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奕鑫
摘要:信息化教學設計是指借助于互聯(lián)網、移動終端、多媒體平臺以及教學軟硬件等現(xiàn)代信息化設備,將系統(tǒng)的教學方法理論運用到教師的教學實踐中,指導教學全過程,有效地完成教學目標,實現(xiàn)知識最大化。而作為信息化教學設計中的一個重要要素——評價,針對整個教學設計過程中而言,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诖?,文章有針對性地提出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信息化教學設計及其評價方面存在的問題,提出了提升教師信息化教學設計評價能力的建議。
關鍵詞:信息化教學設計;信息化教學設計的要素;信息化教學設計評價
一、問題的提出
隨著信息化步伐的發(fā)展,將信息化應用于教育教學中逐步被國家所重視。教育部頒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 (2010-2020 年)》《教育信息化十年發(fā)展規(guī)劃(2011-2020)》《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等文件,指出了人工智能、大數據、區(qū)塊鏈等技術迅猛發(fā)展,將深刻改變人才需求和教育形態(tài)。智能環(huán)境不僅改變了教與學的方式,而且已經開始深入影響到教育的理念、文化和生態(tài)。通過構建“互聯(lián)網+職業(yè)教育” 的支撐服務體系,不斷重視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應用(包含教學、管理、學習、評價等),將教育內容進行創(chuàng)新,將信息技術與教學材料、課程、教學過程、教學平臺等相融合,提高教師運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的能力,同時使教師意識到信息化教學是未來教育發(fā)展的趨勢,要順應時代的發(fā)展,進而提高教師運用信息化手段輔助教育教學的能力。具體到教學過程中,強調以教育信息化帶動教育現(xiàn)代化,提高教師應用信息技術水平,增加教學技能,接受新的教學理念,改進已有的教學方法,多方位評價教學及課堂,及時反思教學過程,進而提高教學效果。然而,在通過對文獻的搜索及整理過程中,筆者發(fā)現(xiàn)針對信息化教學設計評價的研究不多,在教師的教學實踐過程中,更多的將注意力集中在教學評價這一方面,但信息化教學設計作為整個信息化教學過程的首要階段,且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中,不僅指導教師更好地梳理教學內容和教學思路,同時也為下一階段的教學任務做好前瞻性分析,因此對信息化教學設計進行評價更是重中之重。
二、信息化教學設計評價的要素
(一)評價標準
相對于教學評價有標準,教學設計也應有其相應的評價標準。而信息化和教學設計的結合,理應是為了信息手段更好地融入教學,將信息化教學設計這一連續(xù)的、動態(tài)的過程,利用評價貫徹于整個教學過程之中,檢驗其設計的合理性和適用性。筆者在對文獻的梳理過程中,認為信息化教學設計評價的標準應包含以下幾方面:教學目標是否合理,信息化教學設計中所設計的情境是否科學,整體的教學設計是否具有普適性,是否合理預判了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
(二)評價階段
信息化環(huán)境下的教學設計又稱信息化教學設計。信息化教學設計的目的是在教學設計理論的指導下,充分挖掘信息化環(huán)境在提高學生學業(yè)成就上的巨大潛力,使學習者的學習過程得以優(yōu)化。由此可見,針對信息化教學設計的評價直接關乎教師和學生的教與學過程。因此信息化教學設計作為整個教學過程中的第一步,是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的關鍵步驟,對其劃分階段并通過不同的方法及工具去評價改正很有必要。參考教學評價的階段,筆者認為信息化教學設計的評價也可從診斷性評價、過程性評價、總結性評價三方面進行。
