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四中房山分校 周繼東
物理學家麥克斯韋曾說:“實驗的教育價值往往與儀器的復雜性成反比,用自制的儀器,雖然經常出毛病,但它比仔細調好的儀器能使人學到更多的東西。”對此,本文探索了如何利用自制教具進行實驗,以提高學生的物理學科素養(yǎng)。
亞里士多德說過:“古往今來人們開始探索,都應起源于對自然萬物的驚異。”學生在探索自然萬物的過程中,若看到一個很奇異的物理現象時,就能瞬時激發(fā)內在學習動機,點燃深度學習的熱情。
例:靜電菊花
材 料: 塑 料 帶(L=350mm),PVC 管(φ=100mm 、L=800mm),毛皮。
制作:剪下一段塑料帶,末端打結,再把塑料帶撕開,做成菊花的造型。
用法:第一,將“菊花”平放在桌子上,用毛皮朝一個方向摩擦“菊花”。然后用毛皮來回摩擦PVC 管,聽到有噼里啪啦的聲音后,停止摩擦。將“菊花”往上拋,再將PVC 管放在“菊花”下方,“菊花”便會在空中自由綻放了(圖1)。
圖1
第二,利用“菊花”還可以模擬電荷間相互作用的實驗。(圖2)
圖2
簡單的小教具演示神奇的物理現象,點燃了學生學習電學的熱情。
自制教具對于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解決教學難點等的優(yōu)勢是教師通過語言講解所無法比擬的。教師通過教具演示可節(jié)約講課時間,可以把抽象的知識形象化,減輕學生學習負擔,有效地突破教學難點,提高教學效率。
例如:發(fā)光的滑動變阻器
九年級物理“變阻器”一節(jié)中,有兩個難點,一是滑動變阻器的接法(一上一下),判斷滑動變阻器哪部分電阻絲被接入電路中了(下柱當家)。關鍵是弄清電流經過變阻器的哪一段線圈;二是判斷滑動變阻器滑片位置變化,引起的接入電阻變化情況(近小遠大)。
材料:亞克力板、3.8V 的小燈泡(10 個)、漆包線(φ=0.6mm)、小燈座、滑片、金屬桿、18650 電池(兩節(jié))。
制作:將10 個3.8V 的小燈泡用銅導線串聯起來,代替原來的電阻線圈,繞在亞克力板上,安上橫梁和滑片。
用法:把此變阻器接入電路中,有電流經過部分,小燈泡就會發(fā)光。(圖3)上接線柱接法保持不變,改接不同的下接線柱,滑動變阻器接入電阻也隨之改變,很好地演繹了“下柱當家”的原則。隨著滑片位置的變化,接入電阻隨之也發(fā)生變化(近小遠大),若燈泡亮度變暗,表示電流減?。▓D4),這樣就非常容易判斷電阻的變化和電流的變化。
圖3
圖4
在這之前,有些學生誤認為電流會經過變阻器滑片右邊的一段,由于學生剛學習電學知識,教師對于這一問題不容易講清楚。如果用“發(fā)光變阻器”在課堂上演示就能化繁為簡,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自制教具可實現變“廢”為“寶”。利用生活中的一些廢棄物如小鐵絲、廢鐵片、廢燈泡、木材下腳料等,制作出各種各樣的教具,即就地取材、修舊利廢、因陋就簡,創(chuàng)造條件進行實驗教學。著名物理教育家朱正元教授曾說過“壇壇罐罐當儀器,拼拼湊湊做實驗”。這就是說,在物理實驗教學中要大力倡導自制教具。
例如,講導體和絕緣體沒有絕對界限,玻璃在常溫下不導電,在高溫下卻變成了導體,沒有現成的教學儀器。可利用一盞鎢絲斷了的廢舊白熾燈泡和一盞白熾燈組成串聯電路,用酒精燈給除去玻璃燈罩和鎢絲的廢舊白熾燈的玻璃芯柱加熱。在玻璃芯柱溫度不斷升高而發(fā)紅的過程中,觀察電路中另一盞白熾燈發(fā)光情況的變化。
未加熱前,接通電源,由于廢舊白熾燈燈絲斷了,造成電路斷路,所以與之串聯的另一盞白熾燈是不發(fā)光的。(圖5)用酒精燈給廢舊白熾燈的玻璃芯柱加熱,在玻璃芯柱溫度不斷升高而發(fā)紅的過程中,發(fā)現與之串聯的白熾燈慢慢發(fā)光了,而且越來越亮。(圖6)白熾燈發(fā)光情況的變化,說明了電路由斷路變成了通路,原本常溫下不導電的玻璃,在高溫下卻變成了導體。
圖5
圖6
實驗非常直觀地反映了導體和絕緣體沒有絕對界限這一關系,此教具既解決了實驗器材不足問題,又獲得了直觀的效果,最終達到了優(yōu)化課堂教學的目的。
就這個實驗有人提出問題:第一火焰可以導電,怎么證明是玻璃芯柱導電,而不是火焰在導電?第二,酒精在燃燒時,會在玻璃芯柱表面產生積碳,碳也可以導電。怎么證明是玻璃芯柱在導電,而不是積碳在導電?
