欒麗紅
唐代詩人白居易感嘆“舊句時時改,無妨說性情”,賈島“驢背敲詩尋佳句”的典故也被傳為佳話。好的文章詞句,是經(jīng)過作者的千錘百煉得來的。那么,怎樣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yǎng)他們修改作文的好習慣,提高其作文水平呢?下面談談自己一點粗淺的認識。
一、親子共讀法
這種方法旨在讓家長從孩子作文的思想內容方面把關。學生年齡越小,這一方法越有必要。葉圣陶在《作文論》中說:“我們不能只思索作文的法度、技術等等問題,而不去管文字的原料——思想、情感問題,因為我們作文,無非想著這原料是合理,是完好,才動手去作的?!睂懳恼率菫榱吮磉_某種思想情感,如果學生文章的思想情感偏離了正確的方向,那么家長最好是第一個知情人。記得有一次我讓學生寫《童年趣事》,有一個學生在文章中寫道:
“雙休日,媽媽帶我去姥姥家。姥姥家養(yǎng)了一只大狗,我突發(fā)奇想:‘如果把狗放進雞籠里,會不會很好玩呢?’我解開拴狗的鐵鏈子,把狗放進雞籠里,狗立即汪汪地狂吠,雞被咬得亂飛亂撞。我笑得前仰后合,開心極了?!?/p>
看到這篇作文,我的心情非常沉重。把雞和狗放在一起,雞被咬得亂飛亂叫,一般情況下,大家會覺得非常殘忍,這個孩子為什么會覺得如此開心呢?原來,這個孩子生活在單親家庭中,他跟著母親生活,母親經(jīng)常在孩子面前說父親的壞話,致使孩子心中充滿了仇恨。當我把這篇文章拿給他母親看的時候,他的母親陷入了沉思。能夠看出來,他的母親已經(jīng)認識到自己在教育孩子方面存在的問題。后來,我和孩子的媽媽多次溝通交流,她慢慢轉變了對孩子的教育方式。
如果我們忽視了文章的思想,單從寫作手法、表達方式、語言運用等角度去分析,那么文章寫得再好又有什么用呢?家長畢竟閱歷深、積累多,從一個成人的角度看孩子的作文,發(fā)現(xiàn)問題的概率較大。讓家長作為孩子作文的知情人,這樣能夠有效促進親子之間的交流和溝通,家長可以及時了解孩子的思想動態(tài),對孩子的教育起到引領方向的作用。
二、對照提綱法
我們都知道,寫作之前要列提綱。認真列好了提綱,文章基本上成功了一半。修改文章,依然離不開提綱。學生寫完作文,首先對照提綱看一看、想一想,寫作內容是不是緊扣了提綱。例如寫《媽媽的愛》這篇作文,圍繞“媽媽的愛”,可以寫迷茫時媽媽的指引,生病時媽媽的精心照顧,失敗時媽媽的安慰等,所選的這些材料,都能夠很好地印證媽媽的愛。但如果寫了媽媽愛美,媽媽認真工作等,這就偏離了“愛”的主題,所以要刪掉。
接下來,還要對照提綱看詳略。觸動自己內心情感的,從大的方面來說,可能是一件事;從小的方面來說,可能是一個眼神,一個動作,一句話……例如,一個學生在寫《因為有父愛,我更堅強》這篇文章時,寫自己視力異常,父親帶她去北京求醫(yī),選取了這樣幾個事例:連續(xù)幾天幾夜排隊掛號;父親不舍得買玉米吃,卻給自己買;診斷結果出來后,父親安慰自己。三個事例沒有側重點,詳略不突出,雖然選材很好,但沒有深深地打動讀者。如果重點寫連續(xù)幾天幾夜排隊掛號,父親在極度疲憊的情況下,還強撐著不停地用扇子為“我”驅趕蚊子,細心照顧“我”,就很感人了。再比如,父親懷著無比期望的心情帶“我”看名醫(yī),但看到診斷書上赫然寫著“視神經(jīng)萎縮”時,父親極度失望、悲傷、無助而又怕“我”知道想極力掩飾時那種復雜的心情,這也是應該重點描寫的,這種情感可以依托父親拿著診斷書時顫顫巍巍的動作、黯然神傷的眼神等細節(jié)表達出來。“一粒沙里見世界,半瓣花上說人情”,細節(jié)是一篇文章的靈魂,抓住最感人的一點渲染之,凸顯之,情感自然就流露出來了。
三、放聲朗誦法
六年級的學生寫作水平基本上還停留在小學階段(濟南市萊蕪區(qū)實行五四學制),好不容易東拼西湊完成了一篇文章,就認為萬事大吉了。老師們在批閱學生作文的時候經(jīng)常發(fā)現(xiàn),一篇文章有多處語句不通順,漏字多字的情況也時有發(fā)生,還有的幾個句子連在一起不加標點符號……批閱學生的作文,耗時費力,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是學生沒有養(yǎng)成良好的修改作文的習慣。我要求他們寫完作文后放聲朗讀,而且要邊用手指著邊朗讀,“目視其文,口發(fā)其聲”,這樣就做到了手、眼、口、腦高度統(tǒng)一,既能自查多字漏字的情況,又能培養(yǎng)語感,語句不通順、用詞不恰當、前后不連貫、音節(jié)不和諧等問題,也會在這樣的朗讀中被發(fā)現(xiàn)并得到修改。長期堅持下去,好習慣也就養(yǎng)成了。
四、小組討論法
