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成軍
摘 要 “要素”理論創(chuàng)始人裴斯泰洛齊認為,教育的過程就是引導學生基于要素的認知,最后形成“最復雜的感覺印象”。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可以圍繞學生能理解、易接受的一系列“要素”,如審美要素、意義要素、情感要素和思維要素,引導他們認識周圍的世界,形成最復雜的感覺印象,從而進一步提高他們的語言文字審美、意義、情感、思維能力,促進他們語用能力的發(fā)展和閱讀能力的提升。
關(guān)鍵詞 要素理論 語用品質(zhì) 實施路徑
19世紀瑞士民主主義教育家裴斯泰洛齊在他的要素教育理論中指出:教育的過程,是讓兒童從“一些最簡單的、為他們所理解、易接受的‘要素開始,通過這些‘要素認識他們周圍的世界,形成最復雜的感覺印象”?!读x務(wù)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在對語文課程的基本理念的闡釋中指出:“語文課程是實踐性課程,應(yīng)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yǎng)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yīng)是語文實踐。……應(yīng)該讓學生多讀多寫,日積月累,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體會、把握運用語文的規(guī)律。”在實際語文課堂教學中,筆者嘗試從文本語用的審美、意義、情感、思維等“要素”入手,讓學生在真實的語境中,發(fā)展對語言的“感覺印象”,從而提升語用實踐能力。
一、在審美要素的感知中提升語用品質(zhì)
母語是唯美的。從逐漸演變的象形字、指事字、會意字,我們都能感受到它的形態(tài)之美和表達之美。帶著學生去感知文字所描繪的畫面,在美的享受中,悅納母語,靈動地運用母語進行表達與交流。語言文字的積累和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培養(yǎng),能夠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感覺印象”,發(fā)展語感,提升表達能力。
如在閱讀四年級上冊《走月亮》一課時,筆者讓學生找出自己喜歡的畫面讀一讀,然后組織他們討論:“為什么這些文字會給我們帶來美的享受?”學生在對自己所選擇的句子進行品讀、感悟后發(fā)現(xiàn):有些是因為作者運用了排比的修辭手法,如課文的第二自然段連用“四個照亮了”,有些是運用了擬人和比喻的修辭手法,如“抱著月亮的小水塘”“稻穗低著頭”“稻田像鍍亮了的銀毯”等等,讓畫面更加具體、形象、可感。
筆者肯定了他們的判斷,而后針對他們在習作中不善于加修飾詞的短板,聯(lián)系文中相關(guān)句子進行比較閱讀。如先出示“我們走著,走過溪岸,走過石拱橋,走過果園,走過莊稼地和菜地”,讓學生讀一讀,想一想:“你的眼前還有剛才的那份寧靜和美好嗎?為什么?”學生在反復對比閱讀中驚喜地發(fā)現(xiàn),筆者給他們出示的這句話,較課文里的句子少了很多修飾的成分,如“走著”與“靜靜地走著”,“溪岸”與“月光閃閃的溪岸”,“果園”與“月影團團的果園”,讀起來的感受就有很大的差別。學生頓時恍然大悟:“原來,運用了能體現(xiàn)事物特點的詞語,我們所描寫的內(nèi)容才會美?!?/p>
這樣的比較閱讀,讓原本簡單枯燥的擴句練習變得充滿情趣,也讓學生真切體會到:在書面表達時,積極、靈活、準確地使用一些有修飾作用的詞句,可以讓所寫的句子變得美麗動人。
二、在意義要素的感知中提升語用品質(zhì)
