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峰
【內容摘要】傳統的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教師通常采取講解灌輸教學模式,而且根據考試內容設計教學過程與教學重點,語文閱讀教學枯燥乏味,學生對于文本的理解處于膚淺層次,很難體驗蘊含于文本中的思想情感與把握主題意旨,這對于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效果形成阻礙。而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實施文本細讀策略,可以促進學生深入到文本當中,與文本及作者進行近距離對話。教師要重視文本細讀對于培養(yǎng)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重要作用,采取多元化教學方式,提高閱讀教學效率,注重閱讀體驗,使學生有效體味語篇情感,強化對文本細節(jié)的理解,加深學生審美體驗,注重多元化閱讀理解,有效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
【關鍵詞】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文本細讀
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重要組成部分。閱讀能力的提高是學生進行其他學科學習所需要具備的基本能力,也是學生日后踏入社會所應該具備的重要素質。但是在傳統教學中,語文閱讀教學長期處于教師講解、學生被動聽講的狀態(tài),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得不到有效培養(yǎng),閱讀欲望很難得到激發(fā),教師肢解式解析通常使學生對閱讀教學產生厭倦情緒與抵觸心理,究其原因是學生的閱讀很難進入文本當中,處于膚淺層面,學生很難體驗文本情感,感受細讀的趣味性。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實施文本細讀策略,可以更好地促進學生理解文本細節(jié),體味細膩情感,可以更好地促進學生審美意識的提高,教師要充分認識文本細讀對于學生閱讀能力提高的重要作用,采取有效策略,促進學生閱讀理解與語文綜合素養(yǎng)的提高。
一、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實施文本細讀的重要作用
1.拓展學生知識視野
傳統語文閱讀教學中,學生缺乏主動閱讀吸收的積極性,在被動而機械的學習狀態(tài)下,學生很難對文本產生問題意識,而學生缺乏問題意識也就很難產生探究欲望與動力,也就很難進入文本營造的精神世界而體驗作者的思想情感,閱讀教學也只是學生語言學習的工具,缺乏情感與趣味化體驗。而文本細讀教學可以使學生深入到文本當中,從而拓展學生知識視野。細讀教學模式下,教師引領學生挖掘文本的情感意蘊,提煉文本主題,接受情感的熏陶與洗禮,豐富知識積淀。
2.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
傳統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是教學的主體,教師是課堂的演講者,生本理念淡薄,學生的主體地位得不到突出體現,閱讀教學內容多局限于字詞的識記,段落的分析,根據考試內容設計教學過程,忽視了閱讀教學對學生的審美教育作用,學生的審美情趣也得不到有效培養(yǎng)。而運用文本細讀教學,可以使學生進入深度閱讀狀態(tài),教師引導學生對文本進行梳理,從不同視角進行文本的閱讀欣賞,學生可以突破閱讀內容的局限性,開拓閱讀思維,加深審美體驗。
二、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運用文本細讀的策略
