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博凱
摘 要:道路安全問題關乎交通秩序與國家治理,是秦交通行政的重要內容。秦時道路交通存在諸如道橋損壞失修、盜賊殺傷、虎患、物資截留等問題。官府通過強力執(zhí)法、完善制度等舉措對此予以管控,民間百姓出行擇吉信仰背后的安全防護觀念及協助捕盜活動展現了官民的協同治理。但囿于秦政的急法與重役,終使該問題無法從根本上得到解決,乃至在一定程度上成為推動秦亡的一個因素。
關鍵詞:秦代;道路交通;出行安全;治理
中圖分類號:K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751(2021)07-0126-10
道路安全問題①關乎交通秩序與國家治理,是秦朝面臨的主要社會問題之一。學術界對此雖已有討論②,但仍存不足。在內容上,以往研究側重于單一問題的討論,缺少整體視野上的認知,對道路安全與國家治理間關系的探討有待深入。史料上,缺少對新出簡牘材料的挖掘,在研究時段上也多詳漢而略秦,對秦代道路安全及其治理缺少系統(tǒng)研究。有鑒于此,本文擬結合簡牘材料,在前輩學者研究的基礎上對秦代道路安全問題作一專論,考察其出現的問題、形成的原因及治理的成效,并深入探討其與國家治理間的關系,以期深化秦代地方社會治理的研究。
一、秦代道路安全問題的主要表現及成因
大體上,秦代道路安全問題主要表現在道路設施上的安全隱患、盜賊殺傷、虎患及物資截留等方面。
1.道路設施的安全隱患
道路設施包括路面及其附屬設施,路面平整和設施完好是保證道路安全通行的基礎。但是受自然環(huán)境影響及缺乏修繕會導致路面和道路設施損壞,通行因此受阻。青川郝家坪秦墓16號木牘載有秦武王時頒布的《為田律》③:“以秋八月,脩(修)封捋(埒),正疆畔,及癹千(阡)百(陌)之大草。九月,大除道及阪險。”“雖非除道之時,而有陷敗不可行,輒為之?!雹茉撀蓛热轁h初仍在沿用⑤,從律令連貫性角度看,秦至漢初,道路路面是否平整易于通行的問題一直存在?!摆淠啊敝柑镩g道路,“癹”,即拔除?!鞍j阡陌之大草”就是拔除田間道路上的大草。“大草”或是一些根深莖粗,長得較高的雜草,其雜亂地長在道路上勢必影響人、車通行?!俺奔葱拗危抖Y記·曲禮》載:“馳道不除?!编嵶ⅲ骸俺我??!雹蕖俺馈本褪切拗蔚缆?,即修治后文所言的“陷敗不可行”者?!摆骐U”,《呂氏春秋·孟春紀》:“阪險原隰”,注云:“傾危也。”⑦指道路險峻處,除“阪險”即修繕道路上易發(fā)生危險之處。秦時道路敗絕不通現象時有發(fā)生,《史記·陳涉世家》:“陳勝、吳廣皆次當行,為屯長。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雹嘣缆辞睾?556號簡載:“·丞相上廬江叚(假)守書言┗:廬江莊道時敗絕不補〈通〉┗,節(jié)(即)莊道敗絕不通而行水道,水道異遠莊道者,假船0556?!雹帷扒f道”是秦代一種能并排行多輛車的大路?!稜栄拧め寣m》:“一達謂之道路?!薄傲_謂之莊?!雹鈴]江郡內這種大路也時常存在“敗絕不通”的情況,就更不要說偏僻小路了。古時道路多為土路,遇到雨水沖刷往往溝壑縱橫,難以行走,《國語·周語》云:“故先王之教曰:‘雨畢而除道,水涸而成梁。”[B11]即待雨后,趕緊修治泥濘的道路,在河流枯水期抓緊搶修橋梁,以確保人、車行走安全?!妒酚洝分械摹暗啦煌ā迸c簡文“敗絕不通”均指大雨過后道路斷陷、溝壑滿布導致通行困難。一個“時”字也表明道路是經常被破壞,這樣的路況難免會造成出行危險。“田道大草”“道路陷敗”及“路有阪險”等均是秦代陸路交通中存在的安全隱患。
水路交通中,水道尤其易受自然環(huán)境影響,產生安全問題?!妒酚洝で厥蓟时炯o》載:“浮江,至湘山祠。逢大風,幾不得渡?!盵B12]又《太平御覽》引庾目之《湘州記》云:“昔秦皇欲入湘觀衡山,而遇風浪,溺敗至此山而免。因號為‘君山。”[B13]這是秦始皇從水路巡游南郡,遭遇風浪,險些出事故的記載,可見天氣狀況對水路通行安全的影響。此外,地勢亦影響水路交通安全,《華陽國志·蜀志》載有秦蜀守李冰鑿溷崖之故事:“觸山脅溷崖;水脈漂疾,破害舟船,歷代患之。冰發(fā)卒,鑿平溷崖,通正水道?!盵B14]水流因地勢阻擋,沖擊山崖,水流湍急,造成船毀人亡,歷代為患。秦蜀守李冰率人鑿平山崖使水流疏通,水道通行方才安全。
2.盜賊殺傷
秦時吏民出行路遇盜賊也很常見,盜賊出沒,殺傷行人,危害路人的生命財產安全。睡虎地秦簡《法律答問》載:“有賊殺傷人沖術,偕旁人不援,百步中比垡(野),當貲二甲。”[B15]“沖術”即大道,秦時盜賊在大路上殺傷人,旁邊的行人若距離百步以內不加援救,就要對其處罰。又《日書甲種·除》:“外害日,不可以行作。之四方野外,必耦(遇)寇盜,見兵。”[B16]“行作”及“之四方野外”都有出行之意,“日書”是民間信仰觀念的反映,顯示了秦時百姓對路遇盜賊的擔憂和出行安全的關注,多少反映出百姓對外出路遇盜賊殺傷之事的恐慌。
不僅平民出行會遇盜傷人,就連皇帝也不可避免?!妒酚洝で厥蓟时炯o》:“二十九年,始皇東游。至陽武博狼沙中,為盜所驚。求弗得,乃令天下大索十日。”[B17]又《留侯世家》:“良嘗學禮淮陽,東見倉海君。得力士,為鐵椎重百二十斤。秦皇帝東游,良與客狙擊秦皇帝博浪沙中,誤中副車?!盵B18]《正義》引《晉地理記》云:“‘鄭陽武縣有博浪沙。按:今當官道也。”[B19]此即秦始皇東巡途中所遇“博浪沙事件”。事件中,張良與力士持鐵錘埋伏在博浪沙官道之上,伺機刺殺正在東巡的秦始皇,雖最終僅擊中副車,但對其人身安全已構成極大威脅。始皇三十一年(前216),又發(fā)生了“蘭池遇盜”案?!肚厥蓟时炯o》載:“始皇為微行咸陽,與武士四人俱,夜出逢盜蘭池,見窘,武士擊殺盜,關中大索二十日?!盵B20]秦始皇微服夜行出咸陽途中,在蘭池宮附近遭遇盜賊,武士上前擊殺,但仍有逃脫者。這起事件就發(fā)生在秦都咸陽附近,說明都城附近的治安情況也不容樂觀。
