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夢晴 李永聰 楊梅英 孟丹丹 常麗
【摘要】目的:探討中醫(yī)時辰穴位貼敷在眩暈患者中的臨床應用效果。方法:選取2020年1~9月收治的眩暈患者70例以隨機數字表法分為2組,各35例,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治療,觀察組在此基礎上加以中醫(yī)時辰穴位貼敷治療,比較分析兩組患者血壓及眩暈癥狀變化。結果:治療前兩組收縮壓(SBP)、舒張壓(DBP)水平無明顯差異(P>0.05),治療后觀察組均低于對照組(P<0.05);治療前兩組眩暈癥狀量表(VSS-C)、眩暈障礙量表(DHI)評分無明顯差異(P>0.05),觀察組治療后上述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 結論:臨床治療眩暈采用中醫(yī)時辰穴位貼敷有助于促進患者血壓有效降低,提高眩暈癥狀改善效果。
【關鍵詞】時辰穴位貼敷;眩暈;血壓;VSS-C;DHI
【中圖分類號】R2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5249(2021)08-0026-02
眩暈主要由高血壓、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動脈硬化等因素引起,發(fā)生后目眩、頭暈等癥狀對患者生活造成嚴重影響,還具有易反復發(fā)作、病情遷延不愈等特點,需予以及時、有效治療[1]。常規(guī)西醫(yī)治療以擴張血管、抗血凝、抗血小板聚集等對癥治療為主,取得的效果有限,還易引起各種不良反應[2]。近年來中醫(yī)穴位貼敷療法在眩暈治療中取得了明顯進展,其相較于西醫(yī)藥具有療效持久、無毒副作用、經濟實惠等優(yōu)點[3],不過目前關于中醫(yī)時辰穴位貼敷的應用研究尚少。本研究探討中醫(yī)時辰穴位貼敷在眩暈患者中的臨床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應用前瞻性隨機對照研究,將2020年1~9月收治的70例眩暈患者作為觀察對象,并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2組,各35例。對照組:男性17例,女性18例,年齡47~78(63.84±7.93)歲;病程2個月~6年,病程(2.57±0.81)年。觀察組:男性19例,女性16例,年齡49~79(64.16±8.32)歲;病程3個月~6年,病程(2.51±0.73)年。兩組患者臨床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研究獲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納入標準:(1)符合《頭暈/眩暈基層診療指南(2019)》[4]中的診斷標準;(2)中醫(yī)分型為肝陽上亢型;(3)生命體征平穩(wěn),意識清晰;(4)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1)合并人體重要臟器性疾??;(2)對研究藥物過敏;(3)貼敷部位皮膚有炎癥、潰破;(4)合并急性腦梗死、腦腫瘤;(5)精神疾病、認知障礙等無法配合者。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治療:予以鹽酸川芎嗪(山東華魯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10395)120 mg加入0.9%氯化鈉注射液250 mL中靜脈滴注,1次/d;倍他司汀氯化鈉注射液(錦州九泰藥業(yè)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H21022585)500 mL靜脈滴注,1次/d;阿司匹林腸溶片(河北瑞森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73209)75 mg口服,1次/d;氟桂利嗪膠囊(河南藍圖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41024078)5 mg,1次/d;并對合并原發(fā)性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等疾病患者進行相應對癥治療,持續(xù)進行4周治療。
觀察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加以中醫(yī)時辰穴位貼敷治療:按照中醫(yī)十二經脈氣血流注時間規(guī)律,根據相應臟腑對應靜脈的氣血流注功能強弱,選擇卯時(5∶00~7∶00)晨起后立即貼敷。按鉤藤1份、吳茱萸1份、野菊花1份、石決明2份及白芥子1/10份組分,將以上中藥烘干研磨成粉末混勻,每貼取復合干粉1.5 g,先使用飴糖調成糊狀,再以適當大小的綿紙包裹成藥餅后粘貼在一次性防過敏敷貼中央備用。經臟腑、經絡辨證選取雙側曲池、右側足三里、雙側涌泉及左側內關進行貼敷,同樣治療4周。
1.3 觀察指標
(1)分別在治療前后檢測觀察兩組患者血壓變化。
(2)采用眩暈癥狀量表(VSS-C)、眩暈障礙量表(DHI)評價兩組患者眩暈改善情況。VSS-C共22個問題、33個條目,評分范圍0~136分,評分越低說明眩暈癥狀越輕;DHI包括軀體(7個條目)、情感(9個條目)及功能(9個條目)三個維度,評分范圍0~100分,評分越低說明眩暈對患者影響程度越輕。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2 結果
2.1 兩組血壓水平變化