語言文字是表達、交流的工具,因此,它們必然承載著大量的信息。在引導學生讀懂句子的情感、意義的過程中,我們要讓學生置身于一定的語言環(huán)境中,于涵泳、品味中積累相關(guān)的語言表達形式,特別是有新鮮感的詞句?;谝饬x層面的理解、積累,學生獲得的就不再是簡單的工具和技術(shù),而是具體可感的情境氛圍、畫面,以及表情達意的表達藝術(shù)。
1.字面意義
一般說來,文本語言所表達的意義都是直觀可感的,我們通過文字就能準確地捕捉到其意義。如四年級上冊《一個豆莢里的五粒豆》一課中寫道:“豆莢和豌豆都是綠的,豌豆就以為整個世界都是綠的?!弊x著這樣的句子,我們一下子就能捕捉到作者想要表達的意思:豆莢里的小豌豆們因為自己生活的地方小,所以眼界也小。讀著這句話,我們感到這些小豌豆就像剛出生的、幼稚的小孩,很天真,也很可愛。
2.隱藏意義
在很多時候,語言文字所表達的意義并不是靜止不動,而是動態(tài)變化的,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文字背后的意義或者藏著的真正意義。如《一個豆莢里的五粒豆》一課中,當五粒豌豆都被一個孩子當作子彈玩的時候,每個豌豆都希望自己飛得很遠,并真的在努力著,唯有最后一粒豆表現(xiàn)出無所謂的樣子:“該怎么樣就怎么樣吧!”甚至當它被困在舊板子的裂縫里動彈不得時,它依然不急不躁:“該怎么樣就怎么樣!”如果學生的閱讀理解僅僅停留在字面表層上的意義,那么,這最后一粒豌豆很可能會被他們解讀成沒有追求,一點不像其他四粒豌豆那樣努力。而事實并非如此。最后一粒豌豆看似無可奈何的話語,其實包含著冷靜思維和隨遇而安的心態(tài)。對這樣的語句,我們需要引導學生聯(lián)系上下文,結(jié)合相關(guān)的語境,讓他們從字面信息走向字內(nèi)信息。
3.言外之意
在四年級上冊第八單元中《王榮不取道旁李》《西門豹治鄴》以及五年級下冊第八單元中的《楊氏之子》這三篇課文中,語言的多層意義更為明顯,如西門豹在聽了老大爺?shù)脑捴?,說自己也要去送送新娘,表面上看好像是支持巫婆鄉(xiāng)紳的做法,其實是暗暗想好了對策,但不打草驚蛇,而且為下文他的將計就計埋下了伏筆;《楊氏之子》中漢語表達中諧音的相關(guān)特點,更是讓語言的意義變得更加豐富。
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層層推進,從字面意義走向言外之意,讓學生感受漢語言表達的詼諧、幽默和智慧,并嘗試用看似普通的句子來表達更為玩味的內(nèi)容。如此,經(jīng)常和學生一起關(guān)注句子的意義要素,對他們準確地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展示自我語言的智慧,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三、在情感要素的感知中提升語用品質(zhì)
語言是有溫度的。帶著學生去感受語言文字的情感溫度,可以幫助他們積累更鮮活、更靈動的表達素材,形成良好的語感。
如四年級上冊《一只窩囊的大老虎》一課中,作者渴望上臺表演的心情,通過“我真羨慕得要死”“我多想在臺上露露臉,嘗嘗大家都看著我、給我鼓掌是什么味道”等語句淋漓盡致地表達了出來。怎樣讓學生感受到這看似普通的文字里飽含著的感情呢?筆者通過重音和停頓的朗讀指導,讓學生在反復讀中,將作者的渴望之情表現(xiàn)出來。如對“我真羨慕得要死”一句,筆者先在“羨慕”一詞下面加上著重號,讓學生試讀,并讓其他學生說說“你聽出了什么”;而后,將著重號分別移到“要死”“真”的下面,讓學生談?wù)勛约旱母惺堋T谌螌φ罩?,學生認為該句重讀“真”字,最能表達出作者的心情。