秦時官道上每隔十數里就會設置一亭,作為治安機構,亭的主要功能即徼巡盜賊,但即便如此,盜賊活動依然存在。更有甚者,在亭的附近竟還存在多人群聚為盜的情況,里耶秦簡9-1112號簡載:“【廿】六年二月癸丑朔丙子,唐亭叚(假)校長壯敢言之:唐亭旁有盜可卅人。壯卒少,不足以追。亭不可空。謁遣【卒】(索)。敢言之。”[B21]唐亭是亭名,假校長即代理校長,校長是秦時管理治安的官吏,于振波認為,校長是亭長的上司,秦漢時期設置有校長的亭就是都亭,是為管理縣內主干道路上的亭而設置。[B22]由此推知,唐亭也應設置在主干道路上?!疤仆づ杂斜I可卅人”表明,唐亭所在交通線附近有“可”等三十人為盜賊。秦及漢初,五人以上即為群盜,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盜律》:“盜五人以上相與功(攻)盜,為群盜。”[B23]可等有30人,為群盜無疑。秦時群盜文獻多見載,《史記·彭越列傳》:“彭越者,昌邑人也,字仲。常漁鉅野澤中,為群盜?!盵B24]《漢書·黥布傳》:“布以論輸驪山?!薄澳寺势洳荞睿鲋袨槿罕I?!盵B25]里耶秦簡9-3241亦有“群盜行”[B26],群盜相聚于交通線附近,以劫掠為生,難免會危及行人安全。
3.道路虎患
秦代道路虎患亦很嚴重,是當時道路管理的一個難題?;⒒己茉缇陀?,《華陽國志·巴志》載:“秦昭襄王時,白虎為害,自黔、蜀、巴、漢患之。秦王乃重募國中:‘有能煞虎者邑萬家,金帛稱之?!盵B27]雖然“白虎為害”的具體內容并未言明,但道路傷人想必是在所難免,虎患應是當時巴蜀道路上的通行障礙之一?!妒酚洝で厥蓟时炯o》載有秦二世夢白虎故事:“二世夢白虎嚙其左驂馬,殺之,心不樂,怪問占夢。卜曰:‘涇水為祟?!盵B28]王子今指出,秦二世是熱衷于交通活動的帝王,這一故事說明“驛道‘虎災對交通安全的嚴重威脅確實令行者心生警悚”[B29]。秦代多虎現象在出土文獻中也有反映,里耶秦簡載:
卅五年十月壬辰朔乙酉,少內守履出黔首所得虎肉二斗,賣于更戍士五(伍)城父□里陽所……9-56+9-1209+9-1245+9-1928+9-1973
□年虎豹□9-1453[B30]
從當時百姓捕虎、賣虎肉的現象可知,虎普遍存在于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簡文中不僅有虎,還有豹等大型食肉動物的記錄。秦漢時期不僅虎患危害道路安全,其他猛獸同樣如此,《論衡·遭虎》載:“入山林草澤,見害于虎,怪之,非也。蝮蛇悍猛,亦能害人?!庇帧靶猩搅种?,麋鹿野豬,牛象熊羆,豺狼蜼蠼,皆復殺人”。[B31]是故王充感嘆:“古今兇驗,非唯虎也,野物皆然?!盵B32]可見,野獸對交通安全的危害不可小覷,而虎患只是其中最典型、普遍的一類罷了。
4.運輸中的物資截留
道路的功能之一即為物資的輸送,在運輸過程中,物資被截留現象也時有發(fā)生?!妒酚洝ろ椨鸨炯o》載:“章邯令王離、涉間圍巨鹿,章邯軍其南,筑甬道而輸之粟。”注引應劭云:“恐敵抄輜重,故筑墻垣如街巷也?!盵B33]可見,戰(zhàn)爭時期糧食的輸送往往有被敵人劫掠之險,為避此禍,在大道上修筑墻垣形成甬道與外界隔絕。“甬道”文獻中往往指連接宮室之間保障皇帝出行安全的設施,考慮到戰(zhàn)爭環(huán)境,這里的甬道可能并非如應劭所云如街巷之院垣,而只是在道路兩邊圍上起阻擋作用的柵欄以防敵軍偷襲。
岳麓秦簡中也有幾條保障“麗邑伐材”及“縣官材”運輸安全的秦令:
及麗邑伐材固有久刻,請明告黔首:勉承(拯)流材,有得縣官材及麗邑伐1623材竹者,皆出置水旁而言所近鄉(xiāng)官,鄉(xiāng)官亟載取,輒以令賞承(拯),勿敢留難┖。1632有得麗邑伐材竹久刻者,匿弗言,與盜同法。有能捕若诇告吏,購之如律。1630[B34]
“麗邑伐材”應指為營建麗邑而砍伐的林木。“勉承流材”顯示,所伐木材的運輸方式是采用河流運送,即將材木置于河中,順水推送,后文的“出置水旁”也可佐證。秦代工程建設有利用河流進行材料運輸的現象,2010年西安閻良新發(fā)現秦代石刻,據孫偉剛研究,石刻的功用是營建秦始皇陵的“石堂”,其運輸方式即為利用石川河結冰,沿冰面運輸。[B35]被發(fā)現的石刻即是當時運輸中沉入河底的一塊。令文規(guī)定了黔首撈取“縣官材”及“麗邑伐材”的處理方式及隱匿不報的處罰規(guī)定,從中可看出,當時在河運中存在官府木材被黔首撈取而隱匿私占的現象。雖然在運輸中為避免材木被盜均刻有標識性的“久”字,且有相應的法律規(guī)定,但當時故意隱匿久刻逃避官府稽查的“黔首”應該大有人在。
影響上述道路安全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其一,自然環(huán)境因素。前文論及的雨水對道路、橋梁通行的影響,氣候、地勢對水道通行的影響均與自然環(huán)境有關。道路虎患亦同,王子今指出其與秦漢經濟開發(fā)程度有關,秦漢時期經濟開發(fā)有限,人口密度不大,交通路段多經過山林草密之處,此為驛道無法避免虎患的主因。同時還提出,虎狼沖犯人群,入于都邑可能與大范圍的自然災變有關。[B36]
其二,主管官吏失職。在除道、橋及緝捕盜賊等事務中,官吏不作為亦是道路存在安全隱患的重要原因。睡虎地秦簡《為吏之道》有對官吏為政的教導,其中涉及道路修治的如“除陛甬道”“溝渠水道”“阡陌津橋”。岳麓秦簡《為吏治官及黔首》又載,“橋陷弗為”“田道沖術不除”“(郭)道不治”“求盜備不具”“畏盜亭障”等都是針對基層官吏失職情況的事實列舉和批評,兩相比較可知,秦對基層吏員的教導在實際工作中未必能得到很好地貫徹,基層主管官吏失職不作為直接影響道路交通安全。
其三,盜賊活動猖獗。秦時多盜在《漢書·吾丘壽王傳》中有詳細描述:“于是秦兼天下,廢王道,立私議。”“犯法滋眾,盜賊不勝,至于赭衣塞路,群盜滿山,卒以亂亡?!盵B37]這是漢人對秦政的評議,雖不免有夸大之辭,然大體能反映當時的實際。多盜現象通過出土秦簡也可得佐證,如里耶秦簡載:
□假追盜敦長更戍8-349
□為盜賊,敢告8-2313[B38]
諸追盜賊者必相□9-865
【功(攻)盜】9-2996
群盜行9-3241[B39]