(三)評價內容
內容是反映整個信息化教學設計的重點,是教師對課堂教學內容的梳理。因此,對信息化教學設計內容的評判應緊緊結合整個教學過程始終,不僅要評判教學前學生的學前水平,同時也應考慮到是否有利于學生的后續(xù)發(fā)展。大致包含以下幾方面:信息化教學設計是否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動性及學習效果;教師是否將信息化手段融合于整個教學過程中,以及整合是否合理;是否對學生做了前側性了解,能夠使教學計劃的實施簡單易行;是否能夠使不同階段的學生掌握大致的教學內容;是否能夠針對學生的學習結果進行有效評價。
(四)評價工具
信息化教學設計是將信息化手段與傳統(tǒng)的教學設計做結合,以便更好地指導教學過程。而評價工具的使用,也可將信息化工具融合進來,例如學習檔案電子化可供家長教師同時了解、微信及qq通訊工具、信息化教學平臺、電子試卷、各視頻直播平臺等,教師可積極發(fā)揮各平臺的功能優(yōu)勢,探索多方位評價模式,將它們與傳統(tǒng)的評價方式緊密結合,多元化地利用評價工具,切實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三、教師信息化教學設計評價存在的問題
(一)教師對信息化教學設計評價的意識薄弱
教師自身對于信息化教學設計評價的意識是發(fā)展評價的重要一部分,只有教師自身意識到了評價不僅是對于整個教學過程的重要性,同時對“如何教”這一步也是至關重要,這樣才可以提升教師自主進行評價的動力。在訪談中得知,有的教師比較關注教學評價,而對于信息化教學設計的評價環(huán)節(jié),教師則不予過多的精力。在對某位老師的課堂進行觀察時發(fā)現(xiàn),該名教師是通過在上課過程中,及時的掌握了解學生的學習接受情況以及互動情況,對自己的教學設計進行評判,以此來修改教學步驟。但是通過訪談,得知該名教師并不會在進行教學設計前對學生的學習情況有過診斷性了解,課堂結束時,也多是以作業(yè)的形式去驗證教學目標是否達到。
(二)教師對信息化教學設計評價概念不清
評價的主體不同,自然評價的對象也不同。通過筆者的了解,教師對信息化教學評價較為熟悉,往往會將信息化教學評價和信息化教學設計評價混淆。教師單純的將教學評價等同于教學設計評價,教學評價側重的是一個大的概念,是對整個教學活動中的要素進行評價,而教學設計是教學活動中的一個部分,而對于教學設計的評價側重于對教學活動中的一個環(huán)節(jié)進行評價,所以兩者有本質上區(qū)別。因此,使教師明確評價的主體不同,評價的對象和側重點也有所不同。
(三)教師忽略評價階段的過程
通過對一些教師的訪談,發(fā)現(xiàn)對于信息化教學設計評價的三個階段,教師們更著重于總結性評價,是站在一個完成的角度去審視本節(jié)課的教學設計是否妥當,以便在下個班授課時做些修改調整。三個階段的評價是為了幫助教師不斷地完善自己的教學設計,而不應只是重視總結性評價,診斷性評價和過程性評價的步驟會引導教師的教學設計沿著預定的教學目標發(fā)展。
(四)學校管理層對評價不夠重視
從學校管理層面來講,通過一系列的手段去加強管理教師的信息化教學設計評價能力,其目的是為了教師能夠更好地對教學進行一個設計及評價,踐行素質教育,實施學生的全面發(fā)展。發(fā)現(xiàn)學校重視的是教師的教學設計,以及教學設計的數量、內容是否達到要求,而針對教學設計的評價以及如何開展評價、評價哪些方面,學校并未有更為完善的管理辦法。
四、提升教師信息化教學設計評價能力的建議
(一)教師方面
1.教師要把提高自身素質與整個教學活動結合起來。教師應提高自身的信息化教學設計能力及其評價能力,通過主動學習相關知識,及時了解自身在哪些理論知識方面存在缺陷和不足,進而提升信息化教學設計評價方面的知識。其次,教師還應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校以及教育部門組織的相關培訓、公開課以及研討會等活動,充分利用校內外資源,借助互聯(lián)網平臺,實現(xiàn)知識聯(lián)動、資源共享,通過分享自己的教學設計,及時吸取他人的教學優(yōu)勢,促進專業(yè)發(fā)展,改善教學活動。最后,還應當積極思考如何將信息化手段與自己的課堂教學更好地結合,通過利用課余時間學習教育學、心理學及教學設計等方面的專業(yè)知識和技能,不斷地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此外,教師還應積極參加信息化教學能力的相關比賽,借助于真實的比賽促進自己不斷思考和完善信息化教學設計能力,意識到教學設計的評價對教學設計及教學過程的重要性。
