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剛
中國古人最初用來衡量長度、距離、空間大小的單位都是以人為標(biāo)準(zhǔn)的.
現(xiàn)在的1尺約為33.3厘米,古人卻說“八尺男兒”,顯然,古代1尺的長度與現(xiàn)在不同,那么古代的1尺是多少呢?《孔子家語》中說:“布手知尺.”也就是說,把手張開到最大就是1尺,這可能是“尺”字最初產(chǎn)生時的意思,大約相當(dāng)于現(xiàn)在的十幾厘米.
古代表示長度的單位主要是“寸、尺、丈”,10寸為1尺,10尺為1丈.《說文解字》說:“寸,人手卻一寸(為)動脈,謂之寸口.”也就是說,從手掌向手腕1寸處可以摸到脈搏的跳動,這段距離就是1寸.“丈”在先秦時期的寫法就是“十”與“又”兩個字合起來,“又”即“手”的意思,也與人體有關(guān).“丈夫”是指一個人身高為1丈,即 10尺.在早期,每尺可能為十幾厘米,十尺就相當(dāng)于現(xiàn)在的170~190厘米.
隨著時間的推移,中國古人建立起了更加完備、統(tǒng)一的長度單位,古代數(shù)學(xué)著作《孫子算經(jīng)》中說:“度之所起,起于忽,欲知其忽,蠶吐絲為忽,十忽為一絲,十絲為一毫,十毫為一厘,十厘為一分,十分為一寸,十寸為一尺,十尺為一丈,十丈為一引,五十引為一端,四十尺為一匹,六尺為一步,三百步為一里.”也就是說1忽就是蠶絲的直徑,10忽=1絲,10絲=1毫,10毫=1厘,10厘=1分,10分=1寸,10寸=1尺,10尺=1丈,10丈=1引.此外,還有一些不是10進(jìn)位的單位,比如,50引=1端,40尺=1匹(這就是古代1匹布的“匹”),6尺=1步,300步=1里,步和里是古代最重要的長度單位,也是構(gòu)成面積單位的基礎(chǔ).
古語說:“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古代的“跬”是指1只腳邁出1步,而古代的“步”是指左右兩只腳各邁出1步.1步為6尺,相當(dāng)于今天1米多,正是一個人邁步形成的距離.300步為1里,與今天的1里很接近.“步”是一個很重要的量詞,這是因?yàn)楣糯?平方步即是1畝,100畝=1頃,畝和頃是丈量土地時最重要的面積單位.
長度單位在古代被稱為“度”,容積單位被稱為“量”,重量單位被稱為“衡”,合稱為“度量衡”.自秦始皇統(tǒng)一度量衡之后,容積單位主要為“升、斗、斛”.10升=1斗,10斗=1斛(即1石).最初的1升是多少呢?這也與人體有關(guān)系,漢代的《小爾雅》中說:“一手之盛謂之溢,兩手謂之掬,掬一升也.”也就是說,用兩只手捧起來的東西就是1升,后來1升作為容積單位逐漸固定下來,我們現(xiàn)在可以從一些出土文物中的容積量器知道,古代的1升,比現(xiàn)在的1升要小很多.
在一些情況下,1石也是重量單位,古代的重量單位主要是“銖、兩、斤、鈞、石”,這些單位之間不是10進(jìn)位,24銖=1兩,16兩=1斤,30斤=1鈞,4鈞=1石.也就是說,1石=120斤,不過古代的1斤與現(xiàn)在有些差別,古人說的1石糧食,在秦漢時期,相當(dāng)于今天的60斤;在隋唐之后,相當(dāng)于今天的140斤.
懂得古代的計量單位,也有助于我們理解一些成語,比如說“半斤八兩”,表示兩種事物差不多,因?yàn)楣糯虢锞褪前藘?還有一個成語“千鈞一發(fā)”,表示1000鈞的重物系在1根頭發(fā)上,自然是情況十分危急.
語數(shù)外學(xué)習(xí)·初中版2021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