岳麓秦簡《癸、瑣相移謀購案》:“治等曰:群盜盜殺人……●癸曰:治等群盜盜殺人校長果部?!盵B40]秦簡中類似例證很多,說明當時盜賊活動的確很常見。秦時盜賊不僅普遍而且兇悍,睡虎地秦簡《法律答問》:“求盜追捕罪人,罪人挌(格)殺求盜,問殺人者為賊殺人,且斲(斗)殺?斲(斗)殺人,廷行事為賊六六?!盵B41]求盜在追捕盜賊過程中,二者搏斗,其反被盜賊所殺,也就難怪岳麓秦簡中會有“盜賊弗得”“畏盜亭障”的記載了。盜賊不僅拒捕且敢格殺治安官吏,以至于吏員在捕盜時都會出現畏盜情況,足見當時盜賊的兇悍。
其四,民間反秦復仇情緒高漲。秦始皇東巡至博浪沙遇襲,策劃者即張良,其為韓人,祖上五世均為韓貴族,年少時因秦滅韓,故立志復仇?!妒酚洝ち艉钍兰摇份d:“韓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財求客刺秦王,為韓報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韓故?!盵B42]又《項羽本紀》云:“秦始皇帝游會稽,渡浙江,梁與籍俱觀。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B43]項羽為楚將項燕之后,項燕為秦所殺,其與季父項梁觀始皇巡游,亦表現出明顯的反叛情緒,這或是當時故六國民眾普遍懷有復仇情緒的反映。簡牘中也有類似記載,睡虎地秦簡《語書》:“今法律令已具矣,而吏民莫用,鄉(xiāng)俗淫失(泆)之民不止,是即法(廢)主之明法?。ㄒ玻?,而長邪避(僻)淫失(泆)之民,甚害于邦,不便于民?!盵B44]新地故有鄉(xiāng)俗及新“黔首”抵制律令實施的行為,造成秦法難以推行,這也體現了秦并天下過程中楚地百姓的反抗抵制情緒。這種情緒直至統(tǒng)一后也未消除,岳麓秦簡中有關于“從人”的記載:“●叚(假)正夫言:得近〈從〉人故趙將軍樂突弟└·舍人袑等廿四人、皆當完為城旦、輸巴縣鹽。請:論輪〈輸〉祒等1029?!盵B45]關于“從人”的身份,李洪財、楊振紅均認為其是故六國參與合縱反秦之人。[B46]可見,統(tǒng)一后這些反秦的“從人”依然在進行反叛活動,故秦政府對該群體予以嚴厲打擊。又岳麓秦簡載:“廿六年正月丙申以來,新地為官未盈六歲節(jié)(即)有反盜,若有敬(警),其吏自佐史以上去(徭)使,私謁之1018?!盵B47]“新地”即被秦滅亡的故六國地區(qū),官吏在新地為官,不到六年就出現反盜之事或有警情者,要受懲罰。從簡文語境可看出,新地百姓的反抗和治安局勢的不穩(wěn)。新地百姓的復仇和反抗情緒使得部分鋌而走險者如張良等策劃了官道上針對秦始皇的刺殺行動。
二、秦代道路安全問題的治理措施
秦時道路安全問題不僅對普通民眾,也對皇帝的出行形成威脅,同時也影響著國家的物資流通和日常行政。為此,秦朝廷和百姓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維持道路交通安全。
(一)秦朝官府的應對措施
1.重視道路質量及修繕
秦官府在修建道路時注重道路質量,建立起一套道路建設及修繕的管理體制。秦時最具代表性的道路建設工程莫過于馳道和直道,有關秦的馳道建設,《漢書·賈山傳》載:“為馳道于天下,東窮燕齊,南極吳楚,江湖之上,瀕海之觀畢至。道廣五十步,三丈而樹,厚筑其外,隱以金椎,樹以青松?!盵B48]對“隱以金椎”的解釋,服虔云:“作壁如甬道。隱筑也,以鐵椎筑之?!盵B49]顏師古注:“筑令堅實而使隆高耳,不為甬壁也?!盵B50]學界多從顏說,這個“隱”字,周壽昌認為即“穩(wěn)”,以“金椎筑之,使堅穩(wěn)”[B51]。顏氏所言“使隆高”應是指魚骨形的路面,中間略高,兩邊低以便于排水,防止水淤積在路面上破壞道路或者通行困難。秦馳道修筑強調堅實,外部以土厚筑,內以“金椎”夯實,使路基穩(wěn)固。這就保證了馳道的修筑質量,“隱以金椎”的修筑方式也得到考古材料的證實。2016年陜西省考古研究院試掘了西安鄧家村秦漢古道路遺址,其中的L4探方即秦代道路遺存,發(fā)掘簡報指出:“L4墊土層為夾細沙的混合土,經夯打,土質堅硬致密,符合秦代道路‘隱以金椎即鐵夯加固的修建方法。尤其是加細沙的做法,增大了路基的滲水性,又可在干燥的環(huán)境下越發(fā)堅硬。結合其寬度50米以上的規(guī)模,推斷該道路應為官建大道?!盵B52]說明秦代道路修筑已有了一套較先進、成規(guī)制的方法,即加固路基防止人、車長久行駛壓壞道路,同時將細沙加入增加透水性,防止雨水沖刷破壞路面。
秦直道的修筑方法也體現出對道路安全的設計考慮,據秦直道考古調查發(fā)現,陜西富縣黃陵南桂花段秦直道的路基上、中、下部均有夯土構筑,且夯層厚達十幾厘米。不少夯土層中還夾雜有20—30厘米的礓石,以增加路基的強度。[B53]通過考古試掘調查得出,秦直道的修筑方法包含三要素:路土、夯土路基(護坡)和排水溝。夯土對一些靠溝一側的路基起到加固作用,防止塌陷和滑坡。排水溝能及時排去路旁積水,維護路基穩(wěn)固。且早期路面均呈現中部高、兩邊略低的現象,表明秦漢時期直道修筑已注意到排水設施的重要性。[B54]
道路質量是保障出行安全的基礎,然對道路的及時修繕亦十分關鍵,為此秦建立起一套運作機制。
一是以法令形式將除道時間固定化。青川木牘及《二年律令》的記載[B55]表明,秦時道路的修繕按照時令定期實施,同時針對特殊情況亦不乏變通,如遇道路損壞不可行,要隨時修繕以保障通行安全。
二是建立官吏問責制度。道路損壞失修很大程度上是因官吏失職造成的,岳麓秦簡“橋陷弗為”“田道沖術不除”等即是對主管吏員不視事、不作為的批評。秦時基層官吏“不視事”“詐避事”的現象很多,岳麓秦簡《遷吏令》載:
辠當廢以上及唯(雖)不當廢,不視事盈1143
□不視事者,皆弗得數令郡縣□□1091
以上及唯(雖)不盈三,一歲病不視事盈三月以上者,皆免?!?865[B56]
可見,秦對“不視事”的官吏規(guī)定了嚴格的時間期限,過期仍不視事者將面臨被免的處罰。又岳麓秦簡:
□□免,縣官不視【事】若(?)主及曹事有不當及廢之、留者,盡坐之,雖有叚(假)代為行之,病者與共坐,皆如身1867……(詐)避事,所避唯(雖)毋論,貲二甲,廢。以病故1869[B57]
所謂“詐避事”即官吏因為怕犯錯被連累,故意使詐逃避職事的行為。令文顯示,縣官不視事和基層吏員行事不當要予以“廢”,留下的也要全部坐罪,患病存在假代行為者也要治罪。對道路修繕中不作為的官吏進行問責在秦代應是存在的。
