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道山
摘 要 中學語文教材是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的重要載體,是學生學習語言運用的重要材料,因此,教材所選的課文理應力求語言表達得體,合乎規(guī)范。但筆者發(fā)現,中學語文教材八年級下冊選錄的《時間的腳印》一文,存在著較多的表達問題,如上下文語流的不連貫,前后語句的不通順,語法使用的不規(guī)范等問題。在此,筆者不揣淺陋,對文中出現的問題進行了細致的分析論證,希望能引起作者和編者的關注。
關鍵詞 《時間的腳印》;教材研究;中學語文
“言之有序”“文從字順”是語文教材入選的基本要求。可是筆者發(fā)現,八年級下冊的《時間的腳印》有些亂:有的上下語流不連貫,有的前后語句不通順,有的語法使用不規(guī)范。筆者在此不揣淺薄指出,提出若干修改意見,期待課文再版時,作者和編者予以辨證采納。
先看前5段文字:
時間一年一年地過去。
時間是沒有腳的,而人們卻想出了許多法子記錄下它的蹤跡,用鐘表、用日歷……但是,在地球上還沒有出現人的時候,或者在人還不知道記錄時間的時候,到哪里去找尋時間的蹤跡呢?
然而,時間仍然被記下來了。在大自然中保存著許多種時間的記錄,那躺在山野里的巖石,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種。每一厘米厚的巖層便代表著幾十年到上百年的時間。
在北京故宮,我們還可以看到一種古老的計時裝置:銅壺滴漏--水從一個銅壺緩緩地滴進另一個銅壺,時間過去了,這個壺里的水空了,那個壺里的水卻又多了起來。時間是看不見的,但是我們用水滴記下了逝去的時間。
巖石是怎樣記下時間的呢?
顯然,作者要引出“大自然的巖石會記錄時間”這個話題,從人類記錄時間的方法談起,第二段談到了“鐘表”“日歷”等,接下來引出,人類還沒有出現,或者人類還不知道記錄時間的法子的時候,時間的蹤跡何處尋,這樣就過渡到了第3段,大自然在巖石中記錄下來了。那么,下文緊接而來就該是提出問題了:巖石是怎樣記錄時間的呢?
可偏偏在“巖石記錄時間”之后,談到人們用“銅壺滴漏”來記時,這樣一來,文章的思路不是很混亂嗎?
怎么表述才是“文從字順”呢?那就“合并同類項”,將第4段轉到第2段省略號處,請看:
時間一年一年地過去。
時間是沒有腳的,而人們卻想出了許多法子記錄下它的腳印,用鐘表、用日歷……在北京故宮,我們還可以看到一種古老的計時裝置:銅壺滴漏——水從上面銅壺緩緩地滴進下面銅壺,時間過去了,上面的水空了,下面的水卻又多了起來。時間是看不見的,但是我們用銅壺里的水量記下了逝去的時間。
那么問題來了:是不是只有人類才會記錄時間呢?在人類還沒有出現的時候,或者在人類還不知道記錄時間的時候,到哪里可以找尋時間的腳印呢?
然而,時間依然被記下來了。在大自然中保存著許多種時間的記錄,那躺在山野里的巖石,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種。每一厘米厚的巖層便代表著幾十年到上百年的時間。
那么,巖石是怎樣“刻下”時間的腳印的呢?