1.注重閱讀體驗,體味語篇情感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閱讀是對語篇情感體驗的過程,通過細讀,學生可以進入文本內里,通過作者用文字營造的精神世界,實現與作者及文本的近距離對話,從而更細膩地感受與體味作者滲透于字里行間的思想情感,提煉蘊含于語篇中的主題意旨。有效閱讀的過程不僅需要閱讀的技巧與方法,而更重要的是通過閱讀讓學生了解文本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學生接受文本情感的熏陶,才能引發(fā)情感共鳴,從而激發(fā)反復閱讀與體驗的欲望,實現通過深入閱讀加深體驗,通過體驗進一步增強閱讀動力的良性循環(huán)。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注重閱讀情感體驗,讓學生品嘗閱讀的收獲與成功的愉悅,教師需要運用多元化教學方法與手段,根據具體文本內容,設計不同的閱讀方式。
例如,學習朱自清《背影》的主要目標是引導學生體察深厚的父子深情,激發(fā)學生對父母的愛,教師需要引導學生仔細揣摩蘊含于文中的情感,提高鑒賞品位。為了達到這一目標,教師首先引領學生整體感知課文,讓學生了解作者所四次寫到的“背影”,而每次的情況是各不相同的,但是在情感上卻是一脈相承的,第一次提到背影,是在文章的開篇處,表達了對父親懷念的情感;第二次是望父買橘,刻畫的是車站送別的情景,父親胖胖的身體,步履艱難,為兒子買橘子,兒子感動得流淚;第三次是父親與兒子告別后,兒子望著父親的背影在人群中消逝;第四次寫別后思念,再現父親背影。在學生理清了文章的脈絡之后,接下來的教學重點就是文本中心的提煉,教師讓學生小組進行探究討論,通過討論學生明確了“父疼子、子愛父,父子情深”的文本思想情感。但是至此,學生的情感體驗通常還處于膚淺層次,因而,教師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讓學生體驗在現實生活中自己的父親對自己關愛的點點滴滴,從而促使學生更深入地進入文本,感受父子情深,體驗親情至愛,促進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提升。再如,莫懷戚的《散步》是一篇以體現親情為主題的散文作品。作者以富有情感溫度的語言表達了一家四口人的一次春日散步的過程,這個看似平淡的生活場景,但是通過作者樸實而富有真情的敘述,達到了感人至深的地步。文章著重寫一家四口在“走大路,還是走小路”的分歧,母親年紀大了,自然喜歡走大路,而“孫子”年紀小,喜歡獵奇,要求走小路。在分歧面前,還是老人做出讓步,決定走小路。一家四口是用親情紐帶連接的整體,最終“妻子”背起了“兒子”,而“我”背起了“母親”。這一場景集中體現了一家四口的不可分離,無形中盛贊了世間的至愛親情。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細細品味,回憶自己父母對自己關懷的點點滴,不禁引發(fā)了情感共鳴,也喚醒了學生的親情意識。最終教師讓學生著重體味作者最后一句意味深長的話:“……但我和妻子都慢慢地,穩(wěn)穩(wěn)地,走得很仔細,好像我背上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通過交流與體味,學生從字里行間體驗到了濃濃的深情,更深切地體驗到了“我”對母親、孩子、妻子的深沉的愛,可謂感人至深。
在初中語文閱讀活動中進行文本細讀,教師要運用多種教學方法促使學生進入文本,與作者及文本進行對話,引發(fā)情感共鳴,體味細膩與深切的情感,以情感帶動學生閱讀質量的提高,促進學生閱讀理解思維的發(fā)展。
2.強化對文本細節(jié)的理解
閱讀教學必須注重文本細節(jié)的發(fā)現與挖掘,讓學生真正深入到文本當中,體驗文本情感與作者的思想,通過細化閱讀,發(fā)現更多知識點及其知識之間的聯系,從而更好地拓展學生知識視野,加深學生情感體驗。要注重促進學生的合作探究,增強學生合作學習動力。
例如在學習魯迅先生的《藤野先生》一文時,教師讓學生自主搜集相關資料拓展閱讀視野,放手讓學生閱讀,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并通過合作探究的方式解決問題。如有的學生在提出問題:“魯迅先生十分懷念自己在日本留學時的藤野先生,其中描寫了藤野先生敬業(yè)及嚴謹治學的態(tài)度,并且對自己的工作嚴格要求,對學生也是關心有加,這在魯迅先生的描寫中得以充分體現。但是作為一個教師,關心學生,認真批改,對學生嚴格要求,不正是一個教師所應該做的嗎?”,在閱讀中學生能夠產生懷疑,這是應該肯定的,教師要對學生進行肯定鼓勵,教師組織學生小組進行討論與探究。