三是確立道路修繕勞動力的征發(fā)原則。秦時對工程建設勞動力的征發(fā)遵循一定的原則,岳麓秦簡《徭律》載:
●(徭)律曰:補繕邑院、除田道橋、穿汲〈波(陂)〉池、漸(塹)奴苑,皆縣黔首利?。ㄒ玻W圆桓韵录岸脊偌爸T除有為1255?。ㄒ玻?,及八更,其睆老而皆不直(值)更者,皆為之,冗宦及冗官者,毋與。除郵道、橋、駝〈馳〉道,行外者,令從戶1371□□徒為之,勿以為繇(徭)1381。[B58]
據徭律規(guī)定,“除田道橋”所征發(fā)的勞動力包括爵位在不更以下者以及在都官中從事雇傭活動的勞動者,“八更”及“睆老不值更者”均要參加。所謂“八更”即興徭八次而去服一次者,“睆老不值更者”就是達到一定年齡可減免不服徭役者,這二者都具有優(yōu)待身份,即便如此,也要參加此類勞動,僅有“冗宦及冗官者”可不參加。對需要到外地去參與修治郵道、橋、馳道者,則可能從家戶中安排人去??梢姡貙⑴c道路修繕的人員安排有明確的制度規(guī)定,在勞動力使用上建立了一定機制。
2.防范與緝捕盜賊
盜賊活動影響路人出行安全,對盜賊的防范和緝捕是官府整治道路治安的核心工作。為此,秦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制度規(guī)定。
一是實行宵禁制度。禁止夜行是秦漢時期防范盜賊侵擾,保障道路通行安全的舉措之一。宵禁政策與防范盜賊夜路傷人有關,秦始皇夜行蘭池遇盜賊,武士拼命擊殺盜才保證其安全,連皇帝夜行都難有安全保障,就更不要說一般平民了。岳麓秦簡載有秦始皇二十年,安、宜及一不知名女子被盜殺案,在抓捕盜賊時記載了一個場景:
●即令獄史觸與彭沮、衷求其盜。●觸等盡別譖訊安旁田人,皆曰:不智(知)可(何)人。即將司寇晦別居千(阡)佰(陌)、勶(徹)道,徼(邀)迣苛視不(狀)者。弗得。[B59]
簡文顯示,官吏在訊問案發(fā)附近居民盜賊線索無果時,即帶領司寇夜晚在附近各種道路上巡視觀察?!盎蕖弊质且雇碇?,與后文“別居”連讀。官吏通過觀察夜行者來查找案件線索也表明,在秦漢宵禁政策下,夜行之人有較大可能與盜賊活動有關,故才予以重點關注。宵禁政策在秦統(tǒng)一前已得到切實執(zhí)行,《史記·孟嘗君列傳》載:“孟嘗君得出,即馳去,更封傳,變名姓以出關。夜半至函谷關。秦昭王后悔出孟嘗君,求之已去,即使人馳傳逐之。孟嘗君至關,關法雞鳴而出客,孟嘗君恐追至,客之居下坐者有能為雞鳴,而雞齊鳴,遂發(fā)傳出。”[B60]孟嘗君通過賄賂秦昭王愛妃得以逃出秦國,半夜來到函谷關,顯然關門已閉,按照關法,雞鳴方才開關放客通行。于是其門人學雞鳴才蒙混出關,說明秦國已嚴格執(zhí)行宵禁之策。岳麓秦簡《內史戶曹令》有關于“里門”擅開閉的規(guī)定:
廿年二月辛酉內史言:里人及少吏有治里中,數晝閉門不出入。請:自今以來敢有□來□□□0443……嗇夫吏令典、老告里長,皆勿敢為。敢擅晝閉里門,不出入□□,貲鄉(xiāng)嗇夫吏,智(知)弗言,縣廷貲0665[B61]
令文多次強調“晝閉里門”的情況,晝即白天,白天擅自關閉里門不讓人或物資通行是違法行為,要對基層主管吏員予以責罰。那么,從令文語義反推,夜閉里門應該就是合情合法的行為,且夜里也不存在擅閉之說,故律令無對此的規(guī)定。這似可看作秦代禁止夜行的間接佐證。
二是建立專門的治安機構——亭。秦時亭的種類很多,文獻見載的即有街亭、鄉(xiāng)亭、市亭等。亭大多建在交通要道上,王彥輝對亭的分類和設置有過討論,認為亭的設置原則之一是不能脫離交通。郵亭主要設置于京師與郡國、郡國與縣邑的主要交通線上,鄉(xiāng)亭主要設置于聚落或郡國轄域的次級交通道路。[B62]對亭及其吏員的設置情況,《漢書·百官公卿表》載:“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長。十亭一鄉(xiāng),鄉(xiāng)有三老、有秩、嗇夫、游徼。三老掌教化。嗇夫職聽訟,收賦稅。游徼徼循禁賊盜。縣大率方百里,其民稠則減,稀則曠,鄉(xiāng)、亭亦如之,皆秦制也?!盵B63]班固指出,“十里一亭”“亭有長”等皆秦制,“十里一亭”中“里”的含義,學界也有爭議,目前比較一致的意見是“里”指道路的長度,即里程,大約每隔十里左右設置一個亭。[B64]亭設亭長,如劉邦在秦時為泗上亭長,亭長的職責是抓捕盜賊,《續(xù)漢書·百官志》:“亭有亭長,以禁盜賊。”[B65]此外,參與緝捕盜賊的亭吏還有求盜,岳麓秦簡1228號簡:“·興律曰:當為求盜,典已戒而逋不會閱及已閱而逋若盜去亭一宿以上,貲二甲。”[B66]岳麓秦簡《尸等捕盜疑購案》:“求盜尸等十六人追。”[B67]表明求盜具有參與緝拿盜賊的職責。此外,秦時在邊地交通道路上還建有“亭障”,如岳麓秦簡有“亭障不治”,里耶秦簡亦見“離鄉(xiāng)亭鄣”等?!巴ふ稀笔蔷哂熊娛滦再|的治安機構,其設置目的即是核查過路行人,緝捕盜賊,保障邊地的道路安全。
三是制定“大索”制度。秦對盜賊的緝捕有“大索”,即排查搜捕制度。秦始皇巡行兩次遇盜,分別采取“令天下大索十日”及“關中大索二十日”。大索依據犯罪對象及程度不同,其搜索范圍亦有差。秦始皇蘭池遇盜只是偶遇普通盜賊,其目的無非是劫財掠物。博浪沙遇襲則是張良等反秦的故六國人密謀策劃的有組織的襲擊活動,對秦始皇生命及政權都產生較大威脅,故二者的搜索范圍及情急程度也不同。
3.加強皇帝或其使者巡行地方的安全保障
秦時為保障皇帝出行安全,建立起一套安全保障制度,如出行警蹕、副車參乘、馳道專行等。[B68]然對皇帝或其使者巡行經過地方時,地方官府如何保障其巡行安全尚不得而知,岳麓秦簡中有一則“皇帝節(jié)游”令文,對認識該問題有益。
●皇帝節(jié)游(遊)過縣,縣令與一尉共└,行反(返),丞亦與一尉共,毋竝(并)去官?!りP內縣吏共者,乘車以下毋過五十人。0176·關外縣行所宿,吏共者乘車以下毋過八十人?!佘囍?、置食所,乘車以下吏毋過廿人,更駕所,毋2131過十人?!す?jié)車乘傳置、中食所,乘車以下吏毋過廿人,更駕所,毋過十人?!りP外一縣而共數處2024□吏佐共。·行所宿令若丞、尉共者,凡毋過四人?!佘囍?、置食所,令若丞、尉,毋過二人,更駕2032所,毋過一人?!す?jié)車乘傳置、中食所,令若丞、尉毋過二人,更駕所,毋過一人。令、丞、尉將衛(wèi)卒2049
