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行志,劉高,曾建倫,魯志兵
(萍鄉(xiāng)市人民醫(yī)院腫瘤科,江西 萍鄉(xiāng) 337000)
非小細胞性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為臨床常見的肺癌類型,多見于吸煙或被動吸煙人群,且發(fā)病具有年輕化趨勢,主要表現(xiàn)為咯血、胸痛、呼吸困難等癥狀[1]。目前,臨床治療非小細胞性肺癌多采用化學、放射治療等,而調強適形放射治療(intensity 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IMRT)是在三維適形放療的基礎上演變而來的放療手段,可通過精準量化控制腫瘤照射劑量降低對正常組織的損傷,增強肺癌的治療效果[2]。相關研究表明,多數(shù)患者在行IMRT放療后會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放射性肺損傷(radiation induced lung injury,RILI),嚴重影響患者預后[3]。因此,及時明確NSCLC患者IMRT放療后發(fā)生RILI的相關因素,并予以針對性的干預措施尤為重要。鑒于此,本研究旨在分析NSCLC患者行IMRT放療后發(fā)生IMRT的影響因素,為改善患者預后提供依據,現(xiàn)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7年5月至2020年5月于本院行IMRT治療的NSCLC患者80例為研究對象。其中男49例,女31例;年齡45~81歲,平均年齡(61.45±4.64)歲;BMI 21~28 kg/m2,平均(25.37±2.19)kg/m2;腫瘤位置:中上肺49例;下肺31例;病理類型:鱗狀細胞癌54例,腺癌26例;TNM分期:Ⅰ期18例,Ⅱ期24例,Ⅲ期38例。本研究獲得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審核批準。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均符合《中華醫(yī)學會肺癌臨床診療指南(2018版)》[4]中相關診斷標準且經病理學檢查確診為非小細胞肺癌;卡氏評分(Karnofsky,KPS)≥60分;初次采用根治性放療,且治療模式為IMRT放療;患者及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存在肝腎功能障礙;放療過程中出現(xiàn)遠處轉移;放療后隨訪時間<3個月;嚴重神經功能障礙;放療期間進行手術治療;語言溝通能力障礙。
1.3 方法
1.3.1 治療方法 ①所有患者均予以IMRT放療:取仰臥位,使用水解塑料成型技術將患者固定,使其雙臂交叉抬至額頂;患者保持平靜呼吸,采取螺旋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CT),掃描范圍為頸中線至膈肌下3 cm,層厚為3 mm;獲取定位圖像后核準Z線值、患者體表標記點的坐標參數(shù)與重復擺位讀數(shù),將定位掃描所獲得的圖像上傳至Pinnacle 3治療計劃系統(tǒng)。靶區(qū)勾畫:在CT圖像的肺組織窗逐層勾畫大體腫瘤體積(gross tumor volume,GTV),腺癌GTV外放8 mm得到臨床靶區(qū)(clinical target volume,CTV),鱗癌GTV外放6 mm得到CTV,將CTV外擴5 mm可得到計劃靶區(qū)(planning target volume,PTV)。若患者的CTV較大或肺功能較差,應根據其呼吸幅度手動修改CTV,適當加大PTV的外擴范圍,最大為10~15 mm。放射劑量為45~70 Gy,每次1.8~2.1 Gy,每周5次。不同組織劑量范圍:肺V30≤20%,肺V20≤25%,肺V5≤65%,脊髓Dmax≤45 Gy。連續(xù)放療5~7周。②化療方案:于化療第1天緩慢靜脈滴注紫杉醇注射液(辰欣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生產批號:20161002、20181103,規(guī)格:10 mL∶60 mg)150 mg/m2,于化療第1~4天靜脈滴注順鉑注射液(錦州九泰藥業(yè)有限責任公司,生產批號:20161101、20180801,規(guī)格:10 mg)70 mg/m2,21 d為1個周期,其中38例患者為同期化療,與放療同期進行,治療2~6個周期;其他42例患者采用新輔助化療,在放療前實施化療,治療3個周期后予以放療。
1.3.2 IMRT放療后發(fā)生RILI的判定 RILI診斷標準[5]:①肺部受照劑量為8 Gy以上,且發(fā)生于首次放療后6個月內;②CT影像學改變主要表現(xiàn)為照射區(qū)域的斑片影、肺實變影、條索影、蜂窩樣改變、通氣支氣管征,且少部分患者在照射區(qū)域改變的同時,伴有放射區(qū)域外的對應影像學變化;③至少出現(xiàn)發(fā)熱、氣短、咳嗽等臨床癥狀之一,且上述癥狀為放療后出現(xiàn)或明顯加重,或經放療減輕、消失后重新出現(xiàn)甚至加重,輕者為活動后氣促,重者平靜呼吸時亦氣短,且部分患者存在發(fā)熱現(xiàn)象;④排除下列因素導致的上述3項:肺部真菌或病毒感染、藥物性肺炎、心源性疾病、肺梗死、腫瘤進展、貧血等。
