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金傳 劉藝 孫鵬浩
(連云港市第一人民醫(yī)院脊柱外科,江蘇 連云港 222000)
絕經(jīng)后骨質疏松(PMO)是一種發(fā)生在絕經(jīng)后婦女患者身上的與衰老相關的常見病之一〔1〕,絕經(jīng)后的婦女因為體內雌激素缺乏從而引起破骨細胞活性增加,骨密度(BMD)降低引起骨組織結構變化,骨脆性增多,因此容易發(fā)生骨折,從而產(chǎn)生一系列后遺癥,如由骨折引起的疼痛、骨骼變形等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和身體健康〔2,3〕。而針對PMO的治療目的就是通過相關藥物緩解疼痛感,增加患者自身的BMD,從而降低骨折的發(fā)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4,5〕。阿侖膦酸鈉是一種臨床上常用的高效骨吸收抑制劑〔6~8〕,本研究擬分析阿侖膦酸鈉聯(lián)合鈣制劑治療PMO患者臨床效果及炎癥因子的變化情況。
1.1一般資料 選取2020年7月至2021年1月于連云港市第一人民醫(yī)院就診的86例PMO患者,選取標準:(1)符合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骨質疏松的診斷標準,同時還需符合中國老年學學會骨質疏松委員會定制的《中國人骨質疏松建議診斷標準(第2稿)》〔9〕;(2)年齡≥60歲,絕經(jīng)≥10年;(3)了解本研究并自愿加入者。排除標準:(1)年齡或絕經(jīng)時長不符者;(2)有嚴重心、肺、腎功能不全者;(3)1年內使用過治療骨質疏松的相關藥物或大量鈣制劑者;(4)對本研究中使用藥物有嚴重不良反應者;(5)有嚴重消化道疾病及代謝疾病,長期服用激素者;(6)精神疾病患者;(7)中途退出本研究者,資料不全者。將全部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43例,其中對照組年齡60~79歲,平均(69.32±6.45)歲,絕經(jīng)10~17年,平均(9.78±6.41)年;觀察組年齡60~78歲,平均(67.28±4.92)歲,絕經(jīng)10~18年,平均(10.21±4.73)年。兩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全部患者在接受治療及研究前已簽署知情同意書。
1.2治療方法 全部患者在治療期間需遵醫(yī)囑按時按量服用藥物,同時注意飲食,仔細閱讀并遵守藥物的相關注意事項。對照組給予阿侖膦酸鈉片,70 mg/片,1次/d,口服,1次1片,連續(xù)服用6個月。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聯(lián)合鈣制劑,磷酸鈣D3片(惠氏制藥),60 mg/片,1次/d,口服,連續(xù)服用6個月。
1.3評估指標 相關治療效果評估指標:(1)BMD測定:測量腰椎及股骨頸兩個部位的BMD以比較;(2)生化指標:患者在治療前、治療后3、6個月測定血清堿性磷酸酶(ALP)、骨鈣素(BGP)、甲狀旁腺激素(PTH)水平;(3)疼痛評分:記錄在相同時間段對患者治療前后骨痛的評分,以此評價治療前后患者的疼痛感是否改善。
1.4BMD測定〔10〕以雙能X線吸收測定法(DEXA)為基本原理借助儀器測量并記錄相應治療時階段患者的BMD水平。
1.5生化指標及炎癥因子測定 患者在相應治療時階段的清晨空腹采血,分離血清,置于-20℃冰箱儲存,集中利用相關試劑盒測定患者的生化指標及炎癥因子〔腫瘤壞死因子(TNF)-α、白細胞介素(IL)-6、IL-1β〕。
1.6疼痛評分 采用數(shù)字疼痛評分法(NRS)對患者在治療前后不同階段的疼痛強度進行評估,結果以NRS的評分標準進行統(tǒng)計:0分為無疼痛感;1~3分為有輕微疼痛感,患者能忍受且完全不影響睡眠;4~6分為有明顯疼痛感且會影響睡眠,但仍能忍受;7~10分為有強烈的疼痛感,難以忍受需要就醫(yī)。疼痛感由患者自己在治療前1 d、治療后3個月、6個月時的固定時間對自己的疼痛程度進行評估并計分。
1.7統(tǒng)計學方法 使用SPSS22.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t檢驗及χ2檢驗。