而對長句“我多想在臺上露露臉,嘗嘗大家都看著我、給我鼓掌是什么味道”,筆者則讓學生自己試著加重音、畫停頓,找出自己認為最佳的讀法。指向情感要素的語言實踐,學生練得認真,思得用心,悟得深刻,且頗具個性,語言文字運用的實踐力以及對文字的表現(xiàn)力的體驗,都趨向深刻和多元。如有學生通過重讀“多想”“露露臉”“看看我”“給我”,“嘗嘗”“味道”,凸顯出作者內(nèi)心的渴望。而有學生反其道而行之,將剛才的詞采用輕讀的方式來朗讀呈現(xiàn),對比之下,作者的情感體現(xiàn)居然比重讀的效果好很多。在對句子的停頓處理上,學生通過小組合作討論、對比選擇,發(fā)現(xiàn)“我多想/在臺上/露露臉,嘗嘗/大家都/看著我、給我/鼓掌/是/什么味道”這樣的短句式閱讀更加能清晰地表達出作者的情感。筆者順勢將這句話改成詩行,學生在饒有興趣的朗讀中,個性化的閱讀和感悟漸趨多角度、深刻化。
在語文閱讀探究活動中,注重指向情感要素的語言文字實踐,可以讓學生在個性化的閱讀中體驗語言文字的豐富情感,從而為他們語言表現(xiàn)力的提升奠定堅實的基礎(chǔ)。
四、在思維要素的感知中提升語用品質(zhì)
語用因思維而存在。新課程理念下的閱讀與表達實踐,更加注重思維能力的發(fā)展與提升。教學中,筆者努力帶領(lǐng)學生從文本表達的感性認知走向?qū)φZ言表達形式的關(guān)注和探究,以期他們在大量的語言實踐中體會、把握運用語言的規(guī)律。
如四年級下冊《母雞》一課中有:“它負責、慈愛、勇敢、辛苦,因為它有了一群雞雛。它偉大,因為它是母親?!痹陂喿x中,筆者讓學生嘗試將之改成用“因為……所以……”來表達的句子,然后再進行對比,以發(fā)現(xiàn)“因—果”順應(yīng)表述與“果—因”倒序表述在表達側(cè)重點上的不同。
在對比閱讀中,學生發(fā)現(xiàn):將原因置后的句子,即先交代結(jié)果,后補充說明原因,其“因”的內(nèi)容能夠得到更好的突出,如課文中將“母雞的‘負責、慈愛、勇敢、辛苦”放在前面,將“它是母親”放在后面,就更好地強調(diào)、突出了母雞偉大的母愛。為了強化這一表達特點,筆者讓他們再試著說幾個“因果”關(guān)系的句子,然后改成“果—因”順序進行對照,從而讓他們在理性的思考中反復感受語言的藝術(shù)。
同時,語言表達的嚴謹性,也需要我們在日常教學中加以重視。這主要體現(xiàn)在說明文中的表達用詞上。如閱讀四年級上冊《爬山虎的腳》,筆者有意引導學生關(guān)注“細絲和小圓片逐漸變成灰色”中的“逐漸”一詞能不能去掉,從而讓學生發(fā)現(xiàn)“逐漸”體現(xiàn)了一個發(fā)展著的動態(tài)變化過程,如果去掉的話讓人感覺好像是一下子就變成灰色了,表達不準確。閱讀四年級下冊《飛向藍天的恐龍》,則分析“一些與鳥類親緣關(guān)系較近的恐龍”中的“一些”,“他們中的一些種類可能為了躲避敵害或?qū)ふ沂澄铩敝械摹翱赡堋蹦懿荒苋サ簟绱说鹊?,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文字表達的準確性。
圍繞語言文字的審美、意義、情感、思維等要素,陪伴學生展開實實在在、可觀可感的語文閱讀與表達實踐活動,這對他們在“認識周圍世界的過程中形成最復雜的感覺印象”,實現(xiàn)語用品質(zhì)的提升,大有裨益。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wù)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 儲紅梅.讓詞語理解從模糊走向精準[J].教學與管理,2019(17):29-30
[3] 張軍.統(tǒng)編語文教材單元教學一體化策略[J].教學與管理,2019(26):38-40.
[4] 張召永.主題情境結(jié)構(gòu)化的功能闡釋與設(shè)計策略[J].教學與管理,2021(11):68-70.
[責任編輯:陳國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