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田
近日,年級組的一位同事執(zhí)教了統(tǒng)編教材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丁香結》一課。該教師在課前制作了“預習單”,課堂圍繞著“預習單”展開教學。整節(jié)課上教師與學生的對話很多,教師提問,學生圍繞著教師的提問在課文中尋找答案,然后答疑。接著,教師讓學生將理解帶入文中朗讀,讀出感受。如此反復,整節(jié)課就在教師的問、學生的答中度過了。綜觀整節(jié)課,聽課教師的一致感受是聽起來有些枯燥,學生的表現(xiàn)平平,課堂氣氛較沉悶。在課后議課環(huán)節(jié),聽課教師普遍提到了課堂提問瑣碎的問題,這也是許多教師經(jīng)常犯的一個錯誤。那么課堂需不需要問?問多少?如何問?本文以《丁香結》一課教學為例,談談語文課堂“問”的策略。
一、疑而有問,問在答疑中
宋代學者陸九淵云:“為學患無疑,疑則有進。”學貴有疑,疑而有問,問是學習的開始。如教學《丁香結》一文前,教師先讓學生欣賞詩歌《雨巷》,舒緩的配樂朗誦中將學生引入到蒙蒙細雨的情境中,感受雨巷的幽深與丁香的愁緒與思念。接著,導入所學的課文《丁香結》,齊讀課題,談談讀完課題后有什么想問的。同學們問道:什么是丁香結?丁香與丁香結是什么關系?丁香與丁香花是一樣的嗎?聽了《雨巷》后,為什么感覺丁香帶著淡淡的愁緒呢?這里的問,源自學生的問,而非教師提出一個主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讀課文;這里的問,更貼合學生的思維規(guī)律,更能夠調動學生的閱讀期待,更符合學生的學習特點。因疑生問,問給一節(jié)課開個好頭,讓課堂充滿神秘與挑戰(zhàn),激發(fā)起學生深入探究的熱情。
二、問而后學,問在自學中
帶著自己或同學的疑問去讀課文,每個人在朗讀課文時目標是清晰的。所以,問而后學,學便有了指向性。課堂上,孩子們在通讀《丁香結》后,自然地解決課前提出的一些問題。比如:課文的主要內容是什么?丁香是什么樣的?丁香與丁香花是什么關系?諸如此類的問題,同學們通過聯(lián)系上下文便可以理解了。還有一些內容,學生理解是有難度的,如:什么是丁香結?作者為什么說丁香確實該和微雨連在一起?作者想通過這篇課文告訴我們什么道理?這些問題不是初讀課文一遍兩遍就可以理解或領悟的,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在問與學中慢慢品悟、自主探究、層層剝筍。例如,理解“為什么說丁香確實該和微雨連在一起”這個問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聯(lián)系上下文品讀感悟。教學時,教師課件呈現(xiàn)文中描寫雨中丁香的段落,學生反復品讀、交流感受,抓住了“著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嫵媚”“如同印象派的畫”等語句,再結合“芭蕉不展丁香結”“丁香空結雨中愁”的描寫,從而感受到微雨中的丁香更有一番韻味。學生在問中的思考是語文學習核心素養(yǎng)的一種重要能力———思維的發(fā)展與提升。問可以促進學生的思維發(fā)展,沒有問的學是無源之水。
三、學而后讀,問在品讀中
讀是語文學習的一種重要能力,少了讀的課堂便少了語文的味道?!抖∠憬Y》這樣的美文,唯有反復品讀才能感受到文字的醇厚和感情的美好。學生一遍一遍讀,可以達到熟能成誦的程度,但如果是沒有指導的讀,語文素養(yǎng)高的學生可以自悟到一些情感,語文素養(yǎng)一般或差一點的學生充其量也只能做到朗讀流利的目標。這時就需要教師適時點撥,帶著學生品讀,在品讀中引發(fā)學生想象、思考、提問。如:“在我斷斷續(xù)續(xù)住了近三十年的斗室外,有三棵白丁香。每到春來,伏案時抬頭便看見檐前積雪。雪色映進窗來,香氣直透毫端?!睂W生在初讀時可能并不在意“積雪”二字,但當教師引導學生再讀時,就有學生問:“老師,這檐前積雪是不是就指丁香花???”接著,立即有學生給出了自己的理解:從“每到春來”知道作者描寫的是春天,從“香氣直透毫端”可以看出就是丁香花。所以,如果只停留在粗略地讀,不去品,就不會有問,也不會有之后的恍然大悟。學習《丁香結》一文,除了學習丁香結的由來和丁香結給人們帶來的啟示,還要花一點時間在品丁香的美上,畢竟丁香的美才是真正吸引作者,讓作者想去寫丁香的關鍵因素。那么丁香的美體現(xiàn)在哪兒呢?帶著這個疑問再次回到文章中去尋、去品、去悟。通過再品可知,丁香花的茂盛、丁香花的雪白、丁香花的香氣,都是吸引作者的地方。除了感受到丁香的美,還能讀出它的美。比如,要通過朗讀感受丁香花的白,不妨將文中寫丁香花雪白的文字呈現(xiàn)在課件上,一起賞讀?!俺抢锝峙?,塵土紛囂之間,忽然呈出兩片雪白,頓使人眼前一亮……”“月光下白的瀟灑,紫的朦朧。還有淡淡的幽雅的甜香……”“從外面回來時,最先映入眼簾的,也是那一片瑩白,白下面透出參差的綠,然后才見那兩扇紅窗……”三處都是寫丁香花白色的文字放在一起品讀,自然而然就能體會到作者對丁香花的喜愛。