缺簡
□□有它詔令,故(?)徼(?)□□貲數□□□其縣界中,縣令若丞、尉一人,引各盔(歸)縣界,其縣共2056之,毋過縣二人,不從令者,貲二甲?!へヒ?099[B69]
簡文“皇帝節(jié)游”是理解令文內容的關鍵,其含義究竟是指皇帝親自出游,還是皇帝派遣的使者出行,學界尚有異議。陳松長認為,這個“節(jié)游”的語義應該是“節(jié)車出行”的意思,并從內容上分析指出,“皇帝節(jié)游”只能是皇帝指派的節(jié)車出行。[B70]曹旅寧則認為其或是指皇帝巡行[B71]。我們認為,令文內容并沒有顯示出屬于一方專屬的接待規(guī)定,目前還無法做到清晰界定,因此這里將其看作皇帝或其使者巡行地方的接待規(guī)定。從道路治安的視角審視,秦對皇帝或其使者巡行中的安全問題做了細密的制度性安排。
一是縣尉全程隨行。0176號簡顯示,皇帝或使者巡行過縣,縣中要派吏員同行,前往時縣令與一尉同行,返回時,縣丞與一尉同行。另外在“屬車置”“置食所”“乘傳置”“中食所”及“行所宿”也就是住宿之處均要有“尉”值守。這個“尉”就是縣尉,《續(xù)漢書·百官志》載:“尉大縣二人,小縣一人?!薄拔局鞅I賊?!盵B72]王偉指出,縣尉的職責除主盜賊之外,尚有訓練發(fā)弩、協助中央和各郡辦理“行戍”事務等。[B73]現在來看,其還肩負皇帝或其使者巡行過縣時陪同保障安全的重任。從2049號簡“令、丞、尉將衛(wèi)卒”看,秦對皇帝或其使者巡行時的治安防范是極為重視的。
二是根據不同地域治安情況靈活安排隨行人數。秦為保障地方縣官政務的正常運行,會根據所經地治安狀況的好壞合理安排“吏共者”人數。如“關內縣吏共者,乘車以下毋過五十人”,又“關外縣行所宿,吏共者乘車以下毋過八十人?!盵B74]“關內縣”就是函谷關以內的故秦地,治安狀況相對較好,因此就減少“吏共者”人數。而“關外縣”是東方六國故地,也就是秦簡中常見的“新地”?!靶碌亍钡闹伟残蝿葺^為嚴峻,在治安形勢嚴峻處,增加“吏共者”隨行人數,顯然是出于保障巡行安全之目的。
4.規(guī)范交通秩序與獎勵捕虎
秦代對道路交通秩序有嚴格的規(guī)范,不同道路其行駛對象和要求各不相同,如馳道是皇帝的專用道,岳麓簡中還有“沖道”的記載:“●令曰、諸有乘馬者、毋敢步遠行沖道、行沖道過五日〈百〉里、貲一甲。”[B75]這些都體現了道路的等級性和“賤避貴”原則。但此原則背后也自然有保障交通行駛安全的考慮。龍崗秦簡中有較多規(guī)范道路通行秩序的規(guī)定:
敢行馳道中者,皆遷之。
騎作乘輿御,騎馬于它馳道,若吏【徒】中,及奴道絕馳道,馳道與奴道同門橋及阪
徹奴道,其故與□□□□行之,不□□[B76]
馳道作為皇帝的專行道,其管理是極其嚴格的,若有在馳道上任意行走要處遷罪?!膀T作乘輿御”疑指將用于騎乘的馬用于駕車,有不安全因素,故為法令所止。[B77]從后兩枚簡的內容看,應為皇帝出行時要對同馳道相連接的奴道予以清道戒嚴。之所以如此規(guī)定,定然是出于保障皇帝出行安全的考慮。
此外,獎勵捕虎。秦時道路虎災威脅路人安全,秦政府鼓勵民間捕虎,岳麓秦簡載:
歲上得虎數,御史別受錢及除徭戍數?!ざ?505
·南陽南郡有能得虎者,一虎賜千錢·御史移曰:入皮肉縣官,其不欲受錢,欲除(徭)戍,如律令。0563
·簪鳥妻緹得虎狗一,為緹夫除一歲(徭)戍,不欲除(徭)戍,賜五百錢,有等比焉。0653[B78]
里耶秦簡8—170號簡亦載:“得虎,當復者六人,人一牒,署復□于?!盵B79]百姓捕虎可得政府物質獎勵,一虎賜千錢,對想憑借此除徭戍者亦允準,即捕得虎者還可以復除徭戍之役。若不想復除徭戍,可以得到五百錢的賞賜。莊小霞對秦代“得虎復除”制度作過詳細考察,復原了復除制度的具體程序。[B80]秦將捕虎和徭役制度聯系起來,以此激勵百姓參與虎患治理,保障道路安全。
(二)秦民出行擇吉信仰
除了官府以政令的方式對道路出行安全予以管控外,秦代百姓亦有出行安全的習俗,最典型的就是出行擇吉信仰。秦時民眾出行擇日,問卜吉兇是普遍的習俗。睡虎地秦簡《日書》中有很多關于行忌的記載,其中不少與行路安全相關:
外害日,不可以行作。之四方野外,必耦(遇)寇盜,見兵
離日不可以行,行不反(返)
是日在行不可以歸,在室不可以行,是是大兇
丁卯不可以船行,六壬不可以船行[B81]
《日書》反映了秦民的出行觀念,這些出行禁忌既有陸行,亦有水行。既見外出活動,亦見歸途之返,包含了秦民出行的方方面面。劉增貴從五行的視角解釋了水、陸之行忌的成因:“陸行行于土,土盛象征險阻多,故忌土日出行,而船行行于水,水盛風波多,故船行忌水日?!盵B82]可見五行觀念與道路安全的聯系?!巴夂θ铡辈豢梢猿鲂校且驗槌鲂型鲆姳I、兵,也顯示了當時這兩項活動對道路安全的威脅,及對民眾出行造成的恐懼心理。除了出行禁忌,《日書》中還有關于行路過程中遇到危及人身安全行為的處置方式,睡虎地秦簡《日書·詰咎》載:“人行而鬼當道以立,解發(fā)奮以過之,則已矣?!盵B83]人出行遇鬼危及安全,通過“解發(fā)”可化險為夷。秦民出行擇吉信仰背后是對自身出行安全問題的擔憂和祈求行路平安的考慮。一方面顯示秦時道路交通條件及治安秩序的不足,另一方面也展示出秦代民眾通過擇日占卜出行吉兇,培養(yǎng)自身出行安全防護意識,盡可能地規(guī)避和防范出行危險。
此外,秦代民眾亦參與官府的捕盜活動,前引《法律答問》盜賊在道路上殺傷人而旁人若不施救并協助捕盜就依律論處[B84]的記載表明,民眾亦有參與制止盜賊道路殺傷人、捕捉盜賊之責。
三、秦代道路安全問題的治理成效與得失
1.治理成效
秦時道路安全問題突出,其中最主要的是道路自身的安全隱患和路遇盜賊傷人。針對此問題,秦官府和民間百姓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就治理的效果看,在一定時期、一定范圍內取得了一些成效,維護了道路安全秩序。如重視道路建設質量,考古資料顯示秦馳道、直道的設計確實有將影響道路安全的諸多因素考慮在內,如魚骨形路面、修建排水溝等。再如對道路交通的等級秩序規(guī)范,執(zhí)行宵禁,建立皇帝及其使者巡行安全保障制度等,這些措施對防范盜賊,維持交通秩序,保障道路交通安全有重要功用。但整體而言,道路安全問題并未從根本上得到解決。終秦之世乃至兩漢,盜賊猖獗,劫掠盜殺路人的現象不絕,治而復發(fā)、久治不愈。道路損壞、水道不通等現象仍時有發(fā)生,道路虎患直到漢末魏晉仍有較大威脅。[B85]總之,秦代道路安全問題的治理并未取得實質性成效。
