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玉華
當前,人們越來越注意引導學生朝著全面發(fā)展,尤其是在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方面,小學科學因其旨在發(fā)展小學生的觀察發(fā)現能力以及創(chuàng)新素養(yǎng),而逐步受到人們的重視。在小學科學的日常授課中,教師需將課堂觀察以及“做與思”的結合作為授課重點,并將其融入教學各個環(huán)節(jié),從而有效提升教學效果。作為新時期的小學科學教師,應明確自己的責任,采取切實可行的策略引導學生學習有用的科學知識。
一、關于觀察的研究與學習
課堂觀察是一種研究活動,它在教師的教學實踐與理論中構建起了一座橋梁,對于提升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和促進學生的整體發(fā)展有重要作用。在小學科學教學中,課堂觀察的主要內容是指教師要關注學生怎樣學習、會不會學習以及學習的效果如何,從而采取更合適的方式來改進自身的教學行為,幫助學生獲得更好的發(fā)展。在開展本課題前,我研究學習了《課堂觀察——走向專業(yè)聽評課》《課堂觀察方法技術》《課堂觀察指導》《以學習為中心的課堂觀察》等書籍,并深入研讀了《做思共生:小學科學實驗教學的原點和歸宿》《做思共生:科學教學的本質解析》等理論文章,以此為出發(fā)點,分析了科學教材、科學課堂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提出小學科學課堂觀察的有效做法。
二、“做與思”結合的有效性研究
小學是學生學習的初始階段,在這一時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對于學生以后科學意識的發(fā)展有重要促進作用。調查發(fā)現,當前的科學教學往往流于形式,很多學生雖有足夠的興趣去探索科學知識,但在探索的過程中態(tài)度不夠嚴謹,使得科學教學的有效性難以實現。另一方面,很多學校由于條件有限,缺乏相應的科學器材,阻礙了學生對科學的探究,從而影響了科學教學開展的實效。因此,作為小學科學教師,要結合實際,不斷探究多元化的教學方法,從學生的發(fā)展角度出發(fā),合理設置課堂內容,利用課堂觀察的方式,實現“做與思”的高效融合。
三、引導學生有效觀察
(一)明確觀察目標,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新課改明確指出,在小學科學課堂中,教師要把學生當成課堂主體,采取有效的策略讓學生展開自主學習,發(fā)揮其主觀能動性,讓不同的學生在學習科學知識的過程中獲得不同的發(fā)展。所以,在日常授課中,教師要根據教材內容以及學生的發(fā)展特點,設置有效的課堂觀察目標,引導學生展開思考,思考后自主開展活動,教師予以相應的指導,從而讓學生在不斷的練習中養(yǎng)成做思結合的習慣,進而提高自身的科學觀察能力。
例如:在教學二年級下冊《認識常見的材料》內容時,課上的主要目標是讓學生通過觀察身邊的物品,能夠識別常見的物品是由什么材料構成的,認識這些常見的材料。為了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我通過提問引入教學:“同學們,在我們的身邊有哪些東西是硬的?哪些東西是軟的?哪些東西是透明的?”學生積極回答,由此我引入本節(jié)課的教學。接著我?guī)ьI學生研讀教材,讓他們說一說教室里有哪些物品,它們都是什么材料做成的,由此幫助學生感知本節(jié)課主要內容。學生回答后,我進行點評總結,同時根據學生回答的情況進行拓展延伸,讓他們進一步熟悉常見材料的特點。如金屬物品鐵鍋、菜刀、銅勺等這些物品又能怎樣分類?由此幫助其深化本節(jié)課所學。最后我讓學生說一說自己的文具盒是什么材料組成的,看看與其他同學的有什么不同。這樣,通過明確的目標設置,讓學生在我的預設下展開思考與觀察,有效掌握了相關內容,實現了做與思的結合。
(二)小組合作探究,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意識
要想促進學生的整體發(fā)展,離不開小組合作探究的教學方式。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小組合作可以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參與課堂中,展開研究與探討。學生之間互相發(fā)表意見與看法,拓展知識層面,從而將做與思有效融合,提升觀察意識,讓每位學生都能獲得有效的自我發(fā)展與提高。