2.1兩組治療前后不同部位BMD比較 治療前兩組腰椎及股骨頸BMD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均明顯增加(P<0.001),且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P<0.001,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不同部位BMD比較
2.2兩組治療前后相關生化指標比較 兩組治療前ALP、BGP、PTH濃度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后BGP水平顯著上升,且觀察組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治療后PTH水平顯著下降,且觀察組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相關生化指標比較
2.3兩組治療前后炎癥因子比較 兩組治療前TNF-α、IL-6、IL-1β水平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均明顯下降(P<0.001),且觀察組明顯低于對照組(P<0.001,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炎癥因子比較
2.4兩組治療前后疼痛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疼痛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明顯降低(P<0.001),且觀察組明顯低于對照組(P<0.001,P<0.005)。見表4。
表4 兩組治療前后疼痛評分的比較分)
女性絕經(jīng)在自然情況下是由于卵巢內卵泡生理性耗竭,無法再分泌雌激素刺激子宮內膜生長因而引起卵巢功能衰退,月經(jīng)停止,此時女性往往會表現(xiàn)為雌激素分泌枯竭,生殖功能終止。絕經(jīng)后由于雌激素突然和明顯缺乏會引起一些不適,最常見的是心情和情緒的變化,包括但不限于煩躁、失眠、焦慮等,同時還會伴有身體上的一些不適癥狀,如肌肉松弛、易疲勞、乏力、頭暈等,隨著時間推移,絕經(jīng)后女性由于雌激素的缺乏還會引起一些伴隨性疾病。PMO〔1~4〕是一種常見的絕經(jīng)后相關疾病,雌激素的缺乏引起骨量減少,進而令骨組織結構發(fā)生變化,使骨脆性增加,易于骨折,嚴重者骨骼還會發(fā)生變形,出現(xiàn)其他合并疾病而影響患者的身體健康,同時伴隨的疼痛感也會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縮短壽命。臨床上對于PMO的治療多采用藥物治療〔5,6〕,以防止骨質繼續(xù)丟失,同時加強骨強度,從而減輕現(xiàn)狀,預防進一步的骨折危險。阿侖膦酸鈉是首個獲得FDA批準用于治療PMO的藥物,也是常見的臨床治療藥物之一,主要通過抑制破骨過程、維持骨結構、改善礦化程度、增加BMD從而提高骨強度,達到預防和治療的目的〔7,8〕。
為了更好地達到治療效果,最大化地減輕患者癥狀,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也常會采用藥物聯(lián)合阿侖膦酸鈉治療〔11~13〕,BMD〔14〕能最直觀表明患者各部位的骨骼強度。生化指標ALP、BGP、PTH是骨代謝的標志物可以直觀反映骨量及骨質量〔15,16〕,是骨質疏松診斷、治療和療效評估的重要指標?,F(xiàn)有許多研究已證明,PMO的發(fā)生及發(fā)展過程與免疫機制息息相關,涉及多種炎癥因子〔17,18〕,本研究表明藥物治療可以降低患者的炎癥因子水平,改善由疾病引起的局部慢性炎癥反應,阻止因炎癥反應引起的骨吸收和破骨細胞的分化等生理過程,從而延緩或阻止PMO的發(fā)生和發(fā)展。
綜上,阿侖膦酸鈉聯(lián)合鈣制劑的治療可以明顯改善患者狀態(tài),提高患者BMD,改善臨床癥狀,降低過表達的炎癥因子,緩解患者疼痛從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