請注意,修改文中有些文字是做了微調的:“那么問題來了:是不是只有人類才會記錄時間呢?”添加這句承上啟下,自然順暢多了;把“人類”作為主語,突出跟后面的議論主體“巖石”相呼應,也更暢
達、更合理;把“蹤跡”換成口語化的“腳印”,把“記下時間”換成“‘刻下時間的腳印”,皆是為了跟文章題目呼應。
再看第6段:
大自然中的各種物質都時時刻刻在運動著:這里在死亡,那里在生長;這里在建設,那里在破壞。就在我們讀這篇文章的時候,地球上某些地方的巖石在被破壞,同時它們又被陸續(xù)搬運到低洼的地方堆積起來,開始了重新生成巖石的過程。
“這里在死亡,那里在生長;這里在建設,那里在破壞?!痹拿疤柡筮厡εe的這樣兩組情形,顯然旨在引出巖石的形成過程。但大家知道,“死亡”和“生長”,是生物的基本屬性;而巖石作為非生物,不具備這樣的屬性,用“破壞”“建設”即足矣——犯不著用前面一組。還有,就前后對應來講,先說“建設”后說“破壞”,與后文巖石的變化并不協調。因此,這一段完全應該這么修改:
大自然的各種物質都時時刻刻在運動著:這里在破壞,那里在建設。就在我們讀這篇文章的時候,地球上某些地方的巖石在分崩離析,同時它們又被陸續(xù)搬運到低洼的地方堆積起來,開始了重新生成巖石的過程。
請注意,“分崩離析”是筆者微調的一個詞,是為了與前文“破壞”一詞“避復”。
再看第7、8段:
真的有“??菔癄€”的時候。
到過山里的人都看見過,在那懸崖絕壁下面,往往堆積著一大攤碎石塊。碎石是從哪里來的呢?還不是從那些山崖上崩落下來的!再仔細瞧瞧,還會發(fā)現有些還沒有崩落的山崖也已經有了裂縫。
第8段的“??菔癄€”,并不能完全引出下文,因為第9段只講了“石爛”并無“??荨薄6笪牡?2段,有一句講“海水沖刷石壁”——那句話與上下文談“巖石被破壞”是完全沒有聯系的,因為石壁不等于巖石——可見,那句話就是為石壁破碎“造勢”的,因而可以遷移于此。于是這兩段可以改成:
誰見過“??菔癄€”?這里,“?!辈]有“枯”;但是,“石”倒是“爛”了。
到過山里的人都看見過,在那懸崖絕壁下面,往往堆積著一大攤碎石塊。碎石是從哪里來的呢?還不是從那些山崖上崩落下來的!再仔細瞧瞧,還會發(fā)現有些還沒有崩落的山崖也已經有了裂縫。如果懸崖臨海,海浪不斷地沖擊石壁,本有裂縫的山崖將搖搖欲墜。
再看第9、10段:
不要認為巖石是堅固不壞的,它無時無刻不經受著從各方面來的“攻擊”:炎熱的陽光烘烤著它,嚴寒的霜雪冷凍著它,風吹著它,雨打著它……
空氣和水中的酸類,腐蝕了巖石中的一部分物質。水流和風還不斷地沖刷、吹拂著它。特別是刮風沙的時候,就像砂輪在有力地轉動,巖石被磨損得光溜溜的,造成了許多奇形怪狀的石頭。
先說第9段的總領句,并沒有承托上文的山下的碎石。因此,有必要補充一個句子,使得上下過渡熨帖。同時,總領句之后,列舉了四種情形,后邊的省略號未能窮舉。可是第10段又開始了繼續(xù)列舉。既然如此,犯得著另起一段嗎?還有,在講了“空氣和水中的酸類”對巖石的腐蝕作用之后,又回過頭來講了“水流和風”乃至“風沙”對巖石的影響,這就顯得有些混亂了:因為前一段本來列舉了“風”的影響的。因此,這兩段可以合并為一段:
那么,這些山石為啥會破碎呢?其實,它們每時每刻經受著從各方面來的“攻擊”:陽光的烘烤,霜雪的冷凍,狂風的吹拂,暴雨的打擊,水流的沖刷,風沙的打磨,空氣和水中酸性的腐蝕……終于,它們被“加工”成許多奇形怪狀的石頭。
再看第11、12段:
水和空氣還能夠進入巖石內部的孔隙中造成破壞。
雨水落到河湖里,滲入到地下,都對巖石有破壞作用。即使在海洋中,海水也在不斷地沖擊著岸上的石壁。如果大量的水結成了冰,形成冰河,它緩慢地移動著,破壞作用就更大了,就好像一柄鐵掃帚從地上掃過,刨刮著所遇到的一些石頭。
首先,這兩段讓讀者產生困惑:水和空氣到底是怎樣進入巖石內部的孔隙中去的呢,進去以后怎樣產生“破壞”作用的;雨水滲入地下,又是怎樣“破壞”巖石的。這些問題,讀者是多么期待搞清楚,可是作者卻惜墨如金,并沒有展開說,以致對讀者的“科普”作用沒有充分發(fā)揮出來。其次,“石壁受海水沖擊”,與上下文毫無聯系,如前所說,已經調整到第8段結尾了。結合前文談“裸露的碎石”,這里已經轉入談“冰河的移動”對巖石的破壞,這兩段可以合并為一段:
空氣和水還能夠進入碎石之間的孔隙,在冰凍的時候,體積膨脹,脹破裂開成更小的石頭。還有,
河水湖水結成了冰,形成冰河,緩慢地移動,破壞作用就更大,好像一柄鐵掃帚掃過,刨刮著所有遇到的石頭。