1.3.3 基線資料 統(tǒng)計所有患者的基線資料,包括性別(男、女)、年齡、糖尿?。ㄓ小o)、慢性阻塞性肺疾?。╟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有、無)、KPS、病理類型(鱗癌、腺癌)、腫瘤位置(上中肺、下肺)、化療方式(同期化療、新輔助化療)、化療周期數(shù)、腫瘤分期(Ⅰ期、Ⅱ期、Ⅲ期)、總放療劑量、GTV、PTV與V20等。糖尿病判定標準:①兩次空腹血糖≥7.8 mmol/L;②第1次口服75 g葡萄糖耐量試驗1~2 h血糖均≥11.1 mmol/L,或重復1次空腹血糖≥7.8 mmol/L。COPD判定標準:①長期吸煙史或職業(yè)、環(huán)境有害物質接觸等高危因素史;②慢性咳嗽、胸悶、喘息、咳痰或呼吸困難;③不完全可逆性氣流受限[即支氣管舒張試驗第1秒用力呼氣容積(FEV1)<80%預計值];④排除其他心肺疾病,如支氣管擴張、支氣管哮喘、充血性心衰、間質性肺炎等。腫瘤分期參照《臨床疾病診斷與療效判斷標準》[5]中TNM分期內容,包括Ⅰ期、Ⅱ期、Ⅲ期。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4.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分析,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行t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NSCLC患者行IMRT放療后發(fā)生RILI的影響因素采用Logistic回歸分析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NSCLC患者行IMRT放療后RILI發(fā)生情況 初次放療后90 d內,80例非小細胞性肺癌患者行IMRT放療后發(fā)生RILI 29例,發(fā)生率為36.25%。
2.2 NSCLC患者行IMRT放療后發(fā)生RILI的單因素分析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NSCLC患者發(fā)生RILI不受年齡、性別、糖尿病、KPS評分、病理類型、腫瘤位置、化療周期數(shù)、腫瘤分期的影響,但可能受COPD、化療方式、總放療劑量、GTV、PTV、V20的影響(P<0.05),見表1。
表1 NSCLC患者行IMRT放療后發(fā)生RILI的單因素分析Table 1 Univariate analysis of RILI after IMRT radio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NSCLC
2.3 NSCLC患者行IMRT放療后發(fā)生RILI影響因素的Logistic回歸分析 以NSCLC患者RILI狀況為因變量,發(fā)生為“1”,未發(fā)生為“0”,以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為可能的影響因素納為自變量并賦值,見表2。Logistic回歸分析,COPD、化療方式、總放療劑量、GTV、PTV及V20均為NSCLC患者行IMRT放療后發(fā)生RILI的影響因素(OR>1,P<0.05),見表3。
表2 自變量說明Table 2 Argument description
表3 NSCLC患者行IMRT放療后發(fā)生RILI的影響因素的Logistic回歸分析Table 3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of influencing factors of RILI after IMRT radio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NSCLC
NSCLC為肺泡或支氣管黏膜上常見的惡性腫瘤,其發(fā)病機制較為復雜,多與吸煙、電離輻射、遺傳等因素有關,早期無明顯癥狀,晚期多伴有痰血、呼吸困難等臨床表現(xiàn)。目前,IMRT放療為治療NSCLC的一線方案,但部分患者在放療后易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RILI,包括早期急性RILI和后期的肺纖維化,一般表現(xiàn)為氣促、干咳等,嚴重者可因呼吸衰竭導致病死[6]。因此,準確分析NSCLC患者放療后發(fā)生RILI的影響因素并予以提早干預對改善患者預后具有重要意義。
本研究中,80例NSCLC患者行IMRT放療后發(fā)生RILI 29例,發(fā)生率為36.25%,且經初步單因素與進一步的多項Logistic回歸分析發(fā)現(xiàn),合并COPD、同期化療、總放療劑量較大、GTV、PTV體積大及V20水平高均為造成NSCLC患者IMRT放療后發(fā)生RILI的影響因素。分析影響因素:①原發(fā)病灶處合并COPD患者肺功能相對較低,且由于NSCLC的影響,全身器官與機體免疫力較差,進而導致肺部更易受射線損傷,增加RILI的發(fā)生率。因此,早期對患者的肺功能進行密切檢測,對于合并COPD的NSCLC患者予以機械通氣或藥物干預控制病情,可有效降低IMRT放療后RILI發(fā)生率。②同期化療可影響患者的肺功能,雖化療藥物對放療具有增敏作用,但同時也加重了肺組織的負擔,導致肺部的正常彌散功能受損。有研究發(fā)現(xiàn),肺癌患者采用放療同步化療會降低肺部彌散能力,且降低幅度比單純放療患者更顯著[7]。因此,應合理制定放療計劃,保護NSCLC患者的正常肺組織,減輕化療藥物對肺部組織的損傷。③V20是指肺部組織接受大于20 Gy照射劑量的體積占總體積的百分比,當V20水平提高則反映放療照射劑量過高,進而加重肺功能受損,引起RILI的發(fā)生。因此,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合理調整放療劑量可有效減少IMRT放療后RILI的發(fā)生。④GTV是臨床或影像學可見的腫瘤,主要包括轉移淋巴結、原發(fā)病灶或其他轉移灶,通過給予GTV一定的照射劑量可實現(xiàn)對腫瘤的局部控制。而PTV指計劃靶區(qū),表示臨床靶區(qū)因靶體積的移動、擺位活體位的重復性所出現(xiàn)的誤差,PTV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決定照射野面積大小,而肺部所受照射劑量或體積比例的增加可直接加重放射性反應。因此,根據GTV、PTV情況及時調整吸收劑量可有效降低NSCLC患者IMRT放療后RILI發(fā)生率,對患者的預后改善具有重要意義。唐正中等[8]研究表明,行三維適形放射治療局部晚期NSCLC老年患者,若同期化療、放療總劑量高、計劃靶體積大,則需高度重視防治RILI,與本研究結果一致。
綜上所述,NSCLC患者IMRT放療后存在一定的RILI發(fā)生率,且同期化療、合并COPD、總放療劑量大、PTV、GTV大、V20處劑量高均可提升RILI發(fā)生的風險,早期對患者肺功能予以密切監(jiān)測、制定合理的放療計劃、嚴格控制照射劑量可有效改善NSCLC患者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