例如:在教學蘇教版二年級下冊《磁鐵的吸力》時,課上的主要目標是讓學生借助器材做探究磁鐵性質的實驗,以自己的方式進行小組探究,發(fā)表不同意見與看法。首先,我讓學生認識磁鐵,觀察磁鐵的特性,并讓其說一說自己對磁鐵有什么了解。接著我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展開探究,通過磁鐵的吸力,了解磁鐵的日常應用,并探究以下問題:“磁鐵能夠吸什么物體?隔著其他物品能否吸鐵?你們還有什么其他的發(fā)現?”在學生討論的過程中我進行巡視指導,對于學生存在的問題做到心中有數。討論完成后我找?guī)讉€小組的代表上臺展示,驗證問題的結果,由我進行點評和總結。最后,我讓學生在課下找一找磁鐵還有哪些應用。這樣,學生通過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都能參與其中,實現了課堂觀察效果的最大化。
(三)加強師生互動,提高觀察針對性
師生互動是課堂觀察的一個重要方面,加強師生互動,可以讓教師了解學生學得怎么樣,教師根據學生的表現可以對課堂有一個宏觀的把握,從而更有針對性地展開教學。另一方面,通過師生互動,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因此,在小學科學授課中,教師要加強與學生的互動,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學習,實現做與思的有效結合。
例如:在教學二年級下冊《擰螺絲》內容時,課上的主要目標是讓學生在對螺絲的分類過程中,培養(yǎng)其觀察能力。為了提升課堂效果,我通過加強互動的方式導入教學。首先我讓學生說一說自己在哪里見過螺絲釘,學生回答后,我出示各種各樣的螺絲釘實物,讓學生對這些螺絲釘進行分類,并說一說螺絲釘由哪幾部分組成,由此發(fā)展其觀察能力。學生回答后我進行補充總結,讓學生了解不同形狀螺絲釘的特點及其用處。最后我讓學生在課下收集不同的螺絲釘,思考它們的用處,下節(jié)課一起分享結果。這樣,通過加強互動的形式,可以及時了解學生的掌握程度,并有針對性地展開教學。
(四)聯(lián)系實際生活,獲得更好的觀察效果
小學科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科目,與我們的實際生活有著密切的關系。小學生的認知還不夠完善,學習很多科學知識都需要教師耐心地引導,而聯(lián)系生活的科學教學方式,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相關內容,也可以讓學生驗證實驗的科學性。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聯(lián)系生活實際,讓學生感知生活中的科學素材,從而促進學生理解,幫助他們獲得更好的科學知識學習效果。
例如:在教學二年級下冊《栽小蔥》內容時,教學目標就是讓學生觀察小蔥在不同環(huán)境中的變化,通過每天記錄,了解小蔥生長的條件,感受科學知識的實踐魅力。首先我通過聯(lián)系實際的方式引入教學:“同學們,我們都知道小蔥吧,你們有沒有種過小蔥?知道它的生長條件是什么嗎?這節(jié)課我們就一起來研究一下?!庇纱苏{動學生的好奇心。接著我提示本次活動要求:讓學生了解栽小蔥的方法,讓其課下按要求栽小蔥,10天之后把5種不同條件下生長的小蔥帶到學校,以此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記錄能力,并讓學生了解小蔥的生長條件。最后拓展延伸,讓學生說一說植物的生長條件。這樣,通過聯(lián)系實際的方式,讓學生在實踐中驗證科學知識,并通過觀察記錄的方式實現了做與思的有效融合。
綜上所述,課堂觀察法對于小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fā)揮以及課堂積極性的調動具有積極意義。在新課改的背景下,各科授課模式都在不斷優(yōu)化和完善。小學科學教師應該明確自己的職責,認識到“做與思”結合的重要性,從而借助課堂觀察的方式將學生自然而然地帶入課堂學習中,進而獲得更好的授課效果,實現小學科學的有效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