蘇軾有詩曰:“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自己寫的文章雖然幾經(jīng)修改,但是往往受定勢思維的影響,不知道文章的缺點究竟何在,這時,進行互讀修改很有必要。我按四人一小組來劃分,充分考慮每個學生的寫作能力,均衡搭配,每小組都有一個寫作較好的同學當組長。組長帶領大家討論時,由組長或口齒清晰的同學朗誦組員的文章,這樣做還可以讓組員站在聽者的角度看自己的文章,正如葉圣陶所說:“換個立場,站在聽話的人的立場,你自己聽聽,那樣一番話是不是句句聽得清,是不是沒有一點障礙?!贝蠹乙黄鹇牐l(fā)現(xiàn)問題一起探討,在探討中解決問題。然后從文章的主要內容、中心思想、寫作思路等方面評議,交流閱讀感受,提出修改建議?;プx修改,既可以促進同學之間的合作,又可以讓學生之間互相取長補短,拓寬思路,可謂一舉兩得。
五、批注修改法
隨著學生修改作文能力的不斷提高,我開始培養(yǎng)他們做批注修改的能力。做批注法,即小組同學在組員的文稿上做批注,可以質疑,可以評價,也可以提出修改建議。如,一個學生的作文,第一自然段寫道:“父母的愛,充斥了我的生活?!薄俺涑狻钡囊馑际恰俺錆M”,但含有厭惡的意思,是貶義詞,用在這里顯然不恰當。那么就可以在旁批的地方寫上修改建議,最終由作者本人完成修改。這樣的修改方法,對于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自查能力、寫作能力等大有裨益。
六、面批修改法
學生把多次修改的作文認真謄抄到作文本上,老師逐一批閱。葉圣陶說:“給學生改文,最有效的辦法是面改?!贝朔ǖ拇_奏效。我先讓學生自己讀,讀到卡頓的地方,啟發(fā)學生想一想,問題出在哪里,怎樣修改。這樣師生共讀同改,往往能讓學生的印象更深刻。
當然由于學生人數(shù)太多,一一面批面改無法做到。我把學生劃分成兩大組,一組是寫作較好的學生,一組是寫作基礎較差的學生。面批的對象主要是寫作基礎較差的學生。其他學生的文稿,我一般是在眉批、旁批、尾批中或提出修改意見,或肯定文章的優(yōu)點。這一部分學生有較強的接受能力,他們一看就能知道老師的意思,如果確有不明白的地方,再個別找老師交流。這樣做,既面向全體,又因材施教,從而促進每一個學生的作文水平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七、集體講評法
批閱學生作文時,要及時做好批改記錄,歸納整理,形成講評課的主要內容。講評課不是優(yōu)秀生的專題課,而是面向全體學生,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積極參與、共同提高的課。
講評課一般分三個環(huán)節(jié)。第一環(huán)節(jié),師生一起回看題目及要求,看看自己審題審得對不對,立意是停留在表面還是有一定深度。在審題立意上,老師要引導學生懂得:人有我新,人新我深。第二環(huán)節(jié),典型習作品析。分別從選材立意一般但語言流暢、富有文采、中心明確的文章中,從審題立意有深度、富有啟示的文章中,從審題立意有偏頗、中心不明確的文章中,選取典型作品。接下來,讓學生朗讀他們的作文,其他同學交流自己的收獲,賞析值得品味的詞語、句子等,提出修改建議,讓學生清楚地認識到這些作文的優(yōu)秀之處和不理想的原因。第三環(huán)節(jié),一一點評每一個學生的作文。每次講評課,我都會以書面總結的形式,把每個學生作文中體現(xiàn)出來的優(yōu)點整理下來,力求做到個性化表揚。每一個學生都能被老師表揚到,他們就會在作文講評課中找到存在感,而不至于成為局外人,從而點燃自信的火焰,激發(fā)寫作欲望。
八、鼓勵措施
學期末,我鼓勵學生把自己精心修改后的優(yōu)秀作文打印出來并裝訂成作文集,請家長、老師或其他長輩寫寄語,也可以從書中節(jié)選經(jīng)典的語段作為卷首語,并讓學生把作文集放進圖書角,課余時間大家可以互相閱讀,相互學習修改方法和技巧。同時,我精心組織學生參加作文比賽,多名學生在市級、省級乃至全國作文競賽中獲獎,多名學生的作品被刊登在省級刊物上。品嘗著累累碩果,學生臉上洋溢著成功的喜悅。
葉圣陶說,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自能讀書,自能寫作,而“刪繁就簡三秋樹,領異標新二月花”則是習作教學的永遠追求。當然,不同年齡段的學生水平不同,我們的培養(yǎng)方法和要求也要相應地變化,要遵循循序漸進、因材施教的原則,想方設法培養(yǎng)學生愛寫作、會修改的良好習慣,讓學生掌握科學的修改方法,輕輕松松、快快樂樂地寫作。
(作者單位:山東省濟南市鋼城區(qū)新興路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