治療前兩組SBP、DBP水平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治療后觀察組SBP、DBP水平與對照組比較,明顯更低(P<0.05),見表1。
2.2 兩組眩暈改善情況
治療前兩組VSS-C、DHI評分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治療后觀察組VSS-C、DHI評分與對照組比較,明顯更低(P<0.05),見表2。
3 討論
眩暈在臨床十分常見,原發(fā)性高血壓、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等均屬于眩暈范疇,中醫(yī)學上眩暈可分為氣血虧虛、肝陽上亢、痰濕中阻、瘀血阻竅等證型,以肝陽上亢型常見[5]。中醫(yī)學認為,肝血虛,肝風內動,肝陽上擾清空,空竅失養(yǎng)而致頭暈,故臨床治療多以平肝熄風、補益氣血等為原則。眩暈的中醫(yī)治療上目前穴位敷貼發(fā)揮了重要作用,研究發(fā)現中藥穴位敷貼不僅具有顯著療效,且藥效持久,通過穴位敷貼藥效能直接穿透皮膚作用于經脈,攝于體內,融入津液,使局部藥物濃度增加[6]。
對于高血壓患者,采用穴位貼敷還能獲得較高的降壓效果,并保持血壓的穩(wěn)定性,穴位敷貼作為一種取材簡便、療效可靠、實用實惠的中醫(yī)外治法,采用中藥配合取穴對患者進行敷貼治療能有效激發(fā)經絡之氣,利于延緩疾病進展,同時藥物經皮吸收后由表入里,循經絡傳至臟腑,可調節(jié)臟腑陰陽,達到治療目的,由于無須口服,可避免刺激腸胃造成的不良反應。
研究表明晝夜五臟氣機的活動具有節(jié)律性特點,即五臟與晝夜四時節(jié)律有同步關系,五臟所在的時區(qū),表示臟氣偏旺,氣機處于升的時間,因此理論上講肝陽上亢的眩暈患者在肝主卯時血壓會升高,肝陽上擾清竅導致頭暈、目眩等癥狀出現,該時間段用藥能對肝臟進行抑制,改善肝氣,降低血壓,緩解癥狀[7]。
現代醫(yī)學研究表明,正常人血壓表現為雙峰一谷的晝夜節(jié)律變化,即8~10點、16~18點血壓最高,20點后降低,次日凌晨0~2點達低谷,這與中醫(yī)病理機制基本一致。故本研究采用中醫(yī)時辰穴位貼敷治療眩暈,用藥主要選擇鉤藤、吳茱萸、野菊花、石決明及白芥子,其中鉤藤具有平肝清熱之功,吳茱萸具有升清降濁、瀉肝降逆、溫中止痛之效,野菊花能清肝明目,石決明可清肝明目、平肝潛陽,白芥子可通經絡、加速以上藥物頭皮吸收,使經絡治療作用增強[8]。穴位敷貼不僅能發(fā)揮藥物效果,還能通過穴位刺激達到治療目的。
本研究經臟腑、經絡辨證選取雙側曲池、右側足三里、雙側涌泉及左側內關進行貼敷,曲池穴可攝納陽明氣血,促進氣血降低,理氣降壓;足三里穴則具有通經活絡、補益氣血等作用,能夠通過對神經興奮進行抑制來發(fā)揮降血壓作用,因眩暈患者肝氣不舒,氣機右降左升,故選右側足三里;涌泉具有舒調肝氣、寧神開竅的作用,能對上亢的陽氣進行抑制;內關可擴血管、寬胸理氣,五臟氣機主升降,下者左行,故選取左側內關。
中醫(yī)學認為,人體中十二條經脈對應了十二個時辰,不同經脈中的氣血會隨著時辰的變化出現有盛有衰的情況,應時而盛,過時而衰,根據該原則取穴、擇時治療,能進一步提高治療效果[9]。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SBP、DBP水平均低于對照組(P<0.05),VSS-C、DHI評分也較對照組更低(P<0.05),說明相較于常規(guī)治療,中醫(yī)時辰穴位貼敷有助于提高肝陽上亢型眩暈患者治療效果,促進其血壓水平降低和癥狀改善,證明了時辰穴位貼敷的具有一定應用優(yōu)勢。
綜上所述,臨床治療眩暈采用中醫(yī)時辰穴位貼敷有助于促進患者血壓有效降低,提高眩暈癥狀改善效果,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楊敏,金成英.耳穴壓豆聯合穴位貼敷在眩暈辨證施護中的應用研究[J].新中醫(yī),2019,51(12):265-267.?
[2]??楊軍玉.穴位貼敷療法治療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性眩暈40例臨床觀察[J].河北中醫(yī),2014,24(9):1361-1362.?
[3]??黎麗嫻,沈中琪,鄭崇琦,等.穴位貼敷法治療眩暈病41例[J].中國中醫(y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5,15(6):67-69.?
[4]??中華醫(yī)學會.頭暈/眩暈基層診療指南(2019年)[J].中華全科醫(yī)師雜志,2020,19(3):201-216.?
[5]??陳冬梅.穴位貼敷治療100例眩暈病的臨床療效[J].醫(yī)學美學美容,2019,28(18):63.
[6]??錢鳳華.穴位貼敷法治療眩暈病的效果觀察[J].中西醫(y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18,6(34):166-167.?
[7]??張雪芳,陸舒婷,張敏,等.時辰穴位貼敷對肝陽上亢型高血壓病患者晨峰血壓的影響[J].護理學報,2017,24(8):48-51.?
[8]??張雪芳,張敏,陳紹月,等.時辰穴位貼敷對初診肝陽上亢型高血壓病患者血壓水平和中醫(yī)證候的影響[J].中國醫(yī)藥導報,2017,14(13):92-95.
[9]??陸舒婷,張雪芳,張敏,等.時辰穴位貼敷干預肝陽上亢型高血壓病病人24h動態(tài)血壓的效果觀察[J].中西醫(y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7,15(23):2950-2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