162.3 ℃,較未添加玻纖樹脂基體升高1.3 ℃。
圖9 玻纖含量對POM/GF復合材料維卡軟化點的影響Fig.9 Effect of content of GF on Vica softening point temperature of POM/GF composites
考察了不同玻纖含量對聚甲醛復合體系的流變行為、力學性能、結晶性能、動態(tài)熱機械性能及耐熱性的影響。
1)玻纖的加入,使POM/GF復合材料的G′ 和G″ 均比純POM高,材料的復合粘度增加。
2)由于玻纖可作為異相成核點,隨著玻纖的加入及含量的增加,樹脂基體的最大結晶溫度呈向高溫偏移的趨勢。纖維含量越多,成核點越多,結晶過程越快,相應的結晶度也越高。
3)當纖維添加量較低5 wt% 時,材料的拉伸強度并沒有明顯變化;當添加量為10 wt% 時,材料的拉伸強度較未添加玻纖時增加0.8%,隨后復合材料的拉伸強度便隨玻纖含量的增加呈下降的趨勢。當GF添加量為5 wt% 時,材料的缺口沖擊強度僅為5.1 kJ/m2,較基體樹脂下降約27%。對添加GF的復合材料,當纖維添加量為25 wt% 時,退火前后復合材料的缺口沖擊性能較高。玻纖的加入對復合材料彎曲強度的改善比較明顯,尤其是對材料彎曲模量的影響較大,改性效果較好。從SEM結果可知:拔出后的纖維表面較為光滑,僅有少量掛膠。說明玻纖與POM基體之間的相容性較差,界面結合較弱,導致增強相的增強效果一般。
4)隨著玻纖含量的增加,復合材料的維卡軟化點略有提升,但提升幅度不大。當玻纖含量為35 wt% 時,復合材料的維卡軟化點較未添加玻纖樹脂基體升高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