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英
摘 要:在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先要了解教學現(xiàn)狀,分析學情,然后根據(jù)實際情況采取有效的教學措施。“1+X”閱讀是一種比較新穎的閱讀教學模式,在應用該教學模式的過程中,教師應該根據(jù)教學需求引導學生,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發(fā)揮該教學模式的作用,進而促進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文章就此進行了相關的闡述和分析。
關鍵詞:小學;低年段語文教學;“1+X”閱讀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623.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24X(2021)29-0045-02
一、小學低年段語文教學推進“1+X”閱讀教學模式的意義
(一)擴大閱讀量
從目前來看,小學語文教材中的課文數(shù)量并不多,所有教材中的課文數(shù)量加在一起也難以達到小學生應有的閱讀數(shù)量。筆者以部編版教材為例進行分析,每一冊教材中約有30篇文章,每一冊教材的閱讀總量在1~2萬字左右,這個閱讀量并不高,很難滿足教學要求。教師如果采用“1+X”的閱讀教學模式,就可以增加學生單節(jié)課的閱讀量,從原本的1~2篇,增加到2~4篇,以此滿足閱讀量要求。
(二)提升閱讀素養(yǎng)
低年段小學生正處在學習的初始階段,承擔著比較繁重的閱讀學習任務。因為學生認識的漢字有限,所以閱讀起來有一定的難度,雖然教師可以為低年段小學生提供一些帶有拼音的閱讀文本,但是通過拼音進行閱讀,也無形中影響了學生的閱讀體驗。同時,識字量少也會限制學生閱讀,因為并不是所有適合小學生閱讀的素材文本都是帶有拼音標注的,所以要提升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小學生有更廣的選擇空間,教師要提升學生的識字量,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使學生形成良好的語感。
(三)強化教學能力
在“1+X”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合理地選擇學生的閱讀文章,這樣才能確保閱讀教學充分發(fā)揮作用。在各種文章中選擇與學生需求相符的文章,需要教師具有較大的閱讀量,不僅要掌握教材中的閱讀內(nèi)容,對課外閱讀也要有充分的了解[1]。為了滿足教學要求,教師必須提升自身的教學能力,不僅要豐富教學經(jīng)驗,還要涉獵各種課外知識。所以,該教學模式的應用可以在側(cè)面推動教師教學能力的提升。
二、小學低年段語文教學推進“1+X”閱讀教學模式的問題
(一)目標模糊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樹立明確的教學目標,這樣才能確保教學具有針對性。教學目標發(fā)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師需要將目標作為教學導向,圍繞目標實施各個教學環(huán)節(jié)。所謂“1+X”閱讀教學模式,“1”就是一篇課文的議題,“X”就是匹配議題的多篇文章,教師要實現(xiàn)“1+X”閱讀教學模式,就要明確課文的教學目標。然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很多教師都沒有掌握教材的編排特點,也無法合理地選擇課文中的知識點,造成目標確定的難度較大,或者設計的教學目標不夠準確和直觀。
(二)選文不當
在采用“1+X”閱讀的過程中,教師應圍繞具體的教學目標開展教學,選擇恰當?shù)拈喿x文章。在選擇文章時,因為沒有與之對應的教材,教師通常會上網(wǎng)搜索。如果圍繞語文要素選文,則選擇的范圍和難度較大,所以教師會根據(jù)主題進行選擇[2]。雖然網(wǎng)絡資源比較豐富,但很多教師在選文的時候沒有充分考慮學生的能力和特點,選擇的文章過于簡單或過于困難,無法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過于簡單的文章很難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學生學習的效果比較差;難度較大的文章,可能會影響學生的閱讀信心,也會過多地浪費學生的閱讀時間,無法發(fā)揮“1+X”閱讀的效果。
(三)設計欠缺
在教學設計的過程中,教師要根據(jù)教學需求和學生學情合理設計教學內(nèi)容、環(huán)節(jié)和方式,明確教學中需要提出的問題,確保每個問題都能發(fā)揮引導、啟發(fā)的作用。但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對教學設計把控不夠充分,造成教學內(nèi)容煩瑣,環(huán)節(jié)散碎,無法發(fā)揮“1+X”閱讀教學模式的作用,同時也影響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造成學生學習主動性欠缺,教學效率難以提高。
三、小學低年段語文教學推進“1+X”閱讀教學模式的策略
(一)明確教學目標
在“1+X”閱讀教學模式的應用過程中,為了發(fā)揮該教學模式的優(yōu)勢作用,教師應該合理選擇教學目標,確保教學目標具有針對性、合理性。為此,教師要深入分析教材內(nèi)容,同時了解學生的學情、特點,根據(jù)實際情況樹立教學目標,然后圍繞具體的目標展開教學。
例如,部編版二年級下冊語文教材第一單元以“春天”為主題,雖然單元內(nèi)課文體裁各不相同,但都對春天進行了描寫,呈現(xiàn)了春天帶來的景色、人物等方面的變化。在教學這個單元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將“感受美好的春天”作為教學目標,通過教學使學生了解春天,并且用自己的語言、方式來抒發(fā)對春天的喜愛之情。例如,在《找春天》這篇課文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閱讀課文,并在課文中找到描寫初春事物的語句,總結(jié)初春的特點。學生通過閱讀找到與之相關的內(nèi)容,包括“探”“點點”等,對早春帶來的變化有了初步的了解和感受。然后教師引導學生對之前學過的《秋天》這篇課文進行回顧,采用聯(lián)讀的方式,分析春天和秋天的景色差異,然后鼓勵學生拓展思維與同桌進行交流,比較春秋溫度、風、雨以及人們和動物的習性變化等,讓學生通過對比的方式更加深入地感受和探索春天的特點。“1+X”閱讀有利于實現(xiàn)學生海量閱讀的目的,海量閱讀可以開闊學生的文學視野,讓學生接觸一些在教材以及現(xiàn)實生活中接觸不到、感觸不到的知識,包括小學生比較喜愛的童話、科學、自然領域等。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jù)教材中的課文內(nèi)容進行課外拓展,選擇一些與季節(jié)有關的文章,包括科普文章、童話故事等。
(二)合理選擇文章
小學生正處在學習的初始階段,教師培養(yǎng)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固然重要,但也要扎實學生的基礎知識,幫助學生積累足夠的字詞量,為學生開展閱讀活動奠定良好的知識基礎[3]。教師可以根據(jù)課文的表達形式、主題、思維方式等尋找同類的文章,使學生通過“1+X”閱讀模式更深入地探索課文內(nèi)容,并在聯(lián)讀的過程中積累更多相關的知識。