2.急法與重役:道路安全治理的失衡運作
究其原因,要從國家治理的視角來審視。早在先秦時期,道路狀況已成為衡量國家治政好壞的準則之一。《周禮·秋官司寇》載:“凡國之大事,比修除道路者?!盵B86]又《國語·周語》云:“定王使單襄公聘于宋。遂假道于陳,以聘于楚?;鸪]矣,道茀不可行。”“司空不視涂,澤不陂,川不梁?!薄皢巫託w,告王曰:‘陳侯不有大咎,國必亡。王曰:‘何故?”“今陳國火朝覿矣,而道路若塞,野場若棄,澤不陂障,川無舟梁,是廢先王之教也?!盵B87]單子借道于陳,看到其國“道茀不可行”,“茀”,注云:“草穢塞路為茀?!盵B88]即雜草遍布道路無法行走。主管官吏不盡責,山澤、川道皆無修葺。于是向定王匯報,陳國必亡。其原因正是道路不修治,荒廢先王之教??梢姷缆吠ㄐ袪顩r是一個國家政治是否良好運行的客觀反映。
道路交通安全作為一個社會問題,從其產生、發(fā)展到治理狀況都不是孤立的,而與秦代治政有緊密關聯。歸納來看,秦代道路安全最主要的兩大問題是道路“阪險”、“陷敗不通”與盜賊的威脅,而這又與國家的徭役征發(fā)和盜賊防治息息相關。由此,道路安全、徭役征發(fā)、盜賊防治三者之間建立了聯系,形成一個循環(huán)運作的過程,該過程的運作成效也就決定了道路安全問題的最終治理效果。
前文已述及,道路陷敗與自然環(huán)境和官吏不作為有關。秦時土路,遇雨易壞,南方多雨,自然更甚,故有廬江莊道時壞之說,這是自然因素造成的,屬不可抗力?;鶎庸倮舨蛔鳛橐彩乔卮糁蔚耐怀鰡栴},秦急法重問責,導致官吏人人自危,司馬遷在《李斯列傳》中言:“法令誅罰日益刻深,群臣人人自危,欲畔者眾?!盵B89]賈誼也提出秦二世時“吏治刻深,賞罰不當”[B90]。秦簡中多見基層官吏“詐避事”“避為吏”“不視事”的記載也說明吏為避免問責,遂采取消極避事的態(tài)度。故從治道上看,秦時道路損壞不通之事時常發(fā)生也就不奇怪了。
既然有道路損壞,就要予以修繕,而實施修繕,征發(fā)大量民力是必備條件。如何獲取和使用民力與秦代的賦役政策密不可分。秦時對道路修繕有專門的法律規(guī)定,前引岳麓秦簡《徭律》[B91]對除道、橋等道路修繕工程征發(fā)民力的標準作了明確規(guī)定,所征發(fā)的對象為“黔首”“不更”以下爵位者、在都官中從事勞役活動的刑徒或被雇傭的“黔首”、在官府中從事雜役的百姓、“八更”及睆老不服更役等優(yōu)待身份者,都要參與道路修繕活動。對需前往外地修繕郵道、橋和馳道的,或也要從家戶中征發(fā)民力。
秦時興徭很繁重已是學界共識,修建馳道、直道等工程自然要興徭征發(fā)民力,但秦時興徭多在春秋閑時,且尚有對農時和民力的考慮。[B92]而秦民在所居地承擔的官府勞役負擔比之更甚,官府的勞役征發(fā)不僅數量大而且時間遠超法定之徭。從《徭律》看,秦時與道路修繕有關的除道、橋等事務均被看作是“縣黔首利?。ㄒ玻?,即這些都是縣中對“黔首”有利的事務,因而也都是百姓本應該去做的事情,包括到外地去“除郵道、橋和馳道”等,故都不能計算作徭役。也就是說,秦官府將與百姓利益有關的事務看作是“無償”勞役,不能算作百姓之徭,做完這些也并不能抵償其徭役,足見勞役負擔之重。
如何獲取大量民力來從事除道等工作呢,與秦的急法不無關系。正是由于秦法令嚴苛,尤其是連坐之法,百姓動輒觸禁犯科,又沒有足夠的資產進行贖免,故淪為刑徒或通過在官府中從事雜役來贖債,秦文獻所載大量“居貲贖債”群體即源于此。因而,秦官府中有大批的刑徒和居貲贖債者供驅使,秦陵考古發(fā)掘趙背戶村的刑徒墓即當時從事修陵勞役的刑徒墓地,以此也足見秦法嚴苛,勞役之重。
然而,頻繁的苛徭和沉重的勞役負擔致使不少百姓鋌而走險,轉為盜賊。如劉邦少時為亭長,解徒送驪山,徒為避免從事徭役多半逃亡,其干脆也逃進深山轉為盜賊。黥布也是以驪山徒身份亡江中為群盜?!妒酚洝で厥蓟时炯o》載秦二世時盜賊猖獗的原因時云:“右丞相去疾、左丞相斯、將軍馮劫進諫曰:‘關東群盜并起,秦發(fā)兵誅擊,所殺亡甚眾,然猶不止。盜多,皆以戍漕轉作事苦,賦稅大也。請且止阿房宮作者,減省四邊戍轉?!盵B93]
可見群盜并起,盜賊活動猖獗之源在于徭戍之苦,賦役之重。秦的重役致使社會上盜賊增多,活動猖獗,而這自然又反過來加劇道路治安問題的嚴重程度。由此,道路安全與徭役征發(fā)和盜賊活動三者間形成一個惡性循環(huán),在這個循環(huán)中秦的急法與重役是推動其不斷惡化的根源,終使該問題無法得到有效解決。
四、結語
保障道路交通安全是穩(wěn)定社會秩序的關鍵環(huán)節(jié),亦是歷代統(tǒng)治者治國理政的重要內容。秦代嚴峻的道路安全形勢與其施政理念不無關系,急法與重役更是加速了道路安全治理體系的崩潰,進而造成連環(huán)效應,終使其成為推動秦亡的加速器。然秦政關于道路安全治理的一些制度性舉措仍有其進步性和借鑒意義,漢唐律令對其多有承繼,如唐律中的“車駕行沖遂”“宮內外行夜”“茹船不如法”等律條明顯有對秦律令關于交通秩序、禁夜行等舉措的吸收,足見其影響深遠。秦時道路安全治理措施的某些合理化成分亦可為當代交通安全建設提供歷史借鑒。
注釋
①這里首先對文章所要討論的“道路安全問題”的內涵與范圍作下界定:“安全”作為一個完整語詞始見于漢代,《史記·鄒陽列傳》引應劭云:“田常事齊簡公,簡公說之,而殺簡公。使人君去此心,則國家安全也?!笨梢?,“安全”是與“?!焙汀皝y”相對而言的,指穩(wěn)定,保全。文章所言的“道路安全問題”主要是指在道路交通中出現的擾亂道路交通秩序規(guī)定,危害人、車出行和物資運輸安全的現象。既包括道路本身因質量或失修造成的安全隱患,又涵蓋發(fā)生在道路上的治安問題等。
