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軍
摘要:敘事性文本在小學閱讀教學中占有較大權重。以認知圖式理論為指導,結合統(tǒng)編教材敘事性文本教學,從基于主題線索,把握敘事性文本的內容圖式;聚焦文章表達,捕捉敘事性文本的語言圖式;俯瞰謀篇布局,探究敘事性文本的結構圖式三條路徑入手,可以提高敘事性文本教學的有效性,提升學生對敘事性文本的結構化認知能力。
關鍵詞:認知圖式;敘事性文本;文本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21)07A-0097-05
認知圖式理論認為,每個人頭腦中都存在大量的對外在事物的結構性認識,知識的學習在一定意義上就是個體認知圖式的建構與優(yōu)化。對于閱讀教學而言,學生是閱讀教學的主體,文本是閱讀教學的載體,對知識的理解和把握過程便是學生認知與文本價值互為建構的圖式化過程。在各個時期、各個版本的小學語文教材中,敘事性文本都占有較大權重。本文試圖以認知圖式理論為指導,嘗試從把握內容圖式、捕捉語言圖式、探究結構圖式三條路徑提高敘事性文本教學的有效性,提升學生對敘事性文本的結構化認知能力。
一、基于主題線索,把握敘事性文本的內容圖式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以下簡稱《課標》)指出:閱讀敘事性作品,要能了解事件梗概,能簡單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場景、人物、細節(jié),說出自己的喜愛、憎惡、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1]13。整體把握文本內容是深入研讀文本的第一步,把握內容圖式,能較好地明晰文章的主要內容?!皟热輬D式,指的是語文成品的主題和內容。”[2]8在敘事性文本教學中,翻開任意一篇課文,我們都會讀到人物與事件,而這些人物和事件都是基于一個主題,順著敘述線索展開的。為此,基于主題和線索,便可以較好地把握敘事性文本的主要內容。
(一)關注單元主題
統(tǒng)編小學語文教材具有“雙線組元”的單元編排特點,其中的人文主題是該單元選文的核心。在學習某一單元課文之前,引導學生關注并揣摩單元導讀頁上的文字表述和所配插圖,能讓學生對本單元匯集的篇章主題及方向有大致的了解。如三下第六單元以“在童年的百花園里,我們看到了真善美”為主題,四上第六單元以“童年?。∈菈糁械恼?,是真中的夢,是回憶時含淚的微笑”為主題,四下第六單元以“深深淺淺的腳印,寫滿成長的故事”為主題。經過梳理,不難發(fā)現(xiàn)前后三冊教材的單元主題明確、相似且關聯(lián)。比照著看這樣的“前移后續(xù)”,就能輕松地畫出“童年·成長”這樣一個“同心圓”。
(二)細讀課文題目
題目昭示文本主旨,細讀每篇文章題目就能對該篇文本的內容有個初步的感知。如一上的《烏鴉喝水》、一下的《動物王國開大會》、二上的《大禹治水》、二下的《鄧小平植樹》……題目即文眼,引導學生閱讀每一篇敘事性文本的題目,可以知道故事人物,可以知曉關鍵事件。即使不能一眼窺見文章內容梗概,但都可以從題目上推測出文本主題及故事內容。
(三)梳理文本線索
敘事線索是敘事性文本的主線,相當于珍珠項鏈的那條“線”,主線上串聯(lián)的人與事,抑或場景,便是一顆顆“線上”的珍珠。因此,對于學生而言,如何在學習概括文章主要內容的過程中建構起敘事性文本的內容圖式?不妨從梳理文本敘述的線索開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文本敘述線索之后,關注人物、時間、地點,再抓住故事的起因、經過和結果,便可以把握敘事性文本的內容圖式(如圖1)。
以統(tǒng)編小學語文教材五上第六單元為例,深入研讀三篇課文的敘述線索,我們會發(fā)現(xiàn)它們有異曲同工之處——都有浮現(xiàn)眼前的明線和隱含其后的暗線?!洞饶盖樯睢芬晃囊浴耙X、給錢”為明線,以“母愛”為暗線;《父愛之舟》一文以“小漁船”為明線,以“父愛”為暗線;《“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一文以“對小詩不同的評價”為明線,以“父母不同方式的愛”為暗線。在明線與暗線的交織下,巧妙地展開敘述。學生根據內容圖式,便可以整體把握文本的主要內容。
二、聚焦文章表達,捕捉敘事性文本的語言圖式
《課標》指出:學生要能聯(lián)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積累,推想課文中有關詞句的意思,辨別詞語的感情色彩,體會其表達效果[1]12。在敘事性文本教學中,引導學生抓住文本中獨特的表達、抒情的語句、細節(jié)的描寫,便能發(fā)現(xiàn)敘事性文本的表達特色,從而逐步形成敘事性文本的語言圖式(如圖2)?!罢Z言圖式,指的是語音、字、詞、句等方面的語言知識及應用?!盵2]8建構語言圖式,不僅是夯實語文學習的“根基”,更是聚焦文章的表達,捕捉那些字、詞、句“排列組合”的基本規(guī)則,讓學生逐步形成“帶得走,用得上”的語文能力。
(一)聚焦獨特表達,揣摩語言特色
每一篇文章的表達方式都是作者語言風格的呈現(xiàn)。在整體把握文本主要內容后,需要進一步細讀文本,體會“這一篇”文本的獨特表達。統(tǒng)編本小學語文教材五上第六單元的三篇課文語言樸實、感情真摯,母子親情、父子親情、父母之愛都化在字里行間,需要引導學生細細品讀,進而培養(yǎng)他們對語言文字的敏感,形成敘事性文本的語言圖式。
如《慈母情深》一文中最大的語言特色是運用反復的表現(xiàn)手法來表達強烈的情感。具體說,為了突出母親工作環(huán)境的惡劣,選取多個角度,運用對比、反復的手法。先是第7自然段出現(xiàn)的“七八十臺破縫紉機、七八十個女人、七八十只燈泡……”,“七八十”這個詞語的五次反復使用,與“不足二百平米的廠房”形成強烈的對比。接著又寫了看門老頭與“我”的對話,“我”和“媽媽”的對話,“媽媽”和“工友”的對話。與其說是對話,不如說是在大聲地喊話,生動而強烈地渲染出小工廠極端擁擠、悶熱嘈雜的環(huán)境。在刻畫母親的兩組特寫鏡頭中,運用同詞反復手法,貫穿全段?!氨持逼饋砹?,我的母親。轉過身來了,我的母親。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對眼神疲憊的眼睛吃驚地望著我,我的母親的眼睛……”語序顛倒,慢鏡頭回放,連續(xù)動作的分解,推進再推進,雖然短暫一瞬,畫面卻刻骨銘心,表達了“我”看到勞碌的母親轉過身來時的驚訝、酸楚。同樣,“母親說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彎曲了背,立刻又將頭俯在縫紉機板上了,立刻又陷入手腳并用的機械忙碌狀態(tài)……”母親給“我”錢之后的幾個動作,連用四次“立刻”,讓人更深刻地感受到母親為了一家人的生計不辭勞苦、爭分奪秒地拼命工作,母親的想法便是多干一些就能多掙一點。抓住這些有特色的表達,便能感受到母親任勞任怨的偉大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