闞青海
小學科學是向小學生進行科學啟蒙教育的一門重要學科,是引導小學生步入科學大門的一級臺階。實驗是科學課教學的特點,在科學實驗教學中如何實施素質教育?如何注重能力的培養(yǎng)?筆者結合教學實踐進行粗淺的探討,與同行共同商榷。
一、精心設計實驗 ,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人類創(chuàng)造力的源泉。小學生年齡小,生活經驗不多,好模仿,好奇,好問,他們對于大千世界里的科學現(xiàn)象處處感到新奇,極想知道科學的秘密。如何滿足他們的求知欲與好奇心呢?這就要求老師改變教學方式,為學生設計新穎的實驗。例如:教學三年級下冊《磁鐵的力量》一課時,我用鐵皮做了一只小鴨子,把它放在一塊硬紙板上,紙板下面放一塊磁鐵,用一只手托住紙板,另一只手拿著磁鐵在紙板下面來回晃動。這時,學生已在下面喊開了:“小鴨走路了!”我緊接著問了一句:“是什么力量帶動小鴨子走路呢?”這句話頓時掀起了學生思維的波瀾,他們興趣盎然,迫切希望找到答案。這時候,我及時引導學生轉入對磁鐵性質的探究。
又例如:在五年級上冊《風的形成》這一課中,課本的演示實驗是這樣的:冬天,把教室的門打開一條縫,將紙片分別放在門縫的底部和上部,你會發(fā)現(xiàn)底部的紙片往里飄,上部的紙片往外飄,這是為什么呢?這個實驗大部分老師沒法做,因為做起來有難度,也沒有合適的場所,只能用語言告訴學生。這樣會讓學生失去興趣。我用風的形成演示箱直接在課前演示給學生看,并且還進行了一些改變:我在箱體上面的煙囪上方安裝了一個小風輪,點燃衛(wèi)生香后,不一會兒學生就能觀察到一縷煙隨著熱空氣流向煙囪,吹動小風輪不停地轉動。他們被這奇妙的現(xiàn)象所吸引,對實驗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激發(fā)了他們探究新知識的欲望,進而更加喜歡上實驗課了。
二、利用分組實驗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
分組實驗是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由于學生能夠獨立動手操作,因而他們的興趣較濃,但也容易出現(xiàn)一些問題。
有的學生面對實驗桌上的儀器不知所措,或不規(guī)范地亂動手,致使有的儀器還沒開始實驗就已損壞。針對這些情況,我進行了合理分組:理解能力較強、思維活躍、動手能力強的學生與稍弱的搭配,而且做實驗的時候,組長要對組員進行分工,這樣才能有條不紊。如,教學五年級上冊《鹽到哪里去了》這節(jié)課時,讓學生別著急動手實驗,先認識一下實驗桌上的實驗器材,知道小勺是用來干什么的,玻璃棒應該怎樣攪拌,然后分組設計好實驗方案,讓組長做好分工。為了實驗的順利進行,在做實驗之前,我還提出了一些建議:往每只燒杯中加入同樣量的水和固體,攪拌相同的次數;為了節(jié)省實驗時間,材料要少放,每種材料只取半藥匙即可;認真觀察每種物質與水混合后有什么現(xiàn)象,認真做好實驗記錄。
在培養(yǎng)學生動手能力的過程中,老師應該明確教學要求,嚴格規(guī)范學生的實驗操作,扭轉學生自由散漫的態(tài)度。在教學設計中,老師應該堅持張弛結合的原則,根據實驗操作程序,循序漸進地推進,并觀察、監(jiān)督學生的動手操作情況,讓學生能夠在老師的引導下,認真完成實驗,并逐漸形成科學實驗精神。
這一環(huán)節(jié)的教學,我給學生提出了明確的實驗要求,這樣學生有了明確的方向,操作起來才會有的放矢、有條不紊。讓學生合作探究,并不意味著老師可以撒手不管。在學生操作過程中,我深入各組,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指導。如,有的組看到鐵粉有浮的現(xiàn)象就不知道怎么記錄了,我及時告訴他們看到什么就記錄什么。
經過一個學期的努力,學生探究操作能力有了明顯的提高。
三、結合生活實際,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
生活中不僅處處充滿了科學,也充滿了實踐操作的機會。因此,在小學科學教學中,老師要提高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就應該做好課堂延伸,將學生引入生活,讓學生在觀察、思考、探索生活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科學的光芒,并根據科學積累,自主設計生動、有趣的生活小實驗。充滿生活趣味的實驗操作,能夠極大地調動學生探索生活的興趣。
如,在五年級上冊的教學中,《小苗的誕生》可以要求課下讓學生制作種子標本盒;《葵花向陽》一課利用動物趨光的特性,要求學生課下設計一個裝置,能方便捕捉有害動物;《衣服的顏色》一課,課下讓學生制作太陽能熱水器;《保溫和散熱》一課,課下讓學生設計一個保溫屋。許多老師也會要求學生做,但是沒有檢查、評比、展示,所以沒有取得一定效果。可以每個學期期末拿出一節(jié)課作為展示課,進行交流展示,評出優(yōu)秀創(chuàng)作獎、優(yōu)秀設計獎等?;蛘咴诮淌肄k個科學角,在課下有趣的實驗設計都可以隨時拿到教室展示。這樣才會調動學生探索生活的興趣。
綜上所述,動手能力的培養(yǎng)是啟發(fā)學生思維、提高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必然要求。因此,在小學科學教學實踐中,老師應該結合課程改革的要求,逐步打破老師講述、學生聽課的僵化模式,為學生預留動手操作的空間,引導學生掌握實踐操作的方法,進而聯(lián)系現(xiàn)實生活,實現(xiàn)對科學實驗的創(chuàng)新思考與自主探索,從而提高學生綜合素質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