②朱紹侯《中國古代治安制度史》第四章《秦朝治安制度》對保障皇帝出行安全的警蹕、副車參乘制度及驛站的管理有過討論(朱紹侯:《中國古代治安制度史》,河南大學出版社,1994年)。王子今《秦漢交通考古》對秦漢時期的甬道的治安功能及驛路虎災作過詳細研究(王子今:《秦漢交通考古》,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年)。劉海年《戰(zhàn)國秦代法制管窺》對秦代治安管理中的通行憑證制度作了考察(劉海年:《戰(zhàn)國秦代法制管窺》,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6年)。陳智勇《中國古代社會治安管理史》對秦漢時期的出入關符及交通線上的食宿和車馬管理進行了論述(陳智勇:《中國古代社會治安管理史》,鄭州大學出版社,2003年)。林永強《漢代地方社會治安研究》在論述漢代交通線上的治安問題時對秦代也有所提及(林永強:《漢代地方社會治安研究》,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年)。嚴耕望《秦漢地方行政制度》與王彥輝《聚落與交通視閾下的秦漢亭制變遷》對秦代亭的設置、功能及其演變作了考察(嚴耕望:《秦漢地方行政制度》,北京聯合出版有限公司,2020年;王彥輝:《聚落與交通視閾下的秦漢亭制變遷》,《歷史研究》2017年第1期)。此外,還有一些研究論文也涉及該問題,但內容基本不出上述范圍。
③關于該律的律名,學術界尚存爭議,詳參陳偉主編:《秦簡牘合集》(貳),武漢大學出版社,2014年,第192頁。本文采用李學勤、胡平生先生將其定名為《為田律》的意見。
④[B76][B77]陳偉主編:《秦簡牘合集》(貳),武漢大學出版社,2014年,第190、46—49頁。
⑤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田律》載:“九月大除道□阪險;十月為橋,修波堤,利津梁。雖非除道之時而有陷敗不可行,輒為之?!?/p>
⑥孫希旦:《禮記集解》,沈嘯寰、王星賢點校,中華書局,1989年,第123頁。
⑦許維遹:《呂氏春秋集釋》,梁運華整理,中華書局,2009年,第10頁。
⑧[B12][B17][B18][B19][B20][B24][B28][B33][B42][B43][B60][B89][B93]司馬遷:《史記》,中華書局,1959年,第1950、248、249、2034、2034、251、2591、273、304、2033、296、2355、2553、271頁。
⑨[B34]該簡收入陳松長主編:《岳麓書院藏秦簡》(柒),上海辭書出版社,2021年,待版。
⑩郝懿行:《爾雅義疏》,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第652頁。
[B11][B87][B88]徐元誥:《國語集解》,王樹民、沈長云點校,中華書局,2002年,第64、61—66、61頁。
[B13]李昉等:《太平御覽》,中華書局,1960年,第240頁。
[B14][B27]常璩:《華陽國志校補圖注》,任乃強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33、14頁。
[B15][B16][B41][B44][B83]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小組:《睡虎地秦墓竹簡》,文物出版社,1990年,第117、181、109、13、215頁。
[B21][B26]陳偉主編:《里耶秦簡牘校釋》(第二卷),武漢大學出版社,2018年,第260、563頁。
[B22]于振波:《秦漢校長考辨》,《中國史研究》2018年第1期。
[B23]彭浩、陳偉、工藤元男:《二年律令與奏讞書》,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114頁。
[B25][B37][B48][B49][B50][B63]班固:《漢書》,中華書局,1962年,第1881、2796、2328、2329、2329、742頁。
[B29][B36]王子今:《秦漢交通考古》,第120、122頁。
[B30]陳偉主編:《里耶秦簡牘校釋》(第二卷),武漢大學出版社,2018年,第57、313頁。
[B31][B32]黃暉:《論衡校釋》,中華書局,2017年,第828—829、830頁。
[B35]孫偉剛:《西安閻良新發(fā)現秦石刻及相關問題研究》,《文物》2019年第1期。
[B38]陳偉主編:《里耶秦簡牘校釋》(第一卷),武漢大學出版社,2012年,第136、458頁。
[B39]陳偉主編:《里耶秦簡牘校釋》(第二卷),武漢大學出版社,2018年,第217、541、563頁。
[B40][B59][B67]陳松長主編:《岳麓書院藏秦簡釋文修訂本》(壹—叁),上海辭書出版社,2018年,第139、158、142頁。
[B45][B47][B56][B57][B75]陳松長主編:《岳麓書院藏秦簡》(伍),上海辭書出版社,2017年,第43、48、189—190、185—186、195頁。
[B46]參看李洪財:《秦簡牘“從人”考》,《文物》2015年第6期;楊振紅:《秦“從人”簡與戰(zhàn)國秦漢時期的“合從”》,《文史哲》2020年第3期。
[B51]王先謙:《漢書補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3788頁。
[B52]陜西省考古研究院:《陜西西安鄧家村秦漢古道路調查試掘簡報》,《文博》2019年第6期。
[B53]《陜西富縣秦直道考古取得突破性成果》,收入王子今主編,張在明、王有為、陳蘭、喻鵬濤著:《秦直道:嶺壑無語——秦直道考古紀實》,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年,第47頁。
[B54]參見《富縣車路梁秦直道發(fā)掘簡報》,收入王子今主編,張在明、王有為、陳蘭、喻鵬濤著:《秦直道:嶺壑無語——秦直道考古紀實》,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年,第34頁。