就以上兩個問題,我們可以通過實驗來驗證。移走酒精燈,燈泡照樣發(fā)光,說明不是火焰在導電,是玻璃芯柱在導電。過一段時間,玻璃芯柱的溫度降低,燈泡的亮度減小,這就證明不是積碳在導電,而是受熱的玻璃芯柱在導電。
隨著中高考改革的不斷深入,新的中高考要求物理教學改革要不斷深入,教材內容不斷更新,課程設計更加貼近學生日常生活,“從生活到物理,從物理到社會”的課程思想落實更加深入,教師在引領學生進行科學探究時,對實驗器材要求也要更加日?;⒏咏拥貧?。
物理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模擬汽車油量表的教具,源于生活中的一道物理題。自制教具模擬實物,創(chuàng)設情景,助力課堂教學。復雜問題簡單化、復雜情景可視化,物理知識活學活用。
材 料: 亞 克 力 板、 電 阻 絲(10Ω)、 滑 動 變 阻 器(50Ω)、 透明盛液桶(4000ml)、海洋球、水龍頭、漆包線(φ=0.6mm)、PVC管(φ=20mm、L=500mm)、 木條(20mm×20mm×300mm)、木板(200mm×100mm×20mm)、長木板(800mm×200mm×10mm)、硬銅絲(φ=3mm、L=100mm)、硬塑料管(φ=5mm、L=300mm)、18650 電池(2 節(jié))。
制作:將定值電阻、滑動變阻器組成的串聯電路固定在亞克力板上,組成油量表的基本電路部分。用木條、木板組合成T 形支架,將PVC 管固定在支架上,做成一個簡易杠桿。杠桿一端接上一個用硬銅絲做成的滑片與滑動變阻器(已除去原有滑片)相連;杠桿另一端接上一個用硬塑料管和海洋球組成的浮漂。透明盛液桶距底部5cm 處打孔,安上水龍頭做成油箱。最后,將T 形支架和油量表的基本電路部分固定在長木板上。
用法:如圖7 所示,可用電流表和電壓表分別充當油量表的表盤,按圖組裝電路,進行實驗。
圖7
中國科技館的“探索與發(fā)現”A廳中有一個電磁感應擺,甲、乙兩線圈分別被懸掛在兩個蹄形磁體的磁場中,兩線圈通過導線連接在一起并構成一個閉合的回路,用手使甲線圈在磁場中擺動時,乙線圈也會隨之擺動起來??萍拣^的展品看上去很神秘,其實我們可以利用身邊的物品來復制,解開展品中的奧秘。
材料:長木條(20mm×20mm×300mm)、短 木 條(20mm×20mm×200mm)、長木板、方向線框(3D打?。?、漆包線。
實驗1:兩個相同的磁鐵,相同的線圈,線圈兩端開路。把兩個線圈用導線連接起來(內接內、外接外),拉起第一個線圈,釋放,第二個線圈也跟著擺動。發(fā)電機(第一個線圈)和電動機(第二個線圈)。拉起第二個線圈,釋放,第一個線圈也跟著擺動。發(fā)電機(第二個線圈)和電動機(第一個線圈)。
圖8
實驗2:兩個相同的磁鐵,相同的線圈,線圈兩端開路。將線圈拉開相同的角度,由靜止釋放,線圈要擺動一段時間才能停止。將其中一個線圈用導線短路。拉開相同的角度,由靜止釋放,被短路的線圈很快停了下來。理由:線圈切割磁感線,產生感應電流,磁場對感應電流有力的作用,這個力阻礙了線圈的運動。
圖9
