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積印
摘 要:小學是學生成長的黃金時期,學生的思維處于一個懵懂的階段,對于新鮮事物非常好奇,教師要對學生這一特征進行正確的引導,提高學生對學習的積極性。小學數(shù)學是學生學習的重要學科,也是一門非常具有生活化的學科,教師在教學過程當中,需要牢牢把握適合學生的教學策略,幫助學生在學習過程當中更好地解決出現(xiàn)的問題,從而形成自己的學習方法,實現(xiàn)學生的全面成長。
關鍵詞:小學數(shù)學;解決問題;能力培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8877(2021)21-0135-02
【Abstract】Primary school is the golden age of students' growth. Students' thinking is in an ignorant stage. They are very curious about new things. Teachers should guide students correctly and improve their enthusiasm for learning. 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 is an important subject for students' learning,and it is also a very life oriented subject. In the teaching process,teachers need to firmly grasp the teaching strategies suitable for students,help students better solve the problems in the learning process,so as to form their own learning methods and realize the comprehensive growth of students.
【Keywords】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Solve the problem;Ability development
小學數(shù)學的學習難度并不大,但是由于學生的年紀比較小,對于問題的解決能力比較弱,所以在遇到問題時,學生很難一個人獨立解決,這樣就會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當中出現(xiàn)越來越多的阻礙,為學生之后的學習帶來更多的困擾。教師在以往的教學過程當中,對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沒有過多的重視,在學生遇到問題時,都是直接把答案告訴學生,學生缺少了對問題的思考過程,導致學生在獨自面對問題時還是沒有辦法進行解決。因此教師要根據(jù)這個年齡段學生的實際特點,將解題的步驟進行分解,一點一點對學生進行引導,讓學生能夠理解解題的步驟,更好地掌握解題步驟。教師可以通過開展小組合作,讓學生在集體的討論以及思考當中,對問題進行更好的解剖,同時拓展學生的思維,使學生在互幫互助當中對自身進行更完善的提升,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
1.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思考
在以往的小學數(shù)學教學當中,學生出現(xiàn)問題時,教師都是直接把答案告訴學生,使學生缺少了思考的過程,學生在學習當中常常摸不清解題的方法以及解題的方向,對問題沒有自己的思考步驟,對問題的解決能力弱。所以教師要重視對學生解題思維的培養(yǎng),讓學生能夠在遇到問題時第一時間并不是求助他人,而是通過自己的思考,分析這個問題的解題步驟,以及這個問題的相關知識點,掌握問題的核心。教師可以根據(jù)學生這個年齡的特點,通過生活化的知識,幫助學生對問題進行思考,在實踐化的教學過程當中,更好地引導學生分析這個問題,從而讓學生能夠正確面對問題,養(yǎng)成一個良好的學習心態(tài),在遇到問題時更加積極和主動。
例如,在學習《圖形的運動》時,學生對圖形移動的過程十分困惑,不清楚圖形移動時的變化,而課本上的圖片又太過抽象。這個時候教師就可以通過三角板在黑板上通過實際的移動,讓學生對圖形的移動進行更好的了解。在演示完畢以后,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己將自己的三角板拿出來,在桌面上進行移動,在學生的動手操作中,對圖形如何移動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并且得出自己的結論。教師通過更加形象、生動的教學解決學生在學習過程當中的困惑,讓學生能夠更好的運用自己身邊的資源,輔助自己對問題進行解決,逐漸培養(yǎng)學生對問題的思考習慣,為之后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2.將解題步驟分解,提高學生對于問題的理解能力
小學生的年齡比較小,由于自身的經(jīng)驗不足,在解題過程當中常常沒有辦法自己進行解決,而教師直接將解題步驟告訴學生,學生也很難對解題過程進行梳理,解題效率比較低。對于小學生來說,沒有循序漸進的練習很難對解題方法進行掌握,所以教師應該將解題步驟進行分解,通過更加簡單明了的步驟,讓學生能夠對解題過程進行理解和掌握。在解題步驟分解的過程當中,教師要一步一步引導學生,對解題步驟進行理解以及思考,在學生不懂的的地方給予講解,從而提高學生對于問題的理解能力。教師要根據(jù)問題的難易將問題分成不同的小段,再對學生進行教學,讓學生能夠逐漸學會將解題步驟進行分解的方法,在解析過程當中一旦對步驟不熟悉,就將步驟進行分解,從而更好的進行學習和吸收。
例如,在《面積》學習的時候,學生對于面積的掌握能力不是很強,容易出現(xiàn)問題,并且由于很多題目都會有相應的場景教學,將數(shù)學問題融入到其中,導致學生對于問題的理解比較困難。所以教師要引導學生將題目進行拆分,找到核心內容,然后再將問題進行分析和解決。李奶奶有一片菜園,長5米,寬4米,請問這個菜園有多少面積。教師可以在教學中將面積的計算公式分解開,讓學生進行更好的理解,長方形面積公式是長乘以寬,將4乘以5就可以得出菜園的面積。通過讓學生將數(shù)學元素從問題當中抽離出來進行分析,從而更好的對問題進行解決。在學生解決完之后,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問,如果李奶奶的菜園是邊長為4米的正方形,那它的面積是多少?教師要引導學生將題目中的數(shù)學元素抽出,分析出正方形由于四條邊相同,所以只需要拿一條邊的數(shù)據(jù)相乘就可以得到正方形的面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