學生們進一步閱讀文本,各抒己見,他們不局限于文本,查詢有關魯迅先生在日本留學期間的相關背景資料,最后終于明白,魯迅先生之所以對藤野先生充滿熱愛與懷念之情,是因為藤野先生不僅具有教師所應該具備的敬業(yè)精神,而且還有國際視野,他擺脫了民族偏見,對作為中國學生的魯迅,沒有絲毫歧視,而是給予學業(yè)上的耐心指導與幫助。通過細讀與發(fā)現,促進了學生合作探究的深入,也使學生品嘗到細化閱讀的快樂。再如,在學習《我的叔叔于勒》時,教師針對菲利普夫婦見到于勒而唯恐避之不及的情節(jié),引導學生展開閱讀想象:菲利普夫婦回到家中已是傍晚時分,他們?yōu)槭裁匆惚苡诶??假若于勒在外發(fā)跡了,榮歸故里,菲利普夫婦會是什么樣子,請大家進行想象,寫一篇《我的叔叔于勒》的續(xù)篇,要求學生在寫作中運用細節(jié)性描寫,體現菲利普夫婦的心情,這樣,由課文的細節(jié)出發(fā),鍛煉學生的閱讀想象能力,強化了學生對文本細節(jié)的理解。
因此,文本細讀教學模式下,教師要讓學生主動發(fā)現問題,抓住文本中的細節(jié),引導學生進入文本內里,進入深度閱讀狀態(tài),加深學生的閱讀體驗,提升學生閱讀理解能力。
3.注重多元化閱讀理解
“詩無達詁”是一種文學理念,也是人們對文學的理解,即文學作品內容的本身并不存在著唯一的解讀。由于學生的家庭背景、生活經驗及其自身性格特點的差異,面對同一篇文章,也會有著千差萬別的體驗與解讀。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學生結合自身的生活經驗及知識的積累,參與文本閱讀當中,從不同的角度來解讀與體驗文本,讓學生從不同角度進行解讀而體驗其產生的美感與魅力。
例如學習《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一文,教師先讓學生進行自由閱讀,之后,教師讓學生談談閱讀體驗與感受,有的學生讀后想到了“山重水復己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這句詩,有的同學說失敗不僅給人帶來痛苦,也給人以有益的啟示等。通過學生談不同的閱讀體驗,彼此交流,學生自然而然就會提煉出文本主題。教師要對學生進行文本價值引領,切忌偏離文本主題意旨。如學習古代寓言故事《塞翁失馬》,文章的主題是闡明中國古代思想當中禍福相依的辯證思維,但是在教學中部分學生往往會產生錯誤理解,如有的學生認為文中的老翁本性邪惡、好吃懶做,最終丟失了馬。這種誤解是出自學生的主觀臆測,教師在教學中要注重發(fā)現學生閱讀理解的偏離問題,要注重引導,把學生的偏離性理解拉回到精準的主題提煉與理解當中,及時糾正學生的錯誤認知,使學生正確理解與把握文本意旨,促進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提高。
結語
文本細讀策略是符合初中語文教學特點及學生認知規(guī)律的教學方式,文本細讀可以促使學生進入文本,加深情感體驗,更好的提煉文本意旨,接受文本情感的熏陶。教師在教學中要注重指導學生細讀文本的方法,實現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的有機結合,關注文本的細節(jié),并從細節(jié)出發(fā),挖掘文本所表達的思想情感,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發(fā)揮文本細讀的更大價值,提高學生語文綜合能力。
【參考文獻】
[1]鄭可容.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文本細讀的具體策略[J].課程教育研究,2018(16):69-70.
[2]李華.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如何有效進行文本細讀[J].現代語文(教學研究版),2017(3):121.
[3]寇成興.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文本細讀的有效策略[J].學周刊,2014(9):141.
[4]錢小燕.細讀中學語文教材文學類文本的四個抓手[J].寧波教育學院學報,2012(6).
[5]王家倫,陳宇.部編本初中語文教材四大系統的顯著進步[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17(8).
(作者單位:山東省曲阜市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