[B55]青川木牘《為田律》:“以秋八月,修封埒,正疆畔,及癹千(阡)百(陌)之大草。九月,大除道及阪險。十月為橋,修波隄,利津鮮草。雖非除道之時,而有陷敗不可行,輒為之?!睆埣疑綕h簡《二年律令·田律》:“九月大除道□阪險;十月為橋,修波堤,利津梁。雖非除道之時而有陷敗不可行,輒為之?!?/p>
[B58][B61][B66]陳松長主編:《岳麓書院藏秦簡》(肆),上海辭書出版社,2015年,第118、193—194、147頁。
[B62]王彥輝:《聚落與交通視閾下的秦漢亭制變遷》,《歷史研究》2017年第1期。
[B64]參看周振鶴:《從漢代“部”的概念釋縣鄉(xiāng)亭里制度》,《歷史研究》1995年第5期;王彥輝:《聚落與交通視閾下的秦漢亭制變遷》,《歷史研究》2017年第1期。
[B65][B72]范曄:《后漢書》,中華書局,1965年,第3624、3623頁。
[B68]朱紹侯:《中國古代治安制度史》,河南大學出版社,1994年,第100—101頁。
[B69][B74]陳松長主編:《岳麓書院藏秦簡》(陸),上海辭書出版社,2020年,第112—113頁。
[B70]陳松長:《〈岳麓書院藏秦簡(陸)〉的內容與價值》,《出土文獻與法律史研究》2020年第九輯。
[B71]曹旅寧:《〈岳麓書院藏秦簡(陸)〉中的“皇帝節(jié)(即)斿(游)過縣”考》,簡帛網,2020年4月27日。
[B73]王偉:《秦璽印封泥職官地理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年,第280頁。
[B78][B80]轉引自莊小霞:《里耶秦簡所見秦“得虎復除”制度考釋——兼說中古時期湖南地區(qū)的虎患》,《出土文獻研究》2018年第17輯。
[B79]陳偉主編:《里耶秦簡牘校釋》(第一卷),武漢大學出版社,2012年,第103頁。
[B81]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小組:《睡虎地秦墓竹簡》,文物出版社,1990年,第181、190、223、223頁。
[B82]劉增貴:《秦簡〈日書〉中的出行禮俗與信仰》,《“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七十二本第三分,2001年。
[B84]睡虎地秦簡《法律答問》:“有賊殺傷人沖術,偕旁人不援,百步中比垡(野),當貲二甲?!?/p>
[B85]漢畫像磚及郴州出土的蘇仙橋晉簡尚存猛虎道路傷人的記錄。
[B86]孫詒讓:《周禮正義》,王文錦、陳玉霞點校,中華書局,1987年,第2897頁。
[B90]賈誼:《新書校注》,閻振益、鐘夏校注,中華書局,2000年,第15頁。
[B91]岳麓秦簡《徭律》載:“●(徭)律曰:補繕邑院、除田道橋、穿汲〈波(陂)〉池、漸(塹)奴苑,皆縣黔首利?。ㄒ玻W圆桓韵录岸脊偌爸T除有為1255?。ㄒ玻?,及八更,其睆老而皆不直(值)更者,皆為之,冗宦及冗官者,毋與。除郵道、橋、駝〈馳〉道,行外者,令從戶1371□□徒為之,勿以為(徭)1381?!?/p>
[B92]岳麓秦簡“毋奪田時令”中有興徭毋奪農時的記載:“·郡及關外黔首有欲入見親、市中縣【道】,【毋】禁錮者?。ㄒ玻?,許之。入之,十二月復,到其縣,毋后田。田時,縣毋0325入殹。而澍不同∟,是吏不以田為事?。ㄒ玻;蛘咭凿r時繇(徭)黔首而不顧其時∟,及令所謂春秋0317試射者,皆必以春秋閑時殹(也)。今縣或以黔首急耕∟、穜、治苗時已乃試之,而亦曰春秋試射之0318令?。ㄒ玻朔敲骼羲杂们讱。ㄒ玻?。丞相其以制明告郡縣,及毋令吏J59以苛繇(徭)奪黔首春夏時,令皆明焉。以為恒,不從令者,貲丞令、令史、尉、尉史、士J58?!庇衷缆辞睾啠骸吧贫惹琢??!?/p>
責任編輯:王 軻
Road Safety and Its governance in Qin Dynasty
Wang Bokai
Abstract:Road safety concerned traffic order and national governance, and w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raffic administration in Qin Dynasty. There were many problems in road traffic in Qin Dynasty, such as the roads and bridges in poor condition and disrepair, thieves killing and hurting people, tiger calamity, and material interception. The government managed? and controlled this strictly by enforcing powerfully and perfecting the system. The concept of safety protection and the activities of assisting in catching thieves behind common people choosing an auspicious day to travel reflected the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of government and people. Howerver, due to the urgent law and heavy servitude of Qin government, the road problem can not be fundamentally solved , which, to some extent, was one of the factors resulting in the fall of Qin Dynasty.
Key Words:Qin Dynasty; road traffic; travel safety; gover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