值得說明的是,雨水滲入地下對巖石的“破壞”,筆者囿于知識不濟,不便臆測,只好略去。
再看第13、14段:
地面上和地下的生物,也沒有放棄對巖石的破壞。
當然我們也不能忘掉人的作用。例如,在建筑蘭新鐵路的時候,一個山頭在幾分鐘內就被炸掉了,這相對地質作用的速度可要快多了。
作者大概認為,“生物對巖石的破壞”讀者很好理解,故不必展開;“人類活動對巖石的破壞”讀者難于理解,故要多寫幾句。其實,真正應該給讀者“科普”的,恰恰是前者而不是后者。因此,可以這么修改:
山上的生物也沒有放棄對巖石的破壞。樹木長在山巖之間,根系越來越發(fā)達,對巖石產生“擠壓”作用,就像在石縫里“打楔”,說不定某一天就將巖石“拱”破了;根部滲出的酸性物質,也對巖石產生腐蝕。石縫里穴居的動物,如蚯蚓、螞蟻,可穿石翻土,多多少少對巖石有所破壞;而且它們身上的分泌物,死后尸體腐爛的液體,也都會對巖石產生腐蝕和破壞。至于說人類修隧道、架橋梁,對巖石的破壞,那就更不必說了。
再看第25段:
石頭顏色的不同,也常常說明著地球上的變化。紅色的巖石意味著當時的其后非常炎熱,而灰黑色常常是寒冷的表示。如果這里的石頭有光滑的擦痕,那很可能從前這里有冰河經過。
首句“也”字不能承接上文的內容,失去了生存的意義,必須刪去。后面石頭的光滑和擦痕,并不是顏色,使得首句如果要承擔總領句的責任,必須修改。于是全段修改為:
石頭的顏色、光滑程度,常常說明著地球上的變化。紅色意味著當時的氣候非常炎熱,而灰黑色常常是寒冷的表示;如果有光滑的擦痕,那很可能從前有冰河經過。
再看第26段:
古代生物的狀況,在巖石中更有著豐富的記錄。許多生物的尸體由于和泥沙埋在一起,被泥沙緊緊包裹住,沒有毀滅消失,而讓別的礦物質填充了它的遺體,保留了它的外形甚至內部構造。在特殊的情況下,某些生物的尸體竟完整地保存下來了,如北極凍土帶中的長毛象、琥珀中的昆蟲。所有這些都叫做“化石”。
這句話中第二個“泥沙”可以承前省略,“沒有毀滅消失”必須刪去,“竟”可以考慮刪去,也可以換成“就這樣”,因為“情況特殊”,這種現象自在意料之中。因此,這段可以這樣修改:
古代生物的狀況,在巖石中更有著豐富的記錄。許多生物的尸體和泥沙埋在一起,被緊緊包裹住,還讓礦物質填充遺體,其外形和內部結構被保留下來——特殊情況下,有的甚至保存得很完整,如北極凍土帶中的長毛象、琥珀中的昆蟲。所有這些都叫做“化石”。
特別值得指出的是,9-14段講“巖石的毀滅”僅僅為后文的“巖石的生成”作為鋪墊,本來與“巖石記錄時間”并無多大關聯,完全可以省略。選材方面表現出來的這個問題,使文章顯得有些拖沓,也為文章“添了亂”。
下面,談談若干病句的修改:
1.蒙古高原發(fā)生了風暴之后,北京的居民便忙著撣去身上的塵土。黃河中下游河水變得渾濁,誰都知道這是西北黃土高原被破壞的結果。(第16段)
這兩句與上下文有什么關系?前一句寫大自然沙塵暴給人造成的不利影響,后一句寫人對環(huán)境的破壞惡化了黃河水體,想說明啥?說明人們在自作自受嗎?顯然跟上下語流完全不一致,放在這里很突兀,必須刪去。
2.泥沙越積越厚。堆得厚了,對下層泥沙的壓力也逐漸加重,泥沙中的水分被壓出了許多,顆粒與顆粒之間壓得很緊,甚至可以有分子間的引力。(第17段)
這幾句不夠簡潔,覺得別扭??梢赃@么修改:“泥沙越積越厚,越往下層壓力越大,水分也越干,顆粒之間也越緊,甚至可以有分子間的引力?!?/p>
3.巖石在最初生成的時候,像書頁一樣平臥著,一層層地疊在一起,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因為水面是平的,如果湖底也是水平的話,那么從水中分離出來的沉淀物就也是水平地分布著的。(第19段)
這里,“因為水面是平的”是多余的,跟前后文毫無語義上的關聯,相應地,“也”字必須刪去。
4.當然,如果海洋或湖泊的底是傾斜的話,那么沉淀物堆積的面也就隨著傾斜。在湖邊、海邊形成的巖石就常常是這樣的。(第20段)
這句話中,“形成的”三字,應該改成“發(fā)現的”,只有這樣理解,第二句才不至于被認定為對第一句的重復。
5.可是,有時候,在粗糙的巖石上覆蓋著的巖層,它里面的物質顆粒卻逐漸變細了,這是什么道理呢?(第23段)
這句話“在粗糙的巖石上覆蓋著的巖層”,后半句的“它”,顯然是指這個“巖層”,是一個偏正短語,是語義雜糅,應該是:“可是,有時候,巖層覆蓋著粗糙的巖石,里面的物質顆粒卻逐漸變細了,這是什么道理呢?”