四、讀而后思,問在思考中
王寧教授說:“語言建構與運用是第一大素養(yǎng),里頭就有思維發(fā)展與提升,思維發(fā)展與提升跟語言建構與運用,一個是外化的,一個是內在的,現(xiàn)在的教學只看到語言訓練,看不到那個‘想,所以第一要‘入腦?!蹦莻€“想”指的就是思維發(fā)展與提升。思維發(fā)展與提升是伴隨著語言建構與運用的能力在語文實踐中發(fā)展形成的,經(jīng)歷著語言實踐—疑問思考—思維發(fā)展—語言再實踐的過程。品讀課文的第4自然段:“在細雨迷蒙中,著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嫵媚?;▔厓芍曜仙?,如同印象派的畫,線條模糊了,直向窗前的瑩白滲過來。讓人覺得,丁香確實該和微雨連在一起。”學生品讀后,便能從“著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嫵媚”感受到雨中丁香嫵媚迷人的樣子,但對于丁香“如同印象派的畫”學生心中就有了疑問。于是,學生會進一步思考:它們之間的相似點在哪里呢?這是教學的一個難點。此時,教師可以呈現(xiàn)幾幅印象派的畫,引導學生結合課文中的描寫,邊讀邊想象雨中丁香的朦朧與抽象的畫面。“哦,原來兩株紫色的丁香花,身影映在白色的花墻上,一紫一白的顏色,加上雨的朦朧,通過窗的模糊,看起來不就是一幅給人無盡遐思的畫嗎?”一個學生這樣回答。此語一出,一下子打開了學生的思維想象空間,從而理解了“雨中的丁香如同印象派的畫”的文字表達。
五、思而后啟,問在啟發(fā)中
任何一篇文章都是作者的真情表達,都有一種情感在文字之間涌動;任何一篇文章都有編者的選擇意圖,都有一種主旨想讓學生品讀感悟。《丁香結》告訴我們一種人生哲理:“結,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問題也是解不完的,不然,豈不太平淡無味了嗎?”道理擺在文末很明白,但要學生真正理解并內化于心卻是教學的難點。那么就需要引導學生聯(lián)系上下文,融會貫通后思考、追問,方能真正領悟文章帶給我們的啟發(fā)。教學時,學生在讀完課文第6自然段后,心中有了這樣的疑問:丁香結和人生到底有什么關系呢?作者為什么由丁香結的“結”想到了“人生中的問題”呢?要想解決這個問題,必須聯(lián)系第5自然段,理解什么是丁香結。出示“小小的花苞圓圓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盤花扣”,引導學生觀察課文中丁香花的插圖,聯(lián)系生活中看到的漢服或旗袍上的盤花扣,板書“丁香結”“盤花扣”,講解漢字中“結”與“扣”的意思,一下子便理清了學生的思緒。明白了什么是丁香結,再回到第6自然段學習中,引導學生將“每個人一輩子都有許多不順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來”與“丁香結年年都有”做對比思考,結合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學生最終明白丁香結帶給人們的啟發(fā):世間萬物都是一樣,無論是人還是花的生長生活規(guī)律都是相似的。人不順心的事就是人生一個個結,花和人一樣也有結;花的結年年都有,人生中的問題也會不斷出現(xiàn);丁香花的結圓圓的,鼓鼓的,像美麗的盤花扣,人生出現(xiàn)的問題雖然疙疙瘩瘩、磕磕絆絆,但這些經(jīng)歷都會讓人生變得更加豐富多彩。通過學生思考,產(chǎn)生疑問,最終結合生活體驗,經(jīng)歷思、問、答的過程,從而真正地領悟丁香結帶給人們的啟示。
學生課堂的學習經(jīng)歷了疑、問、學、讀、思、啟等六個環(huán)節(jié),在這六個環(huán)節(jié)的學習過程中,學生提出問題、思考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更重要還通過品讀、表達、創(chuàng)造、文化理解等語文學習的手段關注了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以問代講,以生為本,真正實踐了“學生站在課中央”的理念,促進了學生語文綜合素養(yǎng)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