2.教師要不斷“反思”自己。為了提高自身的教學能力,提升信息化教學設計評價能力,教師應積極進行反思。其目的是為了使教師進一步優(yōu)化自己所慣用的教學思維和習慣,不斷地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不斷更新自己的教學理念和儲備庫。通過對教學設計的反思和評價,教師可及時地發(fā)現(xiàn)教學過程中的知識點、某堂課以及教學效果等差強人意的原因。再有效地結合信息化手段,融合于整個教學設計中,對固有的教學資源進行轉換,積極調動學生的參與感、學習欲望,使教學過程更加輕松,教學目標更有效的完成。
(二)學校方面
1.組織信息化教學設計評價方面的培訓。學校應采取多種培訓相結合的方式,將邀請專家進校培訓、網絡平臺培訓、校內分享培訓、跟崗實踐觀摩、教師外出培訓等方式結合起來,為校內教師提供多種多樣的培訓途徑。首先,學校可以邀請信息化教學設計評價方面的專家進校培訓,為學校教師補充相關方面的知識;其次,可在培訓過程中按照學習能力及教師年齡的高低分層次,要求年輕的、接受能力快的年輕教師接受信息化教學設計評價的培訓,整理關于此方面的相關概念理論,每周固定的時間幫助其他教師進行學習,達到共同進步;最后,老教師也可將自己在教學過程中比較成功的經驗分享給年輕教師,這是因為信息化是輔助教學過程,而老教師的教學設計經驗更豐富、考慮更全面,對年輕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過程中會有更多的幫助。通過形成這樣的互助形式,逐漸擴大輻射作用,幫助更多的教師了解信息化教學設計評價的相關理論和技術知識,分享它們在教學上的心得,逐步提高教師的信息化教學設計的能力。
2.借鑒“2+1教案策略”?!?+1教案策略”是由北師大所提出的針對教師的教學設計管理的辦法?!?+1教案”是指形成兩次教案,其中的“2”是指:一次是根據課程標準和教材所編寫的教案,一次是通過教師的修改所呈現(xiàn)出來的階段性教案;而“+1”則是指實施于課堂過后的一個修改教案的步驟。通過進行反復修改教學設計的過程,可以促使教師發(fā)現(xiàn)自己所寫的教學設計中出現(xiàn)的沖突和矛盾,是否有全面考慮學生的接受水平、是否有合理利用信息化手段、教學活動設計得是否完善、課堂互動是否生動有趣、學生是否跟著老師的思路一步步深入思考等問題,進而更好地達成教學目標。
五、結語
隨著國家倡導將信息技術深度融合于教育教學中,且隨著線上教學平臺及軟件的廣普及、廣覆蓋,極大地推動了教育變革,使擴大優(yōu)質教育資源覆蓋面變得更為快捷方便。而這進一步對教師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如何提高教育質量、改善教育供給、培養(yǎng)創(chuàng)新人才,如何在教學過程中,發(fā)揮學生主動學習、積極參與的能動性,改善教學活動,始終將教學目標緊緊圍繞著學生來設計教學,無一不體現(xiàn)于教師的信息化教學設計中,這一步是先行階段,也是下一階段的開始,對其做一整體評價顯得尤為重要。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Z].教技〔2018〕6號,2018-04-13.
[2]?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發(fā)展規(guī)劃(2011-2020)[Z].教技〔2012〕5號,2012-03-31.
[3]? 張劍平,李慧桂.信息化環(huán)境下教學設計的基本問題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05(09): 3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