6.這是因為地殼下沉,使原來靠岸的地方變成了海洋的中心。(第23段)
顯然,介詞“使”“淹沒”了主語,必須刪去。
7.但是,不管多么困難,我們總有辦法來讀懂它。而在讀懂以后,不僅使我們增加了知識,而且還有助于我們去找尋地下的寶藏。(第31段)
第2句話缺少主語,“增加知識”和“找尋地下的寶藏”是因果關系而不是遞進關系,所以改成“讀懂以后,我們增加了知識,有助于找尋地下的寶藏。”顯得更簡潔。
[作者通聯:湖北洪湖市戴家場鎮(zhèn)中心學校]
在育人上面,家庭是先于學校的。這不僅僅是因為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而且最早的學校其實是依賴于宗族和血緣關系聚集,我們稱之為宗學或者族學。現代學校的形成與工業(yè)革命之后社會對大量技能的需求有關,與職業(yè)分工發(fā)展之后的大量女性進入職場有關。
在過去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之內,家庭和學校是各司其職的,就像社會的兩個專業(yè)化部門,但是在未來教育理念中,“突破邊界”是一個關鍵詞。學校教育的邊界要逐漸被打破,學生學習的場所不再局限于校園,學生學習的對象也不再僅限于在學校專職工作的教師,家長需要以各種形式參與到學校的發(fā)展、學生的成長中來,形成家校共育。在教育者和家庭之間創(chuàng)建有效的伙伴關系,為學習創(chuàng)造一個有吸引力和支持性的氛圍,能促進兒童的學術、社會和情感技能的發(fā)展。
人的成長如同四季,每一階段的成長都經歷了一個從醞釀、萌發(fā)、生長到收獲的過程。家長和教師時常面臨的是身體和心智變化中的孩子,更需要理解每個季節(jié)的特點和孩子發(fā)展的關鍵詞。在冬天為孩子的全面、健康發(fā)展醞釀一切可能;在春天呵護孩子的興趣,為他的萌發(fā)提供希望;在夏天鼓勵一切大膽、自主、穩(wěn)健的探索,在秋天欣賞他一點一滴的收獲。
對于家長和教師而言,特別要學會為孩子的未來積蓄能量。首先要鍛煉健康的體魄,好的體魄是健康快樂生活的前提。運動不僅僅是增強孩子體質的好方法,也與孩子的認知發(fā)展和品格形成密切相關。腦科學的研究表明,運動與數學具有相似的腦興奮區(qū),同樣,運動出色的孩子也有潛力學好邏輯性很強的學科。運動的過程不僅僅是肢體訓練的過程,還能提升青少年的社會交往能力、塑造青少年的堅毅品格、培養(yǎng)其團隊合作精神、領導力等等。第二要詩意的生活。親子之間不談學習的時候都是“母慈子孝”,一說學習就“雞飛狗跳”。這反映了一種親子生活的緊張狀態(tài),但作業(yè)和成績不是、也不應該成為父母與孩子之間的唯一話題。每學期的期末考試之后,如何看待孩子的成績成為很多家長焦慮的問題。成績涉及教育評價,我國的教育評價體系也在不斷改革。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了《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其中強調了要對學生實施綜合素質評價,克服重分數輕素質的導向。其實,相比于考慮教育的結果性評價,我們更應該考慮的是教育的過程性評價?!敖逃瓷睢?,生活中的親子相處也是父母通過塑造孩子的價值觀來影響他們行為的好時機。寒暑假意味著家長和孩子有了更多相處的時間。家長與孩子可以一起游歷,一起讀詩,一起觀影,一起賞樂共度時光。這是生活,也是教育。第三要有平和的心態(tài)。如果說詩意的生活探討的是親子相處的藝術,那么平和的心態(tài)探討的就是親子相處的科學。兒童心理發(fā)展是遵循一定規(guī)律的,教育者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認識了這些規(guī)律,才能有平和的心境應對多種多樣的意見分歧甚至是沖突。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每個階段都需要對孩子有新的認識,每一次重新認識都會使家長與教師達成新的理解,并對接下來的教養(yǎng)方式產生影響。兒童的心理發(fā)展有共性,也有個性,家長和教師都需要熟識一般規(guī)律,研究個體差異。在課程中學習育兒、教子的工具,在相處中踐行陪伴、引導的藝術。
(范皚皚,《光明日報》2021年07月27日1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