實驗3:兩個相同的磁鐵,相同的線圈,線圈兩端開路。把兩個線圈用導線連接起來(內接內、外接外),拉起第一個線圈,釋放,第二個線圈也跟著擺動。理由:第一個線圈切割磁感線產生感應電流,電流通過導線送到第二個線圈。磁場對第二個線圈中的電流有力的作用,驅動第二個線圈擺動。
注意觀察這兩個線圈是異步的,怎么變成同步呢?把第二個線圈的兩個接線柱調換一下(內接外、外接內)。拉開第一個線圈,釋放,兩個線圈同步??梢哉f明,所受磁場力的方向與電流的方向有關。
實驗4:兩個相同的磁鐵,相同的線圈,線圈兩端開路。把兩個線圈用導線連接起來(內接內、外接外),拉起第一個線圈,釋放,第二個線圈也跟著擺動。發(fā)現:兩個線圈的步調相反,怎樣讓步調相同呢?我們把第二個磁鐵的磁極方向改變。拉起第一個線圈,釋放,兩個線圈同步擺動。說明,所受磁場力的方向與與磁感線的方向有關。
實驗5:兩個相同的磁鐵,相同的線圈,線圈兩端開路。把兩個線圈用導線連接起來(內接內、外接外),拉起第一個線圈,釋放,第二個線圈也跟著擺動。如果,我們不動第一個線圈,拉動磁鐵,會看到第二個線圈也會跟著動起來。說明,在這種情況下,只要線圈跟磁鐵之間有相對運動,線圈就會切割磁感線,產生感應電流。
實驗6:兩個相同的磁鐵,相同的線圈,線圈兩端開路。把兩個線圈用導線連接起來(內接內、外接外),拉起第一個線圈,釋放,第二個線圈也跟著擺動。怎么讓第二個線圈擺動幅度更大呢?有人說,讓第一個線圈振動更快,第二個線圈振動幅度就可以增加。我們不妨一試,第一個線圈擺動頻率很高,第二個線圈的擺幅并不大;當第一個線圈擺動頻率低一點,第二個線圈的擺幅也不大。怎么辦呢?讓第一個線圈的擺動頻率和第二個線圈的固有頻率相等,就可以了。這就是機械共振。
實驗7:兩個相同的磁鐵,相同的線圈,線圈兩端開路,兩個線圈用導線連接起來(內接內、外接外)。如果將兩個線圈同時拉起又同時釋放,結果會怎樣?我們看現象。我們看到兩個線圈同步擺動,而且很快停了下來。原因是我們假設第一個線圈此時電流方向向右,同樣第二個線圈的電流方向也向右。兩個電流在這個回路當中方向相同,兩個線圈都受到磁體的阻尼作用,所以很快就停下來。如果將兩個線圈一個向里一個向外同時拉起,同時釋放,情況又會怎樣呢?我們看現象。我們看到兩個線圈異步擺動,而且擺動時間比較長,什么原因呢?
我們假設第一個線圈某刻電流方向向右,同樣第二個線圈的電流方向必定向左,兩個電流在這個回路當中方向相反。實際上,兩個線圈中根本沒有電流,就如同兩個電池正極對正極這樣連接一樣,不可能有電流,所以兩個線圈都不受阻尼作用,擺動的時間比較長。簡單的一個教具,可以做如此多的實驗,真的叫人沉醉于其中。做教具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優(yōu)化課堂提高效率,而且重要的一點是,做教具、開發(fā)實驗的過程,也是教師學習的過程、專業(yè)成長的過程。
陶行知先生在生活教育理論中指出,教育要“教人發(fā)明工具、制造工具、運用工具”“教育有無創(chuàng)造力,也只需要看他能否發(fā)明人生新工具或新人生工具”。教師只要針對學生實際,慧眼巧手,敢于創(chuàng)新制作使用教具,或對已有教具進行改進、完善,就一定能化腐朽為神奇,